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在BioFlipper玩共同備課工作坊




BioFlipper,是一個讓我帶著問號來,帶著驚嘆號離去的聚會,這是積極推展翻轉教室的昌宏在8/16所舉辦的活動。


問號的來源,是不知道這個BioFlipper是要作什麼?可以作什麼?而驚嘆號的產生則是因為感動於這場活動產出的內容。

「啊不知道作什麼,你也跟著人家去喔?」
「當然啦,反正一群人兜在一起,一定會有些很有趣的事情發生的,去了就對」
也還好有這場活動,不然那個時候我恐怕會一直悶在電腦前面,對著課綱時數焦頭爛額。

這場的主軸在於共同備課,在開始討論課程前,昌宏就提出了一個SMART原則。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首先提出了SMART原則,這五個字母對應了五個英文單詞:Specific(明確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達成性)、Relevant(相關性)和Time-bound(時限性)。

用在課程設計上,強調的是課程設計前先決定你的教學目標,然後你要怎麼評估你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最後才去設計課程。

IMG_20140816_130938


我必須承認,如果是數年前拿這個原則出來,我其實不知道是拿來作什麼的。可是最近幾年對課程設計有比較深層的理解之後,就更能明白了。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先講比較傳統的狀態喔,因為教科書內容都已經給定了,所以老師也不太需要去想課程目標是什麼,只要放在學生「懂」這些科學概念就行。真的要你舉出課程目標的話,大概就是努力在課程裡頭找一條主軸出來,說這就是課程目標。比較具象的感覺,就像是捏人偶的時候,先用一堆黏土擠成一個人偶之後,最後再插根竹棍,而這竹棍跟黏土本身的關係是弱的。而先確定目標就像是你先用竹棍搭建好人偶的骨架,最後把黏土像肌肉一樣,一片片附在骨架上面。

前者的作法,好處是你可以把所有教科書內容都塞進去,但是你其實自己沒有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而後者先有骨架再添肉上去,顯然添肉上去的時候,一定會有些肉是加不上去的。(一開始就沒設定有尾巴的骨架,怎麼加尾巴的肉上去)可是你可以去想,是不是每塊肉都一定都得加上去?

回到課程面來說的話,如果教科書內容有ABC三樣,可是我先確認教學目標後,發現用OO教學模式,只能把AB兩樣放進去,那沒關係啦。你就在用另一種模式去加入C這樣。我好像越講越玄了,總之,確認目標是重點!


ok,有了目標之後,大家設計了什麼課程呢?昌宏規劃了五個小組,分別討論了科學方法、生命世界、細胞、養分與酵素,還有理化的課程。討論完之後,再用月鈴發展出的「不讓你睡教學法」,各派兩人遊走各組說明各組的課程,然後再收集大家意見回來討論彙整。

我本來很想認真親自寫下大家的課程設計,不過後來看到大家彙整的資料,發現更加原汁原味,於是我就直接轉圖貼上來了。不過我覺得光看文字說明不太夠,最好是有機會能和課程設計者當面聊才更能體會。

大家這樣設計出來之後,就會都照著作嗎?這我倒不認為,畢竟每校師生狀況不同,沒有同套設計打遍天下的道理,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能夠各自吸收精華放到自己的教學環境裡。






《科學方法》。設計者:郭怡君、郭明哲、李敏瑜、王棋俊



《生命世界》。設計者:李志堅、賴貞伶、張維倫


《細胞》。設計者:簡志祥、陳芸芸、許淑娟、李佳芳







《養分與酵素》。黃仲平、王怡靜、朱盛儒、侯松男



國中理化 - 成忻、黃子欣、朱哲民

三位老師這組討論的理化課程沒有書面資料上傳,但有部有趣非常有趣的影片喔!

除了影片的內容外,我很欣賞他們談測量方法的時候,用片光碟片和一枚硬幣來引起動機,問學生兩物哪個重?光碟的直徑多長?怎麼知道那條線是光碟直徑?這些都是生活化的例子,而且可以實際測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