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完全手作的粉圓

突然想吃粉圓,應該怎麼作才好呢?

自許為一個Maker,什麼都想自己來,什麼都想Hack一下,那就來試試看完全手作的粉圓計畫吧!粉圓的真實身份其實就是澱粉團煮熟罷了,所以第一步就先來弄澱粉吧。

澱粉澱粉哪裡來呢?就先從地瓜下手吧,念頭一冒出來,就立刻冒雨衝到超市買了一公斤的地瓜
01


削皮後切塊
02


丟到果汁機裡啪啦啪啦(為什麼這個樣子看起來好像賽)
03


把所有東西連汁帶料的放進豆漿袋,擰啊擰的
04

重點是從豆漿袋流出的濾汁
05


把濾汁擺個三十分鐘,地下就出現白白的東西了
06


這什麼東西?這沈澱的東西就是澱粉啊。澱粉澱粉,就是沈澱的粉哪。
07


把它盛起來放在碗裡,這一公斤的地瓜才弄出這樣一碗澱粉哪。現在還水水的,看不出粉樣,於是把它放進冰箱冷藏庫裡,低溫脫水去。
08

等到乾燥之後,就成了粉狀,不過如果是要作我這種粉圓,實在不用讓它變粉狀。
10



如果要作有顏色的粉圓,得加點黑糖,而且最後還要糖水不是嗎?既然我連澱粉都自己做了,黑糖應該也要自己手作才是。

說完,立刻跑去買了甘蔗汁,我去找新竹南大路那家林記燒甘蔗,沒想到竟然搬家了,繞了一大圈,原來去了花園街20幾號。本來甘蔗應該也要自己榨才更有誠意,不過太費工,所以就讓老闆幫我處理了,買了這樣一瓶125元的原汁現榨甘蔗汁。

我要從甘蔗汁精煉出黑糖!!

09




不過看在我做出來的地瓜澱粉也沒多少,所以就意思意思用了1/3瓶的甘蔗汁來燒

11


煮啊煮
12


煮啊煮,煮到鍋子都黑了,煮出濃濃帶著芬芳甘蔗味的糖漿了,反正待會用的時候也是要溶在水裡,那這樣也就夠了吧。
13


下一步就是要弄出粉圓來,把糖漿拿一些出來再加點水調勻,倒進地瓜澱粉裡,可是我遇上大麻煩,困在地瓜澱粉加上水的非牛頓流體裡,完全沒辦法搓揉成團,手一抓,它硬了,但一鬆手,又攤了。於是心一橫,改用另一招,直接把粉漿倒進淺盤拿去蒸。
15


電鍋跳起後一看,怎麼看起來好像黑糖粿
16


把它拿出來切一切,撒點粉免沾粘。這裡我用了葛鬱金粉,雖然不是我親手做的粉,但是因為等下還是會煮煮洗掉,所以還是可以假裝成Maker的完全手作粉圓計畫。
17



網子過篩抖掉多餘的粉,然後下鍋再煮一下下
18



我的一公斤地瓜做出來的粉圓出現啦!喔不,這應該叫「粉方」才是。
19




左邊就是用1/3瓶甘蔗汁煉出的糖漿,再加點水淋在手作「粉方」上。喔喔喔,這真是太美味了!花了兩天做出來的粉方,不到一分鐘就吃完啦,下次應該要從自己種地瓜和甘蔗開始做起。
20

2013年7月31日

用 wii 手把玩物理學實驗

幾天前突發奇想,想寫個Android 的App,把手機的三軸加速度計資料,同步即時以藍芽傳出至電腦端接收,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手機裝在球裡丟來丟去,看垂直方向的加速度變化,或是放在滑車上即時呈現加速度變化囉。

當我這樣在噗浪提出想法,彥文和小p給了一些連結

這兩個連結講的是pasco商品化的東西,以前我去參加研習,就常看到它們展示這樣的器材,可是我總是覺得,一定有其他代用品。


這個連結是android裡用到三軸加速度計的地震計app們,也許裡頭會有符合我想要的。
https://play.google.com/store/search?q=Seismograph

