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8日

評量好幫手-評量準則(rubric)

我以前在改非選擇題的作業時,例如細胞繪圖或是一些開放式的討論題時,我會先設定好我的評分標準,錯一個字扣一分,每一大題十分10分..。結果有時候出現有些學生明明寫得很好,可是因為錯字太多,反而分數變得很低;有些寫的答案很一般,可是都沒錯字,這樣的成績卻會比寫得好的人還高。我的評分能不能均衡一點,針對各種面向來給分數呢?

後來有些作業我就改成用等第式給分,最好的給A+,好的給A,不好的給B,但是這樣又有個問題,兩個都拿到A的人,他們的作業就是一樣的嗎?兩作業的各個面向會有些不同,有些是描述得很好,有些是圖畫得很好,有些是字體端正。我有沒有辦法告訴他們,他們哪些部份是不錯的,所以拿到A。

除此之外,我自己也面臨一些問題,有時候作業改到第十幾本的時候,看到不同程度的作業時,心裡的標準會有些改變,結果又會從頭再看一次那些剛改過的作業,如何才能讓評分的標準能夠穩定呢?

後來在讀到The Biology Teacher's Handbook 第16章 How to Use Assessments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時,學到了一個名詞-Rubric。參考了許多範例之後和實際使用之後,發現應該可以解決我的困擾。

剛看到rubric時,其實覺得很陌生,還好政大教學發展中心的一篇Rubrics:教師評量學生作業的好幫手解決我的疑惑,和讓我找到具體的作法。


Rubric,中文翻成評量準則,通常會以表格型式來呈現。我在進行評量的時候,會先思考這份評量,我想評些什麼項目,然後讓學生先知道。以複式顯微鏡的操作學習單為例,我的學習單分三個部份,第1個是要他們找出自己使用的目鏡倍率、物鏡倍率,找出長短和倍率的關係,還有寫出他們目物鏡放大倍率的組合型式。第2個部份是用鬼腳圖來找出對應的數字,用這個來評量他們會不會操作顯微鏡的方向。第3個部份是要他們畫出一個創新的顯微鏡,這部份的設計緣由和學生表現,都寫在這篇設計一個顯微鏡了。

針對以上三個部份,我的評量準則項目就是「認識顯微鏡的構造」「顯微鏡操作技術」「創新思考能力」,每一項都分成4個範圍來給分,其達成的程度可以用這樣模式來設計:

  • 4分:Yes, and more。做到了XX,而且還有OO
  • 3分:Yes。做到了XX
  • 2分:Yes, but。做到了XX,但是ZZ
  • 1分:No。沒做到XX



項目
1
2
3
4~5
認識顯微鏡的構造
完全不認識目鏡和物鏡,也不知道倍率,亦不知道如何計算
認識目鏡和物鏡,但不知道如何看目鏡物鏡的倍率,亦不知如何計算
認識目鏡、物鏡的倍率,但不了解放大倍率如何計算
能認識目鏡、物鏡等,並知道放大倍率的計算方式
顯微鏡操作技術
無法操作顯微鏡找到正確的數字和英文對應關係。即對複式顯微鏡的方向操作不熟悉
只能正確完成一項鬼腳圖的英文數字的對應關係
熟悉顯微鏡的操作,但無法正確完成鬼腳圖中英文和數字的對應關係
熟悉顯微鏡的操作方向,正確找到鬼腳圖中和數字對應的英文字母
創新思考能力
無法畫出顯微鏡,或是草率畫出,且未能標示出構造、功能。
設計出的顯微鏡和原始設計雷同,但也標示出構造的名稱和功能了。
能畫出創新設計的顯微鏡,但未標出構造和功能
能設計出創新造型的顯微鏡,並能標註其構造名稱和功能



我會把評量準則附在學習單後,讓學生寫的時候就知道要被評些什麼。


或是改完之後,再釘在他們的作業上,就像這份動植物細胞的觀察的繪圖作業。




繪圖的評量準則,我評兩個項目
項目
1
2
3
顯微繪圖
繪圖草率,未畫出胞內構造
畫出部份細胞的正確型態,且能畫出胞內構造
能畫出每個細胞的正確型態,且能畫出胞內構造
繪圖標示
未標示構造、倍率,或標示錯誤
部份正確標示名稱、倍率
完全正確標示構造名稱、倍率



評量準則有什麼好處呢?對我而言,藉由評量準則,我的評分就可以更為均衡,不會把改錯字當作評量的主體,科學作業又不是只有在批改錯字。當然我也可以再多設計一個向度「字彙能力」:錯5個字以上(含)得1分;錯1-4個字得2分;沒錯字得3分。學生也可以透過「評量準則」來知道他哪個地方做得好,或是做得不夠好。此外,我也可以用更穩定的評分標準來評量學生的表現。

雖然設計一份評量準則真的很花時間,不過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