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6日

科學探究軟體-FrogPond

最近玩很多科學探究的模擬軟體,這裡再來介紹一個,叫做FrogPond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herronjc/SoftwareFolder/FrogPond.html
是一位大學教授開發的,檔案是免安裝的exe檔,就算是Linux系統也可以用wine執行。


操作也很簡單,進入軟體之後,就會先問你要用哪個場景,這有四個隨你選,每個場景的狀況不同,遊戲的目的是要找出青蛙畸形的原因是什麼。

左邊是野外的池塘,有Top Pond和Bottom Pond,右邊則有四個可供實驗的實驗池。左邊池塘裡的青蛙,有蝌蚪型態,也有成體的。紅色代表寄生蟲,知道青蛙的狀況為何,用滑鼠點一下綠點就可以知道。

你可以把野外的青蛙抓回四個實驗池,它就像燒杯一樣,是讓你作實驗的池子。每池上面的空格是讓你打標籤的,例如你可能抓一池畸形的,和一池正常的,你就可以把「畸形」和「正常」打進標籤裡頭。

這裡的青蛙不分公母,只要兩隻重疊在一起就可生出蝌蚪,牠們也有壽命,會生也會死。野外的池子和實驗池都有最大負荷量的限制。

場景一到場景四,青蛙畸形的原因都不同,但我這裡不會透露答案。

你在計算青蛙畸形數目時,除了一隻隻慢慢算,也可以用 Tools的 Sample來抽樣調查,你可以決定要抽樣幾次。若是抽樣20次,就是抓一隻紀錄之後,再丟回去,連續20次。雖然青蛙只有85隻,不過你可以抽樣數萬次,但程式執行會delay 。

雖然這是模擬遊戲,但算是真實事件改編,青蛙多一條腿的新聞最近幾年常常可以看見。學生們操作這個,就是在模擬科學家作的事情,必須進行實驗設計,用最有力的數據來證明到底青蛙畸形是什麼原因。我在學生活動時,會去訪問他們「你憑什麼證據,提出主張?」,這就是論證。



以下是我翻譯的活動單內容,大家參考一下。

FrogPond
1.          場景1 (scenario 1) 的上下池塘畸形的比例有多少?你覺得兩個池塘之間畸形的比例是否有差異?
上池塘(Top Pond)畸形率:

下池塘(Bottom Pond)畸形率:

畸形率是否有差異?


2.          在上下兩池塘畸形率有差異的場景中,提出一個實驗(可用圖來表示)找出畸形發生的原因?(寄生蟲、基因,或是兩者互相的影響)。請寫出你的假設,以及做實驗的方法,以及得到什麼結果與結論。
假設


實驗方法


結果



結論



3.          玩玩場景4,請判斷出這個場景中畸形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嗎?而且兩個池塘的畸形率為什麼不同?
畸形發生原因

上下池塘畸形率
不同的原因




FrogPond進階挑戰
1.          重新啟動場景1,在這個場景中畸形是因為單一個基因突變所致,請問導致畸形發生的突變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你如何做實驗得知?而且你得到什麼數據來證明?




2.          如何估計池塘中突變的等位基因頻率為何?請說明你會怎麼做?

校園裡的探索-動物採集

動物界分類的課程,除了看圖片、影片和標本外,還能不能玩些別的?

我們又走出教室到校園了,這次是要作動物採集與繪圖。我是個很喜歡亂走路的人,明明有鋪好的石頭路,但是我常常會故意走到旁邊的土地上東張西望,所以我知道校園的哪些角落裡會有什麼生物出現。我們常會覺得都會型的學校應該沒什麼生物吧,不過並不是,那只是因為大家沒有找對地方罷了。

