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食譜:蜜柑豆奶酪

本人最近在走「行難主廚」路線,來介紹一個家喻戶曉的飯後甜品-蜜柑豆奶酪,這食譜保證前所未見。(那請問哪來的家喻戶曉?)

材料:橘子一顆,豆漿一杯

準備少許豆漿再擠入橘子汁就可以了。有沒有看到躲在便當盒裡那團橘子,那是為國捐汁的橘子屍體啊。
IMAG1032.jpg


加入橘子汁之後,豆漿開始結塊。雖然看起來有點像嘔吐物,不過喝下去之後,甜美甘醇,能解身心疲勞,不僅有大豆豐富的蛋白質營養,也有橘子的纖維素,酸酸甜甜,此乃居家旅行常備甜品。
IMAG1035.jpg


不要以為我亂講喔,這真的還蠻好喝的耶,我學生聽我這麼介紹,實際做了一杯,也是讚不絕口耶。不過他豆漿加太多了,變得豆漿味太重,要做的話,豆漿不要太多喔。這個的食用度,絕對不像那個牛奶加醋變起司的節目啊。

這裡頭的科學原理是蛋白質遇酸變性,使蛋白質和蛋白質的作用力,大於蛋白質和水的作用力,然後就出現沈澱了。

社會課本之我見-新疆的瓜

我讀其他科的課本,也不只是讀國文啦,目前最喜歡讀的是社會科的課本。前一陣子看到地理課本介紹產業活動時,講到「新疆綠洲地區由於日夜溫差大,利於植物累積糖分」
新疆甜瓜果.jpg

看到這段話,馬上想到這就是之前在這篇提到的抗凍劑。是不是有利,得看站在誰的角度,在人的角度上,這的確有利。不過站在植物的角度上,它可是用它最大的資產-糖來抵禦寒冷,這樣對它是不是有利呢?

根跑出來了

根,平常躲在地底下,要看到也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在某些特殊狀況之下,樹根就變得顯而易見了。

這是2010年7月在大雪山看到的一顆斷木(種類不明),它的樹根都是橫著長的。

樹根01.JPG


這是2011年11月在竹北看到的黑板樹,真的就是「往下扎根」啊!
樹根01.jpg


這是在學校附近人行道邊看到的闊葉蘇鐵
IMAG1044.jpg
IMAG1045.jpg

2011思源高中基礎教學研習會記錄

今年的思源高中基礎教學研習會是在11/26舉行的,當天剛好也是國防醫學院辦大體解剖展的日子。我們一早趕去台北看了解剖展之後,再匆忙感到交大參加研習會,到的時候,第1場已經開始了,所以身為主持人的梅子也不用介紹了,就只好給艦長自己介紹了。


講 題:特色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執行—【科學素養培訓課程】
主講人:中山女中蔡任圃老師
http://www.wretch.cc/blog/biocaptain
艦長的課程,在他的部落格裡寫得都蠻仔細的,雖然我都已經拜讀過了,但是實際聽到還是不太一樣的感覺。

我喜歡他讓學生做的幾件事情,一是經典論文選讀,另外則是要學生做文章評析,分析文章的佈局。還有一週之前,聽他在生物趴辣客4分享的時候,他讓學生做改寫課文的部份,這些都是做科學閱讀和寫作,我覺得很值得去做的事情,也是我想效法他去做的部份。

經典論文選讀的部份,我回想到一件事,我曾經接過家長的電話,抱怨老師要學生讀科展報告,可是小孩子不會讀,就在哇哇叫。當下我就想到一件事,其實我們帶科展,常常會要學生去讀報告,可是要讀科學報告,其實是有技巧的,並不是得從頭到尾讀,反而是需要先讀頭尾,再讀中間的部份。

關於讀論文,我還有個經驗,之前在研究所的時候,有堂教統計的課,教授要我們找論文,但只去讀那裡頭統計的部份,分析裡頭抽樣的方法。那種讀論文的經驗,讓我在讀科學報告的時候,有不一樣的切入點。

另外評析文章這件事,過去我們都會覺得是國文老師該教的,關科學老師什麼事情,不過其實不同的角度去看文章,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學生如果可以用兩種不同的角度(科學與文學)去看文章,其實會有很有趣的感覺。

