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耳機斷在iPad或筆電的耳機孔怎麼辦?

從來沒想過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某日有台ipad居然無法放出聲音,總是顯示在調整的是耳機音量,但是我根本就沒插入耳機啊。

往耳機孔一看,居然裏頭斷了一小截耳機插頭,於是我找來小鑷子想要夾出來,但是夾了一小時居然都夾住出來,越夾越氣,上網查看看怎麼做,有人獻計用竹籤沾三秒膠把插頭黏出來,有人說要回原廠修,唯獨看到一個可以用筆芯。

死馬當活馬醫的情況下,找了一隻紅筆拆了它,拿出筆芯往耳機孔套進去。咦?有種異樣的感覺,斷掉的插頭就被套出來了。

後來我跟我們資訊設備組長說這個方法,數個禮拜後,居然有同樣的狀況發生在老師的筆電上,想當然耳,就是用筆芯解法解救了那個耳機孔。

為了這,我覺得一定要特別寫下來,我想這絕對不會是單一個案啊






2017年12月28日

用Powerpoint玩賓果遊戲-新增7色賓果模板

昨天收到一個網友來信,問說這個「用Powerpoint玩賓果遊戲」,有沒有36格,4色的模板檔案。

本來已經回信要跟他說,抱歉沒有喔,要自己手工做 喔。不過信還沒寄出去之前,又回去看一下之前做的檔案,手癢就做了起來
然後看看我現在都分組成七組,所以我就分成七組了。操作方式請看前一篇文章
用Powerpoint玩賓果遊戲

檔案在這邊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NJz1GS7Us--5SXcG6jFJPI6spYyPaQ5S/view?usp=sharing

第一頁底下沒有在畫面裡出現的那些彩虹色塊是用來編輯的,以備不時之需




裏頭加上這個可以豐富課堂氣氛的知識大賽PPT的元素
模板上有倒數30秒的計時,還有答案、機會和命運



2017年12月21日

小熊軟糖的擴散實驗


這是我在上九年級生物專題時的課後實驗,發給學生一人三隻小熊軟糖,浸泡在家中能找到的兩種溶液中24小時,然後連同對照組一起拍照。
小熊軟糖拿來作擴散作用的實驗,非常容易看到變化,左邊是對照組,右邊是泡水過後的,長大了不少。



這是上面那隻泡水一週之後的樣子,更大了一些,變成四公分大的大熊了。


透過學生的觀察作業,探討以下問題:
  • 你看到什麼現象?
  • 什麼情況軟糖會變大?什麼情況軟糖會變小?
  • 除了膨脹以外,還看到什麼現象?
  • 有沒有哪一組你認為並沒有放置24小時?
  • 為什麼會變大?是什麼成分讓它變大?
延伸到內部所含明膠的成分可以吸水。明膠是什麼?也就是膠原蛋白。

然後再看看明膠是怎麼萃取出來的


再說明膠原蛋白在動物的皮、骨、鱗片中都有。年輕人的皮膚和老年人的皮膚,膠原蛋白又有什麼不同。

膠原蛋白的合成和維生素有關,所以如果要補充膠原蛋白,也要補充維生素c才是。

最後的課後活動再進入【用家中的食物找出哪一種可以分解軟糖】,這個食物必須得有蛋白質酵素,所以得要有細胞活性才行,因此加工食物或煮熟的勢必不行,那麼該用哪種才好呢?我們看看學生下週的成果吧。

內分泌抓鬼牌

這是從曾靖雯老師那邊學到的卡牌遊戲,用來作為複習有【配對】概念的記憶性知識相當不錯,曾老師設計的是用在地形島嶼的地理課活動,而我就設計成內分泌的活動了。

每組一份卡牌,卡牌有37張,其中一張是鬼牌。其中配對的概念我是這樣設計的,腺體對應的是位置,激素對應的是功能,而疾病對應的是原因或是症狀。

例如[腦垂腺]對應[腦的下方],[甲狀腺素]對應[控制細胞代謝 調節生長]...

