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轉轉酢漿草

最近書商那邊送來了一盆酢漿草,看它擺在窗邊,整片葉子都歪去窗外了,因為不想歪得太厲害,所以每天都要幫它轉個角度,就這樣轉了幾天之後,我也懶了。想起前陣子去跳蚤市場買了一個太陽能旋轉展示台,不如把它擺上去吧。

本來想,這樣轉啊轉,應該會讓葉柄直直往上長,但沒想到擺了兩個小時之後,都往外面倒了
酢漿草

2012年12月27日

從竹東看雪山

先前寫過幾篇看大霸尖山的文章,雖然大霸尖山不遠,但是看到也是會令人興奮。
在新竹看大霸尖山
在新竹看大霸尖山(2)

有了大霸,我還想看看雪山,新竹看不看得到呢?早先看過一些南極轉運站有發表一篇從新竹看雪山的,我也很想親眼看看。最近這個時間剛好,因為山上正在下雪,可以拿來當作目標尋找。在新竹地區朝著東南方望去,只要沒被阻擋應該就能看得到。

竹東這邊的角度剛好,能看到雪山北峰到雪山主峰之間的聖稜,而且更棒的是還能看到暟暟白雪呢!

聖稜-帶字

補注:後來對照Google Earth,其實雪山主峰幾乎快被北稜角擋到,另外一篇看雪山二號圈谷的文章在此

我在找這些山名對照的時候,還看到一個部落格在水一方 碧連天。作者還寫了好幾個程式,可以運算出當地可見到的山景對照,只要有照片、座標等資料,就可以產出對應的山名出現。有興趣的,連結點進去,可以看到那些神奇的圖。他甚至還可以把飛機上拍攝的鳥瞰圖,標出對應的山名呢。

2012年12月16日

永康國中演講分享紀錄

學弟邀我去他們學校永康國中演講,已經邀了快一年了,可是怎麼我們的時間都湊不起來。先是他們的領域時間(週四)跟我們(週五)對不上,好不容易對上了,偏偏有空的時間也組不起來。最扯的是,上次好不容易約好了,結果我居然把兩場演講都排在同一天,所以那場演講又告吹了。終於在歲末好不容易排出時間,完成這個年度的最後一次演講了,呼呼。

學弟寫給我說,希望是和創意或創新教學相關的議題,所以名字就訂成生物創意教學分享。雖然以前就講過這個題目,不過我每次內容都不太一樣。

我這次的講題分成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怎麼搜尋資料,講的是如何將外部資料轉化變成自己的血肉,以我這篇文章《我的釣魚心法-資料搜尋與紀錄》為主。此外,我也呈現了多年前我看到日本網站秀的單式顯微鏡作法,我經過幾年的教學改進之後,把它變成一個簡單可完成的科學活動。

最早以前的作法是拿噴燈、玻璃管自己燒玻璃珠,然後用線香燒灼卡片,弄出洞之後再把玻璃珠卡在卡片中間。後來我改良成用黑色膠帶加上卡片來製作,最新的作法是直接用黑色卡典西德來取代膠帶,這樣可以讓我的工具少很多,此外還可以用透明的卡典西德來製作玻片標本。這次演講我帶去的材料是做羽毛的標本,如果時間和場地方便的話,我通常還會再做洋蔥表皮的標本。本來我在演講內容中有設定要講倍率計算和那時候的顯微鏡歷史。不過考慮到可能會超過預定時間,而且我這部份講的重點其實是在怎麼轉化資源,所以後來就刪掉了。

第二部份我講的是怎麼教,主要內容是多重感官的教學。因為老師自己的知識太豐富了,所以常常無法設身處地體諒學生怎麼想,我在這裡帶了擊節者的實驗來講這個概念。我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後,發現自己很需要多重感官的刺激來學習。所以我分就視覺、聽覺、體感的教學經驗來呈現。

視覺講的是生物大圖,聽覺講的是生物歌曲,體感講的是體感教學,還有一些記憶的口訣搭配圖畫和故事(如這篇)。其實這些教學設計的重點都是在於讓學生能夠記得住、黏得牢,背後更多的故事和原則,可以去找這本《創意黏力學》來看。

