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台北捷運的月台對照圖

台北捷運的月台上最近幾年陸續設置了月台門,這當然是為了安全所考量的。前陣子,比較密集地上台北時,忽然注意到月台門上有一組編號,每個門還都不一樣。(門旁邊有個號碼133)
IMAG2433

一開始注意的時候,是在台北車站的板南線月台上,當時搭車時看到的是313號。一開始我猜測了一些編碼方式,想說這個門號是不是整條板南線的依據每個站的每個門流水號編下去,不過我在月台上來回走了一下,看到門號的順序是這樣:
313 314 321 322 323 324 ....
而對面月台則是
452 451 444 443 442 441

竟然不是以「加1」的順序排列?於是我拿張紙寫出這些編號,想一想突然領悟了這些編號的編碼規則。

原來啊,三碼中的第一碼是月台號碼,以台北車站為例,因為有兩線的捷運,所以就有四個月台,往南港方向就是第三月台,往頂埔方向就是第四月台,這就是三碼中的第一個字。而沒有和其他線交會的站,就只有兩個月台,那麼第一碼就只有1和2兩種了。

那麼第2碼是什麼呢?我走完整個月台發現第二碼只有1到6的數字,原來這是車廂號碼。前進方向的第一車,當然就是一號了。每輛車有八個門,一邊有四個,這就構成了第三碼的數字了。

所以上面的照片中,這是忠孝敦化站的133號門,所以就是第一月台的第三號車廂的第三號門。知道這個門以後,就可以作很有意思的應用了。

因為有月台門,每次列車停靠都得停靠在固定的地方,如果我們得知各站月台的出口階梯位置的話,不就可以事先規劃好搭車的位置了嗎?時間不趕,當然慢慢走就行,但是如果時間很敢,那這就很重要了。


height="280" src="https://c8.staticflickr.com/9/8454/29216525415_dd01dcfde1.jpg" width="500" />

一開始注意的時候,是在台北車站的板南線月台上,當時搭車時看到的是313號。一開始我猜測了一些編碼方式,想說這個門號是不是整條板南線的依據每個站的每個門流水號編下去,不過我在月台上來回走了一下,看到門號的順序是這樣:
313 314 321 322 323 324 ....
而對面月台則是
452 451 444 443 442 441

竟然不是以「加1」的順序排列?於是我拿張紙寫出這些編號,想一想突然領悟了這些編號的編碼規則。

原來啊,三碼中的第一碼是月台號碼,以台北車站為例,因為有兩線的捷運,所以就有四個月台,往南港方向就是第三月台,往頂埔方向就是第四月台,這就是三碼中的第一個字。而沒有和其他線交會的站,就只有兩個月台,那麼第一碼就只有1和2兩種了。

那麼第2碼是什麼呢?我走完整個月台發現第二碼只有1到6的數字,原來這是車廂號碼。前進方向的第一車,當然就是一號了。每輛車有八個門,一邊有四個,這就構成了第三碼的數字了。

所以上面的照片中,這是忠孝敦化站的133號門,所以就是第一月台的第三號車廂的第三號門。知道這個門以後,就可以作很有意思的應用了。

因為有月台門,每次列車停靠都得停靠在固定的地方,如果我們得知各站月台的出口階梯位置的話,不就可以事先規劃好搭車的位置了嗎?時間不趕,當然慢慢走就行,但是如果時間很敢,那這就很重要了。

來看一下日本的地鐵規劃,他們站區裡就有這個圖,哪個站的出口在第幾車廂下車處,電梯在哪個位置,可都清清楚楚的。
IMAG2466


月台門上也有編號,這是第三號車廂,第10號門,所以只要先看圖,就可以先知道搭哪個車廂比較方便了!
IMAG2467

那麼台北捷運有沒有提供這種圖呢?我發現沒有耶,那怎麼辦?就自己畫啊。

經過一番努力以後,我畫出了一個搭乘建議的圖,這是板南線往南港展覽館方向的路線,只擷取市政府到台北車站的部份,標示了電梯位置和出口位置。如果你事先知道台北車站的那個出口比較靠近你要去的地方,你在市政府站等車的時候,就可以事先移動到那個車廂的門。

