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營找圓葉挖耳草和渦蟲
上週學校辦了科學探索營,課程是請竹女的老師協助,其中的生物課程是請劉月梅老師帶領同學觀察圓葉挖耳草和渦蟲,下午則是在實驗室觀察。 早上學生在竹女報到之後,先由劉老師講解,然後就是到竹東去做野外觀察。 圓葉挖耳草的觀察地點就在路旁的一片山壁。 圓葉挖耳草的葉子顧名思義當然就是圓形的 還不到開花的季節,但是還是有一些個體開花了,白色的,帶點粉紅。 圓葉挖耳草是狸藻科的食蟲植物,個體很小,有葉子特化變成的捕蟲囊。 那小小一顆顆透明的就是捕蟲囊 囊的開口有一些毛 透明的捕蟲囊,直接在複式顯微鏡下就可以直接觀察,有時還可以發現裡頭有蟲。不過我拍的這一顆沒有蟲啦。 同樣的那片山壁,因為上頭有水流下來,所以一直保持著潮溼的狀態,除了有圓葉挖耳草,還有很多的蘚苔植物。 角蘚,在某些分類系統下,是從蘚苔植物門中畫出,另外成一個角蘚植物門。 另外還有像粉圓團的葛仙米藻,顯微鏡下的細胞像是念珠一樣,排列成一串串,屬於念珠藻,和它的親戚髮菜一樣都是藍綠菌。可以當食物,不過我沒吃過,聽說吃起來脆脆的像木耳。 「葛仙米」這名字來自東晉的學者葛洪,據說他隱居的時候沒東西吃,就採了這種東西來吃,因為他又叫葛仙公,所以這個就叫作「葛仙米」。 這在中國是很「養生」的食物,在 google找葛仙米 會看到一堆簡體資料,甚至還有食譜哩,正體的資料大概只有海大的陳衍昌老師的 陸生藍綠藻人工栽培 比較豐富,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種。這在台灣似乎也有入菜, 天使的眼淚 是不是就是這種? 這類的名字真多,葛仙米、地木耳、天使的眼淚、情人的眼淚,國外叫fallen star(掉下來的星星)、 star jelly(星星果凍)、witches' butter(女巫的奶油)。下次再看到,拿一顆吃看看吧! 離開這片山壁,到另外一個偏僻的小地方採渦蟲。路旁有細細的水流,上頭的落葉堆裡就可以翻出一堆渦蟲。因為太小太軟,所以要用毛筆或水彩筆來採集。如果要更有效率,就要用豬肝誘集了。 我問劉老師怎麼找到這些地點的,她說開始任教之後,因為那時候的高中課程裡有這些相關的生物實驗,因為不想每次都去跟人家要,所以就開始自己到處去跑。雖然教育部從78年到91年有經費設置高中生物實驗活體材料供應中心,不過說真的,自己去找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