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你應該知道的12年國教課綱二三事(3)-你可以參與的生物課綱研修

國中生物老師啊,我想問你一件事,如果以後國中都不用教「遺傳」,不用教「細胞分裂」、「減數分裂」,你有什麼感覺?

 恐怖、新奇、溫馨、誇張、難過、實用、高興、無聊、生氣?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12年國教課綱中,要全盤考量學生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的學習,究竟什麼是國民應該有的素養?核心概念又是什麼?

於是課綱研修小組就在數個月前做了一些前導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建議有些概念可以移到高一,有些移到國小,國中則會再加入一些探究實驗。

目前當然還沒訂下來,還需要許多討論。所以我把生物課綱的前導研究資料貼在這個HackPad ,大家要多關心,因為這決定了你未來教什麼、不教什麼。有任何意見記得儘管去那邊貼喔。
https://hackpad.com/Z7g11E8HDkT


如果想要有更多討論,可以前往生物趴辣客的臉書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iopotluck/



你就是沒有人

是十幾年前吧,走在校園裡,看見地上躺著一個鋁箔包。吼,是誰亂丟垃圾啦,真是討厭。

前方走來一個學生,我就說了「把這垃圾撿了,丟到垃圾桶」

他靜靜蹲下來,撿起了垃圾,然後說了一句話「老師你為什麼不自己撿?」

「蛤?我..我..」

對啊,為什麼我不自己撿呢?我沉思了半秒,但還是讓學生撿了帶走。後來我讀到一個網路轉貼的故事,衝擊很大,這個故事叫做《你無法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
 
大學階梯教室裡,一場演講會即將開始。
主講人是蜚聲海內外的知名教授,海報兩天前就貼出去了,反應異常熱烈,同學們紛紛趕到現場,要一睹教授的風采。
離開講還有十分鐘,學生們紛紛進入到會場中,在他們跨進會場的一瞬,不約而同地發現腳下有一塊香蕉皮,在抬腿避開時,都不忘埋怨兩句:是誰這麼缺德?一點公共意識都沒有!
組織者是怎麼搞的?現在的人,什麼素質?
大家嘰哩咕嚕抱怨著跨過那塊香蕉皮,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靜等著教授的光臨。
幾分鐘後,教授準時到達。
他也發現地上的香蕉皮,扶扶眼鏡上前仔細端詳。
教室裡頓時靜了下來,大家都伸長脖子,看教授的一舉一動。
教授看清楚腳下是一塊香蕉皮,勃然大怒,指著它大聲說道:「你怎麼可以呆在這個地方呢?你應該是在垃圾桶裡睡覺!怎麼這麼沒有公德心、沒有環保意識,要是有人踩到你摔傷怎麼辦?你太不象話了!」
憤怒讓他的眼鏡在鼻樑上跳動著,讓人一下子想起被小事激怒的唐老鴨,聽眾席上頓時傳來一陣陣笑聲。
教授沒理會,繼續憤怒,對著香蕉皮繼續發火。
聽眾席上,有學生不耐煩了,大聲說:算了吧!教授,別費力氣了,你不可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
教授聽了,突然,轉過頭來,滿臉紅光地笑了,並伸手把香蕉皮撿起來,放進講臺旁的垃圾桶裡,用紙巾擦擦手說:「剛才那位同學說什麼?能再說說嗎?」
教室頓時靜了下來,沒人說話。
教授說:「我聽見了,你不能把香蕉皮罵進垃圾桶的!這就是我今天晚上演講的題目!」
這時,牆上的大螢幕上開始播放同學們剛才入場時的鏡頭,同學們千姿百態地跨越香蕉皮和版本各異的埋怨聲清晰地傳了出來。
大家最初哄笑著,慢慢變得雅雀無聲。
教授說:「這是我特意安排的一個環節,我想給大家講的道理,其實你們已明白並喊了出來。」
但對你們來說,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而用道理指導自己的行為,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相信,在坐的幾百名同學,沒有一個人不懂得香蕉皮是罵不進垃圾桶的,但大家缺乏動一動手,以舉手之勞去改變現狀的行為。
這就如同許多人感覺社會冷漠,而又吝於付出一個笑臉;埋怨環境污染,卻又不願意撿一片垃圾;咒罵腐敗和貪污,遇事卻本能地想去托關係走後門;感歎道德水準下降,卻又不願意身體力行地去做任何一件善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埋怨和咒罵。
幾乎所有人都不願意身體力行去做事。
責任永遠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永遠都是受害者!
這些做法與心態,無限放大了消極面,而使人看見的都是絕望。
事實上,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樣,社會的每一分進步,都是需要人們用行動去構建,如果我不亂扔垃圾,這個世界就少了一個污染源;如果我再將身邊的垃圾清理掉,世界就乾淨了一分;如果我的行為感化並帶動了一個人,那麼世界上又多了一份乾淨的原因。
地球上只有五十多億人,這不是一個望不到邊的數字,因而,我們應該為自己的五十億分之一,抱有信心。
記住,垃圾不會被罵進垃圾桶,你得行動!從現在開始!
教授的演講結束了,會場裡響起聲音宏大但情緒極其複雜的掌聲。




故事看完了,改變了什麼?其實就是我會在學校主動撿垃圾起來,這事情很小對吧,不過當我已經會主動撿起垃圾,代表我已經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現況了。(垃圾撿起來,地上就沒垃圾了啊,當然是改變現狀)


再來個簡單的故事,7月份去參加COSCUP開源人年會,這次的會議中聽到大量關於g0v的故事。政府作不到,或是不想作的事情,那就讓群眾一起完成吧。

在這會議中,不斷聽到g0v高村長的一段話: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人作,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因為沒有人是萬能的」
有點熟悉吧,裡頭有甘迺迪和鄉民的影子啊。


在任何場合理,一定有人能指出地上有垃圾,有香蕉皮,可是我們需要的是那個願意撿起垃圾的「沒有人」。


當我們已經願意當「沒有人」去改變現狀了,然後呢?前幾天聽到梅子轉述藍偉瑩老師說的話「你千萬不要放棄你的同事」,這跟那個「沒有人」同樣觸動我心

不要放棄你的同事是什麼故事呢?剛好昌宏在臉書問了藍老師,於是藍老師就寫出了這樣的令人感動的文章,請看看吧-不要放棄你的同事

大雞腿的小雞腦?

幾年前看到一個莫名的外電新聞,說有人吃肯O基,結果吃雞腿的時候吃到雞腦,我上Google用KFC Brain,果然找到很多圖片(請搜尋KFC Brain
看了就覺得很有趣,因為雞腦不是那樣的好嗎?我帶學生開過雞頭啊,雞腦沒有那麼多皺摺啦!

