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教很殘酷,你教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優缺點在哪,不像考選擇題那樣,至少考完有標準答案可以對。所以我覺得還是要把一些狀況寫出來,有緣人自然會看到,那就可以思考下次該怎麼改,不然你一直保持原有的狀況,結果一直上不了榜,只能無語問蒼天,這樣真的太殘忍。
我以前考教甄的時候,一直覺得試教只有十來分鐘,怎麼可能就看得出來我教得怎樣。過了好些年累積了些許的經驗後才發現,當考生站上台三分鐘,其實評審就已經看出八九成了,用不著十五分鐘。不過這個僅限於看教學的狀況,沒辦法看出這人的人品如何。
試教若是可自選單元,要注意這裡暗藏玄機,既然是考生自選,代表這單元是你自覺表現最棒的,也就是以現有的資源呈現教學能力的上限。如果連上限都沒辦法做好,那其他單元也不用說了,所以要慎選單元。
這次聽了快一千次的「染色體」的詞,說好是自選單元,可是卻有三分之一的人都選細胞分裂那單元。雖然說挑難的可以看出實力,但這是險招,沒有實力的、沒有把握的千萬別挑這個,這是一個我到現在還覺得沒能教得很好的單元。這裡是生物課程裡少見的難,也甚多迷思概念,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古今中外的論文在討論這裡的教學。
不過有實力就不用怕,這些人當中有一位挑戰魔王成功了,他的教學我自嘆弗如,只用了粉筆和染色體的背磁教具(其實所有人講細胞分裂的都用了)板書配置妥當,聲音宏亮,不急不徐,也善用色彩標記,非常清楚而仔細地把細胞分裂和減數分裂在15分鐘內講完了,真的很厲害。難道要15分鐘講完這單元才算好嗎?那不一定,得看你怎麼在這時間內分配你的概念講解。很多人太過著重在細節,反倒容易使學生聽的不知所以然,這單元的框架先建立好了,後面就簡單多了。
不過你問我他是誰?我還真是不知道呢。這次參與的評選工作,無論是試教或口試,評審幾乎不知道考生的身份或背景,頂多在之前確認是否需避嫌時,曾經看過幾秒的姓名。也因為必須維持公平,所以評審也要面無表情才好,不然一個微笑、一個皺眉,不就一下弄你上天堂又下地獄。
雖然評審不苟言笑,可是考生還是要笑,雖然大部份都是緊張的假笑,這沒辦法啦我了解,不過就是有老師能夠進門,就發自內心看著評審微笑,這讓全程面無表情的我,都快忍不住微笑回去。適當的目光和視線很重要,不管底下是學生還是評審都一樣,有個誇張的老師,全程我只對眼兩次,其他時間,他都是看著空無一人的座位或是低頭看講台說話,我都快覺得他是不是有陰陽眼。
教具是不是一定要用呢?這沒有標準答案,要看你用得適不適合。用適當的教具當然可以吸引目光,提高學習興趣,例如有老師帶了布偶來介紹命名,這很吸睛而且也有趣,但用的是某個髒話的諧音字,在求職的場合出現,實在不洽當,要謹慎用詞。
照課本上有的資訊來講,是最保守,也最保險的,若要跳出去講課本沒有的,就真的要很小心了,遺傳和演化兩個主概念最容易講錯,像舉例「人是從猩猩演化而來的,猩猩從猴子演化來的」,或是說「仙人掌為了適應乾燥環境,所以讓自己演化成針狀葉」。
板書寫得美醜無關教學好壞,不會只憑字美醜來決定輸贏。但是在一個相對比較的場合中,大家的表現都差不多,字都一樣醜,而你寫得漂亮,那你就有機會多一些分數,這是要給那些大量使用字卡的老師們建議,別連一二三四都要貼字卡,你不可能在平常的教學場合都這樣作啊,我們要選的老師是平常就能教學的好老師。
舉例也要注意是否符合學生的生活背景?你面對的國七學生是13歲,但是《海底總動員》是10年前的電影,《侏儸紀公園》是20年前的電影,而921地震是學生出生前發生的事情。學生是否都知道籃球隊、足球隊的編制,都會玩撲克牌?
舉禿頭來講內分泌的問題,是很生活化的例子,但是萬一評審有禿頭,而且剛好很介意呢?