這次的出走,我設定的採集目標是除了海綿動物、刺絲胞動物、棘皮動物這種校園找不到的以外,其他各門都找一種生物,而節肢動物們則是昆蟲和非昆蟲的都要找到。

學校風雨走廊旁邊的一處空地是最適合活動的地方,不過前提是得先準備防蚊液。學生們每人發一個封口袋和一隻長鑷子。
IMG_1336


什麼生物都可能找得到,扁型動物的陸生渦蟲,幾乎每班都找到了
IMG_1327


回到教室所作的事情則是用迷你顯微鏡仔細觀察這些生物,並且畫下牠們和紀錄行為。
IMG_1341


學生們都看過馬陸和蚊子,但是少有機會能用60x的放大倍率仔細觀察牠們,幾個本來很怕馬陸的同學,看了牠們之後,都覺得馬陸的臉長得很可愛啊。
IMG_1345

IMG_1347

IMG_1346

後來我也帶了九年級的班去校園玩,這次看到也不少啊
陸生渦蟲、蝸牛、蛞蝓、蚯蚓、蜈蚣、馬陸、鼠婦、白蟻、毒蛾幼蟲、東方水蠊

自製科學探究Flash-種子萌發

前面介紹Gizmos的軟體,其實我有給學生玩過幾次,前面要花不少時間安裝Shockwave Player的plug-in,又要安裝東安裝西的,說真的有點麻煩。

所以我就仿照他們其中一個軟體,自己也做了一個種子萌發的軟體,用的是Flash,一般瀏覽器都已經安裝了plug-in或內建,所以直接用瀏覽器開就可以了。




畫面中能操作的部份有水量、光照和溫度,另外還有五種種子可以選,選好條件之後,就依序按下播種、實驗、清除。本來應該設定一個鍵就好,不過我有無法克服的技術困難,所以只好分成三個鍵。

那這軟體到底可以作什麼呢?

我用這個來講實驗設計,自己控制變因、操作變因,看應變變因的變化。
也可以用來作圖表製作,讓學生操作之後,根據所得結果製成折線圖或長條圖。
或是用來尋找限制因子,五種種子有不同的發芽特性,可以引導學生用這個模擬軟體進行探究。

未來我應該會再做出幾個模擬軟體,像是用在遺傳、酵素、生態等部份。

-----------
20190123更新
由於現在的瀏覽器都已經不支援swf了
我就不把檔案連結放出了
要的人再寫信問我

以後看哪天我再改版用scratch來做好了


Explorelearning的Gizmos 模擬實驗軟體

這個資源其實已經找到好久了,但是一直沒拿出來介紹一下。

Explorelearning是美國一個很受歡迎的教育軟體網站,提供許多互動學習的軟體,沒註冊的可以免費玩5分鐘,這篇《互动学习-系列软件之一 explorelearning》有很深入的介紹。


有許多很棒的模擬實驗軟體可以協助掌握控制變因、操作變因。範疇很廣,特別是遺傳、生態、植物生理,還有一些族群統計的,甚至還有骨頭測量,這些都挺有趣的。這些軟體在哪裡,就自己點進分類看,都寫得很清楚。


要教科學方法啦、探究啦、可以先用這些模擬軟題玩玩,讓學生寫出如何控制和設計。這裡很多遊戲都可以拿來作實驗操作的模擬,也可以用來玩玩PISA的內容,主要是辨識科學議題,解釋科學證據。

不過這網站的軟體最大的問題是,1.要用Shockwave Player才能玩 2.要連上他的網站才能用,不能離線 3.只能用5min。所以要在課堂上使用,一定得先克服這幾個問題才行。








用iPad讓學生錄製教學影片

最近做了兩個和iPad有關係的課程,一個是和同事合作的,一個則是在自己班上作的。

和同事作的那個課程是學校有個在第八九節上課的營隊,叫做快樂學習營,我和同事合上裡頭的生物課程,因為我們前陣子有學校經費的支持,買了幾台iPad,所以就想要用這個載具放進課程裡。

討論了好幾次,最後總算定案要怎麼作,我們讓學生自己根據課本裡的延伸內容,自己設計教學影片,然後用iPad的App Doceri來錄製影片,事後給學生作問卷,他們的反應都非常喜歡這樣的課程。

我把他們的作品都放在這個播放清單中,坦白說,許多都不太成熟,但總是個開始。

後來我把這樣的課程延伸到自己的任教班上,放在植物界的課程裡頭使用。我一整學年會帶學生進入校園中上課的次數大概有三至四次,有認識校園的課程,有維管束課程,也有這個專講分類的課程,我帶著學生繞校園介紹植物時,特別讓他們用iPad把這些植物拍下來,作為他們之後作影片的素材。

