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日

聽演講-魚類生存的六大感覺利器

週六晚上到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參加了科學人舉辦的「科學不簡單」的講座。
題目是「魚類生存的六大感覺利器」,主講人是中研院研究員暨台大漁科所教授的嚴宏洋博士。

嚴教授豐富而風趣的內容讓所有聽眾聽得入迷,他不時還會請高中生上來表演或是回答問題,使這場演講更精彩。結果我聽得太入迷,內容可能因此遺漏不少。


魚的六大感覺利器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電覺、側線覺。

聽覺:
  • 雄長耳太陽魚有求偶叫聲
  • 臭鼬鰍有領域爭奪叫聲
  • 條紋短攀鱸有對抗叫聲,相遇時會把鰓打開,讓臉變大,誰的臉大誰就贏了。
  • 鯉科魚類透過特化的小骨連接氣鰾和內耳,是聽覺特化的種類
  • 用叫聲贏過對方,必須具有贏的特質:高勤久。叫聲高、叫得勤、叫得久。
  • 台灣水產養殖會用打氣水車,但經過水下錄音發現,水面下的聲音十分驚人,研究魚的聽覺曲線後,發現這些聲音魚都聽得見,改善噪音也許能提高產量、品質。
  • 鲶魚會叫,當被白鷺鷥抓起時,叫聲可嚇到白鷺鷥張嘴。
  • 魚發聲機制:骨的摩擦、腹肌和氣鰾的摩擦
  • 利用制約反應,放500Hz的聲音,甚至帶領黑鯛游了四公里。

嗅覺
  • 酸性水質會讓魚類的嗅覺感知能力降低,將魚置於pH6的液體中,嗅覺會變差,放回pH7之後會恢復。再放入更酸的水溶液,則嗅覺變更差,恢復的時間也會延長,甚至嗅覺會被迫壞。
  • 對胺基酸的感覺能力,牽涉到飼料誘引劑(一般使用烏賊粉),飼料吸引魚的能力越強,就越不會浪費飼料。
視覺

  • 成魚和幼魚對不同光的感知能力會不同,稱之光譜位移。例如川紋笛鯛在幼魚時,對綠光敏感,因為生活在海洋表層。但成年後,對藍光敏感,因為會轉往較深處生活。(之前筆記有錯,感謝苗栗高中簡老師來信告知,詳細請看科學人文章魚兒求生六技
  • 虱目魚對紫外光敏感,在攝食浮游生物時,可藉由紫外光當作背景,使獵物明顯。
  • 台灣漁船在晚上點燈捕魚(焚寄網),捕上的魚群經過研究,都瞎了。不過這點我很好奇,雖然本能很重要,但是那些光強到會損傷視覺,魚群居然還會義無反顧地向前衝?
味覺
  • 很多魚類的味蕾在身上到處都是

電覺
  • 強電魚如電鰻,500~700伏特。弱電魚0.5~1 毫伏特。多為夜行性
  • 為什麼電鰻放電不會電到自己,推測可能有層不導電的脂肪。不過目前只是推測,尚未有研究報告。
側線
  • 自由神經丘可以感知速度、管神經丘可以感知壓力
  • 視覺和側線對群游的魚類很重要,曾作過將魚放入鎘離子溶液中(鎘會和鈣競爭)破壞側線的感覺,結果魚會撞缸,因為沒辦法靠側線知道水壓的改變。
  • 群游對魚群的好處包括降低被降低被掠食的機會,也可以節省體力達40%。
這篇是嚴教授在2007年9月份科學人的文章

另外還找到一篇多年前的新聞

中廣新聞報導,魚類和人類一樣,同樣具有聽覺和嗅覺等感覺系統。但現在不少水產養殖業者使用的水車所產生的噪音,會對魚類造成生理緊迫,進而影響成長。中研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嚴宏洋指出,如果能改善水車產生的噪音,不但可縮短養殖魚類的成長天數,也可減少養殖成本的支出。(韓啟賢報導)

嚴宏洋研究員表示,很多水產養殖業者都會用揚水機,也就是俗稱的水車,將池水暴露於空氣之中,以達到增加氧氣的效果。但是,往往不瞭解水車在水下產生的噪音,會對養殖魚類產生的生理緊迫。

嚴宏洋研究員指出,水車在啟動後會產生兩種聲音,養殖水產長期暴露在這種吵雜聲音的環境中,是會造成生長速率與生殖率降低、疾病抵抗力減弱以及死亡率提高。因此,如果能改善現有水車產生的噪音,減少養殖魚接受不必要的生理抑制,就可以縮短魚類的成長天數,減少養殖成本的支出。

另外,在作魚類嗅覺研究時發現,每一種魚對不同的胺基酸,有不同的反應強度。這意味著可以將反應程度最強的作為誘引劑,促使飼料入水後,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被攝食,這樣可減少飼料的流失,節省成本的支出。

12/31/2004 3:55:3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