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拍月球看月球岩石的化學成份

週六是學校的校慶運動會,早上還看得見月亮掛在天上,想起前幾天看到鄭明典主任的臉書貼文

陽光通過大氣時,如果大氣裡有很多懸浮微粒,那麼這些懸浮微粒會多次反射光線,而產生較強的漫射光,使我們幾乎看不見白天的月亮(當然前提是月相也要對)。相反的,如果大氣中的懸浮微粒少,那麼就很有機會看到白天的月亮。
2016-11-19_07-51-15


晚上,空氣依舊不錯,抬頭看可以看到半個月亮(這是農曆十九的月亮),拿起望遠鏡看,可以看到陰影交界處的隕石坑。

DSC00463

拍了之後,想到數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是MICHAEL A. COVINGTON在Make: 24期寫的《Map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oon 》,文章是寫利用影像編輯軟體處理月球的照片,然後藉此看出月球岩石的不同化學組成。

我當時沒有焦段長的相機,所以就把這事情給放著沒做,但是既然現在有拍到大一點的月亮,就來試試看吧。文章中寫的是用RAW檔來製作比較好,但是我只有JPEG檔,做出來發現也可以。

拍攝了照片之後,使用影像編輯軟體(我是使用GIMP這個自由軟體),調整顏色/色相與飽和度。把飽和度調高數次(一次到位可能不太理想,建議是一次調一點,多調幾次),就可以出現這樣的圖了。

下圖裡左邊是原圖,右邊是調整過飽和度的。其實月球的顏色,並不是單純只有灰灰暗暗的顏色,它是有一些顏色差異的,只是我們的人眼無法辨識出這些微小差異,所以看不出來。影像軟體的調整飽和度就是去誇大這些差異,

月球岩石2

顏色比較藍的部份(例如寧靜海),是鈦含量比較豐富的區域,而橘色的部份(例如雨海)是鈦和鐵含量較少的區域。

這樣的圖,你也可以從每日一天文圖中看到,這是2006年2月16日的文章
http://apod.nasa.gov/apod/ap060216.html(原文)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060216.html(中文鏡像站)


這連結裡頭,有個The Colorful Moon,是NASA製作的。影像來源是伽利略號太空船在1992年前往木星的旅程中,用濾鏡拍攝了15張影像,後來科學家把這些影像組出來的,也是一樣,藍色調代表鈦含量豐富,而橘紅色和紫色則是標示鈦和鐵豐富的區域。

我好奇我做的圖,和NASA的圖是否有共通點,於是就把兩張圖併在一起比較,發現還真是有共同點呢。(下圖左邊是我拿相機再調飽和度做的,右邊是NASA的)

紫色那個是沒調出來,但是部份的黃色和藍色,的確是分佈在相同位置的。
月球岩石3

查資料的時候,也看到這篇《2015-07-31 藍月不藍,那月亮到底會不會變藍?》,也有提到這類型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