04

03

我規定他們每組介紹一類群的生物,像是藻類、蘚苔...,並用Doceri錄製下來,從這裡能夠看到學生的優秀表現。

他們的影片都放在這裡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c5gwhXHGps6a-O5tpbR6Tw/videos


其中我覺得最棒的是這兩組同學的作品






未來還打算在生態和環境的部份,用類似的模式來執行課程,不過得要再思考具體操作應該是怎麼樣的。

獨立研究能力培養課程大綱

幾年前,前學校的同事曾經邀我去教一整週的探究課程,後來因為時間搭不上,那時候我又有暑期輔導,總之沒成行。雖然那時沒去,不過我偶而會想,如果不上生物實驗操作課,專門著力在探究能力的訓練,那要教什麼?經過幾年的嘗試後,我在資優班的專題研究課程中,開始發展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課程,這在我之前這篇《生物專題研究課程之獨立研究進程表》講過一些。

聽起來好像很偉大,講淺白一點就是教如何進行科展,從題目發想、實驗設計到完成報告。而有些課程受制於生物實驗往往需長時間才能得到結果(發芽、行為產生),所以會以模擬軟體來進行。

以下是課程大綱,分成五大類課程,每點約是1節課到2節課的時間。

  1. 搜尋與閱讀
    • Google搜尋秘訣與科展群傑廳資料庫搜尋
    • 認識科學論文的結構IMRAD(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如何閱讀科學論文
    • APA格式認識與實作

  2. 實驗設計
    • 經由科學影片的觀摩與批判,認識操作型問題、選擇變因、實驗的重複和樣本數、實驗組和對照組
    • 操作模擬實驗軟體(Gizmo),實作實驗設計與論證
    • 操作模擬實驗軟體(FrogPond),實作實驗設計與論證

  3. 資料分析
    • Tracker分析教學與實作
    • Imagej分析教學與實作
    • 影像色彩校正與分析

  4. 圖表產出
    • 圖表製作原則
    • 實作:全國科展作品圖表評析
    • 實作:操作種子萌發模擬實驗軟體,設計實驗與選定變因
    • 學習Excel製圖,與PowerPoint 進階修改圖表
    • 以Excel進行生物統計分析

  5. 視覺呈現
    • 資訊視覺化原則與實作(Google搜尋與Google街景)
    • 學習LibreOffice Draw畫科學儀器與示意圖
    • 長文件編輯技巧,認識分欄、分節、分頁、圖表參照、樣式符號等
    • 海報排版原則,學習用PowerPoint排版

復興國中的圖表課程

週六受月鈴老師之邀去了一趟宜蘭復興國中,去幫自然資賦優異方案的學生上圖表製作的課程。


在三個小時的課程中,我安排的進度如下
  • 第一小時,圖表製作原則
  • 第二小時,在電腦教室讓學生看全國科展作品進行評析
  • 第三小時,是用我自己作的種子萌發模擬實驗軟體,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選定變因,學習使用Excel紀錄與分析,並教他們如何用PowerPoint 作進階修改。

下午則是和一個學生佑昕討論他的科展圖表,本來只想針對圖表,不過我對一些報告裡的文句敘述也很感興趣。
跟學生講到他的結論時,很大一部份都在談論證,我提問最多的就是「你提出來的這個主張,是你的假設還是你的實驗證明?」、「你的實驗有證明這件事嗎?」,提醒他在寫結論時要隨時隨地存著這樣的問題問自己。

我不停地挑戰和質疑他的想法,而他也很勇敢地捍衛他的作法!雖然偶而我會冒出念頭「吼,怎麼都聽不懂我的提示」,不過我還是有說服他,而他用他的想法說服了我,難得可以遇到這麼棒的學生,真的很欣賞。

科展隨筆

每年五月左右,全台各縣市開始舉辦科展,接著由各地區的科展作品中挑選出優良作品,再去參加全國科展。最近我在科展群傑廳裡看到的作品數量統計,目前居然有6391件啊,無論是否在全國賽得獎,只要有進全國比賽,作品說明書應該就會放上去,而最近十年間每年都有300多件作品進入全國比賽。

