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

生物課程中怎麼教 PISA能力之初想

週五聽佘曉清教授演講得到不少關於2015PISA的資訊,2015年的PISA基本上和前幾年差不多,但是會全面改成線上測驗,通通上機考試,之後在台灣2015 PISA國家研究中心中,會看到這些細節。

講到PISA,最近比較常出現在新聞的是北北基特色招生要採類PISA的素養評量,然後就有人說PISA考的東西學校沒有教,所以就有補習班跳出來要開PISA補習班。

我看了真的覺得台灣是鬼島,好東西到了台灣都會走樣。

PISA能力不是新東西
PISA有三個主題在輪,分別是科學素養、閱讀素養和數學素養,每九年就輪一次,2006 PISA的主題是科學素養,所以2015也是科學素養為主,閱讀素養和數學素養為輔,不過2015還會加測合作式問題解決技能。從2006的定義來看,科學素養包括科學舉證能力、形成科學議題能力、解釋科學現象能力。

在講述式課程中我們最常教的就是解釋科學現象,一般大考小考也都考這些,不過科學舉證(解讀科學數據及證據)和形成科學議題就不多了。但這些能力其實早在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中,就已經出現了啊,我之前整理國中生物的能力指標就看到這些能力啦,像是「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就是科學舉證啊。其實老師們仔細想一下,這些PISA會考的能力,不都是課程裡面就該培養學生的嗎?除非你培養的就只有科學知識而已!


課程中怎麼教 PISA 能力
當然我們很清楚,許多科學課程裡教的的確就是只有科學知識而已,但是我們怎麼從科學知識再延伸多一些,教學生形成科學議題和科學舉證能力呢?

如果是作專題的學生,這兩個能力基本上應該會被培養得不錯(如果沒培養到,那這學生的專題也白做了)。但如果是沒有作專題的學生呢?怎麼從課程中去教這些,我一邊聽演講,一邊思考自己的教學,然後就發現在生物課程裡,很多都能夠作啊,只是我們必須微調課程。

像要形成科學議題,訓練學生形成問題,然後要學生能作預測,並提出假說,這些其實都可以從課程中的實驗去延伸來作。而且不是說只有資優班能作,以下這些我在普通班裡都作過。細節暫且不說(其實以前也都有寫過),就先說至少有哪些主題可以作。
  1. 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在不同溶液中的現象(清水、不同濃度的鹽水、糖水)
  2. 利用演化模擬軟體,觀察生物族群變動情形
  3. 修改胡椒蛾的課本活動
  4. 實驗酵素在不同環境的作用
  5. 設計實驗,觀察植物向性
  6. 設計光合作用的驗證實驗
  7. 利用儀器測量人體生理變化(體溫、流汗、心跳)

而且這些不是說光作實驗就算了,你一定要能讓學生能解釋科學數據。既然要論就要有證據,而證據就來自觀察和所學習的科學原理,這就是科學舉證能力。

另外閱讀素養能力,要訓練學生能檢索、擷取、統整、解釋、省思、評鑑。光是在下冊的生態與環境課程中,交付學生任務進行報告與辯證就可以作很多了(例如討論能源政策、風機使用、生態與環境開發),或是閱讀科學經典實驗的文章也可以。像我最近就是給學生讀小獵犬號遊記和雀喙之謎,以及閱讀當初實驗的圖表,這也是要學生從中得到資訊,訓練科學舉證的能力。

訓練這些能力,並不是要學生成為科學家或是會考試能升學,而是要訓練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畢竟有理性思考的士農工商,這個社會才有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