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南寮漁港找水母

周一上課的時候,18班的小男生王彥為告訴我,他周六周日去南寮游泳的時候看見水母。聽他這麼一說,我眼睛又亮起來了,心想是不是又是上次看到的僧帽水母呢?

上次是同一班的馨如看見僧帽水母,我紀錄在這:不要亂抓海邊的藍氣球-僧帽水母

下班之後,拎了靜伶老師和季瑾老師一起去南寮找水母。出發前我還和學生問了位置,到底水母在哪,他說了一堆指示,我只聽懂「在船邊」,我想應該就是南寮漁港裡吧。

到了漁港,我們三個人沿著碼頭繞了一圈,的確在水中看見了一隻隻的水母,不過太遠太小,實在看不清楚,後來總算在一艘船邊看見了好幾隻水母游來游去,忍不住就在那裡看水母看了半個小時。



回家以後,用台灣常見的各種水母學名去查圖片,查來查去,似乎和前幾年大量出現在台南四草的那種水母相同。

屬於   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  的   端棍水母科Catostylidae  端鞭水母屬Acromitus  的Acromitus flagellatus(或稱四草水母)

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的網頁上有對這種生物的介紹
http://mpatc2003.myweb.hinet.net/index_QA6.htm

這類型的水母沒有觸鬚,只有口腕(oral-arms),




傘緣有皺褶


消化、生殖等系統都藏在這個看似頭的傘裡



水母的英文名字是jellyfish,那顆頭就像是果凍一樣。不過回家仔細一想,其實說牠像肉圓會更貼切



我本來以為身上的斑點是共生的藻類,不過看了一些資料,都只說這是斑點,看來是我猜錯了。



有到處玩的學生真好,常常都有生物情報。

2009年6月28日

從彩虹到女媧

周五傍晚的時候,竹東山區下了好大一場雨。雨過之後,就看到往竹東的方向有好漂亮的彩虹,許多人爬上了頭前溪的堤防上去拍照。

因為是即將落日時出現的彩虹,所以視角極大(約84°),一般的相機不可能拍下全景,除非用接圖的,像我就是用三張照片接圖的。



看彩虹一定是得背對著太陽,太陽越低,彩虹就越高。如果太陽光平行地面,那麼可以在仰角40-42°附近看到彩虹,而副虹-霓則是在仰角51-54°。(參考來源:http://www.phy.ntnu.edu.tw/demolab/rainbow/docs/rainbow.html)



彩虹的起點(或盡頭)一直帶著很多傳說,有的說是那裡是祖靈的故鄉,有的說那裡有財寶



彩虹怎麼來的,在中國傳說是女媧補天時用的五彩石發出的光芒。女媧為何要補天?據說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架,共工打輸了就去撞西邊的不周山,結果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燒了大火,地面到處是大水。

這件事在《淮南子》中有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神話雖然是虛構的,不過起源卻可能是真實的。中國地震局的王若柏研究員在2005年6月的《地理科學》裡,發表了這篇「黃河北流河道的變遷與史前的災害事件」。文中提到共工撞山、女媧補天到大禹治水的發生背景,可能是來自於西元前4000~5000年前的一場隕石雨。

他認為,那場隕石雨就落在河北平原的中西部,一場隕石雨的撞擊事件造成了「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爆炸造成了「火爁炎而不滅」。隕石阻斷了地表流水,所以「水浩洋而不息」。他的證據來自於古河道和隕石撞擊坑的研究。

有興趣細看的,到google找「女媧補天 王若柏」有相關的文章。




2009年6月27日

顯微切片的方式

最近新理科教育ML在討論「葉の切片の作り方」,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作法。
之前看唐誼真老師的葉切片方式也很不錯,是用載玻片壓住葉片之後,從玻片方向先傾斜45度切一刀,再60度,然後最後90度一刀,這樣也能切出薄片。

想我以前都是用亂槍打鳥,就是玻片壓著葉子,單面刀片狂劃,反正總有幾片會成功。

另外,去年我也用針筒做了個簡單的切片機
徒手切片有妙法,自製顯微切片機

這裡要介紹的這種,是我參考最上面我有興趣的那兩種切片機做出來的。其實說「作出來」是有點誇張,因為根本不用作啊。

就只要一片光碟片、一個刀片(單面、雙面皆可,各有所長)、一個瓶蓋或是碗

把瓶蓋或是碗裝滿水,蓋上光碟片,刀片放上去,就像這樣。


水可以減少摩擦力,順便收集切片。我們只要手持植物組織滑過刀鋒和光碟片的小洞,例如葉柄、或是莖。如果是葉片的話要用其他的東西夾住(例如蘿蔔)。


拿開光碟片,切下的組織會飄在碗裡頭,稍作練習就可以切出薄片了。


這個是我拿花生的莖作的切片,隨便切就可以囉


瞧,韌皮部和木質部的部份還很清楚呢



我前幾天還有拿葉子放進融化的蠟來切,效果是還好,可能是技術有待加強。

用鹽玩幾何,找內心、外心...

