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新竹河與海:走訪新竹海邊雜記

寫了幾篇的新竹海邊的事情,應該去看看那些我寫過的地方,或是我在資料上看過的地方,於是趁著下午有空,就開車到這些地方去看看了。

第1個去的地方是南寮舊港,其實我之前一直把「新竹漁港」叫作「南寮漁港」,其實真正的南寮漁港是這邊,但是早就把真正漁港功能交給了「新竹漁港」了,現在這是休閒用的,端午節可以拿來划龍舟,新聞裡稱這為「南寮地中海」,旁邊還有一些地中海風格式的建築。
IMAG1234.jpg


走到南寮舊港旁,遠眺頭前溪出海之前的樣子,遠景是新竹和竹北之間的竹港大橋
IMAG1235.jpg

南寮舊港雖然沒有大船進出了,但在旁邊還是有小船停靠。這些小船在Google Map的衛星圖上也看得到呢。
IMAG1237.jpg


轉個地方,改到新竹漁港的北防坡堤,旁邊有片淤積的沙灘,我下去走走,卻意外發現這些石頭。這是浮石,是火成岩,最大那顆跟人頭一樣大,台灣大百科全書說台灣沒浮石產地,那這些是哪漂來的?中國嗎?
IMAG1238.jpg


沙灘上滿滿都是蚵殼,這些是怎麼來的呢?棄置入海再漂來的嗎?
IMAG1239.jpg


幾個寶特瓶又吸引我的注意了,娃哈哈营养快线
IMAG1240.jpg


银鹭。這些又是中國漂來的寶特瓶
IMAG1241.jpg

狗屍,狗頭意外的完整,但腐壞的情形很詭異。隔天再去看,已經半個身子埋到沙裡了。
IMAG1242.jpg


換個地方到南防波堤之南的沙灘,來了才發現,原來我以前就來過了,只是當時是瞎闖的,沒意會到這裡是防波堤之南。
IMAG1243.jpg

在這篇《多時影像與DEM資料應用於頭前溪口變遷分析》提到「新竹漁港南防波堤以南的地形,於港口興建初期有明顯侵蝕現象,2000年以後則有緩慢堆積情形,而漁港北防波堤北側河口處則一直處於堆積狀況」

這裡就是緩慢堆積的那個沙灘啊,上次寫那篇《看新竹的滄海桑田-海岸線的變遷》,寫到有個工程「新竹漁港疏浚及港南海岸迂迴供砂的工程」,現在看到陸上這根管子,就讓我想到這該不會就是那個供砂的管子吧?不過現在沒看到工程。

IMAG1244.jpg

繼續南下,到了海山漁港,查資料的時候看到這裡有個定置漁場。業主在新竹外海有定置魚場,每天把漁獲送回港內,一般民眾也可以直接來此購買現流的第一手漁獲。

不過每天拍賣的時間不定,得看漲退潮,我推敲似乎是漲潮前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吧。這海山漁港是個候潮港,漲潮了船才能入港。
IMAG1245.jpg


漁獲很多樣,不過我實在不認得,只看得出有管口魚。
IMAG1246.jpg


先前參加溼地的研習時也有來這,不過都是退潮的時候來,這次沒特別挑時間,來的時候剛好是在漲潮,這才發現「喔,漲潮的香山溼地長這樣啊」
IMAG1247.jpg

攤在地上的定製魚網,本來想會不會在網上看到一些生物,不過挺乾淨的。
IMAG1248.jpg


廣告裡的翅葫蘆

兩年多在理教學示範研討會中,看到陳文華老師示範的飛行蝴蝶,當時就聯想到翅葫蘆(Alsomitra macrocarpa )

最近又在日本某公司的形象廣告裡看到這個種子的出現
http://www.nippn.co.jp/hiroba/cm/Alsomitra.html
拍成廣告還真是美呢

之前有人告訴我,這和火焰木的種子還蠻像的,等時間到了,看能不能採個果實回來看看。另外印象中有次喝某種中藥的湯時,也有看見這種帶翅的種子,可惜當初忘了留下來。(好像喝的是十全大補湯?)