幾年前,這個網站還沒成立的時候,要去蒐集科展資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是各屆都有一個獨立的網站,所以若要找尋生物科的科展作品,就得每屆進去找,還好後來主辦的科教館終於做出了資料庫網站,這已經是科展舉辦四十幾屆之後的事情了。


以新竹市各校送展作品數量來看,今年國中小合計有197件,若依此規模來看,每年各縣市的國中小、高中、高職合計,全台灣應該超過有2000件作品吧,若每件作品有3-5人的師生參與,一年可能會有近萬人都投入在科學展覽中?這樣看來,台灣真是科學大國,不是嗎?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從主辦單位到各級學校,關於科展,許多事情都走偏太多了。


先從主辦單位說起,我參加過的地方科學展覽會顯然是以評審比賽為目的。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站在海報前,評審問完之後,學生就被請離會場,等到評審結束後,當晚公佈成績,科展就結束了,然後再開放數天時間供大眾參觀。

整個活動就只是為了評審而辦,你也無法跟作者交流,也看不到其他作品的評審。科展的全名叫做科學展覽會啊,可不是科學實驗報告競賽,但大家都是用實驗報告競賽的模式在辦活動。我認為現在只有之前在龍山辦的全國專題發表會(今年會在交大舉辦),那才有資格叫做展覽會。

就如同網友AppleMaru所說「其實,就像國際學術會議的海報發表就是個很好的範例:在固定時段裡,發表海報的作者應該要在展區自己的海報旁。所有的評審、會議參與者都會在那裡與作者交流、討論。畢竟在海報有限的篇幅裡,能夠解釋的有限。必須跟作者直接溝通,才能讓雙方面都有所獲。這才是發表的最大目的啊!」



而各級學校師生中,走偏的例子更多,老師幫學生藉著抄襲、代作獲得好成績,藉此降低升學門檻,然後生、師、校都互蒙其利。

指導老師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和學生一起作,擬題目、設計實驗、執行實驗、書面報告、海報等,作得少是「指導」,作得多就成了「代作」,中間那條界線沒有標準,是個灰色地帶,但是老師自己應該要很清楚那條線在哪裡,可惜的是,有些人卻衝過了那條線,只因名和利的誘惑。

到底作科展是為了什麼?今年我們一個學生政傑在FB上寫下這段話,這就是我認為科展應該要達成的。


「該如何說呢?
努力了一年的科展
真的切切實實的享受到科學的樂趣
樂在 與學弟 討論題目
樂在 與老師 討論實驗
樂在 與電腦 完成報告
這些點點滴滴 早已超越了是否得獎
得獎的意義與否?
於我何在

脫離得獎的束縛
得到的將是
最純粹的科學
追求科學價值 享受發現 探索真理
辛苦了 各位
我可以大聲的說
我已經成功的成為一個 科學人
還有更多的未知 等待我們去探索 是否?」

原子筆裡的白蟻軌跡費洛蒙

前幾天大雨來時,晚上突然飛來好多白蟻,特別是廁所裡頭居然爬了幾十隻,我猜想也許是管道間進來的吧。

看到白蟻飛進來,其實我心裡頭還蠻高興的,因為有個實驗是我一直很想試試看的。
白蟻


先看一下這些白蟻的行為吧,白蟻會有跟隨的行為,只是我不確定到底是不是和性別有關係,但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把跟隨者和被跟隨者分開,結果跟隨者在實驗的那幾分鐘就沒有跟隨行為了,但放入被跟隨著,牠們又會開始跟了。除了一跟一之外,也有多跟一的行為出現。




這些行為也許跟費洛蒙有關係,幾年前我在書上讀到可以用原子筆的墨水讓白蟻跟著走,其原理是原子筆中有些成份類似白蟻費洛蒙。

這篇有提到兩種成份

  • unsaturated aliphatic alcohol (3Z,6Z,8E)-3,6,8-dodecatrien-1-ol
  •  diterpene (E,E,E)-neocembrene