舉例


完整的圖就是這樣,點圖片可以看到更清晰的圖檔
備註一下,其實台北捷運go的APP裡,各站區就有車廂位置的對照圖了。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tw.com.trtc.is.android05

藍線板橋往南港
  藍線板橋往南港



這樣的圖怎麼作呢?是從這樣的圖來的,把沿線各站的地圖下載後,擷取月台部份(假設黃色部份在各站都是一樣長的,因為要停靠同一輛列車),把各站的月台排整齊之後,分六等分之後,就可以了。

板南


寫來簡單,作的時候其實是用一些程式碼去下載地圖、轉檔與組圖

下載車站的站區地圖pdf
#!/bin/bash
for i in {001..200};do
wget http://web.metro.taipei/c/stationdetail2010.asp?ID=$i -O html/$i.html
done



從台北捷運網站上,撈出各站區的編號和站名,做成對照表name
#!/bin/bash
for i in {001..200};do
cat html/$i.html |grep -A 1 '車站名稱'|tail -1|perl -ne 'print "$1" if /<font size="-1">(.*)<\/font><\/TD>/i' >>name
echo ,$i>>name
done
awk 'BEGIN{FS=","};{print $2","$1 }' name>nameR


將地圖pdf的檔名改成站名。
#!/bin/bash
awk 'BEGIN{FS=","};{print "mv pdf/"$1".pdf pdfName/"$1"_"$2".pdf" }' nameR

將pdf檔轉成png檔
#!/bin/bash
for pdffile in *.pdf
do
convert -density 300 "${pdffile}" "${pdffile%.*}".png
done


接下來是手動裁切各地圖檔中的月台範圍,然後再用程式把各月台排成同一欄輸出成圖片
convert -append  redLine/*.png \
-geometry 1000x -border 10 \
red.png

做出來的圖非常壯觀,但是不太能拿來用,因為同時要兼顧兩向的月台,還有部份有雙層月台的站。所以我才會再拿這個資料來畫出向量檔的站區地圖

red

2016年8月14日

清大生科的光生物學課程

前幾週清大生科的林立元老師與我聯繫,他們有高瞻計畫的「光生物學」的課程,先前有在高中推廣,現在希望能再延伸入國中。

一系列的課程以光合作用為出發點,介紹螢光、GFP、磷光、生物冷光...有開發一些能量轉換的實驗模組,作葉綠體、葉綠素、花青素萃取實驗,還有設計了定量型的光譜儀,可以進行DCPIP的希爾反應實驗,另外還有以花青素製作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進一步還有利用不同pH的花青素,進行視覺仿生系統的實驗...。

這些課程有跨領域的各種設計,我聽了之後覺得很有趣,就跟老師建議可以先讓一些國中老師認識這些課程,然後就可以有一些合作。

於是上週四就帶了一些朋友去林老師那邊去了解課程。現有一到七節的課程內大概很難再塞一些東西,不過像我們有很多額外的課程(Fun學練功坊、專題研究...),其實可以有一些發展的。

這是單純用手電筒和光碟片,在紙上呈現出手電筒的光譜
IMAG2357


結合上壓克力製成的濾片,就可以看到這些各色光被濾光後的情況喔
IMAG2358


這是觀察螢光的課程
IMAG2360

了解各色光的關係後,了解短波長的光線可以激發螢光物質產生較長波長的螢光,然後想想如果要觀察葉綠素的螢光,應該用什麼顏色的吸收濾片。

這是把一些有螢光的東西放進一個特殊的觀察儀器內。儀器內部有數顆藍光LED,外殼有橘色濾光裝置,藉此可以濾掉激發的光源,而觀察到產生的螢光。


IMAG2361

水草置入其中後,也可以看到其產生的螢光
IMAG2363


葉綠素溶液置入其中後,可以看到其產生紅色螢光。

觀察葉綠素螢光的課程是由巨觀到微觀的。先放入葉片,觀察其螢光,然後將葉片撕碎,放入研砵,加入蔗糖水,搗碎取出葉綠體,再放入儀器中觀察。接著再以酒精過濾萃取出葉綠素,再度觀察。
IMAG2366