補記:感謝magic告知,那個中藥就是木蝴蝶、玉蝴蝶、破故紙、千層紙、千張紙

用 Google Earth 看改變中的世界

Google Earth是很了不起的軟體,它把Information 加上 Location,提供了五度空間。衛星圖像或地圖是X軸和Y軸,地形和街景把平面變成立體,也就加上了Z軸,再加上時間變化之後是第四軸,雖然現在僅能看到歷史的衛星圖,但Google又不斷更新街景圖了,難保以後會不會有歷史街景圖。除了這些以外,在再加上圖層的各種資訊,這則是第五軸。

我喜歡看 Google Earth的圖層中的[全球意識],裡頭有著各種全球發生的資料,有人權、有公平交易,當中還有個最近我正在關注,和歷史影像有關係的,就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區環境變化地圖集]

點選了之後,你可以像這樣,在地球上找到許多正在改變的地區,例如下圖的深圳。


選擇 Overlay Images in Google Earth 之後,就可以在Google Earth開啟一個kml檔,裡頭有這個地區幾年內的衛星圖像


就像這影片所做的


你也可以看看幾個你可能很熟悉的地方,像是北京  (圖片來自 http://unepatlas.blogspot.com/search/label/Beijing)

30幾年之後,北京市區擴張到周遭的農地都消失了。
 



這是黃河三角洲(圖片來自 http://unepatlas.blogspot.com/search/label/Huang%20He%20Delta )
 


這是鹹海,圖片來自 http://na.unep.net/atlas/webatlas.php?id=11 ,面積縮到1/4
 


除了用Google Earth閱讀以外,你還可以有其他方式來閱讀,像是用Blog閱讀
Atlas of Our Changing Environment

或是到其網站直接用Google Map點選觀看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Global Resource Information Database 


沒事真的應該用Google Earth到處晃晃的,就像這篇 Rebecca Moore寫的  [用Google Earth 提升全球意識-當你飛往你家之後,你還可以做什麼],看大屠殺發生的事件、看研究剛果黑猩猩的地理日誌等。或是用Google Map看全球遺產遭受危害的情形

2012年1月30日

跟酋長的跨海交流

之前寫了那篇《用Google Earth看亞馬遜雨林消失與保衛戰》之後,想說反正Almir 酋長也有玩Facebook,那不如就去跟酋長講一下說,我寫了他的故事耶。

然後我就去貼連結到酋長的塗鴉牆了。


後來就有人就問「阿簡老師,你懂葡萄牙文喔?」,不然就是問「你不是寫中文嗎?酋長看得懂嗎?」

沒關係!我們有翻譯蒟蒻(以前都被翻成"翻譯年糕",明明就是蒟蒻嘛)

圖片來源 http://mioavian.pixnet.net


翻譯蒟蒻就是Google 翻譯啦,雖然我不懂葡萄牙文,他不懂中文,不過複製貼上這件事應該大家都會,雖不中,亦不遠矣啊。

想想這也真有趣,若不是他用Google Earth保衛雨林,而我也玩Google Earth,不然我怎麼會看到他的故事呢,更有趣的是,沒想到我們可以用臉書互遞訊息。


後來Almir酋長留言寫 「Obrigado, a nossa luta continue ainda, pela favor da floresta e da vultura do povo paiter surui.」

想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去吃個翻譯蒟蒻吧!

後記:這個事件讓我想到以前我會用skype隨便找外國人聊天,可現在既然有Google 翻譯和Facebook,E-mail又這麼方便,是不是可以帶著學生跨出去呢?

2012年1月29日

兩地境遇不同的紅樹林

在看Google Earth的歷史圖像時,還看到一個現象。看這2002-2010之間,海邊發生什麼事了呢?重點不是多出的那半圓形,那是「新竹市客雅水資源回收中心」


重點在這兩個紅點



一個是客雅溪口,另外則是美山釣魚池外,8年之間,紅樹林長得好多啊。

依據洪明仕和何平合的「新竹市香山濕地生態觀察手冊」,早期香山溼地僅是泥沙混合的潮間帶溼地,1969年在海山罟人工種植水筆仔,1989年於客雅溪口北岸由市政府委託退輔會種植水筆仔,1998年於三姓溪至海山罟間種植更大面積的水筆仔,並夾雜了海茄苳及少數的五梨跤,以帶狀、規則排列、密集方式種植的大量水筆仔。