看到資料上頭寫的,他們用的原子筆品牌是papermatebic,但我不知道台灣有哪種品牌可達到這種效果,我手邊有的原子筆都沒有辦法達到這種效果。

但是除了原子筆的品牌外,白蟻的物種和角色分工都可能有影響,這篇提到的白蟻是 Reticulitermes flavipes 。我查了嘎嘎昆蟲網,我猜想我手邊這種白蟻也是同樣一種,中名是黃胸散白蟻。而影片中的看起來像是工蟻或是兵蟻,我這種是繁殖蟻,無效也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總之,這個實驗目前我是作不出來的,但是有機會看到白蟻還是可以再試試看,我想總會找到適合的品牌和物種吧。

2013年5月25日

送給FB購物社團的基因序列

現在大家應該都好期待被加入購物社團吧,我也很期待,等了好久,終於等到被加到社團裡。

為了提昇整個購物社團的生物素養,所以我送給他們人類胰島素的基因序列。身為生物老師,當然不能隨便亂打ATCG ,我們是有所本的,那是從GenBank裡頭找到的,可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喔。

1



但即使我把行號和空白弄掉,貼上去了還是不整齊,所以我還是很有禮貌的說一聲。

2



可惜,社團管理員氣度不夠,立刻就刪掉留言,還踢出社團。我想應該是不夠整齊的關係吧,要不就是他不喜歡胰島素的基因吧。好吧,你說,你要什麼基因,我找給你吧。
3

2013年5月19日

秋刀魚腦

其實週一買回兩條大眼鯛的同時,我順便買了兩條烤秋刀魚,本來想試試看用熟魚作全魚骨骼標本,結果發現根本不行,只好大口把它給吃了。吃的時候心想,既然全魚作不了,也可是試試看收顱骨,沒想到烤秋刀的顱骨居然是散的,所以最後只留下魚腦而已啊。

fishBrain

國宴魚(長吻鮠) 顱骨標本

一個多月前,清明節掃墓完的大家族中午聚餐時,上桌的清蒸魚挺陌生的。看了許久,桌上許多人都沒看出是什麼,後來我忍不住跑去後場問了大廚,大廚說了這是國宴魚,還補充一句,「這是改良的鱘龍魚」。

IMAG0898


IMAG0899

但是,這傢伙跟鱘真的不像啊,後來用國宴魚去查,這當然不是日月潭的那幾種魚,唉,俗名真麻煩。後來看到一個標榜國宴魚專業養殖場的部落格,看起來應該就是那種,不過我們桌上這種沒有鬚鬚,難道是被剪掉嗎?

繼續追查下去,我猜想應該是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原產長江的魚種。



面對清蒸魚,我就只能收集顱骨而已,因為頭的肌肉都煮熟了,所以骨頭會分散,根本沒辦法收集,只剩下顱骨可以完整留下而已。

側面

IMG_1321


底部
IMG_1323



頂部
IMG_1322

炸雞骨骼標本(股骨+骨盆)

炸雞裡的骨頭長什麼樣?很多人埋頭就啃,但吃完後正眼都沒看上一眼就丟了。最近要作的是收集速食店裡的炸雞骨骼標本,不過我實在不常吃,所以完成進度可能很緩慢啊。

首先就從大腿開始吧,這是M家的炸雞,往左下角延伸的細細的恥骨有部份斷掉了,所以並不完整,其他部份都還保留得不錯。


炸雞02


這塊炸雞骨骼包含了中軸骨、腰帶和附肢骨。中軸骨包括部份的腰椎、薦椎和幾個尾椎,腰帶就是骨盆的部份(腸骨、坐骨、恥骨),附肢骨則是股骨(被切斷)。如果有去看恐龍展的,可能有聽過恐龍有一個類群叫做鳥臀目,坐骨和恥骨都是往後下方延伸的,就像是鳥的骨盆一樣。不過,鳥其實不是鳥臀目的恐龍演化而來的,應該是蜥臀目那群來的。
炸雞02-1

外側觀
炸雞01

我查了一下炸雞分切的部位有哪些,後來在Mobile01看到許多精彩討論。

原來一頭雞會被切成五個部份,共有九塊,不過這沒包含雞脖子、雞頭。不同屍塊有不同的特性。

部位 英文 數量 種類 大小
大腿 Thigh 2 黑肉 大塊
小腿 Drum 2 黑肉 小塊
雞肋 Rib 2 白肉 大塊
雞翅 wing 2 白肉 小塊
雞胸 Keel 1 白肉