改寫課文的部份,艦長是要學生去分析教科書的課文,看看哪裡不通順,看不懂,要學生用自己的話再寫過。我喜歡這種評量的方式,或許也可以說是教學的方式,從學生的作業一定可以看到一些自身的盲點,因為我們是具有充份知識的人,常常會忽略掉初學者的需求。




講 題:高三實驗的教學活動延伸
主講人:中山女中 顏映帆老師
映帆老師是大學學妹,以前在大學的時候,就覺得她很有執行力。

高中生物的實驗課程裡,蛙剖已經不是必要的課程,不過在某些狀況之下,還是得帶學生做這個活動。映帆他們的作法很有意思,課程裡不會有蛙剖實驗,反而是拉到寒暑假時再做,而且也不是每個學生都做,而是讓想做的人提出實驗計劃書,寫出做了蛙剖實驗之後,想在延伸做些什麼。實驗計劃書經過老師們的審核通過之後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實驗室做蛙剖。

做不做蛙剖真是令人難以決定的事情,做了怕生命受傷害,不做又擔心學生讀大學誤入歧途(以為自己很勇敢)。同科的老師有人做蛙剖,你不做也尷尬。

另外映帆還分享了她讓學生做「組織酵素活性」的實驗,就是豬肝或蘿蔔加雙氧水的實驗。同類型的實驗,我之前設計很久,想法子設計實驗讓學生做(連結一連結二)。而她比較厲害,是讓學生自己設計。雖然這樣子她會很累,得花上很多休息時間和學生討論,應該怎麼設計實驗,不過最後的結果是值得的。

講 題:台灣高山生態體驗的帶領-高中篇
主講人:板橋高中賴敏娟老師

坦白說,聽完之後,我還是沒有把這個活動弄得很清楚,後來上網查了,原來賴老師介紹的是這個活動-「太魯閣國家公園參與式生態知識體驗教育」

針對2003年第五屆「世界國家公園暨保護區大會」強調招募年輕世代成為保護區的工作夥伴,同時葉署長於99年度11月26日保育經營管理研討會亦傳達「增進夥伴關係理念,導入志工組織等夥伴對國公園保育工作參與」觀念。爰此,今(100)年度本處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以合作協議方式,合作辦理「太魯閣國家公園參與式生態知識體驗教育」,擬訂高中師生共同參與式生態知識研習計劃,藉由現地體驗、教學互動、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深入研習,並期待透過師生將國家公園保育理念推廣至校園。
是項計畫已陸續於本蓮花池、中海拔霧林帶和高海拔地區辦理4梯次的生態研習活動,今年度最後一次高海拔生態研習活動將於8/23-26假高海拔合歡山地區辦理,共計有台東高中、中正高中、花蓮高中及師大附中等多所學校師生約計60人共同參與。

太魯閣的活動,讓我想做更在地的參訪,我想新竹地區應該是可行的吧?



竹東高中韓中梅老師

韓老師實在太厲害了,先鼓掌一下,當天聽的人應該會嘖嘖稱奇,居然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玩,還好她有把在思源分享的東西整理成一篇文章,不管有沒有參加,都可以去看看。另外,韓老師在12月會辦一個高中生物教師的小型分享會,有興趣的可以寄信給她


武陵高中的林峻緯老師
峻緯老師分享了他們教學團隊用圖片教生態系的課程,讓小組用搶答方式,看圖片搶答那是什麼生態系的。我後來提出一些建議,其實也是想像,如果我要教的話,我會想要怎麼做。除了搶答之外,也可以試試看讓每個小組都提出答案,讓他們彼此之間腦力激盪,提出為什麼認為那個生物是哪個生態系的。

另外,也可以試試看,把不同生態系的圖片混在一起,讓學生找出哪個圖片和其他圖片的生態系不同,當然也可以藉此去讓學生進行科學對話


萬芳高中的趙振寰老師
振寰老師提出了他和國文老師協同教學的課程,課程主體是生態系,教是各自教,不過評量的方式倒是融合在一起了,他讓學生去分析赤壁賦描述的場景屬於哪個生態系,並說明原因,學生的作業最後再由國文老師和生物老師共同批改。我如果是學生,一開始一定會傻眼,想說這要怎麼分析,不過接著一定會很努力的完成。

