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在台灣很少看到板書設計的研究,不過在對岸的板書研究相關論文,一查是一大堆。
其實板書設計是一大學問,包含了資料的視覺化,注意力的歷程、色彩的運用、心理學的運作等等主題,應該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這篇文章會以五界分類為主體來談板書設計的方式,因為這部份的角色太多,因此造成學習困難,學生往往學著學著就迷失了方向,忘記自己身處何處。
比如在講藻類的時候,一開始會說這是在原生生物界,可是繼續講下去的時候,因為太細節了,所以學生最後會只學到細部的部份,知道藻類可以行光合作用,可是卻忘記它們的分類,以及和其他分類群的關係。
解決的方式,應該是提供整體的概念,例如概念圖,就像是給迷途的人一張地圖,告訴他「你就在這」。我從講五界分類,一直到菌物界的時候,每一節課的黑板上都會畫上如下圖a的圖。這就是個「前導組織」,是用來使學生能夠組織及解釋新的訊息。
圖b的部份,是說明這張圖為什麼是這樣畫,因為有演化的關係。
圖c的部份是說明真核和原核生物的關係,在中間畫一條線,上面都是真核生物,下面是原核生物。
在學生已經建立這張圖的心智影像之後,指導口語是直接以色彩編碼作為導引:「 這條紅線以上都是真核生物 」,而不是「原生生物、菌物、植物、動物都是真核生物」,避免冗長的敘述以及多餘的視覺搜尋。
在細部談到各界生物的組成時,以色彩標註目前講述的界,並在這個空格寫下分類群,例如講原生生物時,裡頭寫上原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以色彩標註作為前導組織的圖,目的是讓學生「定錨」,並且作為注意力的導引。
在講完菌物界時,會開始比較哪些會行光合作用,哪些有細胞壁,哪些是分解者。過去我的作法是在黑板上寫上以下內容
上述這樣的板書說明,其實是很難記得的,我會記得是因為我學得夠多,可是對於初學者而言,這些生物名字都是無意義的代號,所以應該使用圖像來作為記憶的協助。
在此先岔題,講一下完形心理學。
Kurt Koffka(1886-1941)、Wolfgan Kohler(1887-1968)和Max Wertheimer(1880-1943)等人創立的形狀知覺的完形取向(Gestalt approach to form perception,又稱格式塔原理),這是奠基於整體不等於個別部份總和的主張。根據這個主張,對於任何視覺陣列我們會傾向以某種方式知覺它,這種方式最能簡單的將分離的元素組織成穩定且一致的形式,而非一群紊亂、無法理解且無組織的感覺元素(Sternberg, 2005)。
我們會根據圖形的大小、形狀、位置、顏色、線條等特徵,在心中作群化,認定其為同一群。
板書便可依以上原則來設計
圖a:將同屬分解者的生物以黃色圓圈作群化,生產者的以綠色圓圈作群化,細胞壁以藍色方框作群化,圈起來就會被視為同一群。
圖b:但是黃色圓圈和綠色圓圈有相似的形狀特徵,藍色方框和背景的方框也有相似的形狀特徵,造成干擾物和目標物有相似的特徵,影響視覺搜尋的速度,所以在圖b改用不同的形狀來圈選。
圖c:為了加強群化,所以將三角形和方形都以線段連接
這是實際在黑板繪製的情形
教材已經以形狀和色彩作編碼之後,講述的口語是
「哪些是分解者呢?請看黃色的三角形」
不需要再以手指點來點去說「這個、這個和這個是分解者」,有時過多的肢體語言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關於色彩的編碼運用,根據FAA的資料, 因為我們對色彩的記憶非常弱,所以若用色彩來作編碼,必須限制在 5~10 個之間,若是考慮色覺異常的人,更少會更好,大約只能用 4~5 個 。(不過實際上你也弄不出那麼多的彩色粉筆就是了)
以電腦簡報來實做,我以AMA設計了這部份的教材,只有一頁,但是有很多按鈕開關
,裡頭的圖片來自康軒的課本,簡報在此:五界分類.ppt
另外我也以wink錄製操作此簡報的畫面,建議先看此錄影瞭解哪邊有按鈕。錄影在此:分類教學2.swf
關於圖解思考的運用,以下是我最近看過很棒的中文書,應該都很好取得。英文書的部份,以後再貼心得。(如果你從以下的連結買書的話,我會從中獲利)
書名:圖解力!