看那些圖片,看起來是藏在雞骨盆的聯合薦椎( synsacrum )裡的東西,想來想去只有腎臟吧,不過看那些貼出來很多皺摺的樣子,跟印象中的雞腎實在不是很像。在網路上找來找去,指到一張雞感染支氣管病毒之後,腎臟發炎的樣子,居然就跟那多皺摺的形象有點像。

其實遙遠的那天看到那些圖片之後,當天晚上就特別去買了一個雞腿便當來吃,而且要特別點大雞腿喔,因為平常那種一段的雞腿,只有小腿的部份,得要特別去點那種有大腿的雞腿才行,那種大雞腿就會連雞骨盆一起切下來。

那麼那天是不是看到了夢想的假雞腦呢?其實沒有耶。失望的心情之下,隔天又去買了大雞腿,然後又沒中,決定放棄這個莫名其妙的追尋。


終於啊,幾年後,沒特別去找的情況,終於讓我看到這個傢伙了。不過煮成這樣,應該只有我看得出來在哪吧?




好,就讓我來指引一下吧,這個就是雞腎,通常在處理屠體時會被弄掉。不過雞腎一長條,分三葉(看這個圖片),難免有漏網之腎啊。


總算啊,總算啊,這個追腎之旅終於達成了,呼~(這是什麼結尾啊)

考卷錯誤訂正的收集簿

八月初提到的暑輔上課方式中,有要求學生把每張練習卷錯誤的地方剪貼收集下來,並在上面進行訂正,而訂正的內容除了自己寫之外,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看我錄製的解題影片。

要求很簡單,但在暑輔每週兩節的課程下,還是有很多學生沒作到。是難嗎?我認為是懶病,三四週下來,還是有學生說著「因為我沒有筆記本,所以沒有辦法作」。唉呦,這不救出校門右轉就買得到的東西,花了四個禮拜都沒辦法準備是怎樣呢?

磨了好久好久,總算開始進入狀況,不過馬上就暑輔結束了,開學又剩下兩週一節的課,坦白說自己也不知道這群學生能不能持續和我配合。

我要求學生進行的考卷訂正剪貼其實就像這樣,必須依照概念將不同題目彙整起來,這樣才能在未來複習的時候,有效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而且老師幫他看了,也可以一眼就知道,他需要什麼樣的協助,這其實就是像健康檢查一樣。(這個概念上次那篇有講,這裡就不再重述)

考試很重要,但考完試後應該要學到什麼,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不只是複習課程該如此作,我在七年級教學的時候,也是這樣要求的,就把這些資料都放進科學筆記本,也就是我這篇講到的,將之作為學習歷程檔案。

考試訂正收集本01
考試訂正收集本02
考試訂正收集本03
考試訂正收集本04
考試訂正收集本05
考試訂正收集本06
考試訂正收集本07
考試訂正收集本08
考試訂正收集本09
考試訂正收集本10
考試訂正收集本11
考試訂正收集本12

2014年8月30日

仙人掌的針狀葉

又要來講仙人掌的故事了,這回是充滿疑惑的心情啊。上回看到仙人掌的小朋友還小個小個的,過了幾個禮拜它們都長大了一咪咪。


從發芽到現在,已經一個半月了,我真的很好奇,到底有哪種植物的本葉可以撐這麼久都不會消失的?而且這幼苗長好慢喔。

唉啊,不行不行,我怎麼可以用綠豆的心情去看待仙人掌呢

盯著這火龍果仙人掌看,心想這還真是拿來作認知衝突的好材料啊。

「仙人掌的葉子長什麼樣?」
「針狀葉啊」

(遞仙人掌小朋友給對方看)
「那底下這兩片綠綠的是什麼?」
「ㄛ...葉子」

「你不是說仙人掌葉子是針狀嗎?」
「那這兩片你又說是葉子?」

輕輕摸這些小刺,真是有趣的觸感啊,因為都是軟刺啊。

摸著摸著心中就想到一件事,暫且不說是哪件事,反正就放到顯微鏡看看吧。

綠色一大塊是莖的部份,一根根的就是刺



刺基部會有些奇特的細胞,看不出來它的立體結構是怎樣



長長的兩根也是刺





刺的尖端



知道我的疑惑是什麼了嗎?你覺得它像葉子嗎?顯然一點都不像,我的疑惑是當初是用什麼證據去知道這是葉子特化成的刺?為何知道是葉子?而不是什麼莖上的OO衍生物?有哪裡可以看出它是葉子特化來的?

到底這些證據要打哪去找呢?我也不知道,但至少是留了疑問給自己去追尋。


最後順便放一張,火龍果仙人掌的本葉的下表皮組織



延伸閱讀
抗旱專家仙人掌http://goo.gl/exQVE2

2014年8月28日

你應該知道的12年國教課綱二三事(2)-公開觀課與家長參與

12年國教課綱的總綱草案已經公佈,許多老師可能都還不太知道。雖然是草案總綱,但其實能改的不太多。想看草案的可以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的研發成果去下載來看。


在《柒、實施要點》中有幾段很重要的話

五、教師專業發展

「為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每位教師暨校長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業回饋。」


首先講公開授課,現在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老師越來越多,直接將教學觀察轉化為公開授課是最直接的方式,對這些已經正在作的老師,這點不是什麼問題。我認為會產生抗拒或反彈的,可能比較容易出現在資深老師上面。

許多學校每學年各領域會要求教學觀摩,這通常都落在新手教師的身上,所以資深老師比較不會有機會把自己的教學攤開來給大家看,再加上如果又沒參加教專評鑑。這回要他把教室開放給人看,恐怕行政單位會遇到困難。因此我認為在新課綱還沒實施前,各校的行政單位就應該開始傳達這訊息,讓大家願意開放教室。



七、家長與民間參與

「學校應定期邀請家長參與教師公開授課或其他課程與教學相關活動,引導家長關心班級及學校課程與教學之實踐,並能主動與家長正向的溝通互動,建立親師生共學的學校文化。」

接受公開授課之後,下一步就更刺激了,公開授課的觀眾還包括家長。我相信這點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我也願意開放教室讓我的學生家長看,不過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衍生出一些問題,因為我就曾經遇過,前些時候有媒體採訪我的教學,然而不是我教的班級家長看到了之後,然後就在家長會議中質疑學校為什麼每班的教學狀況不一樣。(就是「為什麼別人的比較好,我的是這樣」)

學校可以怎麼作呢?把所有老師的水準都拉到一樣低嗎?當然不是,而是應該一起拉高。只是再怎麼高,也還是不一樣啊,所以應該怎麼作才好呢?還有幾年可以想,趕快想想吧。


身為老師,覺得自己的課程是同事不能來看,家長也不能來看,那麼你怎麼面對自己學生呢?