約有1/2的老師都使用學習單,其實那也就是挖空的講義,拿來作為教學輔助也蠻正常。但是試教全程就是在黑板上寫哪格要填什麼詞,這也太令人吃驚了。
總而言之,記得有條基準線,像音量、服裝、板書、課程設計..,有作到,也不會因此而加分,因為是本來就該作好的,但是沒作到就是該扣分。而你要被加分,就是要有亮點出來超過那條線,想想看人家憑什麼要錄取你而不錄取他人?
補
有人問起一些教學上的建議,所以補一下。
黑板的配置規劃,我建議您有機會可以再排一次,請其他非相關的領域老師陪同檢視,目的在於讓觀看者的視線能自然流動,有起點也有終點,這會讓您的教學更有亮點。
另外,科學教學上使用的「箭頭」是很特別的元素,代表產生、形成、進入...諸多意義。代表不同意義的箭頭存在於版面上時,如能增加說明文字,可以讓觀看者自然心領神會,會是最棒的。
生態系的教學重點可以著墨在因應這樣的環境,生物有什麼樣的適應,除了仙人掌的例子以外,還有其它可以旁徵博引的,例如國文課有談到沙漠銀蟻、水分恆定有談到動物的適應..等。
細胞分裂,我會建議從這單元的重點來談,細胞分裂的意義是什麼,一定是要講清楚的,然後談過程。若是著重在DNA形成染色體的過程,這部份和此一主題雖有相關,但卻偏離主題。可以從一個角度思考,當學生了解DNA怎麼纏繞成染色體後,有辦法幫助他們建立細胞分裂的概念嗎?
建議在每個單元教學前,先練習想出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然後再去翻教師手冊,或是跟資深教師討論看看是否有所應證。
目標是什麼?你就想嘛,你今天教學生這個單元,目的是要學生學會什麼,裡頭的核心蓋念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只是以多采多姿的教具來訴求一些旁枝末節的細節,那麼就會顯露出你沒有掌握課程的能力。另者,你是不是花了十五分鐘的試教時間,去講一個平常上課只會花五分鐘講的課程內容?
不管是試教或是真實的上課,課程裡的進行步驟,老師都該很清楚地知道「你為何這麼作?目的是什麼?」
目標是什麼?你就想嘛,你今天教學生這個單元,目的是要學生學會什麼,裡頭的核心蓋念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只是以多采多姿的教具來訴求一些旁枝末節的細節,那麼就會顯露出你沒有掌握課程的能力。另者,你是不是花了十五分鐘的試教時間,去講一個平常上課只會花五分鐘講的課程內容?
不管是試教或是真實的上課,課程裡的進行步驟,老師都該很清楚地知道「你為何這麼作?目的是什麼?」
再補
又有人問了,所以再補一下
開花植物的課程中,學生對胚珠內各種細胞(卵細胞、反足細胞...)那個圖是有迷思的。學生會認為胚珠就是卵細胞,所以如果你可以弄出教具,或是改良現成的東西呈現這個部份,那會是不錯的作法。
花粉管的部份,老師們一般作法是畫個花粉,然後畫個管子代表花粉管,但許多學生常會認為花粉管是給花粉走的管子,就像水管是水走的管子那樣。我曾經在生物趴辣客1上,看到簡芊卉老師製作的花粉管模型,正可解決這個迷思,作法請見,http://moonkiddy.blogspot.tw/2012/02/part-2.html
胚珠著生在子房內的示意圖有兩種,一個是多胚珠的,一個是單胚珠的。在教花的構造時,通常都是用單胚珠的圖,不過這和前述第一點一樣,學生會弄不懂,硬是以為單胚珠的那個胚珠是卵細胞,這其實就是示意圖的缺點,在科學教學上,除了單獨使用示意圖來呈現概念外,用實體圖像來呈現對照,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示意圖並建構概念。所以我建議你可以用胚珠著生於子房的微距照片製成圖卡,與示意圖兩相對照。此外,亦可配合呈現多胚珠著生於子房的樣子。
另外,也可從果實樣貌,回推子房內的模樣,建議您可以參考《從常見果實認識植物演化》一書,其中有不少精彩圖片。您亦可自行仿照拍攝使用,只要橫切蔬果拍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