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

用PowerPoint玩xx急急棒

我前一陣子在做ppt的時候,突然想到可以用ppt的一些功能,做出類似電流急急棒耶。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要走的路線之外設定,當滑鼠滑過的時候,發出聲音,而在安全的路線上設定靜音。其實這樣設定就已經可以完成最陽春的急急棒遊戲了。

不過我還是不太滿足,所以我用VB寫了一些小程式,讓這個遊戲還可以計時和計算錯誤次數。以下有兩個檔案,一個是範例,另外一個則是空白檔案。
範例:心臟急急棒.ppt
急急棒_空白.ppt


這是玩心臟急急棒的樣子,是用電子白板在玩的,也可以用滑鼠或搖桿來玩,刺激度不太一樣。

當滑鼠進入「組織細胞微血管」的時候,就會開始計時,以及將錯誤次數歸零。
路線是從組織細胞微血管走到肺泡壁微血管,如果走錯就會發出雷射聲音,並且會累計錯誤次數。
等到進入肺泡壁微血管時,就會停止計時,並且開啟對話方塊告知時間和錯誤次數。

用這個空白模板可以設計出很多需要路徑的遊戲,例如神經系統、或是各種循環之類的。
設定的方式很簡單,照著影片來作就好了。


要特別注意的,如果要畫曲線一定要用「連接線」,不能夠直接用「線條」來畫,因為曲線包圍的面積也會被當作曲線來看。如果你要用曲線來當安全區,那就會造成多餘的安全區域。如果不懂我說的,你就用「線條」畫曲線之後,然後再幫它填色,你就知道了。


2009年12月14日

DIY個「毛根噬菌體」吧

各位對生物熱血的人們,看看這個吧!

如果你對生物夠熱血,應該一眼就看出這是什麼吧?
這就是噬菌體啊!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Bacteriophage

這個作品是台大生演所的吳采諭 ,改良福和國中簡芊卉老師24面體噬菌體的成品,材料是毛根。
這裡有超詳細的製作過程圖解,有看有推,記得去留言感謝她。

毛根噬菌體製作過程分享





這隻毛根噬菌體,還可以把DNA轉出來耶。


如果只有上面的頭,那就是腺病毒了


如果能作一隻小隻的噬菌體,然後把它擺在下面這隻大腸桿菌娃娃上面,樣子一定很酷!



http://www.giantmicrobes.com/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感謝采諭帶來的「毛根噬菌體製作」吧!

毛根噬菌體製作過程分享



2009年12月13日

神經系統的網路小遊戲

我一直很喜歡神經系統這個單元,因為有好多東西都可以拿來玩,也因此在我blog中,以神經為標籤的文章也是最多的。

最近的上課,我找了一些網路上的小遊戲來玩神經系統,這些遊戲在數位遊戲在生物教學上的應用都提過。

短期記憶
網址: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tw_brain.html
(拿相機拍銀幕一直有白平衡亂跑的現象,怎麼解決呢?)

給學生玩過一次,在放這段影片,學生會很有感覺(原來人不是萬物之靈)




史托普效應,相關說明在史楚普效應(stroop effect)
網址: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3/brain03.html
(遊戲本身的顏色不會像影片這樣飄來飄去啦)


反應時間
網址:http://www.mathsisfun.com/games/reaction-time.html


射羊
網址:http://www.bbc.co.uk/science/humanbody/sleep/sheep/reaction_version5.swf




2009年12月12日

色盲看見的世界

色盲眼中看見的色彩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
不過這兩個網站可以幫你多瞭解一點

http://www.iamcal.com/toys/colors/index.php
點選不同色盲類型,可以瞭解他們看見的色彩變化。
色彩的選擇是無障礙網頁的重要原則,要讓視覺障礙者不會因為網頁色彩而不易閱讀網頁。

http://www.vischeck.com/
這個網頁能夠讓你上傳圖片,看看在色盲眼中看見的圖片是如何的。
你也可以從網頁下載程式在PC上處理圖片。

這裡有些範例
http://www.vischeck.com/examples/



麥芽糖的爭辯

昨天在blog收到一則留言回應,這個回應是來自太白粉加酵素自製麥芽糖這篇文章。
雖然很多噗友都覺得這個留言是來打廣告的,但是我還是要拿出來講。
蔡嘉恆 提到...
阿簡老師您好:
我是「有機稻場」的工作人員,您曾經來參加過採芋頭的活動,我們對您自己追加的「下半場活動」都感到印象深刻呢。
最近同事在查麥芽糖的資料,正好找到您的部落格,看了之後,我有一些小小的感想。

