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校園歲時記-雨水

最近對節氣觀察非常有興趣,突然想來記個「校園歲時記」,規定自己在24節氣前後,走一趟校園,紀錄一下這些生物的狀態,累積長久的資料下來應該會很有趣。

過去幾年在這校園中看到的,得以累積紀錄下來的資訊應該有這些。
  • 木麻黃開花
  • 榕樹開花結果
  • 肯氏蒲桃開花結果
  • 楓香開花結果紅葉
  • 龍柏結雄毬果、散花粉
  • 苔萌出蒴
  • 亞歷山大椰子開花結果
  • 黑松結雌雄毬果
  • 雀榕落葉、長苞片、結果
  • 合果芋開花
  • 軟枝黃蟬開花
  • 蓮霧開花結果
  • 小葉南洋杉結毬果
  • 羊蹄甲開花結果
  • 台灣欒樹開花結果
  • 桂樹開花
  • 山蘇花長孢子

今年的「雨水」落在2月19日。中央氣象局的台灣24節氣與氣候寫著:
雨水的意義:立春之後,大氣中水蒸氣漸增,容易下雨,農民也陸續開始翻土耕犁。
節氣與農業:臺灣逢「雨水」時,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多值水稻插秧成活期,也是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生。各地農友大都已忙碌地耕種,春作雜糧如玉米、落花生等,正好利用春雨翻耕與種植。惟本節氣對中南部較無實質的意義,因為中南部地區多為晴朗的天氣,北部地區則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降雨機會較多。此時期氣溫尚低,已栽培之作物需預防寒流所造成之寒害。

這篇的照片其實是上週2/22拍攝的,記得那天會走到校園拍照只是因為久違的陽光出現了。

那天引起我最大興趣的是校園裡的龍柏結出雄毬果,而且開始散發花粉了。

IMAG1303.jpg


輕輕一拍,就看到它們的毬果中散出花粉了


很巧地,那天還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人持續紀錄了25年來的杉樹何時散出花粉,這真是令人佩服。

國文辦公室後面的小平台上,總是可以撿到一些落葉自然形成的葉脈標本。上頭的小榕果是雀榕的,那顆榕果是因為有鳥在上面啄食,所以弄了下來。
IMAG1309.jpg

葉子上有寄生蜂留下的繭
IMAG1301.jpg

最近的自然大事件,大概就是櫻花到處開,然後大家隨處踩吧。如果大家不要一窩瘋去賞櫻,也就不會有這些事情了。過一陣子賞相思、賞苦楝也不錯啊。


2012年2月28日

幫草履蟲和渦蟲拔纖毛

昨晚找渦蟲的資料時,看到了一篇有趣實用的研究《A Low Percent Ethanol Method for Immobilizing Planarians

簡單的說,就是研究人員發現把4-6 mm 的渦蟲用3%的酒精處理1小時,就可以去掉渦蟲的纖毛,然後讓它們乖乖不動,他們發現這種處理並未使渦蟲的表皮細胞分解。經過3-4小時之後,渦蟲又可以恢復運動的能力。

看到這個研究,讓我想起好久好久以前,看日本節目「トリビアの泉」(冷知識之泉),曾經介紹過讓草履蟲喝酒,牠們的纖毛也會掉光光,過一陣子纖毛又會長出來。

剛剛細查了一下,得知是トリビアの泉 第526集的「ゾウリムシはお酒につかると毛が全て抜け落ちる」,可惜沒在網路上找到這集。

不過倒是因此而看到了幾個相關資料。一個是這篇研究《エタノール処理後のゾウリムシ繊毛の再生について》,可惜連摘要都看不了。

這篇看到,用酒精處理草履蟲的話,可以用5%的濃度來處理,就可以讓纖毛掉光光了,但是也不能太多,會死翹翹。
エタノールによる脱繊毛処理の場合は,培養液に最終濃度が5%になるようにエタノールを加え,その培養容器をはげしく振とうする。こうすると細胞から繊毛が抜けてしまうので,しばらくの間は細胞は動かなくなる(細胞が生きているかぎりやがて繊毛は再生する)。しかし,わずかでも処理が強すぎると細胞が死んでしまうので注意が必要である。


此外,我看到啟林館教科書裡,觀察草履蟲的滲透壓調節的實驗步驟,為了觀察伸縮泡,則是使用了NiCl2來麻醉。在Methods in cell biology, 第 47 卷,也有用酒精和其他的溶液來Deciliation的方法。

把我們那些有纖毛的細胞泡在酒精裡,是不是也會掉纖毛呢?

