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在昨天(7/13)舉辦了第三屆的科學繪圖研習。其實早從第一屆研習開始,我就一直很想參加,只是就是這麼巧,都遇上了我無法參加的日子。這回總算能參加這個研習,真是太高興了!不過梅子就可憐了,因為剛好遇上第二次基測的日子,身為試務單位的組長,怎麼走都走不了啊,所以只好我孤家寡人一個到台中參加。
今天的研習課程相當扎實,先是科教組葉貴玉主任介紹「科學繪圖簡介及案例介紹」,然後是林業試驗所的陳一銘先生講解「科學插圖經驗談」。下午則是繪圖工具的講解,分別請科博館助理研究員黃俊霖講解手繪技巧,第二屆科學繪圖國高中組第1名的廖超凡講解繪圖版的技巧,以及科教組的嚴中佑講解顯微鏡繪圖臂的技術。
最後的時間則是分開由各組的指導老師講解繪圖技巧和重點,我選的是植物組,所以聽的是楊宗愈副研究員的講解。
以下就是我一整天的筆記:
科學繪圖的基本認識科學繪圖必須講求真善美
- 真:必須有事實根據
- 善:圖有完整意涵
- 美:藝術手法表達
科學繪圖可以用一張圖就表達全部的樣貌,例如要在單張圖片中呈現一個棲地裡的所有生物種類,但攝影因為紀錄的訊息有限,最多是將拍到的所有生物做拼貼。例如陳一銘老師展示了一張他繪製的圖片,那是將加羅湖復原成四百年前的森林環境,他在畫面中繪製了幾十種的動植物,這些都是攝影做不到的。
再舉個例子,在植物誌中的植物圖,能在單張圖片中將植物的各部器官(花、果實)同時呈現。但做這樣的繪圖時,必須確認在它的生活史中,這兩種器官真的能同時存在,否則就失去了「真」。也就是說,這種植物實際上花和果實會在某段時間同時存在,但攝影未必剛好能拍到,所以透過繪圖能夠將這種情形同時呈現,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同個畫面中呈現其他解剖構造。
科學繪圖能夠全方面多角度強調特徵細微構造,並且表達拍不到的內部構造,例如想要同時表現某昆蟲的體表特徵,又希望能將一部分的內部器官呈現出來,這種也只有科學繪圖能做得到,如果光靠攝影,大概只有把昆蟲開腸剖肚拍照才做得到。
科學繪圖能表達具體形象或抽象概念,例如水循環、板塊運動。這些抽象的概念或者是大尺度的現象,只有用科學繪圖才能表現出來。
雖然科學繪圖看來這麼神奇,但實際上也需要和攝影、文字互相輔助,才能讓概念、影像完整呈現。
人們最廣泛接觸的科學繪圖要算是圖鑑了,就以野鳥圖鑑來說,雖然市面上照片圖鑑那麼多本,但是最為人廣泛使用的還是繪圖式的圖鑑。因為這類圖鑑能夠讓一堆鳥都擺一樣的姿勢,讓你比較不同物種的相似特徵,而且也有攝影很難拍到的影像。
善用科學繪圖,不僅能輔助攝影的不足、而且還能幫助自己觀察入微,留心那些按快門不會注意到的細節。
繪圖技術傳統的科學繪圖是用針筆或代針筆進行「點畫」,因為是用黑點的疏密程度來表達明暗程度和立體感,所以適用於傳統的黑白印刷,即使經過影印,也能呈現細節。但這種繪圖若經過網版印刷,則會喪失細節。
除了以打黑點方式呈現,亦可在黑暗處畫白點,表現明亮感。進行點畫總有個界限,在某個界限下是剛好的,超過界線,主體就會太黑。發生這種情況,則可以將背景繪成黑色,利用對比的效果,挽救主體的影像
除了點畫之外,亦可使用「線畫」。善用線畫的虛線可以表達不容易出現、不清楚或是不存在的線條,例如昆蟲被掩蓋的體節線條,無法從外觀看見,但是它實際存在,就可以用虛線來表示;繪製動物腳印時,也是使用虛線來表示無法留下清楚印記的部份;另外,在標本上某些應存在,但消失的部份也應以虛線呈現。
無論是點畫或線畫,初學者都應從素描開始,之後再墊上描圖紙,在紙上進行點畫或線畫,若畫錯,也只要更換描圖紙。倘若要上彩,可利用光桌從素描圖複製一份,或是影印加深原稿的線條,再附上一般紙讓光透過,藉此描圖。或者在原稿背面塗上鉛筆,用沒水的原子筆在正面將原稿影像轉印到紙上,得到輪廓。
除了手繪之外,也有其他器材可供輔助,例如繪圖臂。繪圖臂是將解剖顯微鏡外接一裝置,使左眼看見紙筆,右眼能看見標本,兩眼的影像重合,藉此等比例描出顯微鏡下的影像。
另外電腦繪圖也是一種方式,透過攝影得到數位影像,再運用繪圖軟體和繪圖版,進行繪製。為了避免色彩影響,可先將影像去除飽和度,再以最小筆觸,慢慢描繪。
在進行植物繪圖時,必須仔細觀察細部特徵,例如注意葉柄處常會膨大、葉柄的長度、葉子著生的角度、葉子是否對生、互生或輪生;此外,是否具有托葉,托葉是否有毛也需要特別注意。在繪製葉背凹陷的葉脈時,可以用不同粗細的針筆來繪製呈現立體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