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備課的時候看著這單元我蒐集來的幾十個影片,按照著課本的整理,分成了許多種動物的求偶、交配、產卵、孵化。
分類的方式會決定我怎麼上這個課,我是應該講到體外受精,就放幾種體外受精的影片,講到卵生,就放幾種生蛋、卵孵化的影片。還是說有別種方式呢?
我突然想到不知道哪裡看到的,我們的課本安排就是把本來很很有趣的故事,濃縮成只有完結篇那張,所以不同動物的生活史,被切隔成了體外受精的一群、體內受精的一群,或是分成卵生的一群、胎生的一群。以這樣的分類安排下,我們看到的只有分類完的結果,反而都看不到這些生物的生活史。
後來我改變了資料夾的分類方式,我把同一類的生物放在同個資料夾裡,而這個資料夾裡盡可能收集到這類群生物從求偶、交配、產出下一代到育幼的完整生殖行為。
這樣分類好之後,我發現課程就比以前幾年順多了。
以往都是講到體外受精的時候,就放體外受精的幾個影片,講到卵生就放幾個生蛋、孵化的影片。
現在是先講了體內受精、體外受精、卵生、胎生之後,其實這幾個名詞不用解釋太多,學生都知道那是什麼,他們的問題是搞不懂哪些生物是哪些方式。
所以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了3x3的方格,上頭寫體外受精和體內受精,左邊寫卵生、胎生。接著就要學生思考這五大類脊椎動物該放在哪一格,他們略作討論之後,我再點了幾個同學請他們把答案寫上去。
接著我就問他們所有同學是否同意這樣的擺法?例如「鳥類擺在卵生和體內受精交叉的格子裡,都同意嗎?」這樣的作法是要確定他們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迷思概念?
如果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再說了,比如他們已經知道鳥類是卵生的,所以我就不需要再說這點了。而針對他們沒有完全同意,或是有錯的、有爭議的,我才能花比較多的時間去說明。
圖和影片能抵千言萬語,所以我蒐集來的一大堆圖片和影片就派上用場了。
例如有學生就說鳥類是體外受精,因為沒有陰莖。接著旁邊的同學就說,可是鳥類是在陸地上啊,怎麼體外受精。我等他們互相解決完問題後,就會放雞交尾或是企鵝交尾的影片,看了就知道是體內受精。
再來,有很多學生都認為兩生類是體內受精卵生,他們說因為青蛙會抱在一起。那我就會放兩隻青蛙抱著踢卵泡,還有母蛙在水裡產卵,公蛙在旁邊待著。比較可惜的是,這樣的影片並不能說明青蛙就是體外受精的,不過學生們看著居然也能說服自己。
還有個問題是學生認為爬蟲類是體外受精、卵生,他們說蛇、蜥蜴又沒有陰莖,那我就翻出了蛇和蜥蜴陰莖的照片,還有交配的影片。
諸如此類的教學實例,要說明的是這是個動態教學,除了既定要講的東西外,剩下要放哪些影片,或是說明哪些概念,其實是因應著這班學生的需求。不過前提是,我已經預知了他們會有的問題,所以我可以預先收集教學媒材。解答迷思時,也不需要每個都講,因為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同樣的迷思。
在偵測迷思概念時,也可以讓他們各自完成格子,互相比較討論,說出同意這樣擺的理由,或是反對的理由。或是用實體的玩具在地上畫的格子裡擺放,我想這也很有趣才是。
最後,以圖片影片說明了通則之後,我才會再講些例外的,像是鴨嘴獸那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