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到年初有本新書,講的和24節氣有關係,所以就開始在網路書店裡找看看,到底還有沒有什麼書和24節氣有關係的。找啊找的,就找到了一本《臺灣24節氣與氣候1981-2010資料統計》
看這個內容還蠻有趣的
深究節氣的名稱、意義,及其於黃河流域之緣起,我們認為其應因地制宜,以合乎臺灣地區的實際需要,本文即是提供一份參考資料之工具書,藉此資料各行業不再受節氣名稱所困惑,如農事生產者,可依據本文進行時程規劃,安心策劃農事事宜。整體資料分析上,本文分四季進行季節節氣的統計分析,因此在年際變化趨勢探討方面,除了有全臺灣之細部分區外,尚能討論全臺灣四季的差別,歸納其特點以及共通性,這方面的結論可提供相關單位,做為因應氣候變遷對策之基本依據資料。
本來想下訂買了這本書,不過想再看看網路上有沒有相關資料,這才發現內政部居然有個網站,叫作內政部101年國民曆,裡頭把各種假日、年節、天文事件,還有24節氣都整合在這個網站裡。最棒的是,那本書也有電子檔的連結啊。
http://calendar101.000111.com.tw/content_file/24.pdf
另外貼篇新聞介紹這本書
當代版24節氣 更貼近台灣天氣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台灣百年氣候出現暖化趨勢,冬季氣候已不明顯。中央氣象局分析卅年的氣候平均資料,搬出「電腦程式」結合先人智慧,重新整理「當代版」的廿四節氣,提醒民眾不用硬要冬季大進補,小心天熱補過了頭。
氣象局指出,地球氣候有暖化趨勢,廿四節氣中的「立秋」,最高溫可能飆到卅二.四度,秋分後的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及大寒等節氣名,在台灣意義不高,中央氣象局因而出版「台灣廿四節氣與氣候—1981~2010資料統計」工具書,可供士農工商因應天氣進行策略決定。
傳統24節氣和台灣時差約一個月氣象局科長柳再明表示,廿四節氣應該隨著氣候變遷有所調整,因為傳統的廿四節氣裡對天氣的描述主要是指黃河流域地區,和台灣天氣約有一個月的時間差距,並不合適台灣。氣象局重新整理卅年的氣候平均資料,歸納出本土性的各節氣氣候特徵,針對全台的氣溫、降水進行分析。
當代版的「廿四節氣」指出,台灣南北氣溫差異很小,平均氣溫由北向南升溫,南部平均氣溫全年在十九.三度以上,冬季全台南北溫差最大可到四度。
傳統廿四節氣,五到七月份稱為「立夏」到「大暑」,但氣象上的「夏季」指的是六月到八月;傳統廿四節氣裡的八月進入「立秋」,但分析過去卅年「立秋」,全台平地測站均溫在廿八.六度,最高溫還會飆到卅二.四度,天氣還是很熱,因此「冬令不見得一定要大進補」。
柳再明表示,這份研究已提供農委會作為農畜養殖應用,也歡迎民間公司在策畫大型活動時,可以參考,學校機關也可以決定何時換季最適當。
民間或教學若有需要,可以向氣象局洽談授權使用,一般讀者可向氣象局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