一開始時每組均分手牌,但是有一人會多一張,無妨。接下來就是先把手牌中能配對的先丟出,丟出時需要其他三人一起確認,丟錯了就會害別人沒得配對。如果要降低遊戲難度,也可以另外提供配對的參考當作底紙,學生就放在底紙上就行。

隨後,就是輪流抽上家或下家的一張牌,若能配對就丟出,看看最後誰能先丟完手牌,以及誰會是最後輸家。








































模擬「蟲」生-一個島嶼上的演化生物學探究模擬活動

這個活動是修改自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VOLUME. 79, NO. 2, FEBRUARY 2017)的 Modeling Evolution in the Classroom: An Interactive LEGO Simulation連結 http://abt.ucpress.edu/content/79/2/128

原本這是用樂高積木進行的模擬活動,不過我在幾次試作之後進行了修改,把活動的基本設定、材料方法等都變了不少。現在這個版本,也是我認為比較好在教室實施的活動版本。
我將整個進行流程錄製成九分多鐘的影片,我想看影片操作應該會比看文章容易懂。


材料:
學生組的材料。30個人的班級,需要準備七到八組,每組3-4人。
數張A4紙、口紅膠、空白小蟲蟲卡數十張、黃筆(學生自備紅藍黑筆)、骰子、上面貼著紅藍黑黃貼紙的卡片各一張(以下簡稱貼紙色卡)。


老師準備的材料:
一張卡片紙上貼三種顏色的貼紙,紅藍黑黃任選三色,三色不重複。這樣的卡片至少準備30張以上。每張卡片的一邊都用用打洞機打一個洞,代表卡片的上方。




活動故事設定:
每個人都是一隻小蟲蟲,身上有著三種不同的顏色。本來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大島上,後來因為附近有火山爆發,出現了七個小島。大島上的小蟲蟲因為海漂、迷路等原因飄散到七個小島了,當然會吃小蟲蟲的大鳥鳥也飛到這些小島上了。

每個小島上面的環境顏色都不太相同,這些小蟲蟲身上的顏色就成了牠們的護身符了。
  1. 體色和島嶼顏色一樣,就能獲得保護不會被大鳥鳥吃,因此得以繁殖下一代。
  2. 這些小蟲蟲都是無性生殖的個體,所以也沒有求偶交配這件事,只要自己一隻就能繁殖。
  3. 如果身上有一個體節顏色和島嶼一樣,就可以生下一隻後代。若是兩個體節和島嶼顏色一樣,就能生兩個後代,若是三個體節顏色都和島嶼顏色一樣,則可以生三個後代。
  4. 體色和島嶼顏色一點都不像的,就會被大鳥鳥吃掉。
  5. 生完小孩的小蟲蟲會蟲老珠黃,不能再生小孩了。
  6. 繁殖的規則是用骰子決定,骰到1,則第一個體節顏色會突變,骰到2,就是第二個體節,骰到3就是第三個體節。如果骰到456就是不突變,下一代的體色和親代一樣。每生一個後代,都要骰一次骰子。
    左圖的小蟲蟲要生殖,骰子點數骰到2,抽色卡抽到紅色,所以第二體節變紅色
活動故事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同一個小島的顏色有兩種,比方說同一塊島嶼東邊是藍色,西邊是紅色環境,在上面生存的小蟲蟲可以任意移動到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而且下一代的小蟲蟲不一定要跟親代住在一起,牠們也可以任意移動到東邊或西邊。

第二階段是又發生地震了,本來一塊島嶼有著藍色和紅色的環境,現在分裂了。上面生存的小蟲蟲再也不能任意移動了。牠們只能在自己這塊島嶼上努力生存著。


第三階段環境大變遷,島嶼的兩色完全改變顏色了。

活動進行說明
每組用抽貼紙色卡來決定自己的島嶼是哪兩種顏色,兩種顏色不重複,然後在兩張A4紙的左上方把島嶼顏色用色筆畫出來(或用貼紙貼出顏色)。再用口紅膠把兩張A4紙拼貼成一張,代表小島。

每個學生到講桌來抽貼有三色貼紙的卡片,學生抽到的卡片,就代表了學生那隻小蟲蟲的體色,學生回到自己座位,用色筆在空白小蟲蟲卡片上塗上卡片上貼紙的顏色,最好也在小蟲蟲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老師準備的貼紙色卡,給學生抽的時候要翻面藏住貼紙