原來這些紅樹林早先是被人工種出來的,再繼續找資料下去,看到荒野新竹分會的 98年度紅樹林清除結案報告

香山溼地於民國87 年間以人為方式大面積栽種紅樹林,民國98年,廣大的香山溼地已隨處可見紅樹林植株大面積且密集生長。
種子成熟的季節,大量的水筆仔胎生苗及海茄苳蒴果隨季風及潮水向四處擴散,使得廣大的潮間帶泥灘地漸漸被紅樹林侵佔,其中三姓溪畔的客雅水資源回收中心堤岸至大庄溪南邊海釣場沿岸生長面積最寬廣,此處也是香山溼地紅樹林最大擴散源,若不及時清除,廣大的潮間帶泥灘地將逐漸被紅樹林所佔據,棲地單一化的結果將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各種生物如螃蟹、貝類、多毛類等生物也將隨之大量消失,候鳥覓食的廣大潮間帶也隨之縮減。 
為了維護新竹香山溼地生態系的多樣性,實施紅樹林清除為當務之急。本(98)年度由本會負責清除三姓溪口,客雅水資源回收中心西南岸ㄧ帶紅樹林,工作時程98 年7 月15 日至10 月30 日止,清除總面積為5 公頃紅樹林,並以溼地生存的螃蟹做為指標物種,監測其種類及數量的變化,了解紅樹林清除後對溼地底棲生物的影響。

差不多同一個時期,2007年4月桃園新屋鄉有另外一篇新聞《響應水筆仔復育 新屋溪口再現紅樹林
桃園縣96年度水筆仔植林生態活動,21日上午9時起在桃園縣新屋鄉的新屋溪口舉行;農業發展局長陳麗玲、新屋鄉長葉佐禹等人19日和前往戶外教學的小朋友聯手採摘胎生苗,同時邀請所有關心桃園縣紅樹林生態的民眾,趁著周休二日假期,帶著愛心和熱忱,用實際行動響應水筆仔復育,共同保護國土、營造一個美美的紅樹林生態新世界。


看到兩篇文件,實在讓人覺得很有趣,同樣物種相隔幾十公里,卻有不同境遇。

走訪觀音藻礁

過年期間從老家回新竹的路程中,順道繞道觀音海邊一趟,因為之前曾經在這裡撿過一些有趣的東西,這次來,看看運氣是不是還那麼好。

走著走著,發現一些奇怪的東西,像是珊瑚礁,可又有點不像(下圖)。除了這以外,也發現真的珊瑚礁。這讓我想不透,怎麼這裡會有奇怪的礁和珊瑚礁呢?
藻礁02.jpg

往海邊望去,沙灘之外居然有礁石,這才想起,以前一直嚷著要到觀音看藻礁,可都沒有成行。這次該不會誤打誤撞來到觀音藻礁了吧?上圖那不就是藻礁嗎?

藻礁01.jpg



原來我所在的新屋溪口就是最大的藻礁分佈地-觀音藻礁






根據科博館王士偉研究員的文章-《Reef 礁 概說》地質學上的「礁」,指的是生物礁,是生物生長作用建造的地形構造,能造礁的生物除了熟知的珊瑚以外,還有藍綠菌、有孔蟲、海綿、貝類、螺類、珊瑚藻等。

地球上最古老的礁 ,就是34.6億年前由藍綠菌所形成的「疊層石」 ,也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活動證據。

在特有中心的網頁上,有專為藻礁做的一個頁面- 藻礁簡介。這裡的藻礁是全台灣生長狀況最佳,分布也最完整的區域,不過最近幾年的開發案,卻將這片藻礁毀去不少了。

從最新的Google Earth上影像(2010/12/28),剛好可以看到藻礁的全貌,如果是更早以前的影像(例如2009/9/20)則是拍到漲潮的,藻礁就剛好被淹沒。

觀音的藻礁主要由珊瑚藻(紅藻門)所建造的石灰岩礁體,據鑑定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了。