後來我提出的想法是,也可以繼續延伸,用生物學的知識去分析文學作品。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沒事去找國文課本來看的原因啊。

另外我也提了個建議,關於生物和文學的結合,有本書很值得一看:潘富俊老師出的「中國文學植物學」。這書很有意思,很多文學作品,用科學的角度分析,就會發現其中奧妙之處。像是分析紅樓夢裡的植物種類,就會發現可能這部作品的作者有兩人,因為植物出現的頻率不同;而韋應物的「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如果用生物腦想一下,就可以推論,那個松子可能是種子無翅的華山松,因為有翅的落下來,聲音不至於太大。

會後老師來跟我聊,原來他這樣課程的想法,是源自於國文老師有看我的blog,覺得很有意思,就找他一起來玩這個課程,沒想到我這麼害人不淺啊。


小小附註一下:之後得知,振寰老師居然是醫師轉任教師,這種我夢裡幻想的情節居然出現在現實生活裡。

寫完對這些分享演講的心得之後,赫然發現,這些都在近來中央團在推的四個項目裡頭:科學閱讀、探究教學、教學評量、戶外教學。原來中央團早有野心,用這四項把什麼都包進去了。

七上國文課本之我見

今天跟學生借了他們的國文課本來看看,我想看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東西跟生物有關的。翻啊翻的,果然找到了一些。



楓橋夜泊  唐 ·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翻到這首詩,細讀之後,對詩的解釋有不同的想法。解釋說「烏」是烏鴉,不過我覺得好像怪怪的,烏鴉是日行性的鳥類,晚上會叫嗎?

我看詩裡描述的狀況-晚上的江邊,我覺得會不會是鷺科的鳥類啊,像是夜鷺之類的,牠們的叫聲有點像烏鴉啊。

在這個關渡自然公園的鳥音資料庫裡,雖然沒有夜鷺的聲音,但是有大白鷺、小白鷺的叫聲,聽聽看,跟烏鴉有一點點像。詩人會不會以為夜鷺叫就是烏鴉叫呢?

後來我查網路上有關楓橋夜泊的考證也看到好多人對這首詩的解析有疑問呢。




兒時記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又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沈復這篇富有物外之趣的文章,長大之後再來讀,覺得實在有點恐怖。我對這三件事有意見:

  • 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是好事,不過張目對日是件傷身的事情,不要亂學。
  • 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
    煙打哪來?該不會是跑到床上燒稻草吧,不過如果是這樣,就不會是「徐」的感覺了,而且也不會是「噴」。「徐」和「噴」兩件事加在一起,會不會是把煙含在嘴裏呢?
  • 捉蝦蟆,鞭數十
    不用多說,小時候就知道這是一種虐待動物的行為。
把這些事情加在一起,這應該會是讓爸媽頭疼的小孩。眼睛看太陽、抽煙、虐待動物通通都來,希望這些是我搞錯了,不過沈復不在世很久了,事情的真相沒有人知道。




製作雞翅骨骼標本前傳

最近教我們班9年級的生物外加課程,講到了同源器官,我想到去年梅子有讓學生做雞翅骨骼標本,我也可以來讓學生做看看吧。

我就先做好一張學習單,一面是這個網址的同源器官,我要他們用色筆把每個動物的同樣骨頭都畫上相同顏色,另外一面則是雞翅骨骼的細部名稱,還有如何製作骨骼標本的說明。
通常完整骨頭為11塊,但有些可以看到12塊,主要是第二掌骨的部份
掌骨實為腕掌骨,是第三掌骨和第四掌骨癒合而成
第二掌骨通常只在第三掌骨留下結節的痕跡
但有時可以看到尚未癒合,而留下一小顆骨頭,就會變成12塊



