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

海鮮指南

第一次知道海鮮指南這玩意,是在2008年的時候,在遠流講堂聽邵廣昭老師的演講才知道。
後來陸續看了《魚線的盡頭》和《海鮮的美味輓歌》,對食魚這方面議題又更感興趣了,雖然我自己是不太吃魚的。

中研院的魚類資料庫裡,有個海鮮指南,告訴民眾什麼建議可以吃,有什麼是想清楚再吃,又有什麼是避免吃的。

購買海鮮時,建議依循以下原則:
1.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
2.常見種 > 稀有種。
3.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4.迴游種 > 定棲種 (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5.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6.不買長壽的掠食性魚類 (重金屬含量高)。
7.不買養殖的蝦、鮭、鮪 (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8.購買養殖的吳郭魚、鯉魚 (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9.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10.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在資料裡還附了香港的海鮮指南當作參考,但是我上下對照香港和台灣有什麼不同時,卻發現白帶魚在台灣是列在建議可食用的魚種,但在香港卻是避免食用。


2008年的時候,我大老遠地到碧砂漁港去夜釣白帶魚,所以約略曉得白帶魚是在近海捕捉的魚類。但香港為什麼是避免食用呢?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製作的資料看來
漁業管理本港和南中國海的牙帶漁業管理體制並不健全,香港缺乏相關的規管條例,不設漁獲品種體積限制、捕撈牌照制度或捕撈配額等。中國設有一些管理措施,可惜執法力度不足。
生態特徵牙帶需18個月或以上方成熟至可繁殖的階段。牠們為群游性魚類,但並非特別容易受漁業壓力威脅。
野生種群狀況牙帶是中國最重要的魚類之一,但數量日漸下降,漁獲大部分為幼魚。本港水域的牙帶亦遭過度捕撈。
意外捕撈在南中國海,漁民以底拖網捕撈牙帶,捕撈到大量非目標品種的漁獲,意外漁獲可佔總漁獲量70%。非目標的魚類及海洋生物通常在漁網內已遭壓傷,故牠們被丟回海中的生存率甚低。
對環境的影響漁具密集地於海床拖行,對海床造成嚴重影響。
牙帶並非特別容易受漁業壓力威脅的魚類品種,但遭過度捕撈。牙帶漁業的捕撈方法產生大量意外漁獲,對海床構成嚴重影響。本港和南中國海的牙帶漁業管理體系並不健全。

我猜想,會被列作避免食用,大概是因為過度捕撈,漁獲大部份為幼魚吧。看到這,忍不住要想想台灣,那我們的白帶魚又為什麼是放在建議可食用的部份呢?難道沒有過度捕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