九塊雞的炸雞桶,通常也就是放進整隻雞的屍塊。如果是買雙屍塊的餐點,規則通常是大小配和黑白配,也就是大黑配小白,或是小黑配大白,依此類推,至於雞胸則是機動搭配。


大眼鯛骨骼標本

因為作骨骼標本上癮了,所以週一的時候就跑去賣場想買條魚挑戰一下。大學的時候拼骨頭最麻煩就是拼魚骨頭,因為骨頭都泡散了,對了半天也對不出那是什麼骨頭,拼來拼去就變成亂拼了。為此,我最近就要來挑戰一下新的作法,簡單說就是不要泡散骨頭。

逛了賣場一段時間,本來想買吳郭魚的,不過繞到冷凍櫃發現有一條9元的大眼鯛(紅目鰱),學名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看來大小蠻適合處理的,所以就買下了它們。

回家第一步就是先退冰,等到肌肉都軟了之後,就開始動手去肉,主要就是體側兩片肉,還有頭頂的一些肉,再把魚眼挖出,至於頭部裡的肉先不要動它們。

IMG_1303


下一步就是派出新的武器-假牙清潔錠,因為有蛋白質水解酶,又可以漂白。把魚泡在水裡,加上假牙清潔錠後,泡了一天後,有些肉就開始爛掉了,但是不至於完全消失。然後我再加上雙氧水漂白一天,再放在陽台的牆上曬乾一天,最後再用小剪刀(鼻毛剪還蠻適合的),把頭部裡頭一些肉清掉,但是千萬不要把所有的肉都弄掉,那樣頭骨、脊椎骨都會散掉,拼都拼不回去,所以就讓它們維持原樣就好。

假牙清潔劑


就這樣,三天內就可以完成一個魚類骨骼標本,而且保證骨頭位置完全正確。再放在大創買的扭蛋展示盒裡頭,漂漂亮亮呢。

IMG_1313

其實在製作的過程中出了一個小意外,我把魚骨頭曬在後陽台的牆上,結果當天風突然變得好大,可是我那時還不在家,當時真的很擔心它就這樣飛走了。飛走是小事,怕是掉到路人頭上,那就真的很尷尬了,我怕路人內心會創傷啊。

下面這影片是要看魚類上顎和顱骨並沒有癒合,所以張開嘴巴的時候,上顎也會動。很難想像自己如果和魚一樣,那麼上顎會是怎樣動。

學生畫蕨類孢子囊圖


IMG_1294

IMG_1274


這是今年2013的蕨類孢子囊觀察繪圖作業,承繼以往的作法,讓學生以活頁紙繪圖,我好收好改,不過下次應該讓他們用空白紙繪圖才是。

共畫出三個小圖,分別是肉眼觀察小裂葉,60倍隨身顯微鏡觀察,150倍(或400倍)複式顯微鏡觀察。我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呈現逐步放大的效果,不過可惜的是,我沒有讓他們直接看整片葉子,不然應該從整片葉子開始繪圖,不過整片葉子畫起來真的很費工就是了。

髮圈染色體

走在路上東張西望,有時候就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說這個東西,如果是國中女生看到,當然一眼就會認出這不過就是個紅色髮圈。
IMG_0847


可我是專業的生物老師啊,教遺傳的時候剛好看到,那我會想到的是什麼呢!哈,就是染色體啊,我真的覺得很像啊。

 圖片來源 http://www.sciencephoto.com/media/464370/view


如果我去買很多這種髮圈,都剪成一段段地,塞進小扭蛋殼裡,再把小扭蛋放進大扭蛋殼裡頭,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就像是細胞裡有細胞核,細胞核裡有染色體。而且還可以把染色體一條條拿出來呢。

蕨葉的疏水性

IMG_1250



IMG_1251


上週帶學生看蕨葉孢子囊堆的,最後還有些時間,學生就拿水滴著蕨葉玩,玩著玩著,他們很驚訝地發現蕨葉背後可以像蓮葉一般呈現疏水性的現象,後來我們甚至玩起在這小片葉子上弄出最多水滴的遊戲。

