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報告老師,我愛上顯微鏡

之前看到美國的國小科學課本,在教顯微鏡概念的單元裡,我看到裡頭有項作業。它是問:

想像你是虎克,看軟木切片的那天,你看到了軟木裡那些孔洞,你的心裡非常高興,請寫下一篇日記,紀錄你那天的心情與經過,要把你的愉悅寫進去喔。

我看了之後,我好想學著讓學生做這項作業。但是我卻沒有這麼做,因為我覺得我在教這段科學史的時候,好像沒有把那種感動傳遞給學生。沒有情感的書寫,怎麼會有感動呢?

沒有做這項"書寫感動"的作業,當然還是可以繼續上課,繼續玩我的探究啊。一兩週後,1班的黃老師跟我說「簡老師,我們班學生寫聯絡簿,寫了好多生物課的東西喔,還有學生在聯絡簿上畫細胞。那個XXX和OOO,還在本子上說好期待生物課」

聽到這段話之後,馬上就跟老師約時間借聯絡簿來看看。到底他們寫了什麼啊?

今天下午上完課,看到黃老師已經把聯絡簿放在我桌上了,翻開第一本聯絡簿之後,好像有金光在閃,愈翻愈感動,只差沒掉淚。
























建國百年耶!當然要看 THE REPUBLIC OF CHINA





















原來,我一直想要他們書寫的感動經驗,應該是來自於自身的體會。虎克看到了什麼,終究是虎克他的事。想要體會科學帶來的驚喜,只有自己親身體會才知道。

如果問,怎麼讓學生可以像這樣,在實驗室領略科學的有趣與享受知識的喜悅?我的答案是:老師要放手。

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我在實驗室裡講的話越來越少,管制的事情也不再那麼多,你看學生會主動去找樹枝、小蟲、頭髮、螞蟻來看,應該就知道那是怎樣的實驗室氣氛了。我記得我剛開始教書的時候,我會很努力塑造實驗室嚴肅的氣氛,不可以吵鬧,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玩那個,我擔心他們沒有學到東西又亂吵,好像他們隨便動一下東西,實驗室就會爆炸一樣。但是這樣卻減少他們自我學習和自由探索的機會,也無法創造享受知識的氛圍,實驗室的活動彷彿只是為了填滿活動紀錄本上的空格。這樣的教與學的過程,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拿樹枝、手指頭放在複式顯微鏡下」我為什麼願意讓他們這樣做?

以前我如果看到學生這樣做,我一定會暴跳如雷,罵著:「老師沒叫你這樣做,你怎麼可以這樣做...(以下省略一千字)」。但是現在我不一樣,我知道這就是他們探究自然的開始,很多講述性的知識是要靠實際體會才能了解的,老師講再多也沒什麼用。

舉兩個例子來說,我以前會在上顯微鏡課程前,在教室黑板上,畫下巨細靡遺的整理表格,告訴學生,複式顯微鏡有什麼特色,要看的東西是薄的東西、能透光的,而解剖顯微鏡可以看不透光的東西。可是這些東西講這麼多,學生卻沒有實際的經驗,哪有意義啊。你就讓他們實際玩玩看嘛,玩了不就知道了嗎。

另外個例子,看單目鏡的複式顯微鏡,應該兩眼開開,這種事情我也不在一開始就強調。學生一定會覺得閉一眼比較清楚啊,你就讓他閉一眼嘛,等到一兩節課的顯微鏡課程下來,很多學生教都不用教,兩眼就開了,而且連天眼也開了。課本要求睜開兩眼說是為了繪圖,其實我覺得比起繪圖,更重要的是:這樣觀察比較舒服。


很多教學的改變,都發生在這幾年,因為有個問題一直放在我心裡。2007年,黃台珠教授曾經透過溫家男老師的部落格,問了一個問題:「阿簡老師認為他帶出來的學生,和其他ㄧ般生物教師帶出來的學生比較,會在什麼特質上有不同」

這個問題,我還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