第三部份講的就是怎麼讓生物課程更深入,不單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包含態度和能力的培養,這部份請見這篇《生物專題指導經驗分享》,重點不是放在怎麼教專題研究,而是課程內的觀察、提問等能力如何培養,以及如何多元評量。

2012年12月9日

視覺的活動

近點
去年思源研習的時候,聽到艦長有說到一個活動,是測水晶體彈性的。

看起來好像很神奇的名詞,其實測的是「最近可以看多近」,作法很簡單,拿本書或一張有字的紙放在眼前,調整到最靠近眼睛而且能看得清楚的距離,那就是眼睛的近點(near point)

不同年齡的平均近點不一樣,通常越老越遠。我在From Field to Lab這本書看到參考表格如下。

年齡   公分
10       7.5
20       9.0
30     11.5
40     17.2
50     52.5
60     83.3


這個活動可以變成學生課後活動,請學生紀錄家庭成員或朋友的年齡和近點,統整所有資料後,繪製成XY散佈圖。這可以用在教圖表製作,並且還可延伸作相關分析的統計教學。


水晶體調整
如果要體驗水晶體被調整的感覺,可以試著作以下動作。手指放在眼前,眼睛輪流將焦點放在遠方的景物和眼前的手指頭,你會發現「對焦需要時間」,那段時間就是水晶體在調整的時間。


散光測試
接下來這個是角膜的活動,如果要測量散光的話,可以用astigmatism test去搜尋圖片,可找到一堆測試用的圖(有放射狀線段的圖)。把圖放在約一個手臂的長度位置觀看,如果有散光,有些線段就會變得模糊。


暗適應
再來是暗適應的活動,可以用數張白紙包成一個圓筒,然後放在單個眼睛前去看字,白紙的作用是遮光,你必須調整白紙的數量讓通過圓筒看字的時候,暗到看不清楚字,但是看得到有字。做到如此後,維持這個動作,數分鐘後就會發現突然看得到字了。這時立刻用鏡子看瞳孔,就會發現瞳孔是放大的。
在黑暗視物時,不只瞳孔在放大適應,視網膜的細胞也在適應,這個可以看海盜眼罩這篇。

皮膚感覺活動

觸覺的活動中,除了兩點覺以外,從From Filed to Lab這本書看到還有好多可以玩的呢,第一個先看這個觸覺定位(localizing touch)的活動。

觸覺定位
兩人一組,A當主試者,B當受試者。B閉上眼睛,A用藍筆碰觸B的手,B用紅筆再碰觸一次同個點,測試完後,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有多少,計算平均。和兩點覺測試一樣,可以用多個部位來測試,如手掌、手臂、腳背、後頸等位置。

(身為我的手還真辛苦,常常拿來當模特兒)
定位觸覺





溫度改變兩點覺
上週看日本節目介紹到有些人很常跌倒(特別是女性),原因是腳部冰冷造成腳部不敏感,所以幫腳部保暖,可以改善這個問題。他們做了一個單腳站立的實驗,在腳泡過熱水之後做單腳站立,可站立的時間高出平常許多。此外,溫度提高之後,兩點覺的測試結果也提昇不少。我想這是因為,溫度會影響離子通過神經元的細胞膜。



跟溫度有關的感覺活動,我在這(http://scifair.org/biology%20activities/freezing-fingers-activity.html)也看到一個,材料上跟課本上那個一手冷手、一手溫水的感覺疲勞實驗差不多,但是觀察和體驗的東西不一樣。

泡在冰水中一陣子之後,把手拿出來(紀錄能撐多久)。觀察兩隻手的外觀有什麼不同(血管收縮和舒張造成一手白),並試試看用泡過冰水的手去作精密的動作,例如綁鞋帶。這活動適合在神經系統課程做這個實驗,不過也可以在體溫恆定時使用。

手回溫之後,戴上廚房用手套,再把手放進冰水中,這次看看能撐多久的時間,這個可以延伸的就是身體用毛或脂肪來保暖。


冰水玩轉移痛
冰水還可以拿來做轉移痛的體驗,把手肘放進冰水裡,過沒幾分鐘,你就會感覺小指、無名指和手掌會冰冰痛痛。這個和之前玩那個尺神經是一樣的事情啦。

薄荷腦刺激冷覺
溫度感覺的部份,我看了幾個日本節目還做了一個實驗,需要的材料是熱水和薄荷腦。藝人泡進熱水中,但是裡頭有加薄荷腦,等藝人離開水中,本來應該會覺得很溫暖,但是因為薄荷腦會刺激冷覺受器,所以即使體表溫度是高的,但他也會覺得冷吱吱,若是再加上風扇,足以冷到尖叫。