我猜測這個現象也許跟葉背那些毛有關係,而葉面、葉背、營養葉、繁殖葉,或是不同種類的葉子是否都會有,這就還不知道了,這值得花些時間玩玩看。

雞翅雞腳新作法

幾週前讓學生如前幾年學長姐作過得作業那樣,開始要來弄雞翅骨骼標本了。
除了學生弄以外,我自己也弄了一個。跟以往比較不同的是,我今年吃雞翅的時候,刻意沒有把韌帶、軟骨吃乾淨,而骨頭之間的肉,我則是用牙籤挑出。

吃完之後,其實雛型也就出來了。接下來我用噴瓶裝雙氧水,每隔一段時間就噴一下漂白。還好這雞翅的脂肪不多,所以沒有刻意脫脂也可以。
IMG_1208

接著就是找一個塑膠容器,底下放PP板,把雞翅原位搬移貼過去
IMG_1240


蓋子蓋上,既可展示又可收藏。

IMG_1242


除此之外,雞腳也這樣試了,不過雞腳我就有把那些軟骨、肌腱等軟組織吃光光了。同樣是邊吃邊排,這可以確保位置和方向的正確性。
IMG_1205

同樣是擺在塑膠盒裡,上面還空一大塊,是打算下次吃到大雞腿的時候,把那部份骨頭都留下來共拼呢。
IMG_1245

這篇之所以說是新作法,是因為我嘗試了兩件事
1.沒有浸泡,直接原位漂白
2.漂白方式是用噴瓶噴撒

對雞翅雞腳來說,似乎是個可行的辦法。

2013年5月9日

看【傷城】抓Bug


今天終於把錄了很久的電影[傷城]拿出來看,本來心想會不會跟以前看過的一部超級爛片[殺人犯]一樣,不過看在有梁朝偉還有帥氣到不行的金城武的份上,我們一直安慰自己,應該不會是那樣的片吧。


劇情我就不講太多了,反正不是這兒的重點,這裡有個劇中角色,兇手闖進他家,用刀子刺穿他。唉呦,這刀子很生猛啊,肩胛骨耶!就這樣被刺穿哪,這究竟是什麼神力來著?

photo


後來警方找到了兇刀,有七吋那麼長啊!!七吋有多長,17公分多而已耶。

要刺穿一個人的胸腔,然後穿過肩胛骨,再凸出那麼長一節的刀子(初估也有7公分長吧),想必這被殺的人應該是紙片人吧,若沒說它是七吋刀,我還以為是西瓜刀哩。
photo_1
photo_2



劇情中,一女配角因爆炸案送醫救治,看來是做了氣切手術。
photo_3

厲害的是,醒來之後立刻可以用這麼有力的說話方式說話啊,絲毫沒受到氣切手術的影響啊。
photo_4



我們這種科阿宅,人家都以為我們只會看Discovery或是國家地理頻道,其實我們也是會看電影台的,只是看電影時候常常畫錯重點罷了。

2013年5月5日

圖表應用-電信3G費用比較

我在教學生圖表製作原則的時候,偶而會有人有疑惑-這在日常生活有用嗎?

是啊,有些人就想我以後又不一定會作科學研究,當然就不會有什麼結果要作圖作表,那我懂這作什麼呢?

其實,作圖作表是為了幫助理解這複雜的世界啊,舉個最近的例子來說。過年時,我給家中長輩買了一人一台 iPad,為了能夠在外行動上網,所以都辦了中華電信的3G門號。後來我看繳付的3G通信費用時,發現裡頭大有文章,

當初看到這個 iPad購機方案費用比較,還真是分不太清楚哪個比較優惠,這其實就是表的問題了。

1


後來,我單就3G上網的費用做成圖之後,發現這居然有兩個交叉點,所以使用量在1206MB到6183MB的,選650型的會比較划算,不過等到租約期滿就不是這樣了。不過實際評估時,還是得考慮其他費用(像是終端設備及電信費用補貼款、不同方案的購機費用落差)。