我知道這邊有藻礁之後,心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這邊都是沙岸,怎麼會有呢?」。在 藻礁簡介裡特別說明了原因,原來重點是水質和穩固基質的海岸,這裡有桃園台地沖刷下的礫石海岸,可以當作生長的基質,而且這裡的水質因為沈積物比較多,珊瑚無法生長,所以石灰藻就順勢取得生長區位得以在此生長。

不過這裡也不是都只有藻礁而已,在藻礁之間還是偶爾可以發現珊瑚礁,而且珊瑚礁除了這裡以外,還出現在其他地方。根據桃園縣政府的網頁:「桃園縣的西北海岸,北從大園鄉的內海村經觀音鄉,南至新屋鄉,均有零星珊瑚礁層分布,最大的一片位於觀音海水浴場南側,退潮時,露出長約有百公尺,寬約二十公尺的黃褐色礁層,經海水侵蝕,已有海蝕溝出現。」

我曾經在西海岸的新竹和苗栗的沙灘發現珊瑚礁碎塊,當時一直不知道這些珊瑚礁怎麼來的,現在終於得到解答,原來桃園境內就有珊瑚礁,應該是海流由北至南沖刷而來的吧,這距離不到三十公里啊。



海流除了把這裡的東西帶走以外,也會把東西帶來,我甚至還在觀音的海灘上看見來自中國大陸的飲料寶特瓶。
藻礁03.jpg




關於藻礁,這裡有部影片是「寶島台灣系列:台灣藻礁」



公共電視的海洋之美,柯金源導演也寫了篇再見、藻礁

前面所提的開發案,其中一個就是「中油之台中至大潭天然氣海底管線」,要讓天然氣從海底上岸的管子就經過藻礁。

圖片來源 https://web2.moeaboe.gov.tw/oil/pfpm/intro/result/list2-9192-1.aspx

而中油也做了解釋。是對是錯,現在也很難做什麼挽回了吧。

http://www.cpc.com.tw/big5/content/index01.asp?sno=899&pno=12

新竹河與海:看新竹的滄海桑田-海岸線的變遷

前面有提到Google  Earth 有歷史圖像的功能,有了這個功能之後,我就開始到處看各地的地理發展情況。正巧最近對新竹的海岸線很感興趣,所以就對這地區做了一些資料蒐集。

下圖的動畫是用Google Earth截出不同時間的衛星圖,可以看出從2002年到2010年頭前溪口的淤積。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圖片可能是漲潮,有些是退潮。



從這張圖片的變化可以很明顯看到新竹漁港往海中伸出的突堤引起的突堤效應。因為阻擋了沿岸流,所以從頭前溪和鳳山溪留下的河沙就大量堆積在堤的北方(不過堤南方怎麼也有沙呢?)

新竹漁港1981年4月完成規劃,1991年8月完成。在建港時利用向外海擴建之便,填築了約52公頃之新生地,這塊新生地在下面會一起用圖片討論。

除了用Google Earth可以看到地貌的歷史變化外,中研院也有做一個很棒的網站: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只要點選[圖層]的[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就可以疊圖在Google Map上。


或是用這個可以直接套圖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下面這張圖片是用1989年台灣堡圖和現在的衛星圖兩個重疊出來的,不僅可以看到百年來河道的變遷,也可以看到海岸線怎麼改變。




把那1898年的海岸線和2010年的海岸線分別都畫在現在的衛星圖上,白線和紅線圍成的保齡球瓶狀的形狀就是這一百年來長出來的土地,上半段的地方應該就是新竹漁港建港時填出的那52公頃吧。那條百年前的海岸線,恰好就是現在海濱路的位置。


至於南段就是台灣最早的填海造陸工程-新竹海埔新生地,總面積為314公頃,就是現在港南到金城湖那一大片,當然這一大片也並非完全人為造出來的,有些也是自然形成的。

海岸線的改變除了用衛星圖、古地圖以外,還可以用其他如廟宇或民居來定位。

上面這張圖片來自韋煙灶老師的研究《新竹沿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變遷與區域發展》的「南寮區的傳統聚落分布與百年來海岸之變遷」。他對新竹地區,做過深入的研究與踏勘,重建了清末至日治初期的古海岸線。他研究裡的圖片線段,為了黑白印刷,本來只是用不同的虛線標示,我將其改成用不同顏色來標示(希望我沒有畫錯)。