11塊骨頭分別是
肱骨
橈骨
尺骨
尺側腕骨
橈側腕骨
第四掌骨
第三掌骨
第二指骨
第三指骨(兩個指節骨)
第四指骨

至於雞翅膀的來源則是到我們學校附近的滷味攤上買的雞翅,一支15元,再買袋塑膠袋給他們一人一袋包雞翅。

一邊吃著雞翅,一邊上課,嘴裏還要特別注意不要把骨頭給咬斷了,我想這是他們這輩子最專心吃雞翅的時候吧。兩個禮拜後就可以看到他們的作品了,真是令人期待。

一邊吃雞翅,我還把我的頭骨收集品來出來給大家摸骨呢。


晚上看學生的fb,耕嘉貼了一張他舅媽的作品,真是厲害。聽說是用牙籤挑肉做出來的,這樣很好,連拼都不用拼。像這樣的骨頭,我會建議直接送去漂白,最後撈起來蔭乾之後,再把多餘的肉挑掉,這樣就很完美了。



用Google Earth看大陸漂移



記得以前學生物地理學的時候,我對大陸怎麼飄過來飄過去,一直很感興趣。現在Google Earth也可以看大陸漂移了。

首先到全球圖庫裡搜尋 Global Paleogeographic Views,選擇「在Google 地球中開啟」,就可以了。



實際執行的畫面就像這樣



建議可以開啟「邊界和地名」的圖層讓現在的地圖邊界出現,然後去點選各地質年代,看看那時候的大陸和現在的大陸差別在哪,位置有什麼不同,也可以去看看非洲和南美洲什麼時候開始分開的。

如果能在結合化石出土的資料庫,也許會更有趣呢。

2011年11月29日

用Google Earth看海洋生物

你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那群隨著東澳洋流游動的海龜們嗎?牠們隨波逐流到底要去哪呢?

科學家們也很想知道這個答案,The Global Tagging of Pelagic Predators(GTOPP)這個計畫,他們把遠洋的掠食者安上了紀錄器,可以紀錄時間、海水深度、地理位置等資料。而這些掠食者的種類包括鯨魚、海豹、翻車魚、鯊魚、信天翁、海龜,甚至連魷魚都有。今年六月他們的研究資料上了Nature



這些動物的移動模式,有些是東西向的,有些是南北向,透過和海溫資料或葉綠素資料的結合比對,科學家們就更能找到牠們遷移的模式。



如果想看這些動物的路徑資料,除了上GTOPP 的網站上看,也可以用Google Earth 來看,在海洋圖層裡有個動物追蹤,這就是了。



選取之後,就可以去太平洋上找動物的路徑了。如果找不到,可以直接點兩下[動物追蹤]的標籤,畫面就會飛到美國西岸,有動物在的地方了。

選擇Swim with me,就可以模擬那隻鯨魚在水中游泳的路徑。選擇Download  track還可以直接在Google Earth 看牠游動的路徑呢。

如果結合看高度剖面的方法,還可以更進一步瞭解牠游動的距離有多少,以及游多少就上浮一次。不過要看後者,得選那些鯨魚、海豹那些海洋哺乳類。

以這隻Fin whale來說,牠游了17319公里呢!不過可惜在Google Earth,沒辦法看到這是花了多少時間游出來的。要看詳細資料,還是得回到GOTPP這裡才看得到啊。

用Google Earth 看高度剖面

Google Earth 6.1版有個新功能是看地形高度的剖面圖,過去如果要用Google產品來作這件事情,通常得外掛程式。(連結一)

不過現在Google終於把這個功能放進Google Earth 了。作法是,只要你用新增路徑的方式,畫出你想知道高度剖面的位置。



然後再到你剛繪製的路徑處,按下右鍵,選擇「顯示高度剖面」



這樣就可以顯示出高度剖面的圖了,下圖的例子就是台灣島的橫切面,中間有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




另外,地理課都會講到的從中國西部到東部的高度變化,也可以拉一下

在高度剖面圖中也可以用滑鼠選取,看看那是什麼什麼地方。例如下圖是標記台灣海峽的部份,從圖中也可以看到傾斜度等資料。



不過目前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還沒有辦法正常顯示海平面以下的地形,其實Google Earth 的資料庫裡是有海洋深度的資料耶,用滑鼠在地圖上滑動時,下方狀態列就會顯示海拔高度了。

生態系模擬遊戲

前篇介紹的內分泌卡片,論壇上的討論串後來講到了東京工業大學做過的DNA卡片。2006年的時候,我追他們的這個活動追得蠻勤勞的,我很喜歡看他們有什麼新的創意,不過過了幾年我就忘記繼續關注了,經過討論串這麼一提,我就順便再去查看看,這些日本的學生又有什麼新的創意了。
一查不得了,他們2007年,還做出了一款生態系模擬遊戲,叫做諾亞方舟
http://www.geocities.jp/bio_kaizoku/index.html


圖片來源:http://www.geocities.jp/bio_kaizoku/index.html
這個頁面可以下載。

我看了他們的程式是用Java寫的,看樣子似乎可以改成中文版,不過我還沒有去玩,不知道可玩度和科學度如何?

