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

光華迷宮裡的路是怎麼長出來的

很多年前寫過一篇光華迷宮是怎麼練成的,當時因為沒有足夠的圖資,所以沒有辦法弄懂光華迷宮裡的路隨著時間的變化過程。

不過最近看到中研院的百年歷史地圖有增加不少圖資,我發現已經可以看到過往的變化過程了啊。


首先是疊合1904年的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這區域最早的路是現在的湳雅街,那時候的光華迷宮當時稱為「魚種寮」


然後是來到1921年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多了一條路「製糖用機關軌道」,連接到「帝國製糖工廠」



疊合現在地圖,其實這條鐵道部份成了後來的「光華二街」與「光華街」,而帝國製糖工廠就位於現在的巨城。


這條「製糖用機關軌道」雖然後來消失了,不過在後續的土地規劃上還是可看出其留下的影響

目前「光華二街」一直到了光華國中附近的7-11,大部分與當初機關軌道的路線相同。



經國路以南的光華街大致與軌道相同,而曙光女中校地東側大致和這條軌道貼齊。



1936年的新竹市都市計畫圖上,增加了「農事試驗場」與「種畜場」



農事試驗場的範圍包括現在的大全聯(前大潤發)以及湳雅公園,種畜場的位置則是北區區公所。



1945年美軍拍攝的航照圖中,能看見「農事試驗場」與「種畜場」的建築結構



紅色圈處是現在光華國中位置,但此時間前的地圖都尚未標註此地為何。




直到1953年的新竹都市計畫圖上,紅圈處才有了標示,此地為「屠獸場」。也在此圖上看到現在光華迷宮的路網規劃,但這樣的規劃要到很多年後才真的有路開出來。



同樣透過美軍拍攝的航照圖(從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中找美軍1944年航照圖)還可以看見湳雅街這條路線上,標示出黑白相間的條紋,如果從其他的地區來對照,會知道這是「輕便鐵道」的位置。(例如,透過日治時期新竹茶葉運輸-安咸線、北埔線及竹東線輕便軌道圖來對照)


再透過台大經濟統計與資料研究中心的鐵道資料的地圖來看,可以知道這屬於私設鐵道。


1919年(大正8年) 臺灣鐵道線路圖




再從1931年(昭和六年 )臺灣鐵道線路圖此圖可以看到此處標示圖示的是二尺六寸(綠色細線)




整理以上關於鐵道的部份,突然發現原來這個區域裡曾經有三段鐵道同時存在,湳雅街有輕便鐵道、光華二街是製糖用機關鐵道,另外還有鐵道路機場線鐵道,這三條路線依序也就是光華迷宮裡最早的路線,雖然不一定是給人走的。





雖然1953年的都市計畫已經規劃出光華迷宮的路網,但在1972年的航照圖上還是沒看見,但光華國中的校地建築已經可以看出學校的樣子,其實和現在差異不大。光華國中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新竹縣立第一女子中學,1968年改制為新竹縣立光華國民中學,所以航照上看到的就是新竹縣立時期的光華國中。


1973年的新竹市細部計畫都市計畫地形測量原圖,也還沒看到迷宮的路網。

但這張圖上有許多有特別的地方,以前的種畜場在此時變成屠宰場。複習一下,這塊地是目前的北區區公所,1936年時是種畜場。而屠宰場的本來位置在現在的光華國中。


民國86年出版的新竹市志(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如下記載,我想此地以前名稱也許就是「南雅屠宰場」。

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上/工業/食品工業/肉品工業,頁210-212。


本市肉品最早由三家屠宰場屠宰供應,位於現在香山車站邊及光華國中,埔頂。後來香山車站邊之屠宰場遷至牛埔屠宰場,光華國中現址之屠宰場遷至南雅屠宰場。自從北部地區民聯公司實施電宰後,本市人工屠宰場全部關閉,祇特准許湳雅屠宰場開業,每天屠宰三十頭豬隻,供應本市貢丸特產業加工(註五十六)。 人工屠宰之設備簡單,僅需爐灶、吊鉤、繩子、屠刀、二人即可屠宰,但由於人工屠宰之衛生與法令規定不符,故於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一日新竹地區全面實施電宰。超級市場的冷凍豬肉漸漸受歡迎、肉類販賣業更形蕭條。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上〉,第210-21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此時期的1973年光華國中校地建築如圖


 

到了1976年的航照圖,光華迷宮終於出現。此時還能看到製糖鐵道的路線,但後來這段路線就只留下目前光華二街的路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