他重建古海岸線的方式,除了從台灣堡圖以外,還透過實際勘察,觀察地形落差、民居的分布和應公廟的位置。古海岸線東側會比西側高一些;當時的聚落會選在沙丘上或沙丘背後,面東或面南;有應公(祭拜海漂浮屍)會就地立祠在當時的海岸線上。

他說:「受偶發性的洪氾堆積與階段性圍海造陸的影響,海岸線向外海的外移為跳躍式,而非連續式,故古海岸線兩側都會有些微地形的遺跡;其次,配合這樣的概念模式推理,古海岸線通常就是過去的濱外沙洲或沙嘴所。本區許多傳統聚落緊臨『古海岸線』,而大多數聚落形成年代在 150-250 年前之間。在當時家門口 10 餘米就是海,可見在 1900 年以前的 100 年間的海岸線變化較小。」



再回來看看剛剛講新竹漁港的突堤效應,這深入海中的長堤雖然擋住沙子入港,但也造成了蠻大的問題。

沿岸流從北而南,在堤北造成了淤沙,在堤南則造成了侵蝕。本來新竹漁港的位置是以前的南寮海水浴場,可是蓋了漁港就沒海水浴場了,所以後來就在現在的港南運河風景區弄了新竹海水浴場,但問題來了,突堤效應搞到沙都不見了。

請看一下這張2003年和2010年的Gif檔,在港南運河風景區,本來還有沙灘的,不過現在沒了,所以海水浴場也關閉啦。


在2011年7月25日的自由時報,報導了【消失的國土 退縮海岸線】專題報導 海岸線敗退 台灣島消瘦



新竹金城區至香山區海岸因為近年河川採砂嚴重破壞漂沙平衡,加上新竹漁港將防波堤延伸以致減少南岸漂沙供給,使得金城區往陸地侵蝕速率全台最高,三十年退縮近五百公尺。

所以本來金城區是片人類與海爭地得來的土地,現在因為突堤效應又得還回去了。不過人類當然不會善罷干休,過去也進行了新竹漁港疏浚及港南海岸迂迴供砂的工程。

也就是把新竹漁港裡頭的淤沙抽起來,送到港南去養灘,結果怎麼樣呢?根據研究,是有減少一些侵蝕啦,但侵蝕還是持續進行中啊。

昔日滄海變桑田,今日桑田歸滄海啊。

2012年1月28日

金城湖邊的X鷿鷉

過年期間,淒風苦雨的某天,我和梅子逛到新竹的金城湖邊,突然間,對屍體有強烈敏感度的梅子說:「ㄟ..這邊有一隻鳥耶」

這個腳是瓣足耶,我能想到的就是瓣足鷸,不然就是鷿鷉了。

鷿鷉02.JPG


然後我們把牠從石塊裡拿出來一看,完全傻眼,這到底是什麼鳥啊?
顏色不像小鷿鷉,翻開鳥書比對大小,有可能的都是迷鳥啊,不是黑頸鷿鷉就是角鷿鷉。可是翻鳥書是回來之後對著照片翻,當場卻忘記先用水幫牠洗個頭,頭是最重要的辨認特徵啊!

鷿鷉03.JPG

過了兩天之後再過去找,鳥已經不見了,只剩下心中滿滿的疑惑啊。

用Google Earth看亞馬遜雨林消失與保衛戰

Google Earth有個功能可以顯示歷史圖像,你不只可以看最新的衛星圖像,還可以看數年前的。透過這個功能,我們就可以看到地景地貌如何變遷。

有了這個功能,我們就可以看看亞馬遜森林是怎麼被逐年砍伐的,請開啟Google Earth,搜尋以下座標。  9°50'3.34" S  63°24'39.20" W


然後顯示歷史圖像,看看這塊區域是怎麼改變的

才這麼短短幾十年,就可以讓整片森林消失!




這段影片來自 Children of the Amazon,同樣是看這塊地方的變化。


事情是不是只能這麼悲觀呢?

