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

我想交出什麼樣的學生

標題沒下錯,是交,不是教


這張在FB轉貼的菜單,好笑嗎?

坦白說,真的很好笑啊。「豐富的葉綠素,可活化人體細胞壁」,這什麼跟什麼啊。(為了避免你不知道這個好笑的梗在哪裡,讓我提醒你一下,人類沒有細胞壁啦。)

FB上這張照片被分享了好多次之後,出現了一則回應,某位非自然科的老師看了這張菜單之後,他的回應是「 請問,活化細胞壁的好處和功能在那兒?」,而且是很認真的問喔!

這位老師在國中的時候,一定知道人體沒有細胞壁。可是這個知識對他來說,看來遠離生物課本之後,就跟著忘記了。

我突然有個想法,我用一年的時間教了學生生物學的知識,我到底期待他們會得到什麼呢?(喔,其實不算一年,正確的說,應該是40(週) x 3(節) x 0.75(小時) = 90小時。)

經過幾年他們成為公民以後,我們交給他,而他們留下來的是知識還是素養?

我讀了好幾遍2011年天下雜誌特-公民教育,他們說公民五大技能包括:思辨、負責、尊重、參與與閱讀。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重大議題有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資訊教育、家政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和海洋教育

這5種技能與7個議題所涵蓋的素養,在我的課程出現了嗎?重新思考生物課程的12主概念,我可以怎麼做?

我想到的,而且我現在也在做的是:


在「科學方法」裡教思辨、教邏輯、教論證,這是科學素養的基本功。


在「營養」裡,利用廣告教思辨,教媒體素養。看看那些購物廣告,用的誇大不實的手法,是怎麼誆騙消費者,我們如何用國中所學的科學知識去分辨它們的真偽。

在「遺傳」裡,用各種新聞教尊重,也教人權。就像在這篇寫到的那樣,這世界上有許多和我們不一樣的人,不一樣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歧視排擠他們,他們也必須獲得他們該有的尊重。


在「環境」裡,教參與,也教人權。亞馬孫的酋長用Google科技拯救他們的森林,這是主動的、積極的作為,他們在追求自己生存的權利,這也是人權的表現。

米開朗基羅不會只用一把彫刻刀雕大衛像,輪廓與細節用了不同的工具。我期許自己能用被賦予的各項工具雕塑,把有素養的學生交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