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日

我的班級經營

這兩天突然很想把自己上課幾年下來的班級經營策略寫下來,不一定是最好,但卻是我的親身體驗。

不是導師,也需要班級經營!


上課了,怎麼靜心
我的作法無論在實驗室或是教室都一樣,上課鐘響完之前,學生屁股一定要黏在椅子上,否則就要罰站,站多久?有時候是一分鐘,有時候是27秒,為什麼是這麼奇怪的數字?哦?不喜歡啊,那就52秒吧!

如果身為老師的你好奇「我要怎麼知道上課鐘響,學生有沒有坐好」,會這樣想,就代表了-你沒有準時進教室!

在我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我一直都把上課鐘響噹作是「離開辦公室座位前往教室的訊號」,而我還會交代小老師在上課鐘響後帶同學唸課文。但是有一天我突然覺醒了,「錯!那是上課鐘啊,是開始上課的訊號啊!!

從此之後,我一定在上課前五分鐘進教室,開始插麥克風、擺粉筆..做好完美演出前的準備。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學生上課鐘響時坐好,然後我會在鐘響結束,立刻對著沒坐下的同學喊「out!,你罰站17秒、你19秒....」。

久而久之,學生開始發展出一種奇妙的遊戲,在鐘響的時候,會有一堆人站起來,搶著在鐘響結束時瞬間坐下。

曾經有其他老師問我,為什麼某班學生上我的課都很乖,我的回答是:「我讓學生主動進入上課狀態。鐘響之後,掌握初始效應,不要在上課開始的黃金時段處理雜事...」

能準時上課,就能準時下課,不需要拖延下課的時間,也不該利用下課時間,因為下課鐘響之後,學生的注意力就正式分散瓦解了,老師就閉嘴吧。

以前我國中理化老師上課非常認真,但是每次都晚下課。因此我非常清楚,只要鐘響之後,我的注意力就徹底分散了,心飛到合作社、飛到廁所、飛到走廊旁經過的同學身上。


「起立、立正、敬禮」要嗎?

曾經有段時間,我都不用這些口令,都是直接就開始上課,這樣真的好嗎?其實口令本身不是重點,而是其代表的意義,它是一個導引,一個開始上課的導引。

除了傳統的口令,也有老師用這樣的方法:
老師說「上課囉」,學生拍三下手

不管用什麼方式,導引學生開始進入「上課狀態」才是重點。


如何帶實驗
其實我這篇本來是要寫實驗室教學的問題,沒想到越寫越多。

拿實驗器材其實有很多方式。

有些實驗,你可以直接把器材每組都準備一份,這樣都不用離開座位到處走,就像我在《觀察細胞》實驗教學小撇步這篇提到的。

不過有些實驗,可能就要學生四處移動拿東西。就以最近「觀察蕨類」的實驗來說,學生要去教室旁邊採蕨類、拿解剖顯微鏡、複式顯微鏡、培養皿、玻片、檯燈。

我以前都是一次把器材位置宣佈完,要各組自己分配誰拿什麼,可是每次都會有人忘了拿,就算要組長指定誰去拿什麼,也還是有問題。

但是最近我讀了訊息處理論的工作記憶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其實我那樣作有很大的問題,因為訊息量太多,工作記憶容量有限,所以我改變作法了,參考看看,很有用!

「各組座號最小的舉手,你們叫做小一,負責到前面拿培養皿、玻片」
「第二小的,你們叫小二,小二舉手,負責到教室旁邊拿複式顯微鏡」
「小三舉手,你們到櫃子拿檯燈」
..
「小七舉手,你們沒東西好拿,你們負責講三個笑話給同組聽」


就這樣,給代號,逐一分配個人的任務,2分鐘內就可以迅速完成實驗的準備,連收實驗器材也很簡單。

在沒有分配任務之前,大家都是推來推去,會抱著「反正有人會收的心情」(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聽過吧?),收的時候也未必會知道該放在哪,因為收的人不是拿的人。

但是只要指定任務之後,你只要說「小一,把剛剛拿的培養皿、玻片都洗乾淨交回」、「小二,你的顯微鏡要注意XXX」,同樣是2分鐘內就可以收完,跟之前那種「開放式任務」指令比起來,效率高出很多!

其實我剛開始命名這些同學的時候,是用一小、二小來命名,不過命到第三個同學的時候,就有點怪了,所以後來改叫小一、小二...。


指導實驗的方式
我試過很多種,每種方式都有它適合的對象和教材。

程度好的,我可以直接要他們把實驗步驟當作操作指南,我只要提供材料、器材,並且坐在前面監工,他們就可以自動完成了。


但大部分學生都還是需要步驟的指導,輔以示範操作,不過若是有圖解或照片說明步驟,這樣能夠省事很多,學生也不用費心去將文字敘述轉為真實世界的操作。

拿觀察蕨類孢子的操作來說吧

一段文字寫著「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水,用鑷子把孢子囊剝下到水滴裡,輕輕蓋上蓋玻片,放在複式顯微鏡下觀察」。而另外一種是直接畫出操作步驟的圖解,後者當然是最棒的,因為這些涉及空間資訊和動作技能,圖解比起文字更具優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這麼重視實驗步驟的圖解,一切都和認知心理學有關啊!


實驗紀錄怎麼寫
其實這是件矛盾的事情,想讓學生自己完成實驗紀錄的討論,可是又怕他們亂寫或是不會寫。把答案抄在黑板上,又怕他們都照抄。
目前我的作法應該還不是最好的,我把答案抄在黑板上,因為每班都會有一些不會寫的同學(可是作實驗很認真)。

我會跟大家說,「參考答案在黑板上,會寫的請自己寫,不會寫的再參考黑板上的答案,記得一件事,我喜歡你們自己寫的答案」。其實選擇抄答案的人還是佔多數,完全自己寫的還是少數。我想,下回我會再加上「照抄的分數滿分是80分,有修改或是自己寫,滿分100分」

仔細想想,有些問題真的是靠自己也很難寫出來的,比如說「蛋的觀察」的那個實驗,它問你「請推測,小白點具有什麼功能?」。只靠單純的觀察小白點,有辦法討論這個問題嗎?


上課抽籤找不到人
學生到了國中,手越舉越低,每次上課抽籤都要找好久。最近才想到,原來又是自己少了口語的導引。

以前抽籤都是這樣,
「15號,...(我左右張望找很久),你要舉手啊,老師找不到你啊」

現在發現,原來多兩個字效果就差很多,直接就這樣說
「15號舉手


聽到自己的座號和指令,學生自然就會作出反應,因為那已經是個自動化的歷程,我們應該多利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