3G_fee


如果單就一般行動上網月租型,那狀況又不太一樣了

2


單比較400型和650型的上網費用,就只會有一個交叉。

3G_fee2

後來我想乾脆把幾家電信業者的3G費用放進同張圖作比較,那會是怎樣呢?下圖只有放進台灣大哥大和中華電信,在僅考慮3G上網費用的情況下,圖就會長這樣。
3G_fee3
所以這就是表轉成圖的威力啊,光是看表的數字,我就不信有誰可以輕易做出比較。再度提醒,以上的數據都是僅考慮3G上網費用,其他相關的費用都沒有列入喔。若要藉此評估用哪家業者的資費方案,請自行再評估。

日常生活中會遇到類似的決策事件,還包括油價調整時,究竟該不該特地開車去加油。收集足夠資訊如油價、耗油量、怠速時間等,你再理性判斷到底該不該作吧。

平均數與中位數的使用

今天聽到主任報告敝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是38歲,這樣聽起來這學校的師資到底是年輕還是老化呢?其實光是用平均數很難判斷這年齡結構啊,因為算術平均數會因為極端值而有所影響。

舉幾個例子來說

  • 某地區居民人均收入5萬
  • 某個子矮的和個子高的,平均身高180
  • 某地區房價每坪十萬


這些都會受到極端值影響,以收入而言,如果我和台灣首富們剛好住在同一區,那麼計算我們的平均收入時,一定會變很多,但是這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啊。當然房價和身高也是同樣的概念。

如果平均數沒辦法有效表達數據結構,那麼該用什麼統計量呢?其實還有中位數和眾數。如果我告訴你這學校的教師年齡中位數是40歲,那你就會知道這學校有一半的人小於40歲。每坪房價中位數是20萬,那就是有一半以上的房價是高於20萬。。

除了身高、房價、收入外,醫療研究上會用到的存活時間也是。

2013年5月2日

人骨標本小探究

最近科博館的從龍到獸展覽,實在是骨頭控的天堂。趁著上週末去科博館分享的空檔,我跑去獸廳東拍西拍的,可惜時間不夠用,連獸廳都還沒拍完,又得趕下個行程了,該找個時間再去拍個仔細才對。

獸廳裡有個戴著中華隊棒球帽的人骨,聽張博士說,那帽子可是他在洲際棒球場舉辦的WBC買到的紀念品呢。難得有機會可以盯著人骨看,所以我站他面前好一陣子。
human



看著看著,突然冒出好多問題,,我開始研究起他了,嗯...右上顎少了一顆第三大臼齒。通常第一大臼齒在六歲左右長出,第二大臼齒在十二歲長出,差不多就是入小學和小學畢業的時候了。而第三大臼齒約是十七、八歲後長出,不過因人而異,有些人不會長出來。而指骨的生長板已經癒合,掌骨依稀可見生長板的痕跡,應該也已經過青春期的成長階段了。

所以依骨骼和牙齒狀況,我猜這位大概也至少是個成人了。

compare


再來就是猜男女了,雖然本人有觀察自己骨盆的經驗,不過面對標本還是不太確定,看這位的恥骨下角大於90度。我推測可能是女性吧?
pelvis

後來把這疑問問了張博士,結果他告訴我,這展場的人骨是一個複製品,在購買記錄裡,並沒有任何有關性別的記錄。

他也告訴我一些相關比較的知識:
以人骨而言,我們知道雌性的骨盆腔相對於雄性要來的寬大一些,但是前提必須是年紀相當(成年個體)、相似族群(亞洲人)的雌雄二個體放在一起,才可能能夠比較的出來。

此外,還順便講了古生物性別的研究:

事實上,有關性別的分辨對研究古生物化石的人來說是個惡夢!
所以古生物學家經常有默契地、刻意地迴避了性別的問題。
所以研究上,很少有學者會指出這隻恐龍是雄性或雌性。
固然有些動物可以透過能保留下化石的第二性癥來分辨雌雄,例如長鹿角的是公鹿,沒角的是母鹿,但是對於型態特徵無雌雄之分的大多數脊椎動物,是很困難的。
有些動物可能雄性體型大,某些部位特別發達(例如象的門齒),但是也很難釐清到底是個體上的差異,或是不同年代的群體差異。


後話,我看到果殼網一篇識骨尋蹤速成班:性別篇,講得真的挺詳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