黑潮看得見嗎?

幾個禮拜前,聽了一場節氣與旅行的演講,講者說到「..站在花東的海邊,看著遠方海洋的黑潮...。」
當時聽到的時候,對這句話懷疑甚多,到底在岸上能不能看到黑潮呢?坐在南迴鐵路上車次3671 次普快車上,當列車鑽出中央山脈後,我看見遠方海上的確有深色的部份,那是黑潮嗎?

DSCN5414.JPG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到了台東的成功漁港問了一位漁民,他搖搖手告訴我看不到啦,那個要開船到海上才看得到啦,

不過我還是很好奇,到底黑潮會離岸多近。我在日本海上保安廳的海洋速報和海流推測圖,看到他們每日都做了黑潮的海流報導



不過,台東一帶看不到。

台灣有沒有這樣的資料呢?我只能在 中央氣象局/觀測/海溫分析 看到這樣的圖,頂多知道東部海域的水溫高於西部海域的水溫很多。



後來在農委會水試所 的這篇《衛星影像應用於解析台灣東部黑潮暖流之時空分布特性》看到幾個資訊,黑潮有夏季離岸、冬季近岸的現象。
另外,「夏季離岸約15-45浬,遠離台灣東北海域朝日本沖繩海槽。冬季時,於蘇澳以南海域幾乎均貼近東海按,並於蘇澳附近海域離岸,然後經東北海域後,越過東海陸棚區跨越過200m等深線。」

這樣看來,岸邊應該是有機會看到黑潮囉?

此外,到底200m等深線在哪?我在國科會海洋學門海洋資料庫提供的海科中心海洋資料庫水深圖文資料下載中看到了「台灣附近海域水深等深線圖」。





另外,這張「台灣周圍海域水深等深線與彩繪疊圖」也可以看到細部的資料。

富山護魚區的餵魚文化與衝突

趁著連假搭著高鐵加台鐵,繞了台灣一圈。此趟出遊,心中有個既定的目標,就是到花東的海濱走走,看看各地的砂、石與海。


在前往成功漁港的路上,瞥見一處有礁岩海岸的地方,路旁立了一個招牌,寫著這裡是「富山禁漁區」。


DSCN5426.JPG


先前看「我們的島」報導了許多次的美麗灣渡假村就是在這個附近,下了沙灘往南看去,遠方的建築物就是美麗灣渡假村。
DSCN5431.JPG


這裡是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這大概是富山禁漁區的正式名稱吧,美麗灣就在這個保護區的核心區裡
DSCN5442.JPG



DSCN5427.JPG


DSCN5441.JPG

這個區域的入口有個告示牌。誰立的?沒看見標示,只看見右下角介紹僧帽水母的地方,最後寫著「緊急連絡電話  美麗灣渡假村 089-XXXXXX」。

另外,下方還寫著「請使用海藻饅頭」來餵魚

DSCN5428.JPG

後來上網看了之後,有這篇新聞《杉原生態公園 餵魚請用海藻饅頭

(摘錄自2011年11月15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復育16年有成的台東杉原富山護魚區,每逢假日吸引大批遊客來餵魚,但遊客丟入海中的食物含油量大,反而影響海藻生長速度,破壞海中食物鏈生態環境。當地公園管委會研發「海藻饅頭」販售,不含油又有魚兒喜歡的海藻成分,鼓勵遊客使用,讓美麗的海洋環境永續下去。
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保育員陳世岳表示,今年初發現,遊客丟入海中餵魚的食物不一定會被魚群食用,殘留在近岸區經浪沖洗,海面可見一層油光,即使其他生物後來吃掉這些食物,汙染卻已造成。
陳世岳說,這些食物中的油脂會降低海藻生長速度、破壞食物鏈,後續可能影響其他海洋生態發展。他說,遊客帶來餵魚的食物多數是吐司、麵包,含油脂量本來就不低,但還有人帶油條、披薩來餵魚,令人傻眼。
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為此委請當地人研發製作一款「海藻饅頭」,運用原本就不含油脂的饅頭,加入魚兒的食物海藻,不破壞生態環境。目前在護魚區海域出入口處的阿桐伯檳榔攤就可買到。