如果是在課堂上進行,可以做成雙手浸泡同樣溫度的熱水,但是一個有加入薄荷腦,兩手拿出來 後,體驗一下有什麼異樣的感覺。

附帶一提的是,我覺得薄荷腦真是超級好用的,學者用薄荷腦把共生藻趕出珊瑚體內,養出白化珊瑚。此外,昨天在思源的研習中,聽到老師說可以用薄荷腦麻醉蝸牛。

毛髮感覺
除了直接碰觸皮膚的感覺外,也可以做毛髮的感覺,A碰B的手毛,但不碰到皮膚,B一樣會有感覺。毛髮的基部有些受器可以接受毛髮彎曲的刺激,毛髮就像是槓桿一樣,可以把訊息傳到皮膚,就想想貓的觸鬚吧。

手的辨認
雖然我們觸覺比不上貓,不過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我們的許多皮膚感覺還是不錯的,我們可以藉此辨認許多物體呢。兩人一組,B閉上眼睛,A在B手上放置各種物品,B要用手的各種感覺統合辨認出物體。

本體感覺
我們透過皮膚、肌肉、關節等各種感覺也提供大腦我們身體姿勢和運動的訊息,這構成了本體感覺。先前記過幾篇本體感覺的活動(123),我看的書裡還有這個有趣的活動。

準備一張紙一隻筆,先在紙上畫個x(或是o也可以),閉上眼睛手拿著筆,高舉過頭,然後去點那個x或o,睜開眼睛看標中哪裡,接著閉眼重複這個動作,看看第幾次可以中標。之後可以再做的是,過程中都是開眼做這些動作,當然做最好的是開眼囉,不過神奇的是,閉上眼睛居然也是數次就可以中。這就跟我們閉上眼睛還是可以兩根手指頭互碰,或是閉眼綁鞋帶一樣。

可用在神經系統「學習」的活動

學習的速度
在書裡選一段陌生的文章,然後把整本書轉180度,紀錄唸這段文章的時間。然後再重唸一次這段文章,看看唸的速度是否會加快。重複幾次之後,改唸其他段落的文章,看看這個倒著看字的練習是否有助於後續的測試。


學習的歷程
這是在看不同的學習歷程的記憶狀況,都是給予10個有十位數的數字,例如(23、12、35、...),然後學生記下之後,複述這串數字,老師紀錄他們的答對率。

學習歷程包括
1.老師唸數字給學生聽
2.讓學生安靜看數字,只讓他們看一 次(這可以用簡報軟體,做10頁,每頁就一個十位數數字)
3.老師唸這些數字,但是讓學生邊聽邊寫下這些數字,結束後把紙蓋上

