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迺岳老師的魔術科學
上周五又是愉悅的一天,因為早上有個研習,是謝迺岳老師的魔術科學研習。 我是第五次參加謝老師的研習了(這樣可以發會員卡嗎?), 上次的主題是風車家族 ,每次都是聽到不同的主題。他說他們已經有一個二十人的教師團隊,針對各項主題做研發,所以大大小小的主題有數十種,每個主題都可以帶個三小時到六小時,太了不起了! 退休並沒有讓他退出科學教育的舞台,反而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在全台做推廣。甚至去年已經在 原住民電視台開節目:科學小原子 ,能夠參加他的課程真是幸福啊!2008年還會在客家電視台開節目耶。 謝老師的課程特色:道具多,滿桌都是,而且都是很普通的道具。紙杯、橡皮筋...。越是普通的道具,越能玩出科學的樂趣。 謝老師說他在準備道具的時候,務求多彩多姿。所以連蠟燭也要找各種顏色的。這個蠟燭不僅提供科學活動所需,還可以講解燃燒三要素。只要減少一個要素就可以滅火。 例如用杯子蓋起來滅火,那扣掉哪種? 用手指沾溼滅火,扣哪個要素? 那衛生紙快速蓋下滅火呢? 拿剪刀靠近滅火(不是剪芯喔),是哪種? 有火有杯子,再順便拿個吸油面紙蓋在杯口當紙屏,玩玩針孔成像。 試試看,刺一個洞、刺五個洞、刺一百個洞。影像會變模糊一團還是一個像,或是多個像。只有自己親身實驗才能體會。在這個活動前,老師要我們先猜猜看,再實際做。猜測是一種學習方法,如果猜對了,那符合舊經驗,增強了學習效果。猜錯了,重建學習,也是學習。 比如說這個刺一百個洞的,到底成像會怎樣,雖然我猜錯了,不過實驗結果卻讓我印象深刻,一輩子不忘記。 其實這就是操作的好處。前一陣子,意外得知有學校老師居然都不讓學生操作實驗,而都是用黑板說說而已,這實在讓我很驚訝。雖然黑板實驗或操作實驗。學生都能寫考卷答題目,但是哪個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大家都知道。 另外謝老師也很強調一人一套實驗器材。在課本裡的實驗操作都是一組一套,說穿了其實是實驗器材貴、不足,以至於沒辦法讓大家一人一套。不過這些可以透過重新設計實驗去著手,用更簡單方便的器材來操作,科學不是一定要在實驗室器材裡才能活出來。 在新竹高中,謝老師還籌設了兩間科學探索館,利用舊教室改裝,配合上簡單的實驗器材,展示光學和文化特色以及原住民的科學。這樣的教室不需要太多經費,謝老師說只要一間只要十萬元就可以達成。他的未來目標是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