好久以前,我看到這個塩で幾何学之後,一直躍躍欲試,可是一直只有想想而已。明明就是很簡單的一個小活動,只要紙片和鹽就可以完成的東西,居然也花了我好幾個月。

用鹽、紙片除了可以找內心、外心以外,還可以畫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等等呢。
http://www25.tok2.com/home/toretate/home222.html


我這裡只玩一個-找三角形的內心

弄個三角形的紙片,底下黏個紙筒把它頂起來。怎麼用鹽來找它的內心呢?


很簡單,把鹽灑上去就可以啦,最後鹽堆會變成一個小山丘,山丘的頂點就是內心的位置。
這個鹽山的稜線是角平分線的位置,三條稜線就是內心囉,是內接圓的圓心。




如果要找外心呢?
三角形得變成這樣三個洞,把鹽撒上去之後,會變成三個漏斗,漏斗的交點就是外心啦。


不過,為什麼我沒有貼照片呢?
因為我失敗啦,我把鹽灑上去,結果鹽都不會從洞流出來,我猜是鹽吸了水氣所以粘在一起。

不知道還可以用鹽來玩出什麼樣數學?

這個<span class="attribute-value"><a href="http://homepage1.nifty.com/toretate/index.html">取れたて通信</a>的數學研究會蠻有趣的,很多幾何學的數學研究呢。</span>


2009年6月26日

數位遊戲在生物教學上的應用

生物科的內容從細胞、生理、演化、分類,一直到環境議題,包含了非常廣泛的概念。不同的概念會用到不同的教學法,有些適合多媒體,有些則適合課堂討論。

為了提高學習的動機與氣氛,在場地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喜歡在教學時適時適度引入數位遊戲。然而數位遊戲這麼多,哪種才適合應用在生物教學呢?

我的考慮包括以下幾點

  • 有沒有教育性?這遊戲是純粹好玩,還是能從裡頭學到東西或是協助評量。
  •  有沒有必要性?從這遊戲想得到的東西,能不能只用口語或者其他更簡單的教具來獲得?
  • 遊戲怎麼進行和花不花時間?有些遊戲適合帶去電腦教室全班一起玩,有些則是適合一個人玩給全班看此外,如果是帶去電腦教室進行,我希望遊戲時間夠長,可能是數分鐘到半節課;若是一人展演的遊戲則時間必須夠短,最好是數十秒就結束。

利用數位遊戲融入生物課程的教學介紹,茲介紹在後,有些是過去幾年的教學實例,有些則是尚在規劃,是還沒實際進行的教案。





血型鑑定與輸血

在「血液循環」及「人類的遺傳」中,會介紹到ABO血型,也許還會介紹到O型是全能輸血者,而AB型是全能受血者。


諾貝爾獎網站上有Educational Games的專區,內容包括各領域諾貝爾獎的研究,其中發現血型系統的蘭德施泰納,是在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生醫獎,網站中有利用血型鑑定及輸血這些概念而設計的遊戲   Blood Typing。

http://nobelprize.org/educational_games/medicine/landsteiner/landsteiner.html

這個課程所需的時間是一節課,我帶學生進入電腦教室,先用廣播系統介紹紅血球上的表面抗原和抗體結合情形、ABO血型的判定,以及蘭德施泰納的故事,然後才進入這個遊戲。

玩家扮演的角色是為三位病人抽血、驗血和輸血,只有真正了解血型判定,才能給予適合的血袋治癒病人。最後遊戲會根據玩家的表現給予不同的分數,學生所需做的就是將分數抓圖之後寄給我,而且還要用小畫家在圖上寫心得給我。





演化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用長頸鹿的例子來說明達爾文的物競天擇,但天擇的過程很難以動態呈現,而以下這兩個遊戲正可解決這樣的難題。
http://science.discovery.com/interactives/literacy/darwin/darwin.html