通常會是第三種的答對率最高,因為同時結合了視覺、聽覺和身體動覺。

走迷宮
真人版試誤學習-走迷宮

反射和反應時間的課室活動


這篇是整理一些之前Blog寫的東西,還有整理From Filed to Lab這本書的一些活動,材料都很簡單,所需時間也不多。


眨眼反射


分泌唾腺的反射
酸味可以引發唾腺分泌唾液,所以可以滴一兩滴檸檬汁在舌頭上,閉上嘴巴之後,感覺唾腺的分泌。


瞳孔反射

括約肌反射
像這篇「觀察」消化管運動 ,用聽診器聽賁門的肌肉收縮舒張


跟腱反射
單膝跪在椅子上,腳跟以下的地方懸垂,用手掌側面敲擊跟腱

姿勢反射
像這篇姿勢與重心,改變負重,看肌肉如何協調平衡。另外也可以像麥克一樣,身體盡量前傾,感覺這時兩腿前後的肌肉,如何收縮。

翻手看反應時間
這是很古老的兒童遊戲了,兩人一組,A手掌朝上放在B的手下方,然後A的手翻上來拍B的手,而B要縮回來。


改變刺激的強弱看反應時間
用不同顏色的尺(搶眼的顏色和接近牆壁的顏色),或是明亮的教室和昏暗的教室,看看反應時間有沒有改變。

分心的接尺反應
接尺反應時,同時做其他事情,看看有什麼改變,如這篇接尺反應延伸實驗

體溫恆定的活動

冷吱吱的天氣,最適合來玩玩體溫恆定的小活動囉。除了上次玩穿脫衣服的測體表溫度,還可以量一下喝水的變化。


準備一支溫度計,還有一杯熱水,水溫要能夠迅速入口喔。喝水前量一下手指末梢溫度,喝下去之後再看看手指的溫度,它不會立刻產生變化,要等幾分鐘之後才比較明顯。你可以每隔10分鐘、20分鐘測量一次,觀察它們的變化情形
體溫恆定活動

不是說要做體溫恆定嗎?怎麼溫度會變化那麼大呢?體溫要能恆定的重點就在神經的協調,身體有多一些熱就給他釋放出去,如果熱少了就要減少散熱。所以我們是用體表溫度的變化來看體溫恆定這件事

不過光是測體表溫度的變化,尚無法窺知全貌,最好是同時能測腋溫、口溫、耳溫這些近似核心溫度的地方,看看同一時間間隔中,核心溫度和體表溫度的變化情形。

隨後可再做降溫的實驗,準備一大杯冰水或冰塊,快速喝下它,測量喝下前後的腋溫、指溫的變化情形。除此之外,也注意肌肉是否會顫抖,指頭末梢的皮膚顏色變化(微血管收縮)。

最後再將紀錄到的溫度繪製成折線圖,一條線是體表溫度的變化,另外一條則是核心溫度的變化。

如果每個人都進行測量,那麼可以去買我圖片裡的那種溫度計,雖然誤差大,但是仍然可以看到變化。網拍價格一個都在10元以內,就搜尋溫度計,從最低直購價開始列表即可。

板塊漂移舞之快閃族

12年國教開始了,教育部有很多方向在做,其中一個叫做活化教學。看到這個名詞,我好疑惑,那難道以前我們的教學是死的囉?所以現在要活化?後來教育部拍了一些廣告,叫做十二年國教微電影

幾個學生吶喊著「「為什麼學校上課都是老師講,學生只能聽呢?」、「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功課壓力會不會很大」、「為什麼只有成績好,才是好學生?」、「為什麼學校除了段考外,還要考那麼多的小考或評量卷?」。

雖然一堆人都罵這個微電影,不過我看的是它點到的問題。最近我們幾個朋友陸續被教育部找了去拍攝了活化教學列車,我很認真地看了這些影片,思考他們的教學,然後再想想什麼是活化教學,最後再回過頭來看那個被罵翻的十二年國教微電影,突然覺得他拍得還不錯耶!這些老師做的就是不走僵化的教學路線。

我們學校也有個活化教學的例子,子媛老師任教了七年級好幾個班級的表演藝術課,她前陣子教學生跳板塊漂移舞,動作很簡單,學生學得也高,下課時,常常看到學生三五個就自己跳起來了。

前幾天,學生很興奮的說「老師,我們要去當快閃族了」。我問他們要快閃什麼?原來是老師揪他們一起在第三節下課到二樓走廊上快閃跳板塊漂移舞。聽到這個消息,我遲疑了一會,學生會願意去嗎?這個快閃活動會成功嗎?不過學生很興奮的說,他們一定會衝下去玩,所以一下課,我也帶著攝影機衝過去。

果然,下課才一兩分鐘,就看到幾乎整個大樓的學生都跑到這裡了,雖然有些是圍觀的鄉民。音樂一下,這群13歲的小朋友開心的跳著,我看了也好開心。人群裡跳著的除了有子媛老師外,連教務主任也來了呢。我認為這就是朝向活化教學的一個方向。




2012年12月8日

接受新聞採訪小記

DSCF7625

上個月主任說有記者打電話來學校說要採訪我,說想拍12年國教開始,教師怎麼活化教學之類的東西。我自己的教學改變,也不是12年國教要這樣,所以我就跟著怎麼做,心裡頭其實早有既定的目標要作,所以要拍我怎麼跟著12年國教走,坦白說我也不知道。

後來我跟記者聊,問他想拍什麼。我猜他大概是看過親子天下的報導吧,所以就問我會用標本啊、解剖東西來上課的部份。上個月剛好是有解剖豬心雞心的課程,所以本來是會拍那部份的上課。(我自己是很納悶啦,12年國教拍解剖是要怎樣啊?)

