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富山護魚區的餵魚文化與衝突

趁著連假搭著高鐵加台鐵,繞了台灣一圈。此趟出遊,心中有個既定的目標,就是到花東的海濱走走,看看各地的砂、石與海。


在前往成功漁港的路上,瞥見一處有礁岩海岸的地方,路旁立了一個招牌,寫著這裡是「富山禁漁區」。


DSCN5426.JPG


先前看「我們的島」報導了許多次的美麗灣渡假村就是在這個附近,下了沙灘往南看去,遠方的建築物就是美麗灣渡假村。
DSCN5431.JPG


這裡是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這大概是富山禁漁區的正式名稱吧,美麗灣就在這個保護區的核心區裡
DSCN5442.JPG



DSCN5427.JPG


DSCN5441.JPG

這個區域的入口有個告示牌。誰立的?沒看見標示,只看見右下角介紹僧帽水母的地方,最後寫著「緊急連絡電話  美麗灣渡假村 089-XXXXXX」。

另外,下方還寫著「請使用海藻饅頭」來餵魚

DSCN5428.JPG

後來上網看了之後,有這篇新聞《杉原生態公園 餵魚請用海藻饅頭

(摘錄自2011年11月15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復育16年有成的台東杉原富山護魚區,每逢假日吸引大批遊客來餵魚,但遊客丟入海中的食物含油量大,反而影響海藻生長速度,破壞海中食物鏈生態環境。當地公園管委會研發「海藻饅頭」販售,不含油又有魚兒喜歡的海藻成分,鼓勵遊客使用,讓美麗的海洋環境永續下去。
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保育員陳世岳表示,今年初發現,遊客丟入海中餵魚的食物不一定會被魚群食用,殘留在近岸區經浪沖洗,海面可見一層油光,即使其他生物後來吃掉這些食物,汙染卻已造成。
陳世岳說,這些食物中的油脂會降低海藻生長速度、破壞食物鏈,後續可能影響其他海洋生態發展。他說,遊客帶來餵魚的食物多數是吐司、麵包,含油脂量本來就不低,但還有人帶油條、披薩來餵魚,令人傻眼。
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為此委請當地人研發製作一款「海藻饅頭」,運用原本就不含油脂的饅頭,加入魚兒的食物海藻,不破壞生態環境。目前在護魚區海域出入口處的阿桐伯檳榔攤就可買到。



步道上,許多遊客帶著吐司往海底丟,他們在餵魚。DSCN5433.JPG





在網路上關於這個地方的資料,絕大部分都是帶著吐司餵魚,大家選擇性忽視水面上已經有一堆沒吃完的吐司和漂在海上的油,還是持續丟吐司到海水當中。

去年2月的新聞-「富山漁資保護區 春節遊客影響生態」,報導「不怕人的海魚很快就被餵飽了,沒吃完的泡水麵包浮在海面上,成了污染海水的垃 圾,但遊客可不管這麼多,繼續丟下麵包餵魚,春節六天假期,這裡就湧入了三萬多名遊客,海域也差點變成了麵包海,保護區志工非常擔心,再這樣下去保護區的環境會遭受破壞。」



這實在讓人懷疑起,這難道就是我們的國民基本素養嗎?


來這邊除了餵魚也有別的事可以做吧!像是看岩石也不錯啊,我覺得這裡的岩石除了珊瑚礁結形成的礁岩以外,似乎還有火成岩耶。




DSCN5432.JPG

DSCN5439.JPG


DSCN5440.JPG

膠結在礁岩裡的貝殼
DSCN5438.JPG




DSCN5437.JPG



DSCN5429.JPG


DSCN5430.JPG


除了自然景觀以外,我也喜歡了解這個地方的人文背景。比如說這裡的原漢衝突,這是一件值得深究的議題。


禁漁5年 台東富山海域活跳跳
(摘錄自2009年3月11日聯合報報導)
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海域由當地人向縣政府爭取列為禁漁區近5年,原本死氣沉沉的海底,如今魚蝦成群,繞著美麗的珊瑚群聚,讓入海探索的遊客及潛水人驚喜萬分。
富山海域生態十餘年前遭破壞殆盡,台東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委員陳志和說,當時東海岸杉原與富山礁岩區海域常有不法人士毒魚、電魚,甚至鑿取珊瑚,生態面臨浩劫,漢人發起禁漁,卻引起當地阿美族居民不滿,認為海域自古以來就是阿美族的漁獵場所,族人有權使用,阿美族人認為傳統領域被侵犯群起抗議;多次開協調會卻不歡而散。
漢人、原住民雙方協調多年,達成協定,只要逢阿美族祭典,禁漁區可開放3天,但族人不得以非法方式捕魚。陳志和說,民國94年縣府公告富山海域為禁漁區,海域內的魚量至今復育率高達200%,「美麗的珊瑚礁魚都回來了」,阿美族人在祭典漁獵時發現,漁獲量增加,「看見海洋生機時,文化衝突已在無形中化解」陳志和感慨「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富山已發展出海洋生態導覽產業,成為海洋保育示範區,也是全國少見民間自發保育海域有成的地區。如今臨近的富岡社區也在爭取劃設「伽路蘭禁漁區」,居民與原住民發生對立的情形重演,雙方仍在協調中。
在台東,漁業文化保存也發生與海洋保育對立的情形。去年綠島原有8名漁民向縣府申請在石朗保護區捕小丁香魚作為釣鰹魚的釣餌,縣府認為,這8名漁民是全台僅存以鰹竿釣法捕鰹魚的漁民,平均年齡已68歲,最老者83歲,考量老漁民生計,且鰹竿釣即將失傳,同意試辦開放捕丁香一年。


一些到這邊餵魚的遊客都是遊覽車載來的,他們只知道這裡可以餵魚,餵完魚就上車走人了,對這裡留下的印象只有「喔,這是個可以餵魚的海邊,好棒」

這裡為什麼是禁漁區,背景是什麼?產生了什麼文化衝突,應該也是帶遊客來這裡的旅行團可以告訴遊客的吧?關於這些資料,我特別推薦靳菱菱教授這篇《生態觀光中的族群文化競爭:以台東富山漁場及蘭嶼禁漁區為例》。無論去之前,或者去之後,我都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