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關於考試這檔事

家長田爸爸給我的成績單回條,上頭寫著「謝謝老師,您好專業」。收了很感動,但也讓我有感而發,到底什麼是老師的專業呢?

段考這件事情,師長父母通常關心的方式都是,這次幾分啊,上次又是幾分啊,進步退步了幾分,但是這件事情,是不是就單看分數呢?我認為,對於老師、學生和家長三方面,考試應該有更深的意義才對。


先想像一個場景,有天你做了全套健康檢查,經過一番折騰之後,你得到了一個滿是數據的表格,上面記載了你血壓有多少、血糖有多少.....,健康檢查的最後一關是醫生的綜合分析。到了那一關,醫生跟你說,你的血壓高出正常值20,所以要你伸出手打20下手心,血糖多了10,所以要罰寫高血糖10次,你認同這樣的事情嗎?

你期待的健康檢查最後應該是什麼?醫生透過這些數據告訴你,你該多作運動,減少攝取多餘熱量.......,或是作進一步檢查吧。若是健康檢查真變成罰寫檢驗項目,你一定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學校,卻好像變得很自然?


讓家長獲得足夠資訊
考試就像是作健康檢查,我們透過一系列的測驗,檢查學習的成果,分數代表的意義才是老師應該讓學生和家長們知道的,甚至老師之間也應該知道那所代表的。我相信,我們的成績結果也該被有意義的對待。

用分數來比較進退步是不合理的事情,因為兩次考得內容並不相同。所以段考之後,我會用Excel把上次和這次的學生成績作統整分析,比的不是單純分數,而是單科的PR值。再利用合併列印的功能,將資料個人化呈現先後測驗的PR值變化,以及學習指引。

幾年前我曾經作過分析,發現多數學生們在六次生物段考中的PR值變化,其實不大。但若是看分數變化,那高低變化就很明顯了。原因是生物的六次段考中,每次難度都不同,我們科裡從98年起,就開始對段考作試題分析了,在六次段考中,平均分數最高的是上學期第一次,而上學期第二次到下學期第二次都是分數低的,一直到下學期最後一次,平均分數才會又提高。所以學習狀況都很穩定的中等學力學生,在這六次考試當中,就會出現凹字型的成績變化。

當家長發現小孩子在小學的自然成績那麼高,經常拿100分,但到了國中卻退步到80-90分時,往往就開始尋覓補習班了。而開始時還堅持不送去補習的家長,在看到第二次段考分數又降低的情況下,覺得不能再等待了,所以又送去補習了。

這要說家長不懂嗎?不,我覺得這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狀況,身為老師,我們很清楚原因是什麼,可是我們很少創造機會跟家長溝通這些事情。而且如果你還不是該班的導師時,一學年中你可能也只有兩次班親會跟家長見面幾分鐘而已。


因為我覺得家長需要更多這方面的資訊,所以我才會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狀況,以及如何協助學習的方式傳達給家長。花時間嗎?其實還好,熟練之後很快就能完成,而且得到的家長回饋十分正面,他們也肯定這樣的作法。




試題分析作什麼
我們幾年前開始請求教務處讓我們用讀卡機讀選擇題的答案,在剛開始的時候,聽到了一些老師們的發出質疑,諸如「一定是不想改考卷吧」「應該是想偷懶吧」。就事實來說,讀卡的確讓我們減少改考卷的時間,但是接下來的工作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實際上花更多時間,但是讀卡得到的資料有助於我們作進一步的分析評判。

讀卡完的學生作答資料,會由我來進行SP Table的試題分析,分析試題的難易度、鑑別度和注意係數,也觀察哪些試題是否有異質性,然後我們會在段考後召開會議討論這樣的題目問題出現在哪,應該怎麼修改,同時我們也可以用這些資料偵測學生的迷思概念。


給予導師協助
SP Table有個特別之處,是可以針對學生作個別分析的,我們可以知道哪些學生在應試的時候會有異質現象,像是粗心大意。接著,我會拿學生的分析結果去和導師討論,並且給予這方面的資料,讓導師們知道學生們在生物科的學習上有什麼狀況。

提供導師這方面資料,其實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我當導師的時候,若是有家長來詢問我,這個學生OO科有什麼狀況,OO科成績怎麼樣,其實我是很難回答的,因為我並沒有這方面資料。這樣的經驗讓我體悟到,當我教別人班的時候,我應該要能協助該班導師去解決這樣的問題。方法就是給予資料,讓導師能充分了解,同時我也直接和家長溝通,無論是透過書面,或是Email。


培養學生自我解析的能力
學生端的部份,我也會用學生問題分析表來跟學生討論他們出現的狀況。同樣是答錯題目,學生之間的發生原因不全然相同,也許是考試來不及寫完,也或許是粗心大意...。這些都可以透過直接晤談來獲得資料。

而針對試題,我會讓學生針對考試後錯誤的題目作兩類型的自我解析作業,一個是解析自己該題是因不懂還是粗心,第二部份要為自己作詳解,想像有個同學拿這題來問自己,你要怎麼去解答這個問題。我給學生這部份的作業不算多,一張考卷挑五題而已。

這作業負擔不大,完成度很高,這有幾個目的,第一,至少他會再重新看過自己錯過的題目,第二,收集的解析作業會放進自己的科學筆記本中,作為學習歷程的一部分。未來可再作複習。這樣的作業,甚至我也不會要求學生要抄題目,他們可以將考卷題目剪貼,或是影印,因為我的重點是在後設認知。


學生的自我解析,其實還有一個用途。當老師們在考試後進行試題分析的聚會討論時,往往會發現有些題目,還真的不懂學生為什麼會錯,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晤談和自我解析,得知學生的問題出現在哪裡。

考試是個評量工具,透過事後試題分析的資料,它能夠告訴我們,學生們在哪個學習概念上比較容易出現問題,迷思概念又有哪些。在緊湊的教學節奏裡,我們就能調整教學重心,著重在那些比較需要關注的科學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