步道上,許多遊客帶著吐司往海底丟,他們在餵魚。DSCN5433.JPG





在網路上關於這個地方的資料,絕大部分都是帶著吐司餵魚,大家選擇性忽視水面上已經有一堆沒吃完的吐司和漂在海上的油,還是持續丟吐司到海水當中。

去年2月的新聞-「富山漁資保護區 春節遊客影響生態」,報導「不怕人的海魚很快就被餵飽了,沒吃完的泡水麵包浮在海面上,成了污染海水的垃 圾,但遊客可不管這麼多,繼續丟下麵包餵魚,春節六天假期,這裡就湧入了三萬多名遊客,海域也差點變成了麵包海,保護區志工非常擔心,再這樣下去保護區的環境會遭受破壞。」



這實在讓人懷疑起,這難道就是我們的國民基本素養嗎?


來這邊除了餵魚也有別的事可以做吧!像是看岩石也不錯啊,我覺得這裡的岩石除了珊瑚礁結形成的礁岩以外,似乎還有火成岩耶。




DSCN5432.JPG

DSCN5439.JPG


DSCN5440.JPG

膠結在礁岩裡的貝殼
DSCN5438.JPG




DSCN5437.JPG



DSCN5429.JPG


DSCN5430.JPG


除了自然景觀以外,我也喜歡了解這個地方的人文背景。比如說這裡的原漢衝突,這是一件值得深究的議題。


禁漁5年 台東富山海域活跳跳
(摘錄自2009年3月11日聯合報報導)
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海域由當地人向縣政府爭取列為禁漁區近5年,原本死氣沉沉的海底,如今魚蝦成群,繞著美麗的珊瑚群聚,讓入海探索的遊客及潛水人驚喜萬分。
富山海域生態十餘年前遭破壞殆盡,台東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委員陳志和說,當時東海岸杉原與富山礁岩區海域常有不法人士毒魚、電魚,甚至鑿取珊瑚,生態面臨浩劫,漢人發起禁漁,卻引起當地阿美族居民不滿,認為海域自古以來就是阿美族的漁獵場所,族人有權使用,阿美族人認為傳統領域被侵犯群起抗議;多次開協調會卻不歡而散。
漢人、原住民雙方協調多年,達成協定,只要逢阿美族祭典,禁漁區可開放3天,但族人不得以非法方式捕魚。陳志和說,民國94年縣府公告富山海域為禁漁區,海域內的魚量至今復育率高達200%,「美麗的珊瑚礁魚都回來了」,阿美族人在祭典漁獵時發現,漁獲量增加,「看見海洋生機時,文化衝突已在無形中化解」陳志和感慨「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富山已發展出海洋生態導覽產業,成為海洋保育示範區,也是全國少見民間自發保育海域有成的地區。如今臨近的富岡社區也在爭取劃設「伽路蘭禁漁區」,居民與原住民發生對立的情形重演,雙方仍在協調中。
在台東,漁業文化保存也發生與海洋保育對立的情形。去年綠島原有8名漁民向縣府申請在石朗保護區捕小丁香魚作為釣鰹魚的釣餌,縣府認為,這8名漁民是全台僅存以鰹竿釣法捕鰹魚的漁民,平均年齡已68歲,最老者83歲,考量老漁民生計,且鰹竿釣即將失傳,同意試辦開放捕丁香一年。


一些到這邊餵魚的遊客都是遊覽車載來的,他們只知道這裡可以餵魚,餵完魚就上車走人了,對這裡留下的印象只有「喔,這是個可以餵魚的海邊,好棒」

這裡為什麼是禁漁區,背景是什麼?產生了什麼文化衝突,應該也是帶遊客來這裡的旅行團可以告訴遊客的吧?關於這些資料,我特別推薦靳菱菱教授這篇《生態觀光中的族群文化競爭:以台東富山漁場及蘭嶼禁漁區為例》。無論去之前,或者去之後,我都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

2012年2月24日

煞車燈裡的數字感

開車跟著別的車屁股後面,有時候也有物外之趣。

這天前面正在紅燈,前面的車踩了煞車,它的煞車燈亮起來了,突然我從煞車燈裡看到數字感。(下圖變成示意圖了,因為想到要拍,可是一直等不到再亮起的時候)


用這張圖做例子吧,這車的煞車燈左右各一區,每區由好幾個LED燈組合起來,而上面那排是第三煞車燈,也是好幾個LED燈組合起來。


請問左區的煞車燈有幾個?上排的第三煞車燈有幾個?前者的答案是不是立刻答出來,而後者得遲疑好久?