把地點轉到  10°58'50.37"S   61°12'11.53"W

就在被砍伐殆盡的森林東南方約250公里的地方,有塊邊緣十分方整的森林。這裡是世居亞馬遜的印地安Surui族人所居住的森林。


再放大一點,在他們居住的森林裡是完整的熱帶雨林,但那條線外卻像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在這片森林裡,有個用網路拯救雨林的故事。

1969年時,白人進入surui族人們的世界,surui族沒想過這第一次的接觸會帶來多嚴重的後果。兩年後,surui族從原本的5000人,剩下只有290人,不是因為戰爭,而是因為白人帶來的水痘、麻疹、肺結核和流感等疾病。

在這場致命接觸下,這個地區的其他部落完全消失了,因為他們沒有像白人一樣的免疫力。在這段期間,白人進入了印地安人的領域,開路伐木,一切就像最上面那張照片一樣,樹木正在消失。

1974年出生的Almir Narayamoga Surui 是Surui族的酋長,他是surui族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當他接觸到新科技之後,他發現他可以用這些科技為他的部落做些什麼。

surui族人需要保護他們自己的森林,他們不要再有人進入森林中砍掉屬於自然的樹木。

Almir 帶著族人的需要,2007年時訪問Google舊金山總部,他請求Google的協助。後來Google 派了人帶了電腦、攝影機、GPS裝置等進入這塊森林,他們教這群從沒用過電腦的族人上網,用搜尋引擎,用Google Earth看自己的家園。

Surui族人開始在Google Earth上貼上自己的文化地圖,拍攝影片放在youtube。更重要的是,他們用 Google Earth 監看森林是否有盜伐者,他們用智慧型手機拍攝下盜伐現場的照片,並用 GPS紀錄下座標,把這些資訊立刻上傳網路,讓有關當局立刻處理。當全世界的人都看到網路上有了雨林被破壞的事實,有關當局就不可能無視這些問題。

他們不再用弓和箭作傳統戰爭,他們用的是筆電、iphone和android手機,這是一場 2.0的戰爭。



圖片來源 http://www.spiegel.de/fotostrecke/fotostrecke-55530-2.html


雖然Google Earth的圖資更新不是太快,但是對他們來說也夠用了,而且他們現在甚至還可以透過 Google Earth Engine ,用更新頻率更快的衛星圖像,從外太空監看他們的家園。

除此之外,Almir 還想到透過「降低開發中國家因森林濫伐導致森林惡化的碳排放計畫」(REDD),幫助他的族人們。

REED的概念是,由已開發國家提供資金,補貼發發中國家,讓其願意停止開發森林。讓伐木業者及政府願意停止開發森林,避免因砍伐森林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與保留住森林此等重要碳匯。Almir 和族人們開始種下樹苗,藉此換取已開發國家的資金。這項計劃正在進行中,稱為Surui Carbon Project


2011台灣民族誌影展,主題是「試煉與重生」,影展中有兩部影片:亞馬遜的孩子們( Children of the Amazon )和 弓箭2.0 (Trading Bows and Arrows for Laptops)講的就是這樣一段故事。

影展是這麼介紹這兩部片的
跟著巴西導演丹妮絲.贊馬可前往亞馬遜雨林的中心尋找她15年前所拍攝照片中的原住民孩童。過程中,這群極具復原力的人們,因一條貫穿雨林中家園的馬路,帶來了生活上的變化。從阿米爾.蘇魯依酋長努力對抗非法伐木到暗殺傳奇橡膠採集者奇哥,這部富含詩意與影像風格的電影隨著全球化議題,喚起我們的同理心。
導演於2008年又回到當地,攝製了原住民運用筆記型電腦所提供的Google Earth軟體來創造地圖,以達到紀錄文化傳統並監控森林盜伐目標的紀錄短片「弓箭2.0」


亞馬遜的孩子們( Children of the Amazon )的預告片在此




我更希望你可以看看這部「弓箭2.0」的影片,這個是約4分鐘短版本的,這裡有長的 版本,沒多長,差不多8分鐘而已。


真的很難想像,Google科技可以這樣幫助保護雨林呢。對這兩部片有興趣的,可以繼續進入下面這個網站。
Children of the Amazon



順道一提,FastCompany 這個網路媒體,2011年選出了商業上最具創意的人物(The 100 most creative people in business),藉此發現最佳實務案例或未來下一波的各行各業,促使創新者去挑戰傳統,創造未來的新生意, Almir 正是百人當中的其中一人