最近我們認識了一個作麥芽糖的人,他的麥芽糖非常講究。麥芽要從獅潭不受污染的有機農場進貨、糯米是池上有機米、他還跟我們隔壁農夫買紫糯米試作、不用電鍋而用柴燒,完全古法製作。每次製作,都是一個通宵不能睡覺。看了他的製作,實在讓人相當感動。
從產地到餐桌:苗栗竹南麥芽糖

您在部落格中提到可以用太白粉加酵素煮出麥芽糖,這是很棒的科學實驗,可以讓學生們操作。但我在看的時候,會有一種「麥芽糖才不是那麼簡單呢!」的心情,總覺得張大哥大嫂他們對麥芽糖的堅持好像被抹煞了。
我相信,如果在課堂上除了讓學生透過簡單的實驗了解原理,也應該讓他們知道達人們的堅持,這樣的教育是不是會更完整呢?

有機稻場
蔡嘉恆
『但我在看的時候,會有一種「麥芽糖才不是那麼簡單呢!」的心情,總覺得張大哥大嫂他們對麥芽糖的堅持好像被抹煞了。』

一個科學活動的紀錄(太白粉加酵素自製麥芽糖),看完之後會覺得我在抹煞麥芽糖達人的堅持!?這種想法真是令人感到意外!

國中的課程中並沒有談到「麥芽糖」,但是在教學中,我們還是會去補充「澱粉在口中會分解成麥芽糖」這個概念。

可是當我們引入「麥芽糖」這個名詞的時候,就會發現學生有一些很有趣的想法。

我問過學生:「澱粉分解產生的麥芽糖和市售的麥芽糖,一樣嗎?」
學生答:「不一樣」。

我繼續追問:「那名字為什麼一樣?」
學生說「就剛好一樣」或是「外面賣的麥芽糖裡面有澱粉分解產生的麥芽糖,所以叫做麥芽糖」

我問「那為什麼叫做麥芽糖?」
學生說:「因為從麥芽裡面做出來的」
(他們認為是從麥芽來的,不是麥芽裡酵素分解澱粉而來的)

怎麼破這種學生的另有概念?如果能實際地用麥芽和米飯去做出麥芽糖,也許有效果。或者透過影片應該也許也可以(草地狀元這個節目,有個單元就是拍攝製作麥芽糖的過程)。

但如果只有知道過程,而不知道其中的科學概念「澱粉經過酵素的作用,在合適的溫度、時間條件下,就能得到麥芽糖」,學生還是可能會認為用麥芽就能做出麥芽糖,畢竟麥芽糖的名字是麥芽糖,而不是糯米糖。名字的力量是很強大的,許多學生的另有概念是因為名詞的解讀錯誤造成的。

我們科學教師要做的就是化繁為簡,把繁複的過程解構成最小單元的概念。難道這就是抹煞麥芽糖達人製作的堅持?這未免給我戴了太大的帽子了,留言的蔡先生想太多了。

回到蔡先生的說法「麥芽糖才不是那麼簡單呢!」
如果你問我製作麥芽糖簡不簡單,我會說「當然簡單」,但是簡單的是概念,只要有原料、產物、反應條件,當然可以作到,因為這就是科學。至於過程簡不簡單,能細心判斷的讀者自有想法。雖然blog裡文章寫的簡單輕鬆,但是真的會有人為了想吃麥芽糖,就去藥房買酵素加在太白粉裡去作麥芽糖嗎?大家都很聰明,不會作這等傻事。


2009年12月8日

桫欏維管束怎麼那麼美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有人猜蛋糕,也有人猜石頭。


其實這是桫欏,一種樹蕨的莖切片。


說到這,真覺得我爸就是土地公,有求必應啊。
上個月跟他說,想要檳榔樹的莖,結果他就弄了一堆莖給我。我們下山的時候,順便跟他提了,如果有看到枯死的樹蕨,我們也想要。