這就是我說煞車燈裡的數字感。

有本書《數字感-1、2、3哪裡來?》提到,
人天生就俱有數字感,襁褓中的嬰兒就已能辨識物體的數量;但人腦無法容納大數字,物件一但超出三,就會增加視覺的負擔以及計算的時間,所以各民族的書寫數字從三之後開始變形,以方便記憶使用。
Bertrand Bourdon 的實驗方式顯示,人眼辨識一、二、三個物體不需要半秒,超過三以後,速度和準確度開始劇減 

我從這煞車燈裡抓到這樣的感覺,其實這三區的LED燈都是12個,我們能一眼辨識出3x4的煞車燈數量,但是卻無法辨識1x12的數量。

這在教學上有什麼啟發嗎?ㄛ...板書不要寫太長吧?

蘋果削皮長怎樣?

國小的時候讀過一套書,書名好像叫作「智商180」,現在想想好像原版是日本的,台灣再翻譯過來的書。

書裡有道題目,問蘋果削下來的皮攤在桌上會長什麼樣,待選答案畫了兩張圖,一張是像蚊香一樣螺旋,另外一張則是S狀螺旋。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題目居然藏在心裡這麼久。

十幾年過去的一天,拿起削皮刀削下蘋果皮後,竟然想起這段。
蘋果皮.jpg


我總覺得這蘋果皮應該還有些什好玩的東西,可是現在都還想不到呢

超強聯想法-雙子葉植物

最近一位9年級的學生常來問我生物問題,當她問起單雙子葉的時候,她突然自言自語起來,說著什麼生日、星座的。

一聽我傻眼,她在說什麼啊?再追問下去,她拿出筆記本,上面寫著她怎麼記憶這單雙子葉的特徵。
IMAG1273.jpg
筆記本上寫著「我,雙子座,農曆4月生,國曆5月生。我的家-Taiwan,位於太平洋地震帶上,我希望它可以開一面,不要再有地震發生了..」

哇!!!!居然有這種記法!

她說她以前讀生物的時候都還沒開竅,成績都很差,可是現在開始知道讀書的方法了。我馬上就想到2009年的時候,在「克服迷思概念--教材.教法研討交流」的研習上,聽到楊文宗說有些觀念,國一或國二的時候不懂,可是到國三就會突然了解了,這又是個實例啊。

ps.剛剛看那篇研習心得的時候,看到最後兩段,赫然發現那時候就已經有辦生物趴辣客的想法了啊。

天文觀測體驗營紀錄

開學前去了一趟師大分部,參加師大地科系辦的天文觀測體驗營,主要講的是太陽觀測。

內容非常扎實,第一次玩天文望遠鏡玩那麼久,也學了怎麼組裝怎麼對目標,有赤道儀的望遠鏡果然不同,和賞鳥鏡的操作差很多,要練習好幾次才有辦法轉到目標。不過這種東西還是少摸為妙,我怕我不小心失手會買下一台。


IMAG1261.jpg


IMAG1262.jpg


第一次用天文望遠鏡透過太陽濾鏡看太陽黑子也很有趣,我現場用相機對著望遠鏡拍下一張之後,馬上打電話回家要梅子幫我抓當天soho的影像。
DSCN5335.JPG

哈,一模一樣耶(廢話)
mdi_sunspots_1024.jpg

除了學天文望遠鏡的操作以外,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學到怎麼做星野攝影和追蹤攝影啊。

拍星星很簡單,反正對著天空就可以拍得到了,不過要拍得好拍得有意思就不容易了。以前我也拍過啦,不過都只有拍個十秒而已,要看到星星拉長線倒是沒做過,因為想到數位相機延長攝影就會多很多雜訊,所以一直沒做。不過這次學到了,可以每次拍個10秒,然後用影像軟體疊圖就可以了。比如說用 Startrails 就可以了

另外沒有赤道儀也可以做追蹤攝影,雖然每次拍攝的影像,星星都會移動一點點,不過只要用疊圖軟體去處理就可以了。例如用 DeepSkyStacker

當下我想到的是,我還可以用之前做的 photoduino  來協助拍攝,只要設定一下,就可以在旁邊納涼等著收照片了。

男廁的設計,難

男廁的設計.jpg

台北捷運的廁所前一陣子在門口多了一個「男廁使用狀態圖」,狀似貼心,可是這個設計,私以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啊。