在看網頁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這個關鍵字生態系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ゲーム,這是生態系模擬遊戲的日文,我想日本也許有做很多這類型的程式吧?

於是我就用這個關鍵字丟到Google去查,果然讓我查到了一些有趣的網頁。

http://seitai-simulation.softonic.jp/

圖片來源:http://seitai-simulation.softonic.jp/

感覺上,上面這款模擬遊戲和下面這個網址的內容有點像
http://nicoviewer.net/sm11305578


另外下面這個是生態金字塔的模擬程式
http://tail.s68.xrea.com/html/movie/lab/wave/wave02.html
用滑鼠可以拉動每個營養階層的大小,放開之後,就會看到每個營養階段的波動。例如,把生產者那階變小之後,就會看到以上的各階都跟著變小了,然後全部都消失。不過程式還是有些問題,像是把最高級的消費者弄小之後,整個生態系卻不會消失。

內分泌撲克牌

用撲克牌玩內分泌,不是新鮮事,之前我幫忙推銷的內分泌王就是個經典例子。

最近看到新理科教育ML裡後藤昌紀老師的一篇貼文,他提出了用市售撲克牌來做內分泌活動教學的點子。

他的作法是在撲克牌上貼上詞卡,的四個花色,分別代表不同意義,紅心代表神經傳導物質的名稱,方塊代表引發的現象,黑桃表示內分泌腺,梅花表示功能。舉例來說,紅心K是正腎上線素,方塊K是戰或逃,黑桃K是下視丘,梅花K是交感神經。

後藤老師提的作法在下面,我就不翻譯了,反正我們實際拿來做也會改掉很多。

カードの番号  ハート        ダイヤ      スペード    クローバー
1         アドレナリン    血糖値上昇   副腎髄質   グリコーゲンの分解
2         グルカゴン     血糖値上昇  ラ島A細胞   グリコーゲンの分解
3         チロキシン     血糖値上昇  甲状腺     代謝の促進
4         糖質コルチコイド 血糖値上昇  副腎皮質    アミノ酸をブドウ糖へ
5         鉱質コルチコイド 血圧上昇   副腎皮質    ナトリウム吸収
6         バソプレシン   血圧上昇    脳下垂体後葉 水の再吸収
7         パラトルモン   筋肉、心臓を動かす 副甲状腺 カルシウム吸収
8         甲状腺刺激ホルモン 血糖値上昇 脳下垂体前葉 甲状腺に命令
9         副腎皮質刺激ホルモン 血糖・血圧上昇 脳下垂体前葉 副腎皮質に
10        成長ホルモン  血糖値上昇 脳下垂体前葉  タンパク質合成
J         インスリン    血糖値低下   ラ島B細胞  グリコーゲンの合成
Q         アセチルコリン リラックス   視床下部    副交感神経
K         ノルアドレナリン 戦うか逃げるか 視床下部  交感神経


というように ハートがホルモンや神経伝達物質の名称
ダイヤがホルモンなどによって起こる現象
スペードが内分泌腺
クローバーが働き

有這樣的概念之後,其實也可以有其他的作法,像是把其中的一個花色改成作用的器官或組織。
不過這套內分泌牌要怎麼玩呢?目前倒是沒有討論到那邊。

2011年11月20日

觀察薜茘,然後做成牛奶薜茘凍

前陣子梅子上課上到生態系,她用了讓學生表演的方式來授課,詳情要請她再解說。有天她上完課就帶了一袋的植物回家。

原來這是學生表演用的道具,學生說是家裡種的愛玉,家裡每年夏天還都會弄愛玉凍來吃。不過我看這個外型不太像愛玉,看起來應該是薜茘才是。
薜荔 (2)