結果這個月他就告訴我們,他住的地方後面就有啊。(中間那個葉子都掉光的,就是我們的目標)


樹蕨的莖雖然看起來堅硬,不過鋸起來不算太難。


這根「樹幹」有三分之二已經空了,另外三分之一,中間還有些組織。

空掉的樹蕨莖,拿起來真是出乎意料的輕,梅子用一隻手就可以抬起來了。



在莖上還意外看到一隻蚰蜒。看到這種腳很多的蟲,應該很多人會覺得毛毛的吧?不過我覺得他看起來很像草蝦耶。



還沒開鋸之前,實在沒想到,新鮮莖裡的維管束居然這麼美!


黑色部份是韌皮部,紅色部份是木質部。這和我們熟悉的什麼散生、環狀維管束都不同,那些我們熟悉的是「真中柱」形式的維管束,這種的因為在木質部兩邊都有韌皮部,所以叫做雙韌型中柱,也稱為網狀中柱。詳細的區分,請見梅子的20080730有關植物的中柱





雖然它的維管束這麼美,不過我要告訴你們,他的美是有保存期限的美啊。那樣美麗的切面,如果沒有發霉,過幾天就會氧化變成全黑。


不然就是會爛心,中間的髓會爛光光


最後就空掉,變成這樣
.


所以我說這是有保存期限的美麗啊。還好我未卜先知,拍了好多它美麗時候的樣子啊。

這是葉痕



這是桫欏蛋糕


桫欏蛋糕上盤囉



刻意切了幾個連接到葉痕的縱切,看看維管束是怎麼集結到葉子的



後記:我們帶回來的莖,目前不是發霉就是發黑,唉~

再後記:最近一陣子樹蕨有大規模死亡的現象,各位可以多注意一下郊區低海拔。

雲林樟湖的化石之旅

週日隨著梅子同事鈞喬老師,到雲林樟湖地區看龐大的化石群
累計目前去看過化石的地區,包括苗栗後龍、南庄,還有關西,未來我還想去甲仙看看。
苗栗的蘇鐵化石
關西採礦翻化石
中部地質探勘之旅
地瓜與化石

往樟湖的149線,車開起來都覺得毛毛的,因為滿山遍野都是檳榔樹


最厲害是這種『屋後檳榔樹,屋前種茶園』的山中餐廳,它能在山上這樣蓋起來,真是台灣奇蹟。


我們去的這地方-清水溪橋,就在往草嶺的路上,本來這裡有座吊橋的,不過完全崩壞了






不過吊橋不是重點,來這裡的重點是看化石。我去後龍、關西這些地方看化石,從來沒看過這麼壯觀的!走在路上,一整片統統都是化石,那個範圍大概超過我們學校操場一半大。

照片裡白白的都是貝殼化石






種類最多的是這類型扇貝,偶而可以看見牡蠣那種。資料上寫還可以看見鯊魚牙齒,不過找了很久,沒看到



原本以為這個是螃蟹的化石,不過比對了旁邊的化石之後,似乎是大扇貝的一小部份


一整塊石頭,滿滿都是化石



這個看不太出來是什麼,可能是沙錢


這個則是生痕化石,遠古的生物在泥灘裡鑽阿鑽,留下的痕跡


也是一樣,一整片都是生痕化石



照片中這個,看起來有點像掘足綱的生物



這個則是疑似獸骨的化石
DSCN0117

路上一整片的孔穴,似乎也是生物所造成的


本來預定的行程是先去桶頭橋的溪邊看化石,然後去草嶺看山崩地形,然後回走石鰻仔坑,看石鰻峽谷和化石,不過因為颱風路斷,所以行程整個變更,所以就只有到清水橋這裡而已。

如果路況良好,花一個週末在這裡考察,應該也是很棒的,不過自己開車下去實在太累了,以後還是坐高鐵租車來就好了。

2009年12月3日

2009高中基礎科學教學研習會,開始報名啦

有一個研習會,我一直很喜歡,也非常推薦各位去參加,就是思源科技基金會辦的高中基礎科學教學研習會
我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參加,也都從裡頭學到不少教學方法和新知識。
2005高中基礎科學教學研習會
2006高中基礎科學教學研習會
2007高中基礎科學教學研習會
不過2008年和2009年,因為在修練經驗值,所以都缺席了。