有了這樣的念頭之後,心裡一直想的是去翻翻android的書,也許可試著寫個App,不過今天翻著make雜誌(其實我看的是簡體中文的愛上制作 27),看到一段提到wii的手把有三軸加速度計。我心想既然早有人用wii手把改裝成為wiimote電子白板,裡頭用的是紅外線偵測的資料,那麼我想也該有人用到那三軸加速度的資料吧。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果然看到有人寫了VB / Visual C#的lib
http://channel9.msdn.com/coding4fun/articles/Managed-Library-for-Nintendos-Wiimote

順著連結找下去,果然有人用這些lib寫出一堆軟體


因為我想作的是用wii來玩物理學,所以我特地找了一些,不過我自己還沒試過就是了。等這兩天弄到新的手把之後再來試用。記得上個月跟學校一個理化老師聊,他說運動學的教學好需要有DEMO的東西,不然加速度、速度那些概念挺抽象的好難教,雖然有打點計時器,或是高檔一點用錄影分析,不過如果有wii手把來協助作運動學教學,那應該挺有趣的,而且重點是現在副廠手把沒有包含動感強化器的那種才350元。(動感強化器是加了陀螺儀



軟體
以下幾個軟體都是可以拿來玩物理學

至於可以玩什麼,那可多哩,除了用本身的加速度計外,如果再利用車子上放紅外線led Bar,讓wii去感應,就可以做出像台車的加速度測定、彈簧震動、單擺、簡諧運動、等速圓周運動、距離測定、速度測定一大堆。


玩法
玩法可以參考以下文件


相關影片
若是想看更多應用,可以再從上述影片的作者處點選

用imagej算人頭

朋友來問說他想算一個擠滿人的游泳池,裡頭有多少人,要怎麼用imagej算。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解,依我現在所知,流程我會這樣做。


  1. 先估計人頭面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用color threshold選取人頭
  3. 用analyze particles算人頭(特別注意要改變面積範圍),底下一些選項如Exclude on Edges、Include Holes等,可以參看官方說明文件來選擇。(http://rsbweb.nih.gov/ij/docs/guide/146-30.html#toc-Subsection-30.2)

文字說明太難懂,所以用ocam錄段影片來說明。



 

2013年7月30日

SketchUp製作學校建築物模型

SketchUp是一款可以製作3D模型的軟體,本來是@Last Software 公司所擁有,後來Google買去,2012年又賣給Trimblie。還好不管怎麼買賣,現在還有免費版可以使用。Google地球上的3D圖層中的許多建築物模型,就是許多使用者主動去建模出來的。

我在幾年前這軟體還在Google底下的時候,就開始試著製作了一些建物模型,期待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放在Google地球的圖層中,不過因為我選用的建築物是Google衛星圖都尚未更新的建物,所以就算作好了,也不可能被放進去(事實上我當時也還沒貼圖完整)。總之,後來我就失去耐性,沒再繼續玩下去了。


一直到這個暑假剛開始,去參加了中央大學的《2013年太空看地球(衛星遙測科技)研習營》,那個作3D建築物模型的念頭又上來了。

課程裡,蔡富安教授的講題是《三維數位城市建置及應用簡介》,計畫簡介可以看看內政部的資料

他們結合了地形圖、地面光達、空載光達、近景影像、空載影像、衛載影像等,可以做出房屋模型、三維道路模型等,這些不是只有用在導航地圖軟體裡而已,可以用在基地台選址、飛機起降限制模擬、都市環境模擬、環境影響評估、運輸規劃、消防與醫療、災害評估、保險理賠、都市維生系統規劃、都市計畫與更新。

這些應用聽得我眼睛都瞪大起來了,於是我又開始想要開始玩建模了,我們這種一般使用者當然沒辦法用到地面光達這些技術來快速建模,所以就用現地拍攝的數位影像來作吧。

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總算是做好一棟校園裡的建築物
2


本來以為做好之後,上傳到3D模型庫後,一下子就會被接受,不過過兩天之後,就收到審核通知,說我貼圖沒貼好要再更正才可以。所以又花了一兩個晚上重新再作一次,其實我這動建築物前後大概做了六次吧,最後上傳後,終於被接受了!