薜茘和愛玉兩種桑科榕屬的植物,目前是被植物分類學家處理成同一種。但是因為薜茘的學名發表較早,所以愛玉就變成了薜茘的變種。

薜茘的學名 (Ficus pumila L.)
愛玉的學名 (Ficus pumila L.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

愛玉的學名裡那個awkeotsang 是個有趣的字,這是用「愛玉欉」的閩南語發音,然後再拉丁化而成。


無論愛玉或是薜茘,他們都有隱頭果,真正的花藏在這個膨大中空的花托裡,「無花果」也是長這樣,不過便利商店裡有時候賣的罐裝絲狀的無花果,其實不是真的無花果作的,那通常是木瓜作的。

薜茘的隱頭果一端,有個小洞,專供薜茘小蜂進出。
薜荔 (3)


縱切一刀,在愛玉裡頭會叫做愛玉子的東西,這裡就叫薜茘子吧,不過這些看似種子的東西,其實是瘦果。
薜荔 (5)


隱頭果的入口崎嶇難行
薜荔 (7)


偶爾可以看見身首異處的昆蟲,看不出來是不是薜茘小蜂。像這種有薜茘子的雌榕果,如果有薜茘小蜂,也應該是雌的。因為雄的沒翅膀,只會在雄榕果裡出現。
薜荔 (11)

看薜茘果裡的構造時,邊看邊查資料,很多都寫薜茘不容易做出凍。不過既然學生家裡每年夏天都會做凍,我還是相信這個是可以做的,只是該怎麼做呢?

如果是愛玉凍的作法,那麼資料上都寫要先曬乾數天,不過我覺得新鮮的沒理由不能做啊!所以乾脆把那幾顆薜茘通通切了,把裡頭的瘦果都挖出來。
薜荔 (12)


然後放進豆漿袋,在鍋子裡搓洗。搓到水變得黃,也變得有膠質的感覺。我心想應該等半個小時就可以凝固了吧?不過半個小時之後,水還是一樣稠,卻沒有凝膠的感覺。再細看了資料,得知愛玉結凍的現象,是愛玉子釋出的果膠經果膠酯脢的作用後,再與水中之雙價陽離子交聯形成大分子才變成的。偏偏我用的水是過濾過的水,雙價陽離子可能也不多。
薜荔 (13)


這可怎麼辦呢?雙價陽離子...雙價陽離子..那就用鈣離子啊!哪裡找?嗯..牛奶吧。於是我就倒了一些牛奶進去。過了一陣子之後,果然結凍了,而且還變成了牛奶薜茘凍。
薜荔 (15)


好不好吃呢?當然好吃啊,加了糖水什麼都好吃啊!
薜荔 (1)



延伸閱讀
愛玉與薜荔的私密世界(上)
愛玉與薜荔的私密世界(下)
愛玉子專題報告

拍縮時攝影的生活記錄器

辦生物趴辣客4的時候,我在場上擺了一個像攝影機的奇怪東西,有鏡頭卻沒有觀景窗。其實那個東西是縮時攝影機,不過業界自己給它的稱呼是「生活記錄器」。
縮時攝影機 (1)

這東西可以定時拍照,存在隨身碟裡,抓下來就已經是影片了。吃三號電池四顆,說明書說電量可以拍攝18000張照片。

預設的拍攝間隔有1min、5min、30min、1hr、4hr、24hr。也可以自己設定時間,從5秒到11小時59分59秒都可以。儲存的介面是隨身碟,最多可以支援到8G。

縮時攝影機 (2)

拿到這產品之後,其實都沒試用過,第一次帶它出來見世面,就是在生物趴辣客4的場子裡。一整天的活動,每5秒拍一次就變成了9分鐘的影片了。會切成兩段是機器自己切的,第一段檔案大小506MB,第二段180MB,不知道切分的原則是什麼?

