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噗浪年會5的玩後心得

在台灣的教育網路社群中,有一群「教育噗浪客」(玩噗浪的教育工作者),幾年前玩著玩著玩出了「教育噗浪客年會」,至今舉辦了五屆。因為又簡稱為噗浪年會,所以我們就暱稱為噗一~噗五。我參加過其中兩屆,2011年的噗三是去當講師分享「生物趴辣客」,而噗五則是單純當個參加者。



噗浪年會是什麼東西?可以吃嗎?
後來有學校同事問我,這是個什麼樣的組織聚會啊?光是看名稱-噗浪年會,的確會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不過看官方版的正式名稱,應該可以看出端倪。

為了找這官方名稱,我特地去翻了網路上的照片和公文,如果我沒看錯,那歷屆官方名稱應該是這樣:
  • 噗一:南投縣99年度    跨縣市        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二:南投縣99年度    全國跨縣市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三:南投縣100年度  全國            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四:南投縣101年度  全國跨縣市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五:南投縣102年度  全國跨縣市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每年的官方名稱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是跨縣市、有時候是全國、有時候又變成全國跨縣市,這就是告訴我們,它是個沒有地理隔離的研討會。我用batchgeo標示噗五參與者的所屬單位,嘖嘖,全台灣都有,除此之外,還有從加拿大來的校長夫婦呢。(線上地圖版

map


名稱後面寫著「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重點有二,一是資訊,二是社群。

「社群」所指,是因這個研討會從噗浪上彼此結識而開始的,剛開始時,噗浪年會以資訊教學相關議題為主,參與者許多都是中小學資訊教師,後來參與者不再侷限在資訊教師,中小學各個學科都有,所以會議的議題就不只是「資訊教育」這塊,開始有「資訊融入教學」和「資訊融入生活」。

這個契機讓年會的活動多樣化起來了,這個年會中有噗浪咖啡館、有心跳三百。年會的這些多樣化,使它成了一道交流的橋,可以讓大家跨領域、跨縣市的交流。

我好像沒提過,其實生物趴辣客的出現噗浪年會有些關係,當初我就是從噗浪年會看到網路上的教師社群辦實體聚會的可能性,就是那種「啥米!真的辦得成喔,那我也要辦」的感覺,所以噗一在2010.1.28~1.30辦了,趴一則是跟屁蟲地2010.9.11開始辦。後來趴六弄了世界咖啡館,也是因為看到噗四開始玩噗浪咖啡館,覺得值得效法,所以就跟著玩起來了。

前言交代完了,來寫寫這次參加噗五的心得吧。


專題演講裡的胡思亂想
劉遠禎教授談《行動學習與創新教學》,有說到了教育的變革有一階的改變和二階的改變。當時聽的時候,還搞不太懂這些名詞,回來後再查一些資料,開始有點懂了。像這篇所提,一階談的是組織的改變,二階是組織的變革。一階的改變是現有組織架構不變,僅改變政策或實務上的不足。二階則是針對現行不滿意的部份,改變實現組織目標的根本方法。看起來還是很模糊,對吧?比較實際的例子,就是生物趴辣客或教育噗浪客這樣的社群將來要作什麼樣的改變或變革,這個故事要講很久,以後再談。


Ensor Huang談《Evernote與雲端應用》,講到用Evernote數位方式作筆記。重點其實是心法,不一定得鎖定哪種服務來作筆記。不過我自己有些經驗是大山頭的數位服務也是會關門的,以前我用Google記事本來作筆記,過幾年Google就把它給收了,把內容轉移到Google文件,後來又改名為Google硬碟。讀RSS以前用Google閱讀器,幾年後Google也收了。基本上,用哪種方式作筆記都好,重點是異地備援的概念,就算是實體的紙筆筆記也要小心風吹了就跑的問題。


四輪噗浪咖啡館聊是非
再來談噗浪咖啡館,第一桌我去了雄哥(顏國雄)的《Raspberry Pi 的奇幻漂流記》看Raspberry Pi這個迷你電腦,早從它還沒量產前,我就從其他maker的社群知道這玩意了,大概也知道它有多大威力,只是目前我還沒想出,我可以拿來玩些什麼,大概也是拿來作Data logger吧。等確切靈感來了,一定去買一台。