學生抽到什麼顏色,就依照顏色順序,在小蟲蟲身上畫下該色

四人一組,因此這組就會畫出四隻小蟲蟲

階段一:新族群的建立
選定自己這隻小蟲蟲應該住在哪種顏色的島嶼上,才能順利存活下來,選好以後,就用口紅膠把小蟲蟲貼在那塊島嶼上定居,然後就不會再移動了。

進行生殖時,依照前述規則丟骰子決定下一代的體色,然後拿新的空白小蟲蟲把體色畫上去,再決定牠應該住在哪邊比較適合,接下來就是用口紅膠幫牠定居。

如果出現下一代無法住在東或西,就讓牠住在親代那一邊,然後在這蟲上面畫個叉叉寫個死,代表不適應環境就死掉了,用上述做法連續生三代或四代。

階段二:火山爆發,島嶼分裂

再拿兩張A4紙貼在前述島嶼的下方,只是兩張紙需要約略分開,象徵分開的兩個島嶼。依著同樣的規則在火山爆發分裂的島嶼上再生四代。

第三階段:環境鉅變,島色大改變
島嶼顏色又改變,用抽色卡的方式決定島嶼顏色變成什麼顏色,然後再繼續生三或四代


活動提問



Q.在這活動中,造成個體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A.小蟲蟲都是無性生殖,造成個體差異的原因主要來自突變。

Q.小蟲蟲發生突變是好的還是壞的?
A.不一定,有些突變會造成整個島的小蟲蟲滅團,但是有些突變卻會造成暴增,而有些突變是沒差。

Q.怎樣的族群才容易活下來?從數量和個體差異程度來思考
A.蟲蟲數量要夠多,個體差異要夠大

Q.從這些島嶼的小蟲蟲,你看到哪一種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還是生態系多樣性?
A.這些小蟲蟲都是同一種,彼此之間有個體差異,所以是遺傳多樣性。

Q.從這個活動中,生態系多樣性怎麼支持遺傳多樣性?
A.有不同顏色的島嶼,才能讓不同體色的小蟲蟲有機會生存,島嶼顏色越多樣,小蟲蟲就越不容易滅掉。

Q.哪種島嶼比較容易滅團?分離的島嶼?連在一起的島嶼?
A.分離的島嶼比較會滅團,而一開始連在一起的島嶼,雖然每個島顏色都不一樣,但是小蟲蟲可以隨意移動。


Q.第二階段的天擇力量和第一階段相比,哪個天擇力量比較強
A.第二階段是比較強的,很容易篩選出特定顏色的小蟲蟲

Q.在最開始的時候,島嶼上的小蟲蟲族群是怎麼出現的?
A.是隨機抽卡到那個島的

探究取向的提問
在每一階段一開始,先提問
Q.你推測每代的顏色比例變化會發生什麼事情?寫下你的假設之後,解釋原因
在第一階段中,學生一開始可能會認為在藍島的,藍色會變多,而在紅島的紅色會變多,部過由於兩個島嶼是相連的,所以不容易看到這種趨勢。而到了第二階段就比較容易看到這樣的趨勢了。


每階段的模擬結束後,提問
Q. 實驗結果符合你的假設嗎?如果不符合,那有什麼可能原因?

活動結束前的提問
Q. 如果我們將遊戲持續到第十代或是更多代,你推測會發生什麼事情?請解釋為什麼你會這麼想?

Q. 如果要讓天擇的力量更強,要怎麼設計規則?如果你這樣做了,演化的速率會怎麼改變?
Q. 如果要讓突變的機率提高,要怎麼設計規則?如果你增加了突變速率,那麼演化速率會怎麼改變?
Q.思考一下,這個活動還可以改變什麼設定?如果這個設定值改變了,那麼結果會怎樣?寫下你的假設?


其實這個活動最初設計是用在大學上,所以是可以再用此活動在介紹專有名詞,像是創始者效應、棲地切割、等位基因頻率。

等位基因頻率的計算方式,先假設小蟲蟲的體色分別就是三個等位基因決定,所以就用體色的比例來當作等位基因的頻率。比方說,觀察下圖的第一代共四隻,分別是黑紅藍、藍紅黑、紅黃黑、紅黃黑。所以黑色的比例就是4/12,紅色是4/12,藍色是2/12,黃色是2/12。



計算每一代的等位基因頻率變化,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左邊的是島嶼結合時,四種顏色的比例,右邊兩張圖分別是分離之後的兩個島嶼。右上的圖,這個一個島完全沒有紅色,因為一開始就沒有紅色的小蟲蟲。