第1個,它的LED燈用的是超亮型的吧,亮到看不到細節,拍下來才有辦法細看燈號是什麼意思。

第2個,燈號設計使用中是紅燈,無人使用是綠燈。我用這個色盲模擬軟體(http://www.colblindor.com/coblis-color-blindness-simulator/)處理了那張照片,我想紅綠色盲的人要判斷廁所有沒有人在使用,會有困難耶。

哎,這就是我之前那篇《從紅綠燈看色盲》說到的通用設計,光是用紅色綠色來標示,恐怕只利於正常辨色力的人啊,設計前要多想一點。

第3,為什麼一個給乘客看的狀態圖,要有訊號隔離的燈號呢?這種給技術人員看的燈應該另外設計吧。

第4,我本以為小便斗也有燈號,不過仔細看,才發現並沒有。不過小便斗似乎也不需要讓人知道有沒有人在用就是了。可是問題又來了,男廁的使用狀態圖對使用者來說有什麼幫助呢?我急著進去大便,看到亮紅燈,然後呢?要我待在廁所外面等,還是到那間的門外等?這個邏輯我搞不清楚啊

色盲有多少

wikipedia上寫著
紅綠色盲人口佔全球男性人口約8%,女性人口約0.5%。其中約6%人口為三色視覺(色弱),約2%人口為二色視覺(色盲),極少數為單色視覺(全色盲)。

這段話讓我很好奇,我們學校的色盲者有多少呢?逛校園的時候,遇見了校護,我就請她告訴我學校的數據。

我本來跟她要過去的歷史資料,不過她說沒有那麼早的資料,只有最近幾年的。原來學校以前沒有做辨色力的檢查啊,是到最近幾年市府有補助,才有比較詳細的理學檢查,像是血液和辨色力的檢查。

根據目前有的資料,全校約3000位學生中,有4位辨色力異常,而且都是男生。算起來比例是千分之1.3,單就男性來看的話,就千分之2.6,這樣算比例高嗎?

如果班上有辨色力異常的學生,那麼老師就更要注意板書或是投影片的設計囉。

再看兒時記趣裡的婚飛現象

光是兒時記趣,我連這篇就要寫三篇啦,可見這有多少東西可以講啊。

其實我要講的還是那個婚飛,之前我在這篇《兒時記趣裡的婚飛現象》裡寫到的那篇研究文章講的是雙翅目的昆蟲,可是月初我看到了不是雙翅目昆蟲的婚飛。

2月5日那天,我去了一趟師大分部,早上快9點的時候,樹上好多飛阿飛的蟲柱。



我拍了幾段影片之後,突然看到有幾隻降落在葉子上面的蟲,拿在手上一看,耶,四片翅膀,這不是雙翅目的耶。我猜是什麼小蜂之類的,原來這類昆蟲也會形成婚姻柱呢。

DSCN5325-1.JPG

所以沈復看到的也有可能不是蚊子呢!或許看到的也是這種昆蟲吧?

冰魚頭骨

上回看冰魚的時候,特地觀察了一下牠的頭骨,本想要留一副顱骨下來的,結果軟到不可思議。


我本來想,大概是煮過才這樣吧,後來我乾脆弄一個沒煮過的頭,直接放到水裡幾個禮拜,讓它爛光光再把顱骨拿出來。結果,居然還是透明的呢,看起來完全都是軟骨啊。

冰魚頭骨01.JPG

冰魚頭骨03.JPG

孟德爾的遺傳法則教學紀錄

今年上孟德爾的實驗時,在Youtube上找了一些影片來協助,雖然都沒有中文字幕,不過主要是看影片說故事啦。

像這片講的是豌豆的授粉過程,裡頭還有精細胞在花粉管裏面移動的樣子(42秒處)


然後這一片有像歷史劇一般,有個孟德爾在花園裡頭東摸西摸採豌豆,算豌豆的樣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8beN2ZloY


講完高莖矮莖的算法之後,再看這個豌豆雜交的動畫,讓學生說明為什麼F1都綠的,F2的綠3黃1。



其實在找影片的時候,也找到幾個有趣的,可是沒辦法拿來用。

像這個是以新聞報導的方式來報導孟德爾的研究,還煞有介事地有記者採訪呢。如果能翻譯成中文,那麼效果會更好。


還有這個動畫。看畫風很像是畫人體大奇航(Il était une fois... la Vie ,英名once upon a time... life)的相關作品。


我在上課前,花了幾分鐘特別問學生,為什麼課本特別用一個小節來說這個人的故事,他到底有什麼重要的。

我請學生想看看,如果有天你結婚了,生下的小孩子,不像你也不像你的配偶,你會怎麼想?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民智未開的社會裡,會發生什麼事?