後來這件事情拖著拖著,課程進度就到神經系統了,然後記者終於敲定要拍的時間,他也問我大概會上些什麼內容,算算進度應該是會講到一些玩身體的東西,不過記者想要拍「有畫面」,看一群學生在那玩身體,好像會很乾,好吧,那就來拍我們解剖雞頭好了。

學生知道有記者來拍,好幾個都好高興,而我倒是有點小擔心,怕剪接會剪到歪掉,讓人家以為我在做什麼12年國教就是解剖解剖解剖。總之,到時候就知道了。

ps.攝影記者來的時候,我們倆互相覺得很面熟,原來是上次我拍壹電視單元講防手震雞頭的時候,就是他來攝影的。現在拍解剖雞頭,居然又是他。都換了公司,還來同一個地方相遇,也真是有緣。

解剖雞頭2012

幾年嘗試下來,以解剖雞頭作為神經系統教學的實習課程,我已經摸索出比較簡易可行的方式了。
之前2010年的紀錄中,我是以帶脖子的生雞頭做材料,今年改用熟雞頭,不過市場可不賣熟的。

所以我是去攤商買冷凍雞頭一包(忘了幾公斤),裡頭有19個帶脖子的雞頭。放入電鍋蒸熟之後去掉脖子,留下雞頭放進冷凍庫備用。




進行時需要兩個培養皿(一個放材料,一個放碎肉),還要一個鑷子和乳膠手套,底下墊回收紙一張避免桌面染油。


先用鑷子把雞冠取下,頭頂的肉拿掉之後



骨頭拿掉就會露出大腦(我這個腦粘著骨頭,所以大腦略有缺損)



眼球的部份,先取下或不取都可以。因為我想觀察眼球連著大腦的樣子,所以決定不取


去掉其他頭骨,取下來的大腦背面觀,下方就是小腦。



上面沒拍出什麼細節,用手繪圖來看講裡面的構造。腦基本的結構,如大腦、小腦、腦幹都可以看得到,另外也可以觀察到視神經。(腦幹那邊應該是寫延髓才對,不過還沒教那麼深,就先講簡單的就好)


學生取下的大腦就完整多了


以下就是學生們的活動情況。下回除了蒸雞頭以外,我會改用煮的,看是不是能更方便把頭骨取下。

2012年12月5日

科學教學與平板



八月底的時候,全台好幾個國中老師,帶著學生跑去了小p學校主辦的「全國國中科學探究成果聯合發表會」,會中有一小段時間,大家聚在小p的教室裡頭,看著科學教室的經營,也看著小p等人秀的iPad等App的教學應用。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可惜時間不夠,沒辦法深入玩下去。

後來我想,何不弄個小小工作坊來聊聊科學教學和平板電腦怎麼結合呢?打定念頭選好日期之後,開始在噗浪和FB揪人,我們的第一場聚會就在10/13龍山國中,小p的科學教室裡頭舉辦,主講就小p和我,後來還請輝聲老師一起分享。我講的就都在這篇「iPad與我的生物教學
  01

辦這場的時候,我大學同學惠琪就跟我聯繫,看要不要他們學校南港高中跟我們一起合辦,不過考量到場地容納人數的問題,所以就沒有結合在一起。後來乾脆是去南港高中由我和小p再去分享一次。

那是 11/27舉辦的,有趣的是參加的人除了科學教師以外,居然還有其他科目的老師,甚至其他學校的老師在研習網上得知消息也跑來參加了,那天好像有50多個人來,這挺讓我和小p驚訝的。
  02


我用iPad這樣的平板來上課,也是最近幾個月的事情,目前也還在摸索各種可能性,希望能夠將它從教學延伸到學生學習。日前,我們學校生物科的團隊才申請了一個平板教學的計畫,未來可以有數台平板可供教師分組教學。

不過怎麼作呢?現在也還在摸索就是了。目前寫的計畫有這些方向,未來會再參考國內外的應用實例,看我們能玩出什麼名堂。



1.教師端:彙整生物教學相關Apps,並實際教學應用。目前已收集數十種Apps可用於教學,茲紀錄於此網頁(http://goo.gl/ylQlN)