雖然縮時影片拍完全程,不過看完應該也不知道這些人在玩什麼鬼。只知道電風扇和大家的頭部擺動最搶戲。






我想,下次乾脆出動多一些機器,做成四個方位,再做成一個影片,這樣應該會很有趣。

觀察梨子

秋天有好多生物可以拿來吃喔,看來是寫生物觀察的好時機呢。

吃梨子的時候,大概沒人會想要這樣把它橫切吧,其實把果實橫切來看,別有一番趣味呢。
梨子 (2)



像梨子、蘋果這類果實,其實我們吃的部份,不是由子房發育而來的,而是由膨大的花托癒合發育而成。真正由子房發育而來的是蘋果核或梨核那個位置。

從這張用藍點標示的橫切面來看,藍點以內就是子房發育的地方,你們吃嗎?通常不吃吧?不過我會吃耶,因為我懶得丟果核。而藍點以外就是由花托發育的。

梨子 (2)-line

我一直很想實際切蘋果和梨子的花,看看他們內部的構造,我想也許可以請在梨山的老哲幫忙弄些落花吧。

望遠鏡看太陽

兩個禮拜前看到一則太陽黑子的新聞

看太陽表面最大黑子群 把握這一兩週
〔記者蔡偉祺/台北報導〕超大太陽黑子群,面積有卅三倍地球大!

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最近太陽表面出現一群面積非常大、結構非常複雜的黑子群,規模是六年來最大,即日起天文館開放第二觀測室讓民眾以專業望遠鏡觀賞這難得一見的天文奇景。

天文館表示,黑子會隨著太陽自轉慢慢移動,十四日之後,太陽黑子現象就會轉到背面,無法再觀測到,目前是很好的觀測時機,這幾天已有許多民眾到天文館來觀測。第二觀測室開放時間是星期二到星期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下午兩點至四點。

天文館指出,這是二○○五年以來最大的一群,到昨天上午為止,這群黑子的面積已達太陽半球面的百萬分之一千四百左右(含黑色的本影和灰色的半影),相當於地球總表面積卅三倍。

天文館說,這群黑子磁場結構複雜,從太陽東緣轉出後,已發生數次強烈爆發,爆發噴出的物質掃過地球時,會擠壓地球磁層與大氣層,引起地磁磁暴,在高緯度地區引發濃而美麗的極光,最近有機會前往高緯度地區旅遊的民眾,可以注意相關訊息。

自己除了上次不小心看到疑似太陽黑子的東西之後,就沒仔細看過太陽黑子了,所以一直很想仔細再看看太陽黑子。查了一些資料,用望遠鏡投影太陽的影像,似乎是簡單可行的作法。不過最近北部的太陽一直沒出現,等到了今天才出太陽。

其實我已經先查過 NASA 的影像資料了,今天看到的黑子不大也不多,但我還是趁著太陽出來的時候,趕快練習一下要怎麼用。
望遠鏡看太陽 (1)

黑點是地板的,不是太陽的。
望遠鏡看太陽 (2)

如果是直接投影在地板上,那麼太陽的影像會變形,所以最好能找一個白色平板,作個架子,把望遠鏡固定在上面,這樣觀測的時候,才不用一直調整距離,只要專注在方向調整上面就可以了。

測脈搏電子套件

我對電子產品有著莫名的愛好,自從多年前到電子材料行,買了一個心跳偵測器之後,就開始瘋狂地收集可以測脈搏、心跳的電子套件。

以下就來介紹幾個,這個是睿意公司出的心跳發光音樂盒,很難買到。我曾經在新竹的某間電子材料行看到,當時沒出手,過了兩天再去看,就已經被買走了。後來我到處尋覓,兩年後終於在光華商場裡看到。其實應該直接跟廠商訂就可以了。
心跳音樂盒 (2)


這些東西的偵測原理都一樣,背後有個紅外線發射和接收的東西,把手放在上面,它可以偵測心跳時皮膚、肌肉組織亮度的改變。
心跳音樂盒 (1)

另外一個心跳計,可以當碼錶、計時器來使用,不過我要的只是它測心跳的功能。
心跳計

還有一個叫做 心跳戒指運動表,可以直接戴在手指上,戒指上也有發射紅外線和接收紅外線的裝置。
心跳戒指運動錶 (1)

其實也不是說一定要紅外線才能測,現在Android手機就有很多App可以測心跳脈搏。我最喜歡的是這個-Instant Heart Rate,因為還有圖形顯示。

玩了這些東西之後,讓我發現其實用筆電的webcam就可以測了。只要手指頭貼著鏡頭,在手指後面再打光,就可以從電腦螢幕中看見畫面忽明忽暗。我想要用C寫個webcam應用程式來抓這個畫面的 red channel 亮度值,這樣就可以用筆電來測心跳脈搏了。