IMAG2369

了解螢光和磷光的差異時,利用魯米諾試劑加入亞鐵離子和鐵離子的溶液,催化裡頭的過氧化氫,產生氧氣之後,讓其發光,真是一個很夢幻的實驗活動啊。

迷你空氣盒子的繪圖資料處理

IMAG2179


單位展之紀錄

週末去了台北,特別去看單位展。

展場中讓我駐足最久的兩個展示都是木頭

樹木裡的單位是年輪,一年一輪(當然也可能出現一年兩輪三輪的),這個年輪又稱「樹輪」

這個藝術家作的是拓印年輪,這件事情我以前有作過,但是做起來就沒什麼美的。這次就仔細看了影片怎麼作,原來是先用砂輪機打磨過切面後,用噴槍把切面都燒過一次,燒得黑黑的,然後用刷子清理過。我猜想是利用鋼刷把燒過後,比較脆弱的部份(春材)清理掉,其實就跟我在《校園裡的木材觀察》看到的木材差異侵蝕是一樣的,最後就是上顏料拓印了。

我一定會自己再來作一次的!(握拳)

IMAG2393IMAG2394IMAG2395


另一個讓我停留很久的是這個「木工和直角尺」的展示,因為我爸的工作是裝潢的,很小時候我就看到家裡櫃子裡有這種直角尺,我一直沒去注意它的用法,當然也從來沒去問過我爸。

原來木工直角尺有表目、裏目(上有角目、丸目)。角目是算出實際長度乘上根號2,而丸木是算出乘上一個圓周率的長度。然後這樣就可以做出很多測量了。

然後就想起一年前去日本看到的大工規矩術技能,總算是弄懂了一些當初沒看懂的東西啊。  
IMAG2396IMAG2397IMAG2398IMAG2399IMAG2400IMAG2402IMAG2403

其他的紀錄就是一些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的
IMAG2388


原來日幣一元的硬幣重量是1g啊,直徑20mm,五枚並排為10公分,這樣的硬幣感覺很有用啊。而五日元中間的孔徑是5mm,這感覺也很有用啊。
IMAG2389


台幣的一元,直徑也是20mm,而50元硬幣是10g重
IMAG2390
IMAG2391


台幣鈔票的高度都是70mm,長度則都不一樣,最長的是2000元,有165mm,依次減少5mm,最短的100元鈔票,只有145mm。
IMAG2392



IMAG2405IMAG2406IMAG2407IMAG2408IMAG2409IMAG2410IMAG2412

這個玻璃厚度測量儀,我覺得很有意思,會想要DIY一個測試看看IMAG2413IMAG2414IMAG2415IMAG2417IMAG2419IMAG2420

地震模型(6)-OpenSCAD模型底座製作

我想這應該是這系列文的完結篇了吧,因為我也不知道還可以改什麼了

為了讓這個模型更有...呃..質感
所以我就用OpenSCAD參數化設計了一個底座,檔案在Thingiverse可以下載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719077

希望立起來不會太像墓碑或是神主牌之類的

IMAG2384 IMAG2385

製作等高線立體樹脂模型

年初有了製作QGIS作透明的立體等高線地形模型的作品後,再加上最近的震央樹脂模型的專案,我不由得想起可以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念頭,而且我要作彩色的!

