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科學探索營找圓葉挖耳草和渦蟲

上週學校辦了科學探索營,課程是請竹女的老師協助,其中的生物課程是請劉月梅老師帶領同學觀察圓葉挖耳草和渦蟲,下午則是在實驗室觀察。

早上學生在竹女報到之後,先由劉老師講解,然後就是到竹東去做野外觀察。
080123-08<br/>3023.JPG

圓葉挖耳草的觀察地點就在路旁的一片山壁。
080123-093514.JPG

圓葉挖耳草的葉子顧名思義當然就是圓形的
080126-110422.JPG

還不到開花的季節,但是還是有一些個體開花了,白色的,帶點粉紅。
080126-110444.JPG

圓葉挖耳草是狸藻科的食蟲植物,個體很小,有葉子特化變成的捕蟲囊。
080123-093902.JPG

那小小一顆顆透明的就是捕蟲囊
080126-182651.JPG

囊的開口有一些毛
080126-182440.JPG

透明的捕蟲囊,直接在複式顯微鏡下就可以直接觀察,有時還可以發現裡頭有蟲。不過我拍的這一顆沒有蟲啦。
080126-184747.JPG

同樣的那片山壁,因為上頭有水流下來,所以一直保持著潮溼的狀態,除了有圓葉挖耳草,還有很多的蘚苔植物。
080126-105535.JPG

角蘚,在某些分類系統下,是從蘚苔植物門中畫出,另外成一個角蘚植物門。
080126-105247.JPG

另外還有像粉圓團的葛仙米藻,顯微鏡下的細胞像是念珠一樣,排列成一串串,屬於念珠藻,和它的親戚髮菜一樣都是藍綠菌。可以當食物,不過我沒吃過,聽說吃起來脆脆的像木耳。

080126-110704.JPG

「葛仙米」這名字來自東晉的學者葛洪,據說他隱居的時候沒東西吃,就採了這種東西來吃,因為他又叫葛仙公,所以這個就叫作「葛仙米」。

這在中國是很「養生」的食物,在google找葛仙米會看到一堆簡體資料,甚至還有食譜哩,正體的資料大概只有海大的陳衍昌老師的陸生藍綠藻人工栽培比較豐富,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種。這在台灣似乎也有入菜,天使的眼淚是不是就是這種?

這類的名字真多,葛仙米、地木耳、天使的眼淚、情人的眼淚,國外叫fallen star(掉下來的星星)、 star jelly(星星果凍)、witches' butter(女巫的奶油)。下次再看到,拿一顆吃看看吧!

離開這片山壁,到另外一個偏僻的小地方採渦蟲。路旁有細細的水流,上頭的落葉堆裡就可以翻出一堆渦蟲。因為太小太軟,所以要用毛筆或水彩筆來採集。如果要更有效率,就要用豬肝誘集了。
080124-103657.JPG

080124-192246.JPG

我問劉老師怎麼找到這些地點的,她說開始任教之後,因為那時候的高中課程裡有這些相關的生物實驗,因為不想每次都去跟人家要,所以就開始自己到處去跑。雖然教育部從78年到91年有經費設置高中生物實驗活體材料供應中心,不過說真的,自己去找還是比較有趣啦,而且生物本來就要多走出去啊。

跟劉老師聊的過程,可以感受到劉老師對教學的熱情,她甚至還申請專案計畫,帶學生到新竹各地做野外觀察,還設計了很多教案,真的是一個很有POWER的老師啊!崇拜~~

ps1. 圓葉挖耳草的資料,聽劉老師說,同行的竹女簡湘誼老師會在科學月刊投稿刊出。
ps2. 採集地點就不要問我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