2014年8月27日

在BioFlipper玩共同備課工作坊




BioFlipper,是一個讓我帶著問號來,帶著驚嘆號離去的聚會,這是積極推展翻轉教室的昌宏在8/16所舉辦的活動。


問號的來源,是不知道這個BioFlipper是要作什麼?可以作什麼?而驚嘆號的產生則是因為感動於這場活動產出的內容。

「啊不知道作什麼,你也跟著人家去喔?」
「當然啦,反正一群人兜在一起,一定會有些很有趣的事情發生的,去了就對」
也還好有這場活動,不然那個時候我恐怕會一直悶在電腦前面,對著課綱時數焦頭爛額。

這場的主軸在於共同備課,在開始討論課程前,昌宏就提出了一個SMART原則。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首先提出了SMART原則,這五個字母對應了五個英文單詞:Specific(明確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達成性)、Relevant(相關性)和Time-bound(時限性)。

用在課程設計上,強調的是課程設計前先決定你的教學目標,然後你要怎麼評估你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最後才去設計課程。

IMG_20140816_130938


我必須承認,如果是數年前拿這個原則出來,我其實不知道是拿來作什麼的。可是最近幾年對課程設計有比較深層的理解之後,就更能明白了。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先講比較傳統的狀態喔,因為教科書內容都已經給定了,所以老師也不太需要去想課程目標是什麼,只要放在學生「懂」這些科學概念就行。真的要你舉出課程目標的話,大概就是努力在課程裡頭找一條主軸出來,說這就是課程目標。比較具象的感覺,就像是捏人偶的時候,先用一堆黏土擠成一個人偶之後,最後再插根竹棍,而這竹棍跟黏土本身的關係是弱的。而先確定目標就像是你先用竹棍搭建好人偶的骨架,最後把黏土像肌肉一樣,一片片附在骨架上面。

前者的作法,好處是你可以把所有教科書內容都塞進去,但是你其實自己沒有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而後者先有骨架再添肉上去,顯然添肉上去的時候,一定會有些肉是加不上去的。(一開始就沒設定有尾巴的骨架,怎麼加尾巴的肉上去)可是你可以去想,是不是每塊肉都一定都得加上去?

回到課程面來說的話,如果教科書內容有ABC三樣,可是我先確認教學目標後,發現用OO教學模式,只能把AB兩樣放進去,那沒關係啦。你就在用另一種模式去加入C這樣。我好像越講越玄了,總之,確認目標是重點!


ok,有了目標之後,大家設計了什麼課程呢?昌宏規劃了五個小組,分別討論了科學方法、生命世界、細胞、養分與酵素,還有理化的課程。討論完之後,再用月鈴發展出的「不讓你睡教學法」,各派兩人遊走各組說明各組的課程,然後再收集大家意見回來討論彙整。

我本來很想認真親自寫下大家的課程設計,不過後來看到大家彙整的資料,發現更加原汁原味,於是我就直接轉圖貼上來了。不過我覺得光看文字說明不太夠,最好是有機會能和課程設計者當面聊才更能體會。

大家這樣設計出來之後,就會都照著作嗎?這我倒不認為,畢竟每校師生狀況不同,沒有同套設計打遍天下的道理,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能夠各自吸收精華放到自己的教學環境裡。






《科學方法》。設計者:郭怡君、郭明哲、李敏瑜、王棋俊



《生命世界》。設計者:李志堅、賴貞伶、張維倫


《細胞》。設計者:簡志祥、陳芸芸、許淑娟、李佳芳







《養分與酵素》。黃仲平、王怡靜、朱盛儒、侯松男



國中理化 - 成忻、黃子欣、朱哲民

三位老師這組討論的理化課程沒有書面資料上傳,但有部有趣非常有趣的影片喔!

除了影片的內容外,我很欣賞他們談測量方法的時候,用片光碟片和一枚硬幣來引起動機,問學生兩物哪個重?光碟的直徑多長?怎麼知道那條線是光碟直徑?這些都是生活化的例子,而且可以實際測量的。

動手作的教學影片怎麼拍攝

早在自己開始認識翻轉教室之前,我自己就錄過許多教學影片,最多就是imagej的,當時就覺得錄影片真的是很好的教與學的途徑,因為自己就是靠youtube上的影片學到很多知識的。

後來我開始嘗試錄製課程影片時,均一教育平台的呂冠緯老師的資料,提供了很棒的參考資料(請看此網頁錄製教學影片

不過無論是錄製imagej或是課程解說影片,都是採用錄製螢幕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看不見手」的影片。但是在科學的教與學時,組裝操作都是需要看見手的,那麼怎麼錄製有手的影片呢?

以下這些影片,都是錄製動手操作的畫面。









我提供的建議基本上採用Becky Stern在make雜誌上這篇文章《10 Tips for Making Great Build Videos》的架構,但是我會加入自己的意見,所以如果要看原汁原味的建議,還是要連回那篇文章。



(1)採光
光線很重要,不要讓畫面產生反光,也不要有太多陰影。

(2)固定
最好的方式是使用三腳架,不過如果你要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拍攝,一般的三腳架會有點問題,所以我使用平板的懶人支架(就像上圖那樣)上頭再鎖上相機、手機、平板或是webcam,那工具的好處是讓我可以用俯瞰的角度拍攝。我用的那個支架上的螺絲可以鎖相機,所以雖然本來是針對平板或手機使用,但是就連相機也能拿上去固定。
註:一些朋友問我,鎖相機的螺絲是不是我自己弄的,其實那是這款產品的「厚調器」

(3)拍攝工具
現在能拿來拍攝的工具太多樣了,無論選擇哪種,最好都要能拍攝到HD畫質的。我最少是使用iPad來錄影,但是它的放大功能受限制,所以在那時我都得把iPad放得很高,東西放得很低才能夠拍攝,後來我就改用數位相機來拍攝了。而使用webcam來拍攝,是為了同時講解螢幕上的資訊,就像是這個Scicore的影片一樣。


(3)一邊拍攝一邊錄製聲音
除非你真的很有空,可以拍完影片之後再配音,不然一邊拍攝就一邊錄音會是最方便的。如果真的要後製配音,不如乾脆作多一些,加入配樂或剪輯吧(就像我的翻轉經驗這部影片),配樂部份,可以用youtube的音效庫來找合適的音樂。千萬不要一邊錄影一邊還放電腦的音樂出來,那種有版權的音樂,只要你把影片上傳到youtube,再小聲的背景音樂都會被youtube抓出來。