黑人夫妻生白小孩



黑髮父母生金髮娃



在非洲,許多白化症的人只因為他們是白的,與眾不同,所以他們被凌虐、被殺害、被肢解(Persecution_of_people_with_albinism)


非洲國家蒲隆地最近發生多宗白化症患者被殺和肢解案,屍體、器官和血被人走私到坦尚尼亞,在黑市高價出售。原來坦尚尼亞很多人相信巫術,認為白化症病患的屍體可帶來好運。病人屍體有價有市,白化症患者成為被殺目標。
法新社報導,來自蒲隆地魯伊吉的19歲白化症病患西扎,早已聽說白化症病患的屍體會賣到坦尚尼亞的巫醫,上星期他便幾乎被4名持槍的人獵殺,幸好獲鄰居提醒,立即逃走,在樹林躲了2天。他想起自己的逃亡經歷,眼內充滿恐懼的說:「人們認為將白化症患者的肢體、器官放入金礦,可令礦內的金自動浮起。有漁民更會將白化症病患的身體部分作魚餌,以求捉到肚內有黃金的大魚。」

白化症患者的屍體可賣得50萬美元,由於白化症患者膚色不同,在黑人中鶴立雞群,過去數周魯伊吉就有多名白化症患者先後被殺和肢解,弄致人心惶惶。



這些人的人權呢?這個世界需要尊重與認識,孟德爾做了什麼?雖然只是種豌豆、算豌豆,可是它的影響是開啟科學對遺傳學的重新認識。

我用一個個故事去堆疊出孟德爾對遺傳學研究的貢獻,也翻攪著學生的情緒,我要學生知道與眾不同不等於異類,我想要偷偷傳遞著學習遺傳學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透過認識而尊重。

他,不是白子,他只是個白人的小孩,站在一群黑人孩童群中,你有什麼感覺呢?


另外提一件事,我花了很多時間,一直在翻這個單元的資料,突然我發現無論哪個版本的上下冊,課本攤開,孟德爾和達爾文的故事篇幅都很多,可是其他科學家的描述都很少。這些科學史又該怎麼傳遞給學生呢?

正好,前一陣子瞄到歷史科阿芬老師寫的輔導團研習計劃之後,我透過資料交叉查詢,輾轉看到了一篇章五奇老師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中的《做一曲臺灣之歌:以美學觀點創新「歷史神入」教學之行動研究

「神入」耶!孟德爾與達爾文的科學史事件,也應該來試著神入一下。我看到那篇研究裡的結論提到,以美學觀點幫助學生「歷史神入」的教學方法,作者提出了3點

  1. 以多媒體作為歷史說書的有用工具,提供具體意象,以利神入
  2. 善用多元形式的作業任務,並提供適切鷹架引導,有助發展學生歷史意識
  3. 透過藝術鑑賞或藝術創作歷程,使學生將神入的感受表達出來,有助歷史觀念修正

例如,作者提到清大張元教授的一項研究,讓學生寫一篇「寄自疆場的家書」,就是讓學生以創作,而進入歷史事件的情境。

這著實讓我著迷,我有沒有可能有份作業是孟德爾的家書,或是達爾文來自小獵犬號的一封信呢?就像我之前曾經提過的虎克日記-「虎克看到細胞的那晚,他寫出的一篇悸動日記」

教血型怕遇到的事

每年上血型遺傳,都會想會不會不小心發現了什麼秘密,就像去年那個疑是老師教錯血型,結果是媽媽外遇的新聞。



還好,教了這麼多年還沒有發現有外遇,不過今年倒是出現了以前沒遇過的案例。
案例一:爸爸AB型,媽媽O型,小孩是O型
案例二:爸爸AB型,媽媽A型,小孩有B型和O型

遇到這種案例一不小心就會以為有什麼外遇事件,不過還好平常有多看一些資料,這個很有可能是傳說中的亞孟買血型啊,簡單的說就是你以為的O型不是真正的O型,可能是A或B或AB。

不過這個機率1/8000之一的,該不會今年就遇上兩個吧?

