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人類遺傳性狀,有很大問題啊

當了生物老師之後,每次帶活動帶到人類的性狀就很頭大。

這個活動是這樣子的啊,首先學生要調查自己的七到八種性狀,像是有沒有美人尖、有沒有酒窩、拇指會不會彎之類的,調查完了之後,再跟班長比,看看到底班上有誰和班長一樣。

只要遇到玩身體的學生都很愛,像是聽心音、測膝反射啦,這個活動當然也不例外,不過玩了幾年下來,就會覺得這個活動有很大的問題。

像是問拇指會不會彎曲,有學生是一手會彎一手不會彎,那要算彎還是不彎,有人的彎曲度在要彎不彎的程度,那算哪種?雙眼皮也是啊,有人內雙,有人一單一雙,那要怎麼算?耳垂緊貼分離那個,有時也會遇上麻煩,有些人的耳垂真的分不清楚到底是緊貼還是分離?

課堂遇上的這個問題都還算可以解決,我後來就直接硬是定義下去:凡是有彎就算彎,有雙就算雙。比較大的問題是,上完這個活動,老師就會跟學生說:「你們回去可以調查一下你爸你媽跟你自己的性狀看看是不是一樣啊」,好幾次我就遇上學生說:「我爸我媽都不會捲舌(隱性),可是我會捲舌耶(顯性)」,遇上這種情況-隱性的父母生出顯性小孩,這要怎麼解釋?突變還是判斷錯誤?

後來我看到力瑩在噗浪上提到的一個網站 Myths of Human Genetics。細看之後,真是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啊。

作者John H. McDonald 提到了在美國的教科書裡,也是用這些性狀在教遺傳學,但是這些性狀有些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有些性狀可能是多基因遺傳,有些性狀在實際調查時確實有隱性父母生出顯性小孩的現象。

例如耳垂緊貼或分離這個性狀,其實是呈現連續性變化

圖片來源:http://udel.edu/~mcdonald/mythearlobe.html



拇指彎曲這個性狀也是同樣的情況

圖片來源http://udel.edu/~mcdonald/myththumb.html

過去有研究的確發現拇指彎曲角度呈現連續的變化,而不是單純的彎與不彎。



而其他像是捲舌/不捲舌或是雙手交疊時,何手在上的這些性狀,過去的研究也都發現有隱性父母生出顯性小孩的現象,更特別的是有研究人員也去看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是不是都是相同性狀,結果發現,也是有雙胞胎卻表現出不同特徵的情形。

更有趣的是,有些在教科書裡被明確寫著哪種特徵是顯性或隱性的性狀,其實是找不到什麼研究依據的。根本不知道當初是根據什麼樣的研究,去判定出何為顯性或隱性。

如果這個活動本身就這麼多問題了,那老師要怎麼教?要教什麼?

其實這個活動目的就是要比較大家像不像,所以去歸類哪個是顯性或是隱性,應該不是重點。(下一學年度的教科書,三家版本中有兩家有分哪個是顯性還是隱性,有一家則是沒有分。)

至於要看到底誰和誰像,與其跟班長一個人比,倒不如讓全班同學互相比,就像這篇提到的方法,這樣真的很容易找到兩個有相同七性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