第三桌,是在月玲的《也許談談孩子的適性發展吧!》那桌,剛好讓我去思索前些時候看到的電影【年度鳥事】。那時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寫下我的心得「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想,全力以赴並且獲得支持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如果人生重新再來一次,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當初我的夢想是什麼?我還會是生物老師嗎?」我問我自己這樣的問題。仔細想想,從我那年進到師大生物系,好像未來的方向就定下來了。但是要成為怎樣樣的人,還是由自己決定的。

我18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從「教」這件事裡找到樂趣,要完成這樣的樂趣,成為老師是其中一種方式,寫blog是一種方式,分享知識是一種方式,我不斷地嘗試各種可能性,其實都是為了讓自己能更接近自己的夢想。所以我的夢想是什麼呢?我說不出具體的,也說不上我想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我能說出的就是「我成為一個讓自己快樂的人。」


第四桌是阿剛的《行動載具也能很好「玩」》,阿剛說他這桌本來就要聊「玩」的部份,可是偏偏前幾桌都有上級長官來坐,所以他只好專講「教學」,到了我來的這桌次,總算可以聊「玩」的事情,有看漫畫的App、看電影的App介紹...,這個就是我說「資訊融入生活」的部份啦,人生總是要玩樂的嘛!

前面講了一、三、四桌,怎麼少了第二桌呢?玩過了生物趴辣客和噗浪年會的咖啡館,就會知道桌長的角色很重要,因為這是個聊天的場合,桌長除了引言外,引起大家的討論也是很重要的。我去的第二桌,桌長讓大家自我介紹完一輪之後,就自己把所有時間都講完了,然後我們整桌靜悄悄的,所以我也沒什麼好紀錄的。



翻轉研習翻轉思維

隔日一早的議程是噗五的新活動,叫做翻轉研習,這靈感來自翻轉教室。

翻轉教室是學生在課堂外的時間先看過教學影片或教學材料,在課堂上則是完成作業或是討論。翻轉研習的概念就來自於此,大家在活動前先看帶領的老師推薦的影片,然後在議程中有數位老師在台上進行討論(基本上有點像新聞談話節目,然後有call in 和  call out)。

這個議程有四個主題,有六部影片要看,大部分都是簡單易懂的影片,除了第一部外,因為它沒有中文字幕。

  ●我是天龍國的人
  ●史提芬‧哈利斯:演奏台上沒有所謂的彈錯
  ●Sugata Mitra::建立雲端的學校
  ●安德里亞斯‧施萊歇爾:用統計資料來建立更好的學校
  ●Freeman Hrabowski: 大學科學教育成功之四大要素
  ●想成功?多睡點吧!


四個主題中,我想深思的主題有二,一是「天龍國」,這個已經和航海王裡的天龍國人意思不一樣了。其實我在聽這個主題討論時,思緒已經延伸到討論的主題之外了,且不管天龍國這名詞究竟為何,我想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資訊落差和知識落差。

老師擁有的課程知識比學生多,所以老師會有「這麼簡單,你怎麼連這都不懂」的想法。懂電玩的學生會有「這遊戲這麼簡單,你怎麼連這都不懂」的想法。當一個人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優勢時,應該怎麼作呢?蜘蛛人他阿叔有說過:「能力越強,責任越大」(不過要小心,說完這句話沒多久就會嗝屁)

(補註:那個天龍國的人的影片連結沒錯,不要懷疑,片中的女主角之一想參加一個南方人的社團,可是那個社團有規定參加者不能有北方人的血統。女主角本以為自己應該沒有北方人血統,但是一經調查後,發現自己有個祖先是北方人。因此她在入會時,就必須思索到底要說謊還是承認。引言人是從這部影片,延伸出「天龍國」這個議題)



再來是「沒有所謂的彈錯」的這部影片,片中演講者說:「除非我們沒有回應那個音,我才會覺得那個音是錯的,那就是個我們錯失的機會,這完全沒有辦法預料。...他會再彈一次,我不知道我們會如何反應,但確定會不一樣就是了,我們會接受他的想法,但也可能不會.....有聽到嗎,他彈了那個音,結果,我順著奏了一段旋律,鼓手所擊的音也改變了,因為我對那個音的反應方式,整首曲子變得較有節奏,也較緊湊,因此,沒有所謂的"彈錯" 我覺得,唯一的錯誤,是當音樂家沒有察覺,且沒有接受團員的想法,因此無法整合他彈出來的音,也因為如此,創意便沒有發展空間。」

