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說,走進來之後,不小心就會被洗出去,不然就是拐彎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出現在別的地方,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迷宮呢?而為什麼大家又容易在這迷路呢?我想得從認知的角度,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研究一下。
首先當然是用圖資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容易讓人迷
mapstyle.withgoogle.com這個網站可以把線上地圖轉變成像是X光照片一樣,這能夠幫助我們把複雜的地圖資訊簡化,更容易看出光華迷宮的奧秘。製作詳情請見《瑞竣電子報】No.0142 以X光特效主題看台灣的道路特色》
我用了上面那方法獲得圖資之後,再用Inkscape編輯劃線,分析了人稱「光華百慕達」或「光華迷宮」的地方,到底有多迷。
非四邊形的街廓
這區到底迷在哪?我覺得五邊形的街廓要負最大責任,這些特殊街廓彼此相連。在其他城市裡,可能你拐了一個彎,路名就換了,但是這邊你連拐兩個彎,都還是在同一條路上。
如果是四邊形的街廓,你連續右轉三次就會回到原點。但是不熟悉這種五邊形街廓的人來到這裡,連續右轉三次反而是到了新的點。更別說這種街廓在命名街道時,那東西南北和一二三四都是照著無法理解的規則在命名的。
非垂直十字路口
非四邊形街廓的組合,就會造就許多非十字垂直的路口,而且丁字路也不會是丁字路,反而變成Y形路。
在上圖裡,紅色圈圈是非垂直的十字路口,到了這路口,人家跟你說「路口直行」,結果實際上卻是到了路口右轉或左轉。外地來的駕駛人到這裡,最常迷路的地點就是在這樣的地方。藍圈是Y字路口,就如人生有許多分叉點一樣,要好好選,不然又會回到原點。
一位定居台北的日本人栖來光寫了一本書「台湾、Y字路さがし」(在台灣尋找Y字路),走訪了許多Y字路(大多數是台北)。我想他如果來這邊,應該也是會找到不少樂趣。
道路命名規則不同
「同一條路就用同樣的路名」用這種規則走光華迷宮,顯然是一定會迷路的。我把光華迷宮裡的道路用顏色來標示,不同路名,我就用不同顏色來表示,然後就會發現有些道路即使是直直一條,過了排水溝就會換路名(左上角紅色和粉紅色的道路,他們是湳雅街和水田街)
你以為拐彎就會換路名,但是橘色的光華東街拐了兩個彎卻都還是同樣路名。即便是學區在此的學生也未必弄懂這些路名規則,當然外地人也會暈頭轉向,就有人在mobile01貼這個光華迷宮的繞口令
「光華東街左接光華一街, 光華一街左邊是光華街 ,
光華東街往右連到光華東一街 ,
光華街北邊的光華北街往右接到光華二街,
國華街的北邊 接光華北街和光華南街,
光華南街會和光華街交叉也和光華東街交叉,
光華東街和田美一街交叉也和田美二街交叉,
光華東一街和田美三街交叉」
就以上幾點「非四邊形街廓」、「非垂直十字路口」、「道路命名規則不同」,約略可以知道這裡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像迷宮,主要是因為這裡和其他地方的道路邏輯不同。當你越熟悉其他地區的道路邏輯,你就越搞不懂這裡的邏輯。
道路的規劃是怎麼開始的?
換句話說,只要弄懂這地區的道路邏輯,你就能進迷宮而不被洗出去了。雖然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但不見得每一條路都是人走出來的。新路可能是為了打通兩條道路而刻意製造出的捷徑。而且在賞玩道路時,還要注意現在的幹道和支道不一定等於過去的幹道、支道,有可能會是新開道路較寬廣,而讓原有的幹道成為支道。在台灣看老道路,還可以注意一個特徵,就是土地公廟會在道路旁邊,現在看到有土地廟的小路,可能就是過去的主要道路。
透過「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的圖資對照,紅線道路是經建版1989年地圖就已經形成的,其他的綠線和藍線則是1993和2001年的。所以可以推測出這區的發展趨勢是從中央紅色道路區域開始的。這附近有什麼呢?
單純就看幾個路名:光華北街、東街、南街,還有光華街、光華一街、光華二街,把它們畫在地圖上,就會發現這幾個路名圍繞在一個特殊的四邊形街廓。(在不規則的區域裡,出現規則的區塊,反而就是特殊了)
詢問了學校的超資深退休教師,得知這塊街廓是以前新竹市政府的宿舍區。所以如果把這塊區域當作座標原點來看的話,一切就有道理和邏輯了。(雖然懂了之後還是會迷路,但至少會迷得心甘情願多了)
以北就是光華北街、以東就是光華東街、以南就是光華南街。
而南北穿過這區的三條路就稱為光華街、光華一街、光華二街。
雖然這樣的規劃看似簡單易懂,不過隨著都市更新、人口移入、土地開發,現有道路不敷使用,所以開始向外擴展延伸,本來沒那麼複雜的道路設計,在幾年過後,就成了迷宮模樣了。
這像什麼?其實就如人類的身體演化一樣,我們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為什麼在口喉之處有著奇怪的交叉點,吞東西時不能呼吸,呼吸時不能吞東西。其實身體本來就不是這樣運作的,這要回到我們過去是條魚的觀點來看。細節就請再看這本書《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
這麼規則一定有什麼原因吧?
回到我們前面說到的-在不規則的區域裡,出現規則的區塊,一定有什麼原因吧。這裡還有個例子,是由光華街、光華東街、光華南街,還有田美二街、田美一街、經國路所畫出的田字區塊,其實這也是有歷史的區塊了。居住此地的人未必會懂,一切得從歷史地圖來看前因後果。
透過《百年歷史地圖多視窗比對》,拿1945年美軍繪製臺灣城市地圖來比對,原來這區是日治時期的糖廠宿舍,而糖廠就是現今巨城購物中心那區。
光是這樣看還不夠,我偶然搜尋到1943年11月25日新竹空襲的照片《阿公阿嬤的新竹空襲記憶》,拿照片和現今的衛星地圖對照,發現也能看到光華迷宮裡的這區宿舍。(就在那舊照片的AFTER)
放大一點來對照,我在衛星地圖上用綠線標示的就是當時的糖廠宿舍,而當時的「光華迷宮」其實還沒個影,附近除了鐵路(紅線)就是一整片農地。原來這個宿舍區就是當時此區最早有住宅規劃的區域了。
結語
雖然這篇跟生物教學或研究沒什麼關係,不過我倒覺得這樣的探索和科學的探索是類似的,都是從現在已知的現象,要去推測過去發生的事情是如何變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當初的情境還有變化的過程,都是有「真相」的,不過我們只能透過手邊有的證據去推敲探索,想辦法得到一個比較接近事實原貌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