(4)桌面清潔
桌面當然得放必要的東西就好,不要太凌亂,不過你也不用太擔心,只要控制「畫面中」的桌面乾淨就好,外圍亂七八糟是沒關係的。我在忘記趴辣客幾的時候,聽到文蘭老師和kitty的建議,在拍攝教材照片時,可以用灰色的切割殿作背景,可以避免反光,同時又有比例尺的功能。所以後來我就都這樣採用了。如果要費工一些,你還可以像我一樣,準備多色的切割墊來作不同的工作。


(5)做好腳本
你當然不會想要聽到一個一直結巴的影片吧,所以你在錄製之前,應該先寫下來你的講解流程,不用細到一字一句,但大綱要出來。而且有了腳本你才更能控制影片長度,請記得每部影片不要多過10分鐘,如果超過,那麼你應該要再分段,每段五分鐘甚至90秒都很棒,不需要在影片中一直重複,觀眾有需要自己會暫停倒帶重新看。


(6)對攝影機說話
為了讓收音順利,請儘可能靠近拍攝的工具說話。


(7)事後編輯
windows下有movie maker、Mac有imovie,Linux下有kdenlive一堆編輯軟體可以作。甚至youtube上面也有簡單的編輯工具可以作。

環境監測紀錄器-sensordrone

小p看我很喜歡量東量西的,有天就寫信問我有沒有興趣買SensorDrone來玩玩,能搭配手機平板的資料記錄器,看起來就很迷人,當然跟進。後來看到他說他買了四個,我猜想其中一個應該就是我這個。

這是小p寫SensorDrone的文章
多功能sensor- sensordrone
Sensordrone apps for iOS

我這邊就做個買了半年多之後的開箱文吧,現在他們家還是有在賣,一顆199美金,看起來跟我這顆應該還是差不多。小盒子裡就只有這些東西,一條usb線、一張小卡說明書,一個主機。

sensordrone01



這顆小東西就包含了非常多功能:溫度、濕度、光線、氣壓、一氧化碳、色彩、非接觸紅外線溫度...等,底下還有擴充孔,可以連接其他套件,像是測水中含氧量pH計或是偵測二氧化碳
sensordrone02



使用的界面太多樣化了,有各種app可以用,像我下圖用的是「Sensordrone Control」

sensordrone04



原有的軟硬體功能是不夠完備的,要監測資料只能拿著手機盯著看,沒辦法做時間紀錄。但這個功能在今年一月時改寫官方韌體之後就有了。

詳細更新方式就要看這個連結-http://blog.sensorcon.com/sensordrone-updates-january-2014/#.U_2kI9SSxFQ

有這個功能之後,搭配「sensordrone data logger」這個app,就可以進行資料紀錄了,可以在app上繪圖,也可以將資料匯出成csv檔,用電子郵件或網路硬碟傳送了。

這個data logger的功能很棒的是只要手機用藍牙連線下了命令之後(紀錄什麼,幾秒紀錄一次),就可以把手機帶走,不用管sensordrone了,它自己丟在那邊就可以紀錄了。等到要收資料,再去用藍牙連線下載就行了。

可惜目前SensorDrone沒有台灣代理商,不然我認為在科學專題課程中,有這個工具會是一大利器。

sensordrone05


sensordrone06

蚊子咬,電一電就不癢

好幾年前寫過一篇《用電對付蚊子》,文末有提到有個產品叫做Care Plus

那時候我找到官網的資料後,寫了一段話「按一下會發出5次的電脈衝,電壓高達13KV ,但只有幾毫安培。具官方網站說,這個電可以分解體內產生的組織胺,如果這是真的,那我電子式打火機拆下來的壓電素子也可以拿來幫我止癢囉?」


過了幾年後,我又逛到登山用品社,這次狠下心來買了一個,這還不便宜耶,印象中要三百多元?

打開了一看,傻了,這裡頭就是壓電素子啊。要拿到壓電素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拆打火機,或是拆點火槍。便宜的打火機是要你用拇指轉金屬輪才能點火的,貴一點的就是直接壓按塑膠片就能點火的,找到那種貴的打火機,拆了它就有壓電素子了。



雖說同樣是壓電素子,不過根據我人體試驗下來,這個careplus的電擊感和一般的壓電素子還是不太相同的,感覺弱一些。

那有沒有止癢的效果呢?坦白說,還真的有耶。雖然從說明書沒看到詳細原理,但我猜想可能跟「經皮神經電刺激」有關係。

一般講「經皮神經電刺激」都是講痛覺的抑制,我拿來講癢覺的抑制,總是覺得有可能講錯,不過猜猜也行。

就痛覺來說,痛覺是大腦產生的,而大腦要感覺到痛,則是需要受器接受刺激後,訊息從感覺神經元傳到脊髓上行到大腦,如果你不想要痛,那簡單,把大腦砍掉就行了吧。可是不可能這樣作啊,所以就有科學家提出了「門閥控制理論」。我們可以施予另外的刺激,它會走另外的感覺神經元,然後去抑制痛覺走的那條路。

換個白話一點的例子啦,如果有人從高雄寄情書去台北告白,你要讓這情書送不上去怎麼辦,你就走另外的路衝到台中去擋下情書就行啦。

我猜想,用電來止癢,一方面應該就是這個原因,而而另一方面,就是上次找了一些論文title,大概是會影響那個癢癢地方和組織胺有關的一些生理性質吧。

2014年8月24日

有細胞的香蕉冰淇淋

夏日炎炎,來個冰淇淋是最爽的啦。不過有沒有可能自己作個冰淇淋呢?