這讓我想到擠進澳洲「世界最棒工作」前三強的謝昕璇(C.C),說過的話:「走舊的路,一定到不了新的地方。」。

如果我們不走離原來的道路,那麼就不會有新的風景。這些走離原先道路的行為,就音樂上看來就是彈錯一個音,但是所謂的彈錯音,有時只是你和原先的曲調有些不協和,只要能有新的和諧接續,這個錯就不會是錯。

離經叛道,有時反而是創意的展現機會。



心跳三百,陌生思緒的串聯
再來看看從噗三開始就有的活動-心跳三百,這是個參與者上台分享5分鐘的機會,大會在前一天就已經先抽籤決定哪些人隔天要上台,不過這並不是要大家即席演講,其實早在個把月之前,參與者就會先把要講的主題交稿給大會了,所以差別只是要不要上台而已。

這個分享機會考驗許多老師的演說技術,要能在五分鐘內講完整,沒練過真的會卡死在台上。這回上台分享的人有三十位,有老師也有業界的人,這些人當中讓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嘉北國小蔡亞庭老師分享的《媒教育-未來將透過網路媒體與世界連結,我們能為學生作些什麼》。

因為這幾年我對媒體有很大的興趣,前幾個月才參加一個教案甄選,我用「當媒體遇上科學」為主題,評審那時很驚訝說,居然有自然領域的老師也參與媒體素養教育,一般都是綜合領域或是社會領域。其實我才要驚訝哩,媒體和科學關係可大的呢,怎麼評審這麼驚訝。

蔡老師分享的《媒教育》讓我最感驚喜的是,她提出的許多媒體近用的課程都是我未來想作的,像是校園小記者、製作停格教育動畫、明信片國際交流(他們的部落格是-媒信差)。上次趴六和跟犀牛王校長也講到類似的課程,他們要讓學生拍片介紹二水景點,然後用QRCode貼在那裡,這樣遊客就可以藉由行動裝置觀片。

另外,這幾天也在噗浪上寫一些跟媒體有關係的噗,也記在這吧。
  • 前陣子加入公視之友,我去申請了這片《電視新聞大解密》的短片。
  • 如果對媒體的置入行銷有興趣,可以再去找這部紀錄片《睜開左眼》。
  • 如果想更了解公民記者,可以看PEOPO的系列教學 
  • 幾年前沈春華有主持一個節目,別小看我,這也是媒體素養教育的極佳影片,其中一個單元 《拆解鏡頭語言》,可以在附中的網站上找到。
  • 上週我留意了TVBS、三立、中天的晚間新聞,結果三立的國際新聞比另外兩家要多,其中有家媒體整節都沒有國際新聞。
  • 把幾個新聞台的台名首字組出來「台大三中東公民非T壹客中華」-台視、大愛、三立、中天、東森、公視、民視、非凡、TVBS、壹電視、客家、中視、華視

由於我隔日還有校內的必要研習要參加,所以聽完這心跳三百之後,就只好匆忙離開日月潭的活動會場了。不過還好今天在官方網站,已經可以看到整個年會的演講錄影了,可解無法親身參與的苦悶。


梅迪奇效應創造噗浪年會的價值
回程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中,腦子裡飄出了一個名詞-「梅迪奇效應」 ,恰可符應這些跨領域的社群聚會,可以作為這個年會紀錄的註解。

《梅迪奇效應》的作者Frans Johansson說:「這個名詞源自在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他們架構了一個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當人們進入了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不同領域和文化的交流與激盪,就能引發出新發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梅迪奇效應。

這噗浪年會,沒辦法用個框框來框住它,說它只有哪些範圍,相反地,它是以「資訊」為圓心,向外輻射出許多分支,談教學、談應用,也談生活中的感動。至於它到底可以輻射出哪些方向,就看有參與者給它什麼樣的內容和回饋了。



想知道噗浪年會相關內容,請上官網  http://tpet.ntct.edu.tw/bin/home.php
想知道教育噗浪客的FB社群,請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pet20120404/
想看其他人的噗五心得,請到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97028220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