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參加了一場聚會。
當年,一群20出頭的大學生,憑著滿腔熱血,從全國各地跑到墾丁當起一個月的暑期解說員。10年過後,年輕人變成了中年大叔和大嬸,他們又跑回墾丁聚會,而我,就是其中一位中年大叔,一起去緬懷年輕的熱血時光。
懷舊之旅中有一趟到了砂島貝殼砂展示館,這是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地方,因為通常大家從墾丁大街往東走都是要去鵝鑾鼻看燈塔,少有人注意到海邊有個貝殼砂展示館。
墾丁的沙灘以白砂著稱,像是海角七號那個「留下來或是我跟你走的」的沙灘,就是在墾丁的「白砂」這個地方所拍攝。墾丁這裡的砂是貝殼、珊瑚、有孔蟲等碎片組成的砂,而台灣西部看到的黑砂大多是岩石風化形成的。
如果是看砂中碳酸鈣的含量,那麼砂島這裡的砂又是墾丁的第一名,高達97.7%。因為這樣的理由,所以這裡設立了砂島生態保護區。保護區外則設了一個展示館,提供資訊給遊客瞭解。
一進門看到這個展示版,我就忍不住手癢,對整個展示的設計批判起來了。
先看看這個展板,出了什麼問題?
觀看者一定先找出自己在哪(砂島,7號),如果他要看別的地方,他的視線得不斷的上下左右對照,才能知道去過的地方,在什麼位置,叫什麼名字,碳酸鈣含量多少。
比較好的展示作法應該是這樣,直接在圖上放上標示的文字,這樣看是不是輕鬆很多呢?在多媒體學習理論裡,這叫做「空間接近原則」,讀者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認知資源去搜尋、整合資訊。
在展示區的左邊比較了各地點碳酸鈣的含量,仔細看,其實這就是長條圖的概念。而這長條圖裡的問題,也常出現在實驗報告裡。
以下這八個地點,由左至右(砂島、小灣、南灣、大灣、風吹砂、白砂、船帆石、風吹砂)有什麼關係?我猜了很久,答案似乎是「沒有關係」。那麼為什麼要照這樣排呢?
它其實可以按照含量高低來排,把砂島排在最左邊,依序遞減,用這樣來凸顯砂島的含量是最高的。
或者它可以按照地點來排,從西海岸到東海岸排出來
如果是按照地點排,就應該搭配地圖。因為地名對遊客來說,因為不熟,所以很難產生意義,搭配了地圖,才能提供足夠的資訊。
以上舉的設計不當的例子,不只在博物館或是展示館裡可能發生,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教科書或是教學現場裡。總而言之,「空間接近原則」的重要的概念就是:不要浪費有限的認知資源讓使用者搜尋,設計者(教師、設計師)應該將相關的圖片和文字靠近,如果無法靠近也可以利用線條或顏色,產生群化的效果。
當年,一群20出頭的大學生,憑著滿腔熱血,從全國各地跑到墾丁當起一個月的暑期解說員。10年過後,年輕人變成了中年大叔和大嬸,他們又跑回墾丁聚會,而我,就是其中一位中年大叔,一起去緬懷年輕的熱血時光。
懷舊之旅中有一趟到了砂島貝殼砂展示館,這是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地方,因為通常大家從墾丁大街往東走都是要去鵝鑾鼻看燈塔,少有人注意到海邊有個貝殼砂展示館。
墾丁的沙灘以白砂著稱,像是海角七號那個「留下來或是我跟你走的」的沙灘,就是在墾丁的「白砂」這個地方所拍攝。墾丁這裡的砂是貝殼、珊瑚、有孔蟲等碎片組成的砂,而台灣西部看到的黑砂大多是岩石風化形成的。
如果是看砂中碳酸鈣的含量,那麼砂島這裡的砂又是墾丁的第一名,高達97.7%。因為這樣的理由,所以這裡設立了砂島生態保護區。保護區外則設了一個展示館,提供資訊給遊客瞭解。
一進門看到這個展示版,我就忍不住手癢,對整個展示的設計批判起來了。
先看看這個展板,出了什麼問題?
觀看者一定先找出自己在哪(砂島,7號),如果他要看別的地方,他的視線得不斷的上下左右對照,才能知道去過的地方,在什麼位置,叫什麼名字,碳酸鈣含量多少。
比較好的展示作法應該是這樣,直接在圖上放上標示的文字,這樣看是不是輕鬆很多呢?在多媒體學習理論裡,這叫做「空間接近原則」,讀者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認知資源去搜尋、整合資訊。
在展示區的左邊比較了各地點碳酸鈣的含量,仔細看,其實這就是長條圖的概念。而這長條圖裡的問題,也常出現在實驗報告裡。
以下這八個地點,由左至右(砂島、小灣、南灣、大灣、風吹砂、白砂、船帆石、風吹砂)有什麼關係?我猜了很久,答案似乎是「沒有關係」。那麼為什麼要照這樣排呢?
它其實可以按照含量高低來排,把砂島排在最左邊,依序遞減,用這樣來凸顯砂島的含量是最高的。
或者它可以按照地點來排,從西海岸到東海岸排出來
如果是按照地點排,就應該搭配地圖。因為地名對遊客來說,因為不熟,所以很難產生意義,搭配了地圖,才能提供足夠的資訊。
以上舉的設計不當的例子,不只在博物館或是展示館裡可能發生,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教科書或是教學現場裡。總而言之,「空間接近原則」的重要的概念就是:不要浪費有限的認知資源讓使用者搜尋,設計者(教師、設計師)應該將相關的圖片和文字靠近,如果無法靠近也可以利用線條或顏色,產生群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