後記
其實這個活動我修改了好幾次,從一開始想要跟著用樂高積木來做,結果發現太貴。後來就想到用串珠,可是串珠太容易滾動,上個課下來地上好多珠珠,而且珠珠也沒辦法擺著不拆,因為生到最後珠珠一定不夠用。但最好是可以把歷代的個體都留下來,所以珠珠就也沒那麼好用了。島嶼的底紙一開始我是去買有色的雲彩紙來墊底,不過後來我希望簡單準備就好,所以就改成A4紙了。

用四色串珠和拗直的迴紋針來進行活動



用紙卡作為個體,島嶼則是特定的顏色




2017年12月18日

用[簡報]更容易看見負片後像


在作[負片後像]觀察活動時,以往最感到困擾的就是沒辦法讓所有學生都產生後像的感覺,總是有一些學生不管怎麼努力看活動紀錄本的圖,他就是看不到。

後來我改用簡報的方式來呈現,效果就變成非常好了,可以讓全班學生都產生感覺了。關鍵在於連續兩頁要用一樣的圖片,但第一頁是彩圖,第二頁則是只有留下邊框,而背景都是黑色的。學生盯著螢幕(或銀幕)看時,由老師切換頁面。

如果是使用網路上搜尋到後像圖片,也可以用同樣方式作簡報,只是第二頁因為不容易做成只有線稿的,所以就留白就好,也是可以看到的。



上述製作的檔案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Hw4hpluyc0UEgNnJGQboQfY8X7MY94jlJkGsysns5qs/edit?usp=sharing


[後像]帶來的應用其實也在於簡報呈現。簡報設計時可能會在頁面上用個色塊,然後下一頁色塊就不見了,這就會讓觀眾莫名產生後像的感覺(這就是負片後像)。或者是兩頁之間的色塊或線條位移了一點,偏偏我們人眼對這種位移又很敏感,然後就會察覺到,這也就是正片後像了,如果要避免這種兩頁面切換產生的跳動感,則可以在兩頁之間插入別的訊息,例如空白頁或圖片..等,我們就不容易感覺到了。
明顯的例子就是改變盲(Change Blindness),連結裡的這些圖片,如果我們只是左右掃視,不容易發現其中的改變,但是如果是換成連續重複播放圖片,我們就會發現。而如果是在兩頁面之間插入空白頁,我們就又不能發現了。

2017年12月11日

3D列印的腦模子

你可以從這裡下載我這篇說的檔案

這是前一篇說的《手繪稿轉成svg檔,變成3D列印的餅乾模》,然後我把檔案又改來改去,新做的腦模子。我把內層改成8mm高,外層是10mm高,試著看壓紙黏土的效果如何。




看起來是手繪圖的細節太多時,其實就不容易壓得好



等待黏土乾了以後,可以將腦區用不同廣告顏料塗上顏色,不過買顏料時忘記買黃色,以至於整個腦都青青的,看起來相當Blue啊,這樣不行哪







用3D列印自作一個腦的印章

上次教學做的3D列印造型餅乾模,其實稍做改變就可以變成印章了。我想製作過程應該不用再拍教學影片吧(其實我懶),在inkscape的操作方法都和餅乾模那一篇一樣,不同的是在tinkercad裡頭的操作,我是讓內層長高到2公分,底層的圖案長高到1.8公分,再把兩個拼在一起就可以了。

3D列印出來之後,並不是就可以拿來蓋章的,還需要在砂紙上打磨才可以。






腦的印章檔案你可以在此下載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2705257


腦章可以幹嘛呢?就改作業的時候幫學生蓋章啊,就是一種加持或是進補的概念啊。

2017年12月3日

用針筒、三通和單向閥模擬血液循環系統模型

前幾天看到祖文老師在臉書上發文,他用針筒三通和單向閥製作了循環系統的模型,讓學生自己用材料包組裝起來解決循環系統的問題。
臉書文章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zuwenlee/posts/10203512388006050


看到的時候很驚喜啊,因為一年多前我就買好了這些材料,不過就是擺在那邊遲遲未動手(其實是忘記了)。祖文老師實施的課程內容,提供了完整的指引,所以我就跟著來做一組。


材料是兩個針筒、四條長水管、六段小水管、四個單向閥、兩個三通、四個長尾夾、兩個水杯,製作方式就如同上面影片那樣。

影片中呈現的是,要設計出一個裝置把A水杯的水抽到B水杯,再讓B水杯的水回到A水杯,完成一套循環。

幾個要思考的點:

