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定點天空拍攝計畫

多年前看到日本的定點觀測計畫,然後前幾年又看到公共電視的紀錄片紀錄觀點 - 空襲警報 。紀錄片裡,高雄一位女士定點拍攝天空100天,藉由影像紀錄這一百天的空氣品質。

於是我也想跟著作了,不過沒打算自己拍攝,所以架了電腦和網路攝影機,在外面餐風露宿的,我利用linux的motion來拍攝,設定每10秒拍攝一張640x480的相片。並且想利用無線網路,把拍攝的相片存在Dropbox,即時同步傳回房間裡的電腦。

DSC05310



DSC05308

不過後來發現這樣有問題,因為整天電腦一直在同步同步...。拍攝十來天之後,就必須先暫時停止了,因為一天就會有8640張照片,10天就會有八萬多張照片,檔案更是好幾G啊。

於是就先把拍攝的照片用隨身碟一個一個接力傳回桌機,開始進行組圖。這是這10天中,每小時一張的成果。
hour


放大一點來看,幾乎每天都是灰矇矇的,不過主要都是低層的雲
hour-1



接著也將每一分鐘拍攝的照片裁切出10x40,然後組出來,因為只要拍十來天,所以畫面就只有這樣小小的。
time1440



把其中早晨的部份擷取出來,本來以為會看到每天天亮的時間點都有規律的增加,結果發現拍攝出來的成果跟想像的不一樣,我猜測是天氣因素導致天色較暗。

time1440-1



進入夜晚的部份也是類似。畫面中有空白的部份,都是剛好那個時間點沒有拍到照片,可能是電腦剛好延遲,所以通常是晚幾秒就有照片了。不過因為數量龐大,就沒有處理了,就用白色部份來填補。

time1440-2

這個是以每橫列720分鐘(12小時)來排列的。中間夾的部份,剛好就是日落後和日出後的天色,春天的時候,想要看看藍色的天空還真是不容易啊。

time720-1





接下來是一些程式碼的部份,僅供自己參考
==================================================
把前面的字刪掉,把後面的字刪掉
rename -n 's/^[0-9]?[0-9]?[0-9][0-9]-//' *
rename -n 's/-snapshot//' *

mkdir test
複製原始檔案到資料夾(只有取得00秒拍攝的)
cp 2016????????00.jpg test

cd test
mkdir tool
把檔名都列出來,存在01的文字檔
ls -l *.jpg  |awk '{print $9}' > tool/01

用python製作應該有的檔案列表,產生檔名列表02
for day in range(14,16): 
for hour in range(0,24):
hour = "%02d" % hour
for minute in range(0,60):
minute="%02d" % minute
print('{}{}{}{}{}'.format("201603",day, hour,minute,"00.jpg"))

python tool/list.py >tool/02


裁切檔案
mkdir result
mogrify -path result  -crop 10x40+0+0 *.jpg

製作空白檔案
convert -size 10x40 xc:white tool/canvas.jpg

先比對出哪些檔案少了,把這些檔案都複製一份
wdiff -3 tool/01 tool/02 |perl -ne 'print "$1\n" if /(2016\d+\.jpg)/ '|perl -pe 's/^(.*)$/cp tool\/canvas.jpg result\/$1/'
wdiff -3 01 02 |perl -ne 'print "$1\n" if /(2016\d+\.jpg)/ '|perl -pe 's/^(.*)$/cp tool\/canvas.jpg result\/$1/'|bash




製作組圖
montage *.jpg -geometry +0+0 -tile 60x output.jpg
montage *.jpg -geometry +0+0 -tile 1440x output.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