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資訊視覺化範例:被誤用的折線圖-新聞裡的折線圖與教育測驗的側面圖

前幾天新聞上的一張圖片,引起了一些人的驚呼,有人撻伐,有人愛不釋手(例如教圖表製作的人)

圖片是來自這則新聞,不過新聞台網站已經把原圖刪除了,倒是Google留了下來。


這樣一張圖的問題出在哪呢?問題在於那些連接線。

會化成折線圖的資料,在項目的部份會有順序的關係,例如每個月份的貨物出口量、每個小時的細菌數量...。那些月份、小時都是有順序的,所以畫成折線圖之後,就可以用來預測或推論。

比方說僅有第一小時、第三小時、第五小時的數據,畫成折線圖之後,可以用內插法推論第二小時的數據可能為何?或是用外插法預測在第六個小時的數據。

而這張圖啊,釋迦、鰻魚、稻米、萵苣、石斑魚、文心蘭、茶葉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化成折線圖是沒意義的。


那要畫成什麼圖呢?我把線段擦掉,只留下資料點,覺得這張圖怎樣?結果是一眼看去不容易明察數據的多寡。



那麼變成長條圖呢?嗯,好多了啊,這樣很明顯就能看出不同產品的高低啊!



把原本的折線圖和修改後的長條圖左右對照看看,提供的數據一致,可以獲得一樣的資訊,但是避免了線段造成的資訊誤解。



其實我覺得原先圖表的製作者,在某一點做得已經比很多人好了,就是把農產品那些類別變項按照數據排序過了,所以改成長條圖之後,也才能看起來還不錯。

由於類別變項本身沒有順序的關係,所以製作者是可以依照需求去做排序的,但是啊,很多圖表製作者沒有思考這一點,往往沒有經過任何修改就把數據表的項目拿來作圖,例如下面這張被我亂改順序的圖。
你看喔,此圖跟前面圖是一樣多的數據,但是你就是很難從裡頭快速拿到資訊,因為它是亂的。(全國科展裡面的作品隨便撈也都有好幾個這種問題,唉)


看了業界的資訊視覺化問題後,再來看看教育界裡的一個問題,就是測驗結果的呈現圖。

這幾張圖是用Google搜尋「側面圖」找到的,前兩張圖都是在線上測驗網站上,第三張圖是某學校的選組輔導簡報的畫面。

雖然名為「側面圖」,但本質上就是折線圖(或經過圓滑化的折線圖)

解讀這張圖的時候,可能就會說「喔,這個學生成績有兩個谷,但有一個峰」,然後看起來成績變差了(其實也沒有變差這件事)。但是啊如果你把各科重新排序(記得喔,類別變項是可以重新排序的,因為沒有順序關係),就可以產生一條越來越高的線,然後就只會有一個谷喔。




測驗結果的側面圖,我想連線的意義就只是視覺效果吧,其實把數據圈起來也是可以的




像這底下的項目,其實沒有順序關係,換了順序之後,線段類型也會隨之不同。


我覺得圖表製作是一種需要教了才會的事情,如果只是直覺繪製,往往就會產生誤解的資訊,那就可惜了辛苦收集資料的過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