有想法,有作法,作品很快就出來了,這是埔里盆地和日月潭(左下)的立體模型。
我知道看照片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所以底下有影片。


model

這個製作其實還不夠好,首先是製作的樹脂薄層太厚,以至於其實我有兩個高度的等高線圖層沒有辦法放進去。右下角那個山地看起來變台地的地方,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第二是為了放進彩色底圖,所以我一起用透明片印了彩色地圖,我用的是OpenStreetMap的圖層,不過印在彩色透明片上卻顯得太過透明,所以後來我就重新印一張彩色地圖,貼在整個模型後面,而不是放在模型裡頭。所以如果仔細看的話,底圖其實有一層鬼影

接下來我會再試作,直接把底圖放進模型裡,我想效果應該是不錯的。

地震模型(5)-新技法的震央模型


IMAG2380-1
上圖為新版的震央模型


透過這段影片,可以看到其立體的效果
  



上次作的震央模型,在今年的賽e趴,我有帶去給幾個朋友看,結果朋友問說「那921的那個震央在哪裡?」,欸...全都是黑的,我也不知道是哪個。

心裡頭就起了一個要改良製作的念頭,再加上其實當初製作時花了很長時間,我一直很想用新的方法來製作。於是趁著自己心還在此,趕快動手做了吧!

首先是標示震央的顏色,目的是把超過6的用紅色標示,其他大於4,小於等於6的為黑色。
作法是在圖層的屬性中,選擇樣式後,用規則去處理(我檔案中的field_4就是規模)
QGIS



之前的製作時,都是把全部九千多筆資料全部放進去,其實做出來會因為點太多而看不到某些細節,所以這次試著只處理規模大於4的。這是在圖層的過濾功能處理的
(那個field_3是深度,每個深度圖都要改一下這個範圍)


QGIS2


做出來之後,特別用彩色噴墨印表機印出。為了作出這個彩色的,我還去搬出那個幾年沒動的印表機,   還特地去買墨水,結果因為印表機年代太久了,廠商已經停產墨水,我跑了好幾個地方才買到附廠的。天啊,一個好好的印表機,就因為沒墨水匣,它就必須被淘汰?

印在透明片後,分圖層剪下之後,疊起來看效果就是這樣。製作的檔案在此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zwhi7Oh9a5ZbXFSYkFrQVBrZms?resourcekey=0-Wbja3ux9bV_4OVgEUQtRaw&usp=drive_link

IMAG2348



這個模型的新技法的跟舊的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新的製作時間可以更短,舊的疊八層圖層,至少就要四個小時以上,新的只要半小時以內,而且新的可以讓氣泡更少。而更重要的是這新技法能夠讓各個圖層的深度間隔更容易做出來,如果是舊的,不同圖層的很容易被壓疊在一起。

這個新技法的重點就是事先製作「數mm厚度的樹脂薄層」,如果是要疊八層透明片圖層,就至少要八層。
IMAG2350

作薄層要在正式製作前的24小時前,因為是薄層所以氣泡也很容易處理掉,所以幾乎可以作全無氣泡的薄層。

製作前,請先將薄層和透明片按照順序排列好,避免製作時忘記自己作到哪一步。

製作時,模型上完離型劑之後,用衛生紙擦拭均勻。模型底部先放一個薄層,然後倒入適量液態樹脂,將第一層透明片插入液體中,處理表層氣泡後,再插入第二層薄層,然後是第二個圖層,以此類推。一開始倒入的液體樹脂,可以一次倒多一些,不需要每次插圖層就倒樹脂。

這個過程如果熟稔的話,應該是十幾分鐘就完成了。雖然必須前一天事先製作薄層,但是總和的工作時間會比過去的製作方式更短。

我覺得這個製作的專案很有趣,讓我很愛,所以我打算開學後辦一個迷你工作坊,就教這種模型製作。

內容包括使用開放原始碼軟體QGIS,取得政府開放資料來製圖,最後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透明樹脂模型。製作的主題除了震央外,還有下篇提到的等高線模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