這是FastCompany做的介紹影片,2分半,可以讓你更了解這個有趣的故事。




喔,對了Almir也有玩 FB ,去按個讚,他應該會很高興。
http://www.facebook.com/almir.surui


這篇是延續我上篇《用Google Earth 看「森林」》,說明為什麼Google Earth會在這個地方建模3D Tree。

用Google Earth 看「森林」



看樹幹嘛用Google Earth呢?這是因為新版本的Google Earth多了一個圖層 3D Trees,實際運作的樣子,請看看這個影片。



去哪裡才能找到這些森林呢?在Google 地球圖庫 鍵入 「3D tree」就可以找到幾個能下載kml檔案的連結了。


第1個 3D Trees forest Collection 提供的kml連結,只有三個國家的森林,它們分別是墨西哥的紅樹林、肯亞的造林區和巴西的雨林。但每個國家中所展示的地點較多,墨西哥有兩個( La Encrucijada 和 Laguna de Terminos),肯亞則有六個地點。

第2個連結3D Trees Tourkml檔中展示的國家比較多,有聖地牙哥、芝加哥、紐約、東京..等地。






來看一下這些地方的截圖吧,這是肯亞



這裡是墨西哥的紅樹林




巴西


聖地牙哥



到底這些樹是不是隨便放的呢?要完全跟真實場景一模一樣大概很難,但是說像也是蠻像的。這是東京明治神宮的森林

這呢,則是同一地點的實景,還蠻像的啊。


這些樹也不是隨便建模,也都是根據實際樹木的型態去做出來的,像這個應該是腰果樹,可以在巴西的亞馬遜看到。

同樣在巴西,還可以看到做巧克力的可可樹

另外還有巴西莓櫚 Açaí palm



肯亞則可以看到像是榕屬的菩提樹之類的樹

我覺得最特別的是在墨西哥的紅樹林,還能夠看到這紅樹科植物的支柱根



或是海茄苳屬的呼吸根


Google 放樹的地點除了紐約、芝加哥、東京等大城市以外,也有在巴西、墨西哥和肯亞,之所以在後面三地,是因為幾個重要的環境組織。


肯亞
200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肯亞環保鬥士瑪薩伊女士(Wangari Maathai),因為她推動了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

在肯亞有非常嚴重的森林濫伐問題,綠帶運動所做的就是植樹造林,保護生物多樣性,遏止了肯亞南部地區的沙漠化,幫助了許多肯亞的農村。大多數的參與者是婦女,她們在肯亞種下了四千萬棵樹。綠帶運動讓土地回復生機,居民也再度凝聚共同意識,學習怎麼管理土地,進一步地改善教育、人權等社會問題。

Google就選了肯亞當地進行綠帶運動造林的幾個地點作為3D Tree的建模,這幾個地點可以在這個kml檔中看到。

巴西
此外Google也也和亞馬遜的surui人以及 Amazon Conservation Team 合作,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建模了森林,選了裏面的代表樹種,像是前面所說的巴西莓櫚( Açaí palm ) 和 腰果樹 (cashew tree)和可可,另外還有Moriche palm和Brazil Nut等等

這個合作案非常有意思,詳情我寫在這篇《用Google Earth看亞馬遜雨林消失與保衛戰

墨西哥
另外在墨西哥的,則是和墨西哥的國家知識生物多樣性委員會 ( CONABIO )合作,這是保護墨西哥的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組織。

根據CONABIO的資料,此地的紅樹林主要有以下四種:

  • Rhizophora mangle 紅樹屬
  • Laguncularia racemosa   假紅樹屬
  • Avicennia germinans   海茄苳屬
  • Conocarpus erectus  銀葉鈕扣樹(使君子科)



上頭貼的幾張紅樹林的圖,就分別是上頭名錄的第一種和第三種,至於剩下那兩個,我還沒仔細去找。

以下這段影片就是來自CONABIO,講的就是墨西哥的紅樹林,畫面就是用Google Earth建模的紅樹林呢,這樣的展示畫面真得很不錯呢。


Google 還會出什麼新招呢?真是令人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