幾天前買的香蕉,已經熟的發出濃郁的氣味了,正想著除了香蕉煎餅之外的料理方法,梅子說起,前陣子看見有網友用香蕉加一點花生醬就做成了冰淇淋,不加牛奶、不加鮮奶油。

半信半疑之下,我也跟著做了,作法相當簡單,香蕉切片鋪在盤子上,不要讓它們疊在一起喔,然後送進冷凍庫凍起來。

幾小時之後,拿出冰香蕉片放進果汁機裡打,加一點點花生醬進去增加風味。剛開始打的時候很難打,可以等退冰一些再打,或者加點牛奶也行。

打沒幾分鐘,就可以打出一杯奶昔模樣的香蕉泥,基本上那樣就可以吃了,不過想要更硬一點,可以再送回冷凍庫冰一下。

噹噹,這就是成品了,它真正的身份應該是冰香蕉泥,不過說真的,吃起來就真的像在吃冰淇淋。

其實我有很深的疑問,為什麼冰香蕉泥可以這麼像冰淇淋呢?以下只是我胡亂猜測和假設,首先冰淇淋需要溶進大量空氣,裡頭還要有小小冰晶。香蕉泥有此條件嗎?有的,送進果汁機打的時候,空氣會進去。至於冰晶,我想是香蕉果肉本來就是一個個細胞組成,送冷凍之後,在細胞層次形成的冰晶當然也小。此外,我想香蕉本身豐富的澱粉也是有關係的,外頭在作冰淇淋時,也可能加入玉米粉來增稠。當然以上都只是假設,可以作些實驗來驗證看看我的假設有沒有錯。

跟香蕉同樣情況的還有蕃薯,蒸熟了放冰箱冷凍後稍稍退冰,吃起來也有類似冰淇淋的口感。巧合的是,蕃薯和香蕉類似,裡頭也是以薄壁細胞為主,細胞裡也有很多澱粉粒。

所以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讓它有冰淇淋的口感呢?把蕃茄、蘋果用同樣的方式冷凍,再用果汁機打的話,我推測最後出來的會類似冰沙,而不是冰淇淋。或許我也可以用馬鈴薯來試試看,不過馬鈴薯冰淇淋,這一點都沒有吸引人吃下去的欲望啊!



好啦,隨口推測一堆,來看看一些實際觀察的東西。

你懂的,我是生物老師,把一小塊我特製的香蕉冰淇淋挖起來,放在顯微鏡下看個究竟,也是理所當然的。

嗯,畢竟這個冰淇淋的真實身份是香蕉泥,所以有細胞,也是無須大驚小怪的。不過想到冰淇淋裡頭有細胞,這會讓人皺起眉頭吧?


畫面中間那些接近長橢圓的顆粒就是澱粉粒,而廣泛分佈有大有小的圓球則是氣泡。
香蕉冰淇淋05


約略可以看出澱粉粒原先就存在細胞裡頭吧,外層薄薄一層就是細胞的痕跡,這裡就是薄壁細胞啊。
香蕉冰淇淋08



很幸運的(?)沒被果汁機打散的細胞家族們,這裡有七顆細胞,中間還有一條木質部的假導管細胞啊
香蕉冰淇淋13


放大點看,這是螺紋狀的假導管呢!欸...這個是冰淇淋裡頭的維管束喔
香蕉冰淇淋14

這張應該可以看出假導管裡頭是有空間的吧,中間那一段就是空氣囉。
香蕉冰淇淋10



2014年8月21日

平價高速攝影Playstation EYE

上週去台大找Scimage的江宏仁老師,聊天的過程中,他說到他會給他研究室的新進學生兩個禮物,一個是Arduino,另一個則是 PS Eye。當時講到PS Eye的時候,我忍不住「蛤」了一下,因為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江老師再細說,才知道原來是個Webcam。





PS Eye全名是Playstation EYE 啊Webcam不是隨便都可以用嗎?幹嘛專講這台Playstation EYE 哩,原來這台可以作高速攝影啊,意思就是可以拍出慢動作的影片,跟我們平常所說的縮時攝影,剛好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縮時攝影是好幾分鐘拍一張,就可以把物體或自然狀態的長時間變化縮成短時間,例如一分鐘看完一天的雲流動。高速攝影則是在一秒鐘拍攝好多張,這樣就可以把短時間的快速變化拉長時間來看,比方說看到氣球爆破的瞬間變化。

一般相機、webcam拍攝影片的幀數通常都是每秒拍30張(30 fps),意思就是你可以看到1/30秒內的物體變化,而這台PS Eye則是可以達到120 fps,而在特殊驅動程式下,還可以達到187.003fps(那個零頭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如果是用數位相機來達到高速攝影的話,目前看來比較平價的是Casio EX-ZR1000,拍攝幀數最高可以到1000fps,這個在張主任的部落格有些影片可以看。如果數位相機本身就可以作到,那webcam的優點在哪呢?

我覺得第一個是價錢優勢,因為才幾百元而已,第二要看你需要的時間解析度是不是要到那麼1000fps那麼細,以PS Eye的187fps來說,已經是可以分辨5毫秒之內的變化,我覺得一般的研究都夠。第三,因為是連接電腦,錄影時間幾乎不受限制,反正就一直錄,一直壓製成AVI。不過還是要注意一下影片大小,像我錄個15秒的影片,大概就到800MB,因為是用AVI來存。

這個PS eye在windows上和Linux上都可以用,不過要能發揮到187fps還是得在windows上頭,linux目前我只能用到120fps。

先來介紹windows上面的驅動程式,以前應該是免費的,不過現在要付費。

---windows的驅動程式與應用程式下載(要錢喔)
http://codelaboratories.com/products/eye/driver/


但是,在某些神秘連結裡頭還是有免費的檔案可以找
---windows的驅動程式與應用程式下載(內文連結找一下喔)
http://profmason.com/?p=2224


Linux的就是寫給我自己用的,驅動程式要這樣安裝
http://wiki.nuigroup.com/PS3_Eye_on_Linux



拍完之後,如果是要作實驗分析,可以用Tracker這軟體來作,就像我之前貼的幾篇文,《用tracker追蹤綠豆向光性》、《用tracker分析植物生長動態

如果是播放的話,我用了VLC發現,雖然是錄187fps,但播放時還是用30fps來播,看不到慢動作的樣子,所以後來找了一會,發現用Mplayer播放,可以有慢動作的樣子。

如果把187fps的影片用軟體轉成30fps,直接生成慢動作的影片的話,這樣不管用什麼軟體播都可以慢動作了。我發現可以用用VirtualDub轉檔。

開啟檔案後,改一個地方就好,[Video/Frame Rate]改成30,然後[File/Save as AVI...]。我把弄出來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大家可以看看。








以下兩個影片順便可以看看把硬幣投在不同材質上的反應,一個是軟桌墊,另外一個則是木桌。








用webcam來拍攝還有一個好處,你買兩個webcam就可以作對照攝影,用三個就可以拍XYZ三軸的高速攝影,這樣花錢比較不會心痛。

在前面貼的那個要錢的驅動程式連結中,它還有另外一個要付費的SDK,可以讓使用者在同一台電腦使用多個webcam。我買了那個SDK,結果發現後面還要再買license,還要不少錢。