作者:西村克己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名:圖解思考法
作者:西村克己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名:圖解力 職場工作必備的彙整與表達能力
作者:飯田英明
出版社:博碩文化
書名:餐巾紙的背後:一枝筆+一張紙就可以解決問題+說服老闆&客戶
作者:丹羅姆
出版社:遠流
其實板書設計是一大學問,包含了資料的視覺化,注意力的歷程、色彩的運用、心理學的運作等等主題,應該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這篇文章會以五界分類為主體來談板書設計的方式,因為這部份的角色太多,因此造成學習困難,學生往往學著學著就迷失了方向,忘記自己身處何處。
比如在講藻類的時候,一開始會說這是在原生生物界,可是繼續講下去的時候,因為太細節了,所以學生最後會只學到細部的部份,知道藻類可以行光合作用,可是卻忘記它們的分類,以及和其他分類群的關係。
解決的方式,應該是提供整體的概念,例如概念圖,就像是給迷途的人一張地圖,告訴他「你就在這」。我從講五界分類,一直到菌物界的時候,每一節課的黑板上都會畫上如下圖a的圖。這就是個「前導組織」,是用來使學生能夠組織及解釋新的訊息。
圖b的部份,是說明這張圖為什麼是這樣畫,因為有演化的關係。
圖c的部份是說明真核和原核生物的關係,在中間畫一條線,上面都是真核生物,下面是原核生物。
在學生已經建立這張圖的心智影像之後,指導口語是直接以色彩編碼作為導引:「 這條紅線以上都是真核生物 」,而不是「原生生物、菌物、植物、動物都是真核生物」,避免冗長的敘述以及多餘的視覺搜尋。
在細部談到各界生物的組成時,以色彩標註目前講述的界,並在這個空格寫下分類群,例如講原生生物時,裡頭寫上原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以色彩標註作為前導組織的圖,目的是讓學生「定錨」,並且作為注意力的導引。
在講完菌物界時,會開始比較哪些會行光合作用,哪些有細胞壁,哪些是分解者。過去我的作法是在黑板上寫上以下內容
- 光合作用:藍綠菌、藻類、植物
- 分解者:細菌、原生菌、菌物(真菌)
上述這樣的板書說明,其實是很難記得的,我會記得是因為我學得夠多,可是對於初學者而言,這些生物名字都是無意義的代號,所以應該使用圖像來作為記憶的協助。
在此先岔題,講一下完形心理學。
Kurt Koffka(1886-1941)、Wolfgan Kohler(1887-1968)和Max Wertheimer(1880-1943)等人創立的形狀知覺的完形取向(Gestalt approach to form perception,又稱格式塔原理),這是奠基於整體不等於個別部份總和的主張。根據這個主張,對於任何視覺陣列我們會傾向以某種方式知覺它,這種方式最能簡單的將分離的元素組織成穩定且一致的形式,而非一群紊亂、無法理解且無組織的感覺元素(Sternberg, 2005)。
視知覺的完形原則如下
完形原則 | 原則 |
圖形背景 | 在知覺視野中,有些物體(圖形)似乎比較突出,而視野中的其他部份似乎退到後面變成背景 |
接近性 | 在我們知覺各種物體時,我們會傾向將互相靠近的物體看成同一個群組 |
相似性 | 我們會傾向利用物體的相似性來歸類 |
連續性 | 我們會傾向知覺到平順的流動或連續的形狀,而非中斷的或不連續的 |
封閉性 | 在知覺上,我們會傾向將實際上未完成的物體,看成封閉或完成 |
對稱性 | 我們傾向知覺到物體由中央分開而形成鏡像 |
板書便可依以上原則來設計
圖a:將同屬分解者的生物以黃色圓圈作群化,生產者的以綠色圓圈作群化,細胞壁以藍色方框作群化,圈起來就會被視為同一群。
圖b:但是黃色圓圈和綠色圓圈有相似的形狀特徵,藍色方框和背景的方框也有相似的形狀特徵,造成干擾物和目標物有相似的特徵,影響視覺搜尋的速度,所以在圖b改用不同的形狀來圈選。
圖c:為了加強群化,所以將三角形和方形都以線段連接
這是實際在黑板繪製的情形
教材已經以形狀和色彩作編碼之後,講述的口語是
「哪些是分解者呢?請看黃色的三角形」
不需要再以手指點來點去說「這個、這個和這個是分解者」,有時過多的肢體語言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關於色彩的編碼運用,根據FAA的資料, 因為我們對色彩的記憶非常弱,所以若用色彩來作編碼,必須限制在 5~10 個之間,若是考慮色覺異常的人,更少會更好,大約只能用 4~5 個 。(不過實際上你也弄不出那麼多的彩色粉筆就是了)
以電腦簡報來實做,我以AMA設計了這部份的教材,只有一頁,但是有很多按鈕開關
,裡頭的圖片來自康軒的課本,簡報在此:五界分類.ppt
另外我也以wink錄製操作此簡報的畫面,建議先看此錄影瞭解哪邊有按鈕。錄影在此:分類教學2.swf
關於圖解思考的運用,以下是我最近看過很棒的中文書,應該都很好取得。英文書的部份,以後再貼心得。(如果你從以下的連結買書的話,我會從中獲利)
書名:圖解力!
作者:西村克己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名:圖解思考法
作者:西村克己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名:圖解力 職場工作必備的彙整與表達能力
作者:飯田英明
出版社:博碩文化
書名:餐巾紙的背後:一枝筆+一張紙就可以解決問題+說服老闆&客戶
作者:丹羅姆
出版社: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