遊戲的目的是讓該生物能夠活過一百萬年,玩家要先挑三個個體放進場景,隨著時間進行會出現不同的事件,例如暖化、低溫或是出現掠食者等狀況,玩家在遊戲中能夠進行兩次的突變,在場景中產生不同性狀的個體。不同的性狀適應不同的環境,例如,有些身上有斑紋的就比較容易躲過掠食者的攻擊,有毛的比較不怕冷,但是會怕熱。

玩家從一開始選三個個體時,就必須要了解「性狀差異越大,能存活的機會就越大」,因此必須選擇性狀各異的個體。而遊戲途中的事件正是物競天擇的應用,如果場中都是怕冷的生物,偏偏此時來了大風雪,那麼這些生物將會絕種。為了能在逆境中生存,這些生物得要有相異的性狀。

我認為這是適合在課堂中玩給大家看的遊戲,不過因為遊戲進行的步調太快,不大適合講解,所以我最近也模仿它,寫了一個適合在課堂授課使用的遊戲,不過目前還在測試中,等過一陣子就會發佈出來。



以下這同樣是適用在課堂授課的演化遊戲,目的是模擬天擇如何影響這些生物手的長度
http://www.biologyinmotion.com/evol/index.html


玩家經過設定改變Selection Strength和Mutation Rate。Selection Strength越大,代表手越長的生物才容易抓到獵物,若是 Selection Strength等於0,則存活與否和手的長度無關。另外,Mutation Rate則代表突變機率。

若是用在讓學生自行操作,則需要先設計問題讓學生操作之後來回答,例如不同的Selection Strength如何影響性狀。




解剖青蛙
http://www.froguts.com/flash_content/index.html

青蛙解剖的實驗從很早以前就從國中的生物課程裡刪除了,但透過數位遊戲的模擬,也能夠體會解剖的過程和觀察的重點。

這個動畫最初只是2001年作者的畢業專題,但是受到許多人的歡迎,所以經過大規模的修改之後,現在已經轉為商業網站了,目前可以免費使用的只有外型觀察和解剖的部份,若是需要其他內部器官的觀察課程,則需要付費。

我利用這個遊戲來教學的時機,是在教完循環、呼吸、生殖等動物生理之後,然後安排一節課到電腦教室,先帶領學生認識從解剖到內部觀察的過程,因為介面是英文,所以我會給學生一張中英對照表,以便讓學生能夠瞭解其中所指的器官為何。接著就讓學生自行操作,通常學生最感興趣的還是動刀動剪的過程,至於後續的觀察往往流於形式,只是順著指示一路按下去,為了補足這一點,應該是設計一張活動單,內容包括各部位的填圖,以及解剖流程。



病毒傳播
<<這個部份更多的介紹,我寫在病毒大流行殺手流感Killer Flu>>

Pandemic一代
Pandemic http://www.crazymonkeygames.com/playnewpandemic.php




Pandemic二代
Pandemic 2 http://www.crazymonkeygames.com/Pandemic-2.html




Kill flu
http://www.clinical-virology.org/killerflu/killerflu.html



國中生物課程無涉及病毒或是疾病的傳播模式,所以這個課程主要是在外加的課程裡進行。而最近正值H1N1新流感的流行,所以這個課程也是順應時事而進行。

課程的起點是從病毒的構造開始,介紹以下幾個重點

  •   認識普通感冒和流感的不同
  •   認識流感病毒的構造
  •   瞭解為什麼流感不能終身免疫,認識Antigenic Drift
  •   這波新流感怎麼來的,認識Antigenic Shift
  •   玩病毒大流行的遊戲Pandemic,以不同的角度體認大流行傳染病的發生情形

以上共有三種遊戲,玩家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病毒,目標都是感染人類。前二種分屬於一二代,遊戲方式皆相同,玩家花費感染所得到的演化點數,去修改自己的傳染方式和致病性,以求在人類還沒發現之前,或是研發完成疫苗之前,迅速感染全世界。如果致死力太強,則各國政府會迅速反應,關閉港口和機場,如此病毒便無法再繼續感染其他地區了。

前二種的遊戲中,內容有許多疾病的英文單字,所以在讓學生遊戲的時候,我會先印一份有中英對照的單子,讓學生能夠對照。最後的評量方式就是看學生能在多少天內達到全球大流行。

以下是其中一位學生的遊戲策略和心得:

