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

超市裡的生態學

「啥?超市有什麼生態學?不會吧?」

「是的,超市裡的確可以看見「生態學」的蹤影,當你走到超市的肉品區時,請問,你看見了什麼?是這樣的景象吧?」
080605-181100.JPG

「你會看見最多的就是豬肉、牛肉、雞肉,請問它們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他們多屬於初級消費者,但為什麼?」

「因為好養嗎?」

「是的,沒錯!如果要供應次級或高級消費者(例如獅子、老虎)到肉品市場上,那養殖的過程就會變得相對繁複,你得弄肉給獅子、老虎吃,這樣牠們才會長肉,上得了市場。因此大規模供應的肉品,通常還是以初級消費者為主。」

「咦?豬不是雜食性嗎?雞也可以吃蟲啊?那就不是初級消費者啦。」

「這樣說也沒錯,部份的養豬業者是用廚餘餵豬,不過許多的養豬業者還是以玉米粉和黃豆粉來餵豬,而養雞也不是丟一堆蟲給牠們吃,大多還是用植物性的飼料來飼養,所以整體說來,還是以初級消費者的肉為主啦。雖說如此,但市場上還是有機會看見高級消費者的肉喔!」

「有嗎?人肉嗎?」

「人肉可以吃嗎?不可能啦。高級消費者的肉是在魚肉區!」

「魚肉是高級消費者的肉?」

「是的,像鮪魚、鮭魚、鯊魚或是非魚的花枝、烏賊等等,其實都是高級消費者或是次級消費者。」

「那高級消費者不是比較難養嗎?

「對啊,所以這些大多數都是野外取得的,即使有辦法養殖,也都還是必須從野外獲得養殖的資源,例如幼體和飼料。所以在初級產業的農林漁牧當中,漁業算是最特別的,因為這個產業還是很依賴野生生物的資源。像養殖漁業的飼料,很多都是野生的魚類,也就是下雜魚。」

「什麼是下雜魚?是不是一堆爛魚、臭魚?」

「不是喔,牠們是暫時沒有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我大學的脊椎動物學的室外實驗就是去看下雜魚,得跑到宜蘭的大溪漁港」

「為什麼要到那麼遠的地方?」

「主要是因為那邊以底拖漁船為主,拖上來的魚中挑走有經濟價值的之後,剩下的就稱為下雜魚。那些下雜魚裡,有很多都是高級消費者,像是一些鯊魚、魟魚。還有很多都是深海的魚種,像是燈籠魚、巨口魚、海鰻之類的生物。所以要研究深海魚類,走一趟大溪漁港準沒錯。可是當牠們成為下雜魚之後,就會被堆成一座小山,然後被鏟子鏟到一個個塑膠箱裡,送上卡車,處理成魚飼料,然後就被養殖魚類給吃掉了。」

「所以那些養殖魚類還會吃到高級消費者喔?那不就變成超高級消費者了嗎?對了?那邊為什麼有深海魚類啊?」

「因為台灣東部剛好在大陸棚邊緣,出海一點點,就直接到深海了,水深可以到兩、三千公尺。底拖漁船的網子一拖就拖到水深六、七百公尺,所以抓上來的很多都是深海的魚類。有一個現象很值得注意,我以前看見的下雜魚比較多,現在少很多了,猜猜看為什麼?」

「因為海洋資源減少,魚都被抓光了嗎?」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些下雜魚翻身了,從魚飼料變成人飼料了!以前魚攤看不見的魚,現在都出現了,像是魟魚、安康魚和一些小鯊魚,過去這些可是被當作下雜魚的呢!這算是會利用資源呢?還是說,資源已經匱乏了呢?」

「沒想到超市的肉居然可以被你扯這麼遠?」

「當然囉,我可是阿簡哩,專長就是會胡思亂想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