雖然說教血型會擔心一下,不過每次教或學生學都會覺得很快樂。明明前面一個單元算豌豆的基因型表現型,算得哎哎叫,可是換成算自己的血型,卻又快樂的不得了。

而且前面說不會算豌豆的人,到血型這邊卻又都會了!難道這就是「情境」問題嗎?

海鮮戰爭

昨天在FB看到有人貼了一張魷魚的圖,突然間我聯想到了魷魚羹,然後又想到了一月初的新聞-魷魚戰爭。




其實我有點難想像,各地夜市的魷魚羹原料幾乎都是外國進來的。我從魷魚公會的網站中看到台灣魷漁業的主要魷魚種包括阿根廷魷、紐西蘭魷、美洲大赤魷和西北太平洋赤魷

一場魷魚戰爭在今年年初開始了,我卻沒在國內的主要媒體中看到,這個消息中國報導的反而很多。

我搜尋了一些關於魷魚戰爭(squid war)的資料,發現英國衛報的這篇新聞講了除了魷魚以外,還有好幾場海鮮戰爭。像是 鱈魚戰爭 (Cod Wars)干貝戰爭(scallops war) 還有大菱鮃戰爭 (Turbot War)

其實仔細想想,好像很多戰爭都會牽扯到生物資源的爭奪或利益,像是鴉片戰爭或是鄭成功攻台等。改天應該來整理一個近代戰爭與生物資源的關係表,把有搶奪生物資源的戰爭都列出來。

中國的街景

因為某些原因,Google在中國沒有街景服務,不過中國當地的幾個公司倒是推出了街景服務,像是城市吧SOSO地圖

如果想認識自然環境,因為城市吧 都是城市,所以好像有點困難,相比較之下,SOSO地圖就有趣多了。

我蠻喜歡它那青藏公路公路的街景,在路邊就可以看到積雪的崑崙山。



看著這些小時候背過的地名出現在街景選單中,點下去之後跳出的畫面這麼的陌生,心中矛盾糾纏的感覺很深刻。對了,我到去年才知道,原來小時候背過的青康藏高原早就變成了青藏高原,那西康省消失很久了。

大堡礁版本的Google街景

這兩天有個消息讓人非常興奮。

由多家企業合作的 Catlin Seaview Survey 出現了,這是做什麼的呢?最簡單的說法,就說它是大堡礁版本的Google街景吧!

進去網站之後,在大堡礁這有多個地點可以選擇。瞬間你就可以變成一個潛水者,上下左右看著這珊瑚礁。



看著看著,我突然想起之前 Google街景也有南極版的。

進去 Street View Gallery 之後,選Seven Continents of Street View 裡 第3個的Penguins就可以進入到這個地方。左右張望,就會看到一群企鵝呢!



從溼空氣要水

今天新竹的濕度高到走快一點就會跌到的程度,而且學務處的組長廣播時,還不忘叮嚀學生集會時要帶抹布,免得坐在濕答答的地板上。

只要遇到特別的天氣狀況,我就會開始上網搜尋。天氣冷就找冷空氣的資料,空氣溼就找空氣溼的資料,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把溼空氣的水抓下來的資訊。

除了除溼機以外,我想到了這種沙漠中的甲蟲,把自己撐高高的,水分凝結在背上然後流下來到嘴邊。


影片在此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sMJNNshPOs

以前看國家地理頻道,還看到有人是在沙丘上架設一片捕水網,潮溼的空氣通過時,水氣就會凝結在網上,慢慢流下由管子收集到水塔裡。

去年還看到有人發明了空氣榨水機(airdrop),這個裝置會向地下網路輸入空氣,使空氣中的水分在低溫中凝結之後,得以灌溉植物。在這個網站的圖片裡有詳細的作用原理。