這個研習會上午有兩場專題演講和科學關卡展示,下午則是分科研習,這邊我就只貼生物科的部份。

【專題講座】
李偉文醫師
中山醫學院牙醫系畢,現為湯城牙醫診所負責人、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同時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著有《教養可以這麼浪漫》、《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等。有別於歷年物理化學及科普主題,這次專題演講邀請到李偉文醫師進行感性的分享。

陳之華小姐
芬蘭教育經驗分享
著有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等書
其北國風情部落格:http://blog.udn.com/Yolanda24,述說芬蘭、歐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設計、藝術、教育等感受與體驗,獲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命紀錄首獎。


【生物科】
呂宗信老師
講題:校園內建立生態長期監測站
大綱:在校園中嘗試以某大樹為中心據點,長期監測其生物與非生物的環境變化。使學生能長期蒐集數據與分析,瞭解大樹週遭環境一年內的週期性變動、逐年發生的改變與偶發性的劇烈變動。建立長期的生態監據點,可讓學生體會生物的細微互動,感受環境是否真得在發生改變,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建立背景資料,而不再是空談。整個過程也可讓老師取得最在地的生物教材。
簡歷:呂宗信,台灣大學植物研究所畢業,曾任建國中學生物教師,現任台中一中生物教師。研究所階段以淡水河紅樹林為主題,探討水筆仔、蘆葦與週遭動物的變遷現象。該研究運用地景生態學的概念,以數年的航照圖資料搭配地表的採集與化學分析,歸納該地區動植物變遷的可能原因。作者曾於科學月刊等雜誌刊載科普文章,並著有鳳凰谷鳥園動植物解說摺頁。2007、2008年獲得科學人桂冠科普文章獎第三、四名。

廖達珊老師
講題:敬請期待
講師簡介: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教師

韓中梅老師
主題:探討活動探討了什麼?
內容簡介:探討活動的設計方向包括了將課文內容描述的現象具體化及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目前的探討活動是否能達到這樣的目標?讓我們看看不同的探討活動設計,一同發想如何能將探討活動變得更完整、更有挑戰性。
講師簡歷:台灣師範大學生物所畢業,目前在一所森林中的學校很快樂地教生物。



有沒有看到,今年的研習還有韓中梅女士的演講


不過到時應該不是用這兩種打扮上場啦,我想。

我對這個研習這麼感興趣,是因為它的分科研習,都是請該科裡非常有經驗的老師作分享,所以是很實務的。

然後啊,裡頭最有趣的安排是經驗分享

參與者的主動分享及與講師之雙向交流是本研習最大特色,鼓勵參加研習老師提出自行研發之小教案或小論文與會發表,是資深老師傳承教學經驗,以及新進實習老師發揮的舞台;並安排教學疑難問題討論單元,參與老師提出教學實務遇到的狀況或疑難問題或者難教的單元,經由與主持人及在場資深教師討論激盪出豐富思維及解決方案(每科限報名3-5組教案或小論文分享,於報名時註明主題,報名時亦可先提出疑難問題,供主持人預作準備)


前幾年我參加的時候,都會有老師提出小教案作分享,不過最近好像比較少看到了,希望今年還是有。






關於分享,其實我一直有個夢想是要舉辦一個生物的punch party!

punch party是源自日本的一群設計師活動-Pecha Kucha,在台灣是前兩年 Carol所發起的,讓大家可以上台交流分享。
但是大家上了台就會停不了口,所以就設定了一個規則,每位講者只能用20張圖片(投影片),每張只給20秒的時間來解說,總計6分40秒的時間,必須交代清楚。

很迷人對吧,每次我們去聽研習,動不動就是2小時、3小時,精彩是精彩,可是如果我可以花3個小時,就聽到10幾個人的精彩,那不是很棒。
就像punch party一樣,我想弄的party裡,有數個人的7分鐘快講,也有30分大講,用短短3小時,讓知識滿載!

不過這個想法,到目前為止都只是想法,還沒付諸行動。真要做下去,我想也要等我半年後能順利畢業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