後來我就乾脆啦,反正家裡還有其他電腦,改成每台電腦裝一個webcam同時拍攝也行。最後再用軟體後製去抓兩部影片來合成。

本來一開始想得很美,先用閃光燈閃幾下,用來讓後製時,兩步影片可以作同步。沒想到這樣作還是有些問題,在前10秒的時候,可能還很同步,可是後面就會越差越多,所以我最後只好擷取一小段比較同步的放出來。





我是用kdenlive去影片轉檔處理的,如果把錄影下的avi放進去處理,都會有點問題,所以我就先用ffmpeg去調慢速度,並且把幀數下降成30fps。

ubutnu用ffmpeg調降速度的方式,請看此連結
https://trac.ffmpeg.org/wiki/How%20to%20speed%20up%20/%20slow%20down%20a%20video

我所下的指令是這樣(速度是調慢6倍,因為187/30=6.23...)
ffmpeg -i input.avi -r 30 -filter:v "setpts=6.0*PTS" output.mp4

2014年8月19日

你應該知道的12國教課綱二三事(1)-曾經消失的時數

時間拉到八月初,去高中生物學科中心開了會議之後,就進了12年國教課綱的自然領綱中的生物小組,要協助生物課綱的研修,出些力氣倒是還好。誰知道,才過幾天就聽到一件震驚的事情,可就不是出力氣就好的。

制定領域綱要的那個最高層會議,因為要確認國中各科時數才能讓各小組去擬細部課綱,所以開始討論國中各科應該要幾節。在九年一貫課綱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每年段可以開3~4節,合計最多就是24節,然而在會議中陰錯陽差,在上次會議決議中,訂出了未來課綱要生物4節、理化12節、地科2節這樣的比例。聽到生物從原先一學年六節變成一學期四節,我太震驚了,怎麼會變這樣,這樣砍下去,很多生物老師可以直接超額了。

問清原委之後,得知是委員把生活科技都當作彈性時數來計算,而實際上生活科技要併入領域學習節數去計算。既然知道這個決議有錯,因此就要在下次會議中提出臨時動議去修正,可是我該拿什麼證據去說明呢?

當天就花了一些時間在臉書上問月鈴可以怎麼作,她也經驗老到的告訴我了數項作法,幫忙沙盤推演擬出教戰守則,於是我開始著手收集資料。

首先要說明究竟國中現場應該怎麼排自然與生活科技中這理化、地科和生科的課程,所以我就到生物趴辣客的臉書社團去求助,請大家告訴我各學校怎麼排課。結果不到24小時,就收集到全台灣一百多所國中的資料,要知道全台灣不過才九百多所公私立國中,所以這項資料算是已經具有代表性了。

再來是要收集教科書到底怎麼依照課綱編寫課本,因為教科書經過國家審定,一定得按照課綱編寫。課綱要求在領域時數教的,就一定要出現在課本裡,然後學校要安排在領域學習節數中授課。不能只有出現在彈性學習節數裡,然後領域學習節數都沒有這科。所以第二波開始請大家上傳各版本教科書的目錄,然後又請大家幫我完成各版本教科書的目錄整理。

第三波則是調查各學校開彈性學習節數時怎麼定名,還順便請網友幫我查一下全國自然科教師的授課時數的是多少(結果調查出來的都是18節,有些縣市則沒有回報出資料)

有了這些資料之後,花了一些時間整理,目的就是在說一件事:從九年一貫課綱到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然領域的總時數是沒有被刪減的。經過最後今天下午的提案討論後,最後的確也回復到原有架構。看我寫得輕描淡寫,不過這整件事情其實累死我了,也辛苦很多一起在生物趴辣客社團裡關心的朋友,但往好處是,這個事件也更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再接下來要進行課綱大改造,就需要眾人的努力了。

討論這些時數,目的不是誰搶誰時數,雖然對理化來說,以前有生科可以掩護來檯面下教理化,未來生科出走後,就要思考課程還需要扣掉什麼?或是可以怎麼整併統整。










很多老師都想著,我是生物老師,怎麼可能教理化。可是會這樣想的老師,要注意一件事,未來學生數真的大減,以後不會有足夠的班級數來讓你上單獨一科,那麼你要上什麼?













註:收集資料的時候,發現有些學校的課程計畫有錯。九年級的領域課程計畫中,一定要有理化、地科和生科的內容和能力指標,因為那是國家制定要放的,偏偏有些學校是領域節數只開理化,彈性開生科或地科,那就錯了,請不要把檯面下作的事情,放到檯面上的課程計畫裡面,好嗎?






還是再提醒一下,請理化老師看到不要跳腳,認為十二年國教課綱砍了理化時數。目前很多學校安排的八年級四節理化,其中一節是從生科來的,而九年級的四節理化,其中一節也是生科,另外一節是來自彈性課程。

未來十二年國教開始後,學校會怎麼安排課程,現在沒人知道,但是我猜想還是有可能把移去科技領域的生活科技配給理化課,畢竟比較相關,如果再把彈性時數配給理化,那麼得到的時數其實和現在一樣。但是喔,可不可以上些名符其實的課程呢?






這張會出現的原因是,其實生物課綱的前導研究有提到許多概念要提到九年級或是十年級(也就是高一)去教,然後大會也在討論這件事,如果要移要怎麼移。在上次那個誤把生物算成四節的會議中,最後出現的決議是把生物分兩節兩節,排在七上和九下。我看了之後,意見超多的。

到底移或不移?怎麼移?移什麼?這些其實都很需要討論的,所以我就先列出幾種模式讓各組委員能帶回去看一看、想一想,而不急著現在給出意見。




顯微鏡操作的相關影片

這些影片是為了開學後想要用行動學習+自主學習來上顯微鏡的實驗而錄製的(這句話怎麼夭壽長)。

好,簡單說,學生可以自己帶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來上實驗課,這叫BYOD,我也可以提供一組一台行動載具。操作流程,則是我預先錄製影片,學生按照影片指引看影片學操作,看不懂,可重新看,要暫停也可以,我想可以有效解決老師教學的問題。

以前這部份我上課的時候,用了好多方法,現在想想很不可思議,可能都是無效教學。


  1. 在黑板上畫圖講解怎麼作玻片,講完再實際作(學生看得懂嗎?)
  2. 拿著載玻片和蓋玻片站在講台上比劃著怎麼作(有人可以在六公尺之外看見蓋玻片嗎?)
  3. 叫學生自己看課本操作(這個反而效果比前兩個好)
  4. 老師叫學生到前面來,我教幾個,他們再去教同學(分組分得好,這個就沒煩惱,但是分不好就整組害去)
  5. 用實物投影機把我示範的動作投影到銀幕上(在我實驗室裡,夏天就不好用了,因為室外光線太強,另外就是學生一沒跟上就被我丟下囉)


