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採茭白筍
每年十月底的週末,三芝會舉辦 茭白筍文化節 ,過去幾年我一直錯過,今年正好有空,所以就報名參加了這個活動。 在炭火上烤一支帶殼茭白筍,剝開之後灑點鹽,那種美味感覺讓人食指大動。雖然從小就吃過茭白筍,但是我到大學的時候才知道茭白筍實際的模樣。10/29我們去參加這個採茭白筍的活動時,就聽見一個媽媽望著茭白筍田時,不停地喊著「哪裡有茭白筍啊,到處都是草啊」,其實茭白筍就是草啊。 像這樣一叢茭白筍,順利的話大概可以採到十多隻茭白筍 雖然我們早知道茭白筍是種在水田裡,不過我們還是估錯了水田的深度。 本來我們還帶了雨靴,想說下田的時候,可以穿著,不過看到第一個下田的媽媽,整個小腿都插到水裡了,我們就決定不穿雨靴了,褲管捲一捲就下去了。 一根白皙的茭白筍,裡頭有很大的學問。 我們在活動的前數日,還特地查了很多資料,人家當此行是採茭白筍體驗活動,我當它是生物採集活動,畢竟能夠下田摘茭白筍可不是常有的機會。 我們所食用的茭白筍是基部的4~5節處膨大的莖,其實茭白筍的莖本來是中空的,中間還有些隔膜,隔膜上還可以見到一些維管束。 有些比較細的莖所見到的樣子是這樣。下方很多維管束,上面就是膨大的莖。 茭白筍莖會膨大,其實就是這些菌搞的鬼 (400X) 這些是菰黑穗菌( Ustilago esculenta )的孢子,或又稱菰黑粉菌,屬於擔子菌門的真菌。當茭白筍被寄生之後,本來中空的莖部就會因為植物激素的作用而開始膨大,變成我們所食用的茭白筍。 記得以前吃茭白筍的時候,常會吃到這種裡頭還有黑點的,不過最近幾年,可能因為品質管理的關係,不太容易見到裡頭的黑點點了。 其實這些黑點就是菰黑穗菌的孢子堆,上面那張顯微鏡下的照片,就是我挖取一些黑點處的黑粉放在顯微鏡下拍攝的。 如果再晚點採收,白皙茭白筍的黑點會愈來愈多。 我們吃的茭白筍裡頭就有菰黑穗菌的菌絲,只是農夫在它們還沒形成孢子之前就採收下來,所以就看不到黑點了。 茭白筍和菰黑穗菌的關係非常特別。古時候的中國人吃茭白,吃的是種子,名為菰米,也是古時六穀(稻、黍、稷、粱、麥、菰)的其中之一。菰米在許多詩人筆下也曾經出現過,像是宋玉的「主人之女,炊雕胡之飯」、杜甫的「滑億雕胡飯,香聞錦帶羹」中的雕胡、王維的「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但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