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

香菇寮採黏菌

上回寫跟黏菌有關係的文章,是去年去埔里桃米坑的時候了。那時本來說七月要去芎林的香菇農場採黏菌,不過一直都只有說說算了。一直到最近看見劉月梅老師在生物學科中心辦的關西馬武督黏菌採集活動,心裡才想到,該是去看看芎林香菇農場的黏菌啦。


找黏菌之前,我找了幾篇和黏菌有關的論文,包括
  • 廖英明。1986。香菇段木美髮網菌之發生及其生活史之觀察。中華農業研究35(4):511-520。
  • 魏道行和劉錦惠。1989。 國立台灣大學校園樹皮黏菌。Transactions of the Mycological Society of Republic of China 中菌會刊4(1):43-52
把資料摘錄改寫如下,以備之後需求。

本省香菇段木上的黏菌以美髮網菌Stemonitis 較多,這裡以香菇上的美髮網菌(Stemonitis splendens)的生活史為例,黏菌的孢子可經由空氣、昆蟲、風、雨、節肢動物來傳播,孢子落到段木等基質,當水分充足時,孢子萌發產生游動細胞(swarm cell),二個游動細胞再結合成黏變形體或結合體,牠們的養分來源是段木上的細菌或酵母菌。

黏變形體再進行核融合、核分裂(這個和核能發電無關,這邊說的核是細胞核,不是原子核),最後形成白色變形體,突破樹皮,在段木上可見散落的白色變形體,接著變形體消失,形成變形膜,沿著樹皮和木質部接縫處伸長,遇陽光則停止生長。若環境適合,則突破脆弱的樹皮形成子實體。

子實體是由一簇孢子囊所形成的結合體,孢子囊有軸柱和細毛體,子囊孢子在細毛體上形成,成熟後飛散再度感染其他段木。根據研究,這個生活史在人工培養可在24天內完成,若是在香菇段木上則需120天。

美髮網菌在四月~十月較常發生,特別是在高溫多濕的情況下。硬質木材的感染率較低,而黃槿、九芎、火燒柯等軟質木材感染率較高,因樹皮薄,容易剝裂或受傷,易受黏菌感染。另一原因是此類段木含水量少,必須補水,這增加了段木的濕度,也提供了黏菌孢子的萌芽條件。

實驗結果指出,孢子經培養48小時後開始發芽,產生具有鞭毛的游動孢子。發芽率以黑暗環境下最好,pH值以4.5~7為佳,溫度以22度~30度(但也有報告指出28度C比18度C發芽率低)。相較於孢子萌芽需要黑暗,孢子囊形成反而需要光照。

另外,在黏菌培養的方面,根據「國立台灣大學校園樹皮黏菌」一文,他們是用刀片割下活樹約4cmx4cm的樹皮,放在有濾紙的培養皿,進行潮濕培養。經過一到二週就可以在濾紙上觀察到原生質體走過的痕跡。之後減少水量,製造乾燥環境,使黏菌長出子實體。由開始培養的30天左右,就可以採集到黏菌的子實體,但也有到45天才採收到的。他們收集到的大多是絨泡黏菌科的physarum屬、鈣皮菌科diderma屬和 didymium屬。

野外採集黏菌須知

雖然黏菌是廣泛分佈,但是與其亂槍打鳥,倒不如直奔黏菌大本營-香菇寮。

正在養香菇的段木雖然能找到黏菌,但是因為黏菌會危害段木,所以菇農會儘可能除去。而廢棄的段木堆置在外頭,就成了找黏菌最好的地方。


找黏菌的必備物品
  • 防蚊液、長袖衣物
  • 長鑷子
  • 容器,有蓋為佳
不需要動用到鋸子、刀子之類的,因為會長黏菌的木頭,通常已經破破爛爛的,用長鑷子就夠了。


接下來就是蹲在木頭旁邊尋找囉。



前面提到,香菇段木上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美髮網菌,子實體看起來就像木頭上長了一堆頭髮。


近看一點,有些孢子已經飛散,但是如果手癢去彈一彈,還是有不少孢子會飛出來。


大雨過後,這些子實體就變成一攤黑黑糊糊的東西


變形體常常會躲在樹皮底下,輕輕翻開樹皮就可以找到一大片的變形體


右邊露半顆頭的是一元硬幣,比一下就知道這片黏菌有多大片了


解剖顯微鏡下看起來,果真是黏呼呼的



偶而在樹皮上也可以看見變形體


這種的顏色偏紅,看起來有點像是一團肉



變形體不好找,但子實體卻是一大堆






在解剖顯微鏡下看,超美,那個柄都是透明的呢!


或者樹皮上也會有一顆顆的子實體



有時也會看見別種顏色的子實體,這個看來是團網菌科(Arcyriaceae)的黏菌






這個應該也是團網菌科(Arcyriaceae)的黏菌


孢子飛散後,用放大鏡就可以看見細毛體的存在了


大概是大便看多了,這幾個看起來居然有大型狗的狗大便的樣子


從這個子實體的屁股看下去,實在很像7-11賣的熱狗。


   
在這些熱狗子實體之間,偶而還可以看見其他的子實體夾雜其中哩。



除了野外採集外,也可以把一小段廢棄段木泡水兩天後,放在黑暗的容器中密封,維持高濕度,兩週後也可以看到黏菌的變形體爬出來。











關於黏菌的分類,以下兩個網站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資料,有的物種也附了照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