  1. 其實影片中的樣子會很容易被以為是開放式循環吧?因為沒有微血管,所以可以再想想如果要更類比整個循環系統可以怎麼做。
  2. 除了將水染色以外,我覺得還可以找很迷你的紅色珠珠來類比紅血球,看紅血球在血管中流動。(不過這個紅色珠珠真的要小到能過針筒的孔,還有單向閥的孔)
  3. 也可以把動脈和靜脈之間用更細的水管接起來,類比成微血管,就不一定要流進流出某個水杯,而是讓這個微血管固定在某片紙板上(上面書寫著身體組織或是肺部)
  4. 設計問題可以去模擬開放式循環和閉鎖式循環的差異。
  5. 除了設計製作人的雙房雙室循環,也可以設計問題還可以去模擬魚的單房單室循環是如何運作的。

另外,謝甫宜老師也提出他的看法,也是這個活動設計時也需要特別去思考的點。
「將這些單向閥,杯水,針筒與三通管,塑膠管等逐一標示而作為類比物,等同於建構「模型」(建模,modelling),尚且需要指出「類比物」與「實體」之間的差異性(科學學習心理學,熊召弟等人著),就能有助於學生「辨同別異」了。But, 野人獻曝斗膽提出小小建議,如有不當或冒瀆處,務必見諒:「通常建構科學模型(即屬於一種類比教學模式,黃台珠教授),學生常無法適時轉換,以及辨識類比物與實體之間的差異性」,以本活動為例,學生真能理解「針筒或三通管,單向閥等類比何物(循環系統的位置或器官),並且指出這些機師頭與真正循環系統的差異在哪兒呢?」因為,模型(建模的結果)就是抽取自然現象重要變因之簡化的探究歷程,與實際而複雜的自然現象有極大的差異。尤其,像是這麼複雜的循環系統……」





2017年12月2日

製備維管束標本的好方法-爛爛芹菜葉柄是好物

這次做芹菜泡在紅墨水的實驗,居然讓我發現了一種觀察維管束很棒的方法,是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方法。先說說以前怎麼做觀察維管束的,觀察維管束可以像是觀察香蕉維管束,取出皮上的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是觀察的時候一定會伴隨著旁邊的薄壁組織,或是可以觀察衛生紙或是用酸鹼解離的木筷、竹筷,但是你看到的就是分離的一段段維管束細胞。

是有沒有辦法看看完整一條乾乾淨淨維管束呢?嘿,有喔,就是用「爛芹菜」。

不知道其他老師有沒有這經驗啦,我是常常這樣,就是會拿幾株芹菜先泡在紅墨水裡給學生看,因為學生做實驗的那幾組不一定會有漂亮的紅墨水芹菜啊。泡在紅墨水的那幾株常常會一泡就泡好幾天,然後就爛掉了,以前我就是直接丟掉了。

但是今年在丟掉之前,突然覺得泡著爛芹菜的水,那樣子很像之前做解離木筷的液體,就是看起來糊糊的感覺,直接告訴我這一定有文章!於是我就把芹菜放進燒杯裡,拿滴管吸水噴水來回沖芹菜葉柄爛爛的部位,果然就讓我沖出了紅色的長條,啊這就維管束啊!而且還好長好幾條耶。



下一步當然就是拿一條最細的放在顯微鏡底下囉



真沒想到,這樣就讓我看到了經過活體染色的維管束,這些主要都是螺紋導管(木質部的細胞)



被壓住牽扯的地方的導管會破掉,就呈現像彈簧的樣子,就是像之前觀察藕斷絲連的絲那樣啊



仔細看這些被染色的細胞,還能夠看到細胞接續上下部位的交界



這一張還能看到單獨分離的導管細胞,斜的部位就是穿孔板了

一個懶惰的舉動,居然讓我發現製備維管束標本的方法,可以觀察到維管束的「維」--細細長長;「管」--中空,可以吸收紅墨水;「束」--聚集在一起。以往這個實驗我都會放在課程概念之後才做,不過這個發現,讓我覺得想要把這個實驗安排在課程最前面了,先讓學生看吸了紅墨水的芹菜,巨觀地理解維管束在植物內部分佈的空間關係,然後微觀這些維管束的構造,才去學習那些科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