過去在上「食物中的養分」這個單元的時候,我的教法是先在課堂上用一節講解六大營養素之後,第2節課帶到實驗室學澱粉和葡萄糖的檢驗方式。但今年上這個單元時,我大幅改變了我原本的教學模式,把課程改成以活動為主,講解為輔的模式。我把本來實驗室活動課程放進正課裡,在課程當中採取實作和講解交互進行的方式,且這些活動都是在教室裡頭進行。
在課程進行之前,我先去食品材料行買了一大包600g的葡萄糖,這才30元而已,藥局買的給嬰兒吃的,至少也要150元以上,而且量也不多。另外還買了特砂、再來米粉、花生片、鋁杯等,另外也將本氏液和碘液事先分裝在點滴瓶中。
在課程開始的時候,就先講到「食物中具有養分,這些養分可以提供能量,我們先做一件事,來親眼目睹這些養分轉變成的能量帶來的影響」
我發下一組一包花生,先餵食學生,並且講解這是種子,大家吃的是種子裡的子葉...。
接著就是要用以下材料,挑戰用一片花生把水燒開煮沸,還要把水燒乾。學生們一開始都不相信這能夠做得到,但是經過實作之後,不相信也難啊。其實唯一的秘訣就是我只要他們加熱2滴水。
其實這個活動在進行時,一開始沒有那麼順利。我在第1個班的時候,說我們要用花生加熱水,然後我就把材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做。結果全部只有一組採用正確的方式,將花生點燃之後,放在鋁箔紙上,用鑷子挾著另一個鋁盤,放在花生的火上燒,其他組的舉動,則是讓我張目結舌。
有兩組把花生放在水中,底下用打火機加熱,有一組不斷地點燃花生,然後把著火的花生丟進水中。看到這種景象,我一時還意會不過來,到底學生們發生什麼事情了。但仔細一想,原來是他們誤會我的指令了,我說要「 用 花生 加熱 水」,他們聽成「用花生 加 熱水」。經過一番解釋之後,學生才搞懂,到底這在做什麼。
接著就是問,為什麼花生可以把水煮沸,甚至燒乾?學生的反應多半都是說花生裡有油。
這油看得到嗎?可以的,我記得以下這個步驟好像是我國中時候,課本裡寫的步驟,可是後來就沒在後來的教科書裡看過了。
把花生放在一張紙上,然後把紙對折,放在椅腳下,用力壓下去。
打開紙之後,就會看到花生已經成了花生粉,紙上會留下油漬,而且還散發出濃濃的花生醬味道,很香呢,學生都忍不住吃掉這些東西。
接著就是介紹六大營養素,其實我把這個課程的重點放在醣類和蛋白質,其他四種營養素只有簡單介紹而已,因為營養素的學習概念,學生們在健康教育裡還會學到更多。
醣的部份,每組我準備了葡萄糖、澱粉和蔗糖,我把這些醣類都分裝成小袋,外面標示號碼,分別是1號~3號。發給學生之後,就先告訴學生這些都是醣類,請學生吃吃看,然後在各組的小白板上寫上甜度順序,並且猜測這些糖分別是什麼糖。
雖然我準備的澱粉是再來米粉,不過學生大多都是猜那是太白粉,這讓我有點訝異,我原先以為學生不知道太白粉是什麼耶。而甜度比較的部份,蔗糖甜度為100,而葡萄糖的甜度是64,它沒有蔗糖那麼甜,但是有很多組都認為葡萄糖比蔗糖還甜,至於澱粉,當然沒人認為它是甜的。
吃過這些醣之後,我就花幾分鐘介紹了單醣、雙醣和多醣。像教科書裡不會去講的麥芽糖,我還是特意講了一些,我不太理解為什麼教科書不去談本氏液可以測定麥芽糖,也不去說澱粉會分解成麥芽糖的這些事。在講到消化的時候,我還是希望學生多少要有這方面的概念。
講完之後,又進入活動課程了,我發給學生杯子、碘液、本氏液。先教他們做澱粉測定,材料就直接用袋子裡的再來米粉,然後我再讓他們看看碘液遇到葡萄糖或蔗糖會怎樣。
當學生都知道怎麼測定澱粉之後,我請學生把身邊有的麵包、零食等東西,拿出來做澱粉測定。測定完之後,這節課也就下課了,但我下課前會交代一項作業,要他們在下次上課前,測定周遭的各種食物,像是營養午餐的飯、麵、菜。當然安全規定不可少-不可以把碘液直接滴進大家的飯桶、菜桶裡。
第2節開始正式上課前,我先檢查大家測定的情形如何,是否有自己動手做。結果很多同學都沒有動手做,有些自以為聰明的學生會抄書上的答案,或是光只有寫上想的答案卻沒有自己動手。看到大家這樣的情形,我語重心長的告訴學生「老師花了很多時間準備給大家的材料,目的就是希望你親自動手做,這樣才是在學科學,如果你只是抄答案或是想答案,那麼你就少了學科學的樂趣嗎?你問問自己,你希望老師告訴你答案,還是你想要自己去探索找出答案?」
其實他們沒有做,我也不會太生氣,頂多只是他們在這項作業上沒有分數罷了,我比較惋惜的是他們錯失學習科學的樂趣。在我這樣跟他們說了之後,後來的幾天下課,就看到他們常常拿著食品在測定。而且有不少學生願意在午餐之後,一一檢定午餐中哪些食物含有養分,甚至有個同學還提出一個很棒的問題:「我們測的很多東西,像麵輪、青菜都測到澱粉的反應,有沒有可能是互相干擾的結果?」
第2節課進行的活動是葡萄糖和麥芽糖的測定, 因為麥芽糖太難分組準備了,所以我就只讓他們做看葡萄糖和本氏液的反應。材料很簡單,我就只有準備小紙杯和塑膠杯。我請學生在塑膠杯裡裝半杯熱水,紙杯中裝少許葡萄糖,再加幾滴水溶解葡萄糖,滴幾滴本氏液,只要杯內看起來是藍色的就可以,不用滴太多。
我幾年前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如何修改本氏液測糖的實驗,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要用酒精燈加熱?是不是真的要加一大堆本氏液?結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飲水機的熱水就足以反應,而本氏液也不用加太多。當加入量減少了,反應的時間也雖之縮短了,學生在教室裡進行的這個實驗,只要外頭的水夠熱,一分鐘就可以有反應。
知道加葡萄糖的顏色之後,我請他們再測看看另外兩袋醣類的反應。
學到怎麼測本氏液之後,我就交代下一份作業,就是回家之後找水果來測定是否有葡萄糖或麥芽糖的存在。我也請學生先在課堂上討論應該如何測定水果的糖,有些人說要切丁,有些人說要榨汁,也有些人說壓爛,我就說這些你們都可以試試看,作法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水果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醣類的部份結束之後,雖然接著幾個概念是以講述式解說,不過還是有些可以可以講,像是講到維生素A的時候,就教他們回家試玩海盜的眼罩,講維生素C的時候,就放航海王裡有壞血病的那段影片。
這兩堂課和傳統教法所花費的時間是相同的兩節課,但是學生卻不會感覺課程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是在實作和講解之中進行這個課程的,而且他們還用了味覺、視覺、觸覺各種感官來體驗,所以我覺得教起來的的感覺還蠻愉悅的,不過我明年會提前一些時間,告訴他們要事先準備各種想研究的食物,才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