22


過了快一週的時間後,終於在Google地球的3D圖層中可以看到了,雖然只是個簡單的建築物,不過能被接受,真的還蠻令人高興的。

1



後來我也嘗試再製作其他校園建築物的模型,不過困難重重,主要原因是無法拍攝到合適的影像來建模,因為建築物外有攀緣植物或是大樹遮住線條,所以要抓到準確長度實在有困難。再加上建築物彼此相接,很難看出全貌。為此,我趁著暑假還跑到許多我從來沒去過的校園角落拍照,也因此看見許多建築物不為人知的歷史。比如說教師辦公室前身是禮堂,外頭還有很多有歷史意涵的標語,像是復興中華,但如果我沒去跑,我就不會看到這些東西。

作建模也有些好玩的地方,比如說我靠著幾張照片建模時,總是覺得有幾個角落很奇怪,沒辦法對齊,後來到了學校實地勘查,才知道原來有些照片沒拍到的地方,跟我想像不太相同。此外,我也透過建模和衛星影像的比對,推測出建築物的實際高度為何,甚至還可以比較不同年代所建出的大樓樓板高度有所不同,我們學校大概也就是這個因素,所以每棟比鄰的大樓都有忽高忽低的樓梯相接。

如果想更認識家園或活動地點,大家不妨試試玩玩SketchUp建模,這會很有意思的。


附註:SketchUp的建模方式,我是在Youtube搜尋相關教程學來的。關鍵字Sketchup Howto或是Tutorial。

2013年7月28日

鼠條節-小鼠毛皮標本製作研習營

幾年前就風聞台大有辦鼠條節,可是一直沒參加到。鼠條不是吃的薯條,這是老鼠的皮毛標本,因為長的像根棒槌,所以就叫「鼠條」了。這次因為有加博物館行動展示盒的FB,所以搶得報名先機。

鼠條節的正式名稱該叫做「臺大動物博物館-毛皮標本製作研習營」,這回辦了兩梯次,如果你是現在看到這文章,想要去報名已經來不及了。

兩天活動的結果就是要做出這樣一隻老鼠標本,照片裡這隻是梅子作的,多巧手啊。
IMAG1063

可它原本的樣子,經過剝肉後長得是下圖這樣,因為是學生作實驗留下的動物,所以頭也破了(觀察腦),肚子也開了(觀察內臟),但是經過填充整形之後就成了上面那模樣,下回大家如果有頭破血流的時候,可以找梅子來縫一下。或者你們死掉的話,也可以託夢來給我們縫一下。

IMAG1050


我作的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手縫的技術還要再加強,下回再作的時候,可以在尚未乾燥之前,先在耳朵裡塞棉花,讓耳朵不至於扁塌。

IMAG1058


這回特地去參加這個研習營,其實有個目的是想清一下敝校實驗室的冰箱,那裡頭我實在塞了太多屍體了,還好本校同事都很nice,沒有太大怨言。

製作的要點如下

  1. 從腹部劃刀,將皮和肉分離。分離的時候,邊剝邊撒上硼砂和玉米粉1:1的混合粉,可防腐和吸血水。
  2. 剝製時,手腳除了腳掌,要留後一段(肱橈骨、腓脛骨),就是小腿和下臂要留著,但是要把肉去掉。
  3. 哺乳類頭骨剝除、鳥類頭骨留下(眼睛、肌肉、腦要清除)

  4. 骨骼留存情況依據標本種類而不同(哺乳類的頭骨就拿掉,可另作骨骼標本,但鳥類的頭骨就要留在裡頭了)
  5. 尾巴不要剪斷,比較好拉,要將尾巴內的骨頭和皮分離,這像是脫襪子的樣子,正確來說,不該讓尾巴內外翻轉,而是像原子筆和筆蓋分離那樣(這樣的譬喻懂嗎?)但我初次作的時候還是讓尾巴內外翻了,不過在後續用清水清洗後,皮變軟時,可以再用小鑷子把尾巴皮翻回去。
  6. 盡可能清除脂肪和肌肉
  7. 清潔毛皮(清水清洗+沙拉脫搓搓)
  8. 浸泡保存藥水(成份看下面鞣製的配方,這次作的白鼠泡了一天)
  9. 洗淨後再浸泡柔軟精5分鐘,但最後不用清洗,直接就來作了
  10. 小腿和下臂剝掉肉的部份,用棉花再纏繞上去,再用線將棉花固定。前一天剝掉多少肉,這次就用棉花補回多少肉。
  11. 尾巴部份,用削細的竹籤插入,可抹肥皂幫助插入
  12. 竹籤上用棉花做成假體,個人經驗是用塞的比用綁棉花的來得好。
  13. 整型蔭乾