2.學生端:初期規劃以快樂學習營生物組的學生為主,未來再帶入普通班級30人團體。
生態探索的行動學堂
    設計以行動載具協助學習的生態探索課程,學生可利用iPad進行搜尋與拍攝紀錄,並進行資料彙整報告。如利用Google Earth等觀察地形與地景,利用電子羅盤觀測方位,利用航跡紀錄行經路徑,並搭配政府出版品之各式免費取用之生物圖鑑電子書(http://goo.gl/9E2sA,包含蝙蝠、樹木、蜘蛛、海藻、蘚苔等),讓iPad成為數十種圖鑑的載具。
人體探索的模擬學堂
    利用3D的模擬人體app讓學生進行數位互動教學,以高科技硬體及新近開發軟體當作平台,模擬探索各種人體構造,讓課本中死板的文字與圖畫動起來。如循環系統中,心臟如何搏動、瓣膜開閉的情形、心音的產生;呼吸系統中,空氣從進入鼻腔開始,進入呼吸道的實際過程;消化系統中,各種消化器官的解剖構造及運作情形…等。讓學生不用透過實體解剖,即能身歷其境般地探索人體的世界。



電腦風扇做雷射秀

這篇筆記算是工作紀錄,既沒有拍攝到成果照片,也沒有影片。先前從網路上看到了簡單做雷射秀的方式,後來自己就做了修改,也測試過了的確可行。

這個雷射秀長什麼模樣,用Youtube找laser spirograph,就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影片。簡言之,就是可以用雷射畫出很多圓圈圈。

我的作法是用12v電腦CPU風扇+9v電池+鏡面貼紙(或雷射彩色膠帶)+綠光雷射。目前我只有兩個風扇,若有三個風扇,出現的圖案就會更多樣,硬是扯生物相關的話,那就是視覺暫留。

鏡面貼紙貼在風扇略偏離中心的位置,雷射光照射之後,就會因為鏡面旋轉而出現圓圈的圖案。雖然是12V的風扇,不過用9V電池也可以驅動。

  IMG_0403

後續還有些進階作法,就是用Arduino去控制風扇的轉速,可以讓圖案更多樣。不過使用的風扇就要有四條線,他們分別是電源、地線、測速和控速。像我買的這種有三條線的就沒有控速的輸入。


電視筆記:切魚成三片的技法

這篇是電視筆記,節目是 魚をきれいに三枚におろせるウラ技

魚大家都吃過,不過你認識魚的骨頭嗎?坦白說,我還真是不認識。節目請了一些人畫出他們知道的魚骨長怎樣,結果大多數人都只有畫出中間的脊椎骨。




其實魚在背方還有一段骨頭(背鰭下方)




這個位置的骨頭單獨一塊拿起來看,它是有個斜度的。


只要掌握這個關鍵,就可以把魚切成三片了。刀子從背方滑進去,順著骨頭切。
 。


有如庖丁解牛一般,魚就可以切成三片了。

學生的社會複習筆記

上學期我帶了屆畢業班,大考數週前我看著他們唸書的時候,突然瞄見學生簡菡手裡的社會筆記十分精巧,而且有著鉅細靡遺的資訊。原來是她花了一段時間,親手整理出來的筆記。

考完試後,我把簡菡的筆記搜刮來掃描,可以學弟妹們和路人作個參考。

她的筆記有幾個特色
1.用不同顏色的筆書寫,作為單元的區隔
2.排版整齊,各個標題有層次
3.濃縮重點精華
4.重點提示字會以紅字標示

雖然坊間一定有整理得更多,而且還有精美圖片的參考書,但自己做出一份筆記和買一本參考書,在學習歷程來說是絕對不同的。

如果對推動學生作筆記有興趣的,以下兩本書裡頭都有學生筆記的實際樣子,值得找來讓學生觀摩。
今週刊-滿分榜首筆記術
聯經-考上第一志願的筆記本







我也來畫營養消化和循環的生物大圖

上上週讓學生都畫了生物大圖,不過我覺得有些學生沒能掌握那個整體性的概念,所以我就畫了一張給他們看看。
生物大圖-營養消化循環

下次再畫就要把呼吸系統那些東西都加進來了,另外也要把主軸做得更明顯。心中有個小小目標,以後我要來畫一本全圖解的複習講義!不曉得可不可能達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