總而言之,根據我玩了幾個月的行動學習,我覺得這個模式可能會不錯,要用的就自己撿去。不過我覺得喔,應該自己錄自己教學所需的會比較好耶,因為以下都是根據我自己課程和我的設備材料所設計錄製的。

2014年8月13日

基於Arduino的SciCore科學儀器通用控制器

數個月前認識了Scimage/科學Maker的江老師之後,就常常在FB跟他請教問題。有天突然看到江老師在科學Maker社團裡說他做了一個以Arduino為主的SciCore" 科學儀器通用控制器",他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玩,我當然是點頭如搗蒜,點到都變蒜泥了。

為什麼我這麼有興趣呢?從我開始玩Arduino開始,我就很喜歡玩很多量測的東西,可是每次接LCD啦、按鈕什麼的都是散著的,唯一有做成整組的大概只有作Photoduino那次。江老師這次把許多相關零件都做成整組,對於作物理量測絕對是大大方便,而且不只是量測,要作自動控制什麼的,也都是可以的。

於是我趁著週二暑輔下午沒課,就前往台大應力所找江老師跟他聊了一下午,也贊助拿走了第一份的SciCore。除了聊以外,也順便參觀了實驗室,真是嚇死人了。我想如果有足夠的材料,他連方舟反應爐都做得出來吧。

有SciCore的標誌喔!




正面的樣子喔


這就真的把SciCore給開箱了,內部的各種模組,有Arduino uno的相容板,還有麵包版、LCD、一些開關和USB母座等的。有玩Arduino的,就一定看得出來這些設計的目的是什麼,我想也會跟我一樣佩服江老師的巧思。


江老師這次的SciCore先作20份出來,近期會和一群有興趣的人在他工作室聚會。先前看社團知道有些有興趣的人,對Arduino可能不熟,在這種情況之下,要開始玩SciCore可能門檻有點高。所以我就拍了4段影片來介紹如何開始,這幾段看完至少就會做出一個溫度計了。


 

2014年8月12日

模型空拍的影片

今年梅子給學生做了生態模型,我特地去她學校參觀,學生作品的完成度真的很驚人,等哪天她寫篇文章來特別介紹吧,這裡有一些她的反思-模型製作在生態系教學的反省

我那時去看她學生作品時,蹲低了角度去看,突然覺得可以作點有趣的拍攝,然後就做了這樣的影片。





後來我們生物藝術才子眉毛人,看到這樣的作品之後,就發揮更大的創意,他們竹東國中的生的創意營中的成果,他也用這樣的模式拍了影片,質感更好啊!一定要點一下喔。

引述一下他的介紹
「竹東中一年級的學生激盪三天的創意,與竹東當地文史工作者、生態保護家及美感推廣家一同激發創意,親自探訪竹東私房景點,將經驗重組成全新的概念,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竹東。」

手作光度計


又要來講故事了,上學期梅子和清大生科的葉世榮老師合作,在應用生物學的課程裡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從光度計的儀器製作,到檢測溶液產出實驗數據,進行製表分析。雖然我沒參與課程,不過每週聽梅子講整個課程的進行,也是相當有趣。

整個課程感覺上就很適合修改一下,讓我移植到國中的專題裡進行嘛,所以我就很積極的去了解那些儀器設計的部份。

這是我重繪的電路圖,基礎零件也不多。
光度計11




裝cuvette 比色管的容器,是葉老師他們請壓克力公司切割製作的,我後來也用3D印表機作了一個。側面那個洞洞是讓LED或光電二極體插進去的洞
光度計01

比色管就從這裡插進去
光度計02


其實總共開三洞。如果LED和光電二極體是正對面的話,就可以用來算光線被吸收多少。那如果是90度的另一孔插光電二極體的話,就可以用來偵測液體裡發出的螢光。
光度計03



LED和光電二極體sp 1kL,不同色光的LED有不同的波長,然後就可以用來算不同波長下的吸收度
光度計04


電阻,不認識的話,什麼也不用玩了
光度計06


再搭一個250歐姆的可變電阻
光度計07


其他零件大致上就這些,電源用9V的
光度計08



照這樣插一插,再加上三用電錶測電壓就可以了。
光度計09


除了麵包板的手作套件外,也有已經焊好的
光度計12
光度計13
光度計14
光度計15
光度計16
光度計17
光度計18
光度計19
光度計20
光度計21
光度計22
光度計23
光度計24
光度計25


如果懶得自己找零件自己組的話,我們從葉老師那邊知道,可以跟這邊採購。
易儀科技有限公司(新竹市 30013 光復路二段 101 號創新育成中心 209R)
TEL:03-5751256

2014年8月11日

暑輔怎麼上?我的心得

一個月前,從月鈴那裡看到上暑輔的方式,於是我跟著做了,寫了這篇《暑輔怎麼上?不讓你睡教學法+行動學習+翻轉+小組合作

到了這週,是暑輔的最後一週了,成果如何呢?我覺得不錯,但還是有很多需要加強的地方,而我也想辦法去克服了。雖然不算完美,但是個嘗試。

首先是小書的部份,我收了前幾個單元的筆記小書,拍了照上網。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13587506250842918007/albums/6045930813766821553
我特別找了一段時間,讓學生上網觀摩,這樣大家才能知道好筆記怎麼作。兩年多前,我看到學生的筆記覺得寫的真好,當時也上網了(這篇http://a-chien.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5.html)。目的也是讓同學們去觀摩。只是可惜那個時間點已經是九年級過了一段時間了,如果能提早開始會更好。


之前買過些書,教的是讓學生作筆記,像是《榜首滿分筆記術》和《考上第一志願的筆記本》。其實後來覺得喔,我把學生筆記收一收,應該也可以整理出一本筆記術的書吧。


筆記小書搞定了,那麼是不是所有學生都進入狀況學習了呢?坦白說,我不能說所有人都是這樣啦。的確有學生作筆記的過程,就是當自己是抄寫員一樣。但是透過小組討論和行動學習,至少可以作到上課的時間都沒人在睡,我相信這是好的開始,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已經確保存活了,下一步就是要去想怎麼幫那些學生了。那些學生有什麼特點呢?看每週的複習考卷就知道,他們都是考二十分到三十分的分數,這些都是用猜的。這些放棄寫考卷的學生,是不是都不會呢?我問了他們七年級時候的成績,絕大多數都不是這樣的成績,有很多都是五六十的,以前算是有在學的喔。可是經過八年級一年之後,到了九年級,居然就放棄學習了。原來他們不是不會寫,而是不想寫,乾脆用猜的。