使用的器具和藥品明細如下

  • 氨明礬或鉀明礬 500g $360
  • 硼砂 500g $440
  • 食鹽(無碘)1kg $15
  • 醋酸鈉(含水) 500g $360
  • 解剖用具
  • 標本標籤
  • 沙拉脫、柔軟精
  • 水盆(非金屬)
  • 針、線
  • 棉花 450g $110
  • 竹籤或鐵絲
  • 膠帶、美工刀(削竹籤)
  • 吹風機
明礬鞣皮配方

  • 食鹽30g + 明礬30g + 醋酸鈉6g + 水1公升(明礬可增加、醋酸鈉可不加,或添加與明礬同比例硼砂,食鹽是否含碘影響不大
  • 食鹽:明礬:硼砂:水 =1:1:1:16
  • 食鹽+明礬+小蘇打+水=40g: 80g :20g :1000ml
  • 也可調製麵糊塗抹。食鹽+明礬+水=454g+454g+1000ml

2013年7月24日

《改變,從老師開始》-國科會的專訪

六月底收到國科會科教處的一封來信,信中說到他們處裡推動科普工作的事情,除了辦科普雜誌《科學發展》外還規劃許多科普活動,並且建置了「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Home.htm )」

然後,由於交大教育研究所林珊如教授在一場國科會科普相關計畫審查會議中,提及國內許多中學老師熱血投入科普教育,其中包括我這個Blog,所以他們規劃在「科技大觀園」開闢一個新的單元來推介這些老師們。

經過半天約訪及來回審稿之後,國科會專訪的文章上線囉,請見 改變,從老師開始-簡志祥串聯知識與生活

blog


除了我以外,目前還有茂成老師的用單車學科學、德麟老師的讓學生動手做科學,日後應該還會新增好幾個朋友的專訪進來吧。

2013年7月21日

TOPShow3的科展專題實作訓練

這次參與TOPShow3,是從月鈴老師那演講開始的,關於這種科展專題指導的研習,我當學員參加好多喔,但大部份講的是講師個人經驗,多是概念傳達,要能轉化應用,實在不容易。

其實我覺得帶科展或專題,缺的常是方法,可是方法又很難講得清楚。我在試誤過程中習得了一些方法,既然有老師希望了解,所以我也願意分享,總之就促成了這次TOPShow3的活動了。


這次TOPShow3談的是科展專題的實作訓練,來自我訓練學生的那套課程,但那套專題課程兜一兜,每日都上的話,大概也要一週才行,不過因為要跟老師們分享,還是要挑選後壓縮再壓縮。壓到最後,本來是兩天,不過連上兩天,我可能會往生,所以改用一天的時間來作。變成一天的課程之後,密度就很大,大到老師一刻不得閒,緊張得不得了,此外,密度也大到我都上不完。本來開出的課程是這樣,但是最後有三四個項目都沒上到,一切都怪我太貪心。



  • 學習LibreOffice Draw 畫科學儀器與示意圖
  • Tracker 分析教學與實作
  • Imagej 分析教學與實作
  • 經由科學影片的觀摩與批判,認識操作型問題、選擇變因、實驗的重複和樣本數、實驗組和對照組
  • 操作模擬實驗軟體(Gizmos),實作實驗設計與論證
  • 操作模擬實驗軟體(FrogPond),實作實驗設計與論證
  • 資訊視覺化原則與實作
  • 圖表製作原則
  • 實作:全國科展作品圖表評析
  • 實作:操作模擬實驗軟體,設實驗與選定變因
  • 學習Excel製圖,與PowerPoint進階修改圖表

剩下沒講或沒實作的部分兜一兜應該還要4-6小時。有些軟體的部分,我想老師雖然在Blog文章掃描掠過看看會知道,但還是要親身實作過才比較能領略如何用在教學上。

但我還是要強調,這些方法就算老師或學生都會,也不代表就會做出「得獎的科展作品」,我的目標是放在指導學生做出「好的專題作品」,好的作品不一定會得獎,這個還是要有個底才是,但得獎的也不一定是好作品就是了。

此外,一份「得獎的科展作品」,有時候裡頭會有些trick,而那些trick是不能說的祕密,或者該說是科學教師不該從事的行為。(唉,相當不齒啊)


延伸閱讀:若要知道這次TOPShow3裡上什麼東西,有什麼心得。老樣子,大家又把連結放在生物趴辣客國際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FB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