圖片來源 http://www.gizmag.com/airdrop-wins-james-dyson-award/20471/picture/147406/

其實直接向空氣要水的作法,在植物界也已有先例。MIT的教授,就有研究在阿曼沙漠中的森林,可以從霧氣中擷取水分為自己供水。


在台灣霧林裡的大樹,也能夠收集霧氣中的水分。在大愛的《發現》節目-台灣森林的故事4裡頭研究棲蘭檜木林的張世杰老師在下面這影片的11分13秒處,有介紹雲霧收集器。




此外,在這篇《森林生態系中苔蘚植物的重要性》也講到「在鴛鴦湖長期生態研究區之雲霧森林所做的研究發現,每克乾重的附生性苔蘚植物每個小時可截留0.63克的雲霧沈降,就全林份來說相當於每小時0.17公釐(Chang等人﹐2002),而地被墊狀苔蘚依不同種類可截留41–64%之穿落水量,以生物量推估至所有地表苔蘚植物約可截留 31 %的穿落水量」
http://www.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611819294571.pdf

2012年2月23日

飛行的魷魚


圖片來源  http://www.nature.com/news/squid-can-fly-to-save-energy-1.10060

前幾天從麵教授那讀到nature的一篇新聞說道,魷魚飛到水面滑翔可以節省能量,而且在空氣中的速度居然是水中的5倍啊。以前認為魷魚飛行是少見的行為,不過後來研究人員把牠們養在15米的室內游泳池時,發現每天早上都會在池邊撿到死魷魚,後來才知道牠們常常在飛。


這張是飛行的赤魷



看到這個新聞,讓我聯想到,難怪會用魷魚造型來做紙飛機啊



http://www.origami-make.com/paper-airplane-squid/page-08.php

2012年2月21日

當季蔬果產量圖

上週六去聽了樂活國民曆作者之一洪震宇先生的演講,大受感動。回來之後,也很想試著整理一份台灣的蔬果曆,也幫自己瞭解一下台灣的蔬果時節。

其實我之前在主婦聯盟就有看到他們已經整理了一份蔬果產期,也足以讓民眾認識當季水果有哪些,或是這裡這裡也都有些資料。
台灣常見水果產期表

不過我想要作的更多,我想知道這些蔬果各月的產量是如何變化的,後來我在農委會的 統計與出版品 裡的 農政與農情裡的農業產銷概況找到了我要的資料-主要果菜市場各主要蔬菜和青果交易量,而他們的資料是來自農產品交易行情站,統計的果菜市場包括台北、三重、永靖、溪湖、南投、西螺、高雄、鳳山、屏東、台東、花蓮等13處果菜市場的資料。

不過很可惜他們的資料只有圖檔,所以我得慢慢敲在試算表裡。這份Google試算表 就是我敲出去年(民國100年)1到12月的蔬菜和水果的交易數據。

我想交易量應該可以視作產量吧,由此我就畫出了一張圖。我把該年當中各種蔬果的最高產量找出來之後,若是該月的產量沒有達到最高產量的一半,我就畫淺綠色的,若是超過一半,就畫深綠色,如果沒有交易資料,那就不塗色,這樣就可以把數據轉成視覺化的資料,看出當季蔬果是哪些了。

蔬果交易量圖

上週六去聽了樂活國民曆作者之一洪震宇先生的演講,大受感動。回來之後,也很想試著整理一份台灣的蔬果曆,也幫自己瞭解一下台灣的蔬果時節。

其實我之前在主婦聯盟就有看到他們已經整理了一份蔬果產期,也足以讓民眾認識當季水果有哪些,或是這裡這裡也都有些資料。
台灣常見水果產期表

不過我想要作的更多,我想知道這些蔬果各月的產量是如何變化的,後來我在農委會的 統計與出版品 裡的 農政與農情裡的農業產銷概況找到了我要的資料-主要果菜市場各主要蔬菜和青果交易量,而他們的資料是來自農產品交易行情站,統計的果菜市場包括台北、三重、永靖、溪湖、南投、西螺、高雄、鳳山、屏東、台東、花蓮等13處果菜市場的資料。

不過很可惜他們的資料只有圖檔,所以我得慢慢敲在試算表裡。這份Google試算表 就是我敲出去年(民國100年)1到12月的蔬菜和水果的交易數據。

我想交易量應該可以視作產量吧,由此我就畫出了一張圖。我把該年當中各種蔬果的最高交易量找出來之後,若是該月的產量沒有達到最高交易量的一半,我就畫淺綠色的,若是超過一半,就畫深綠色,如果沒有交易資料,那就不塗色,這樣就可以把數據轉成視覺化的資料,看出當季蔬果是哪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