不想寫,是不是就代表他們不想學呢?這竟也不是,我去問他們想不想讓生物成績變好,每個都肯定的點頭,而且幾乎都是誠心的點頭。他們想變好,但是沒方法。

我覺得這就是老師要介入的時候了,還好暑輔我用了這種課程,讓我有機會跟許多需要協助的學生談話。不然像我這樣的科任老師,用傳統講述的方式,上課哪有時間去幫他們,更何況下課時間自己都累慘了,也沒力氣再個別談話。

對於這些學生,我想方向是這樣的,先幫他們找到症狀,再來對症下藥,這就是補救教學了。

症狀怎麼找?考卷的題目都亂猜,就沒有辦法用考卷來找症狀(不懂的概念),所以我就請他們認真重寫講義的基礎練習題,好好找出自己不會的概念。為什麼要重寫講義練習題呢?唉呦,這個大家心知肚明,導師說要檢查講義,學生想當然爾就是抄抄抄,滿足了老師的檢查,也滿足了自己不被處罰,但就是沒辦法滿足自己缺的那塊學習概念。

作題目訂正整理或是寫題目找不懂的概念,就是在弄清楚自己哪裡不懂。不找出哪裡不懂,就像是求醫的病人只會跟醫生唉著不舒服,卻沒辦法告訴醫生你哪裡不舒服。醫生不知道你的症狀,難道只能拿著一大桶藥灌給你,要你全吃了嗎?

找到一些症狀之後,再來就是給藥了。每班需要補救的學生數量不一,有的三五個,有的可能到十幾個,但是老師只有一個,那要怎麼救?

因為我和學生的補救需求,所以我就真的開始大量錄製課程影片了,之前還只是錄一些難的概念而已。啊不是有均一平台現成的影片嗎?是啊,不過我就想自己的課程自己錄啊。


我覺得透過這種方式,至少可以讓我分身對全班進行差異化教學,很進入狀況的學生呢,就讓他繼續作整理筆記或是看後續單元的影片。沒基礎的、要打地基的,就看前面的影片,或是看完後個別問我。

從問問題這件事,我真的感受到個別指導的重要性。情況一,站在講台上,說著「有問題來問我」,然後等著學生來提問,這事我以前常作,結果通常是小貓兩三隻,不敢問的就是不敢問。情況二,現在我不再站在講台上,而是遊走在各組之間,然後就發現學生比較敢提問了。

其實這種情況不陌生,我去演講時,每次問聽眾有沒有問題,提問的都不多,但是下課在底下閒聊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會提問,這些聽眾還都是老師耶。怎麼會這樣呢?我想是人性問題啦,大多數人都會害怕公開提問啊,我也是這樣啊。既然學生不敢公開問,那麼我就來創造機會讓學生敢來問。

錄那些課程影片,也給了我啟發哪。我錄完了上冊六章扣掉實驗的部份,這些課程是一學期的生物課所上的,約是60節45小時,假設實驗課用去1/3吧,那就還剩下30小時的教室課。結果我全部錄了幾小時哩?合計只有5小時而已。

關於這點,月鈴仙女後來下凡開示說

影片會很"短"-5小時就把一學期的課講完,這其實不奇怪-因為影片是總結,是老師消化後的"菁華",就像一整章的內容,老師可以用一頁的重點整理呈現出來一樣!那課堂上60節45小時難道都在講廢話?其實也不是---因為我們要用很多提問,比喻...等過程來引起學生學習的熱忱,解開他們的迷思,還要兼顧很多概念之外的學習如:情意啊,批判性思考等!這些在影片中是不容易做到(應該也沒特別去做吧)

就像我們吃了一堆東西經過消化作用後能吸收的只有很少的養分,那我們是不是直接把這些養分做成"營養丸或劑"吃下去(或打進去)就好?不過由於5-6分鐘的教學影片幾乎都是精華,都是必要營養素,所以不應該直接拿給學生看而是應該在學習後讓學生在去當營養補充劑去服用!!!也就是我認為我們不應該教學生以"吃營養劑"代替自己攝食,消化! 

我覺得錄影片的準備也很有趣,因為可以去思考課程裡被切割成最小單元的次概念是什麼,就有點像是在準備教師甄試的試教那樣,而且要注意每段影片不要太長,我都盡量控制在10分鐘之內。我把國中生物課程切成了120個次概念,目前錄了約一半的題目,每段影片平均只有6分鐘。時間短對我也好,講不好或錄不好,要重錄都很方便。


錄這影片也讓我體悟的一件事,最早聽到翻轉時,心裡就想學生晚上還要花同等時間看影片,真夭壽。結果錄了才發現影片比實際講授短太多,學生真要回家看影片,倒是不會用到那麼長的時間,但是加上暫停寫筆記,可能就不一定了。

透過這幾週跟九年級學生相處的課程,對我來說,心境改變真的很大,因為以前就真的都是全講述在複習,什麼差異化、小組合作啊,通通沒有。一切只是為了在限定時間內,把火車開到終點,乘客什麼的有沒有上車一起到終點,那是另外一回事。

然後以前就想過我哪有辦法顧到每個學生(雖然現在也還是沒辦法顧到每個學生,但是有盡可能去改變了)。透過各種方式的協助,我發現至少我也能跟著別人的腳步去做了。

說真的,九年級複習真的該實施差異化教學,因為差異真的太大了。有些學生已經很熟了,有些學生則是生疏得跟什麼一樣,一樣的教學內容,沒辦法滿足所有人啊。

合體香蕉

最近跟怪怪食物蠻有緣的,前一篇剛寫個怪怪的蛋黃,晚上就看到了奇怪的香蕉。

桌上的香蕉吃到最後幾根的時候,突然看到奇怪的樣子
香蕉001

這香蕉合體了嗎?
香蕉002


翻過來看另外一面,長這樣,心裡頭就很好奇,到底裡頭長什麼樣子。究竟兩蕉之間是有沒有皮呢?
香蕉006


答案揭曉!根據我的斷層掃描看來,裡面是沒皮的!不過再仔細看看,好像又不算沒皮喔。
香蕉008


其實兩蕉的果肉之間,還是有幾個維管束的痕跡喔。香蕉皮內側不是有白白的一層嗎,我在夾層那裡,就看到那一層白白的啊。

到底當初開香蕉花的時候,這兩個香蕉雌蕊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啊。(1)花正常,發育的時候黏在一起? (2)雌蕊本來就相連,然後變這樣?。如果是前者,是不是可以人工弄出合體水果呢?
香蕉012





後續補一下資料,朋友水母提了一個關鍵字-帯化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8%AF%E5%8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