其實,之前我還有另外一個作品-心跳衣,不過不知道被我放到哪去了。我是用一個心跳偵測器外接多顆LED燈做成的,不過那時候一直沒成功,直到幫我處理蝙蝠偵測器電路的有義兄協助之後才完成的。等我找到之後,再整修一下,下次生物趴辣客的時候,就拿出來給講者穿好了,這樣就可以看到講者有多緊張。

從番茄果實看胚珠著生

最近在幫九年級複習生物,講到植物的生殖,其實這個部分沒什麼難,但最令學生感到困擾的就是子房裡有一個胚珠的示意圖,學生總是分不清楚那裡面是一個胚珠還是六個七個胚珠。所以我會在黑板上再畫上考卷上常會出現的八個胚珠的示意圖來比較。

有天在某個班級上課的時候,突然瞄到他們營養午餐的番茄還有一整袋沒吃,我想何不讓他們用果實來認識子房裡的胚珠呢?

我要他們每人拿兩粒番茄,每個都咬一口,但是咬的方式不同,一個要橫咬(橫切),另外一個要縱咬(縱切),咬完之後就來看這些前身為胚珠的種子們是怎麼長的。

從番茄的縱切面,可以看到種子都是長在中間的軸上,這叫做中軸胎座。和考卷上會出現的多個胚珠示意圖還蠻像的。
蕃茄 (2)

橫切面則可以看到番茄漿果的分隔有兩室,如果是大番茄,可以到五個室。
蕃茄 (1)

番茄皮也拿來看一下,排列緊密,細胞裡有色素顆粒。
蕃茄皮 (3)

延伸閱讀
黑胡桃部落格的
蕃茄開花結果
漿果(2) -猜猜番茄切開有幾格?

2011年11月12日

家長來信鼓勵啦

有天下課,一個學生遞給我一封信,打開來一看,是家長給我的鼓勵啦。簡單幾句話,就讓我快樂很久了。
IMAG1002.jpg

我到底幫小朋友準備什麼資料呢?其實就是附上一首歌-消化系統版的童話。過一陣子再附上血液循環版之小薇或是內分泌版之背叛,學生應該會瘋掉才是。

到產地,看花生



花生這個主題,不是沒post 過,只是當初的花生是直接帶到家裡來的,我沒到產地看看,實在很可惜。

今年梅子的同事提起,他們家又要採花生了,問我們要不要去看看。這等好機會,怎麼可以放過呢。


這就是花生的花,一片花生田裡,因為已經到了結果期,所以沒有太多花了。種花生的李伯伯說,長在靠近土的花比較大,才會結花生,長太高的沒辦法結。




仔細看這些花生長的位置,都是在靠近基部的地方長出來的




這張尚未拔起來的花生株,還看得到幾根伸到土裡的果梗(右方)



花生是雙子葉植物,典型的軸根系



 大部份的根瘤菌都長在支根上




前一季種的花生,採收之後剩下的花生莖曬乾之後,可以再放回原地,變成肥料增加地力。

花生的習性這麼特殊,民間的傳說當然不會放過,傳說花生會長在土裡,是因為朱元璋小時候在花生田裡玩,睡在花生株上,結果花生弄痛了他的頭,他很生氣,就要花生長到土裡,從此花生就只能長在土裡了。這種故事,看起來就覺得朱元璋的幕僚散佈出來的故事,想要塑造朱元璋是皇帝首選的形象。

花生這種習性,讓我想到幾個問題。

  • 開在上面的花不會結果,是因為位置太高,長不到土裡,還是本來就不容易結果?如果是因為位置高,那麼弄一包土在上包住它,是不是可以讓它結果呢?
  • 花生的子房會鑽進土裡,這是向地性還是負向光性的影響?如果是向地性,那就有趣了。因為雌蕊本來有負向地性,可是結實的時候卻會轉變成向地性?
  • 如果用鋁箔紙把還沒鑽進土裡的子房包起來,是不是也可以結實?
  • 結實的過程是不是不需要光線?
現在家裡有花生,也有稻子,也許可以弄個花生米漿來喝。如果加上那個自己做的麥芽糖,還可以做花生糖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