「剛開始,必須等待哪一洲的人有得到流感,並且增加感染力,盡力的控制致死率即可見度,避免人類發現病防治。若一開始是中國感染到流感,可用"體液傳染"增加該地的病情及感染人數,再來可以讓病毒擁有水傳染的功能,使各地開始都有病例發生。潛伏期及體外生存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選項,可降低人類的警覺心及病毒的生存率,再來,耐熱性及耐濕性可讓病毒傳染到較潮濕、較熱的地方。待各洲都有人感染了此流感後,便可增加病毒的致死率,比如說"器官衰竭"、"組織壞死",並注意各國機場及水源處是否關閉,若關閉數過多,便必須減少病毒的致死率及感染力,讓人類認為流感的並意已經減輕,紛紛開放機場、水源及國界,在趁著這時,大幅增加病毒的致死率,讓人類措手不及的迎、接、死、亡。」

這真是一款有趣的遊戲,人類通通死光的感覺真好~~((全身暢快
既可以學習"病毒",也可以學習"如何運用策略",孫子兵法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死吧!通通死吧~~!!最好死的不明不白、血肉四濺,死到自己都感到冤枉吧!(好獵奇)」

相對於前二種遊戲,第三種遊戲的門檻比較低,玩家所作的是盡可能的感染人類,然後將被感染者送至專屬的建築中繼續感染其他人。遊戲包含兩種模式,一種是屬於季節性流感的感染,玩家需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改變抗原的形式才能夠順利感染。第二種模式則是把重點放在快速將感染者移動到各處,感染其他人。

讓學生玩這遊戲的目的,若是在「瞭解病毒的傳播模式」,那麼我認為第一種遊戲,會是比較適合的。因為操作比較簡單,而且遊戲時間比較短,約只要10分鐘,而且更能達到教學目標。



Spore玩演化


美商藝電在2008年發行了一款遊戲,名為「SPORE」,其中「遊戲角色的設計」,此功能被獨立出來提前發布,並且有試用版可以下載,稱為「創意大師」。

我想這款「創意大師」可以應用在「生物的適應」這個教學概念,教師可以設計許多種棲地讓學生隨機抽取,然後在這個遊戲中設計角色,角色的形質特徵適應該環境而產生,例如若是在快速流動的水中則必須要有流線型的體型,或是具有強壯的固定構造(例如吸盤),而評量方式就是為這個幻想生物撰寫生活史、特徵、習性。結合各種不同的生物的介紹之後,就可以收成一本「幻想生物圖鑑」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裡的活動都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內容,像是後像、適應或是反應時間的測定。在網路上也有許多遊戲可以融入在神經系統的教學,例如我們講到看紅燈踩煞車,這件看似為反射動作的意識行為,其實是因為它已經變成自動化的行為。

以下這個遊戲就是玩一種自動化的行為-Stroop Effect,非常適合在班上請一位同學示範。玩家必須辨認圖中文字的顏色,例如下圖裡的「黑色」字樣,是白色的顏色,所以必須在底下選右下角的白色。但由於文字辨識已經成為我們自動化的歷程,所以我們會因為這樣而誤選。

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3/brain03.html



另外在談到記憶的時候,這個瞬間記憶非常適合拿出來玩,也同樣適合請一位同學上台示範。
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tw_brain.html




玩家必須在短暫出現的畫面中,快速記憶數字的位置,在數字蓋起來之後,以正確順序點選。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困難重重。令人吃驚的是,日本京都大學的靈長類研究所讓黑猩猩和人類作這項實驗,結果發現,五歲的黑猩猩竟然比成年人的能力還強。





反應時間的測定在我們的課本實驗中都是用接尺來進行,其中會有很大的誤差,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其實可以改用數位遊戲來協助測量。只要用「reaction time」上網搜尋就可以找到許多不同形式的遊戲,都可以用較精確的方式測量反應時間。



這種是看到紅點變成黃點,就按下滑鼠
http://www.mathsisfun.com/games/reaction-time.html




這種是紅色方塊變成綠色方塊,就必須按下按鍵
http://www.humanbenchmark.com/tests/reactiontime/index.php




這種介面就比較有趣了,只看到綿羊跑出來就射箭,綿羊會被箭射中而睡著,射了五次之後,遊戲會統計你的平均反應時間。
http://www.bbc.co.uk/science/humanbody/sleep/sheep/reaction_version5.swf




結語

雖說拿遊戲融入教學似乎是種很炫的作法,不過要很小心遊戲帶來的迷思概念。

像是病毒感染人真的就可以獲得點數嗎?
病毒可以主動選擇改變抗原嗎?
醫院真的會用O型血輸給任何的病人嗎?
我們可以在災難來臨時任意產生突變,好讓我們活下去嗎?

克服遊戲的迷思概念,其實就是教學設計者的責任了,怎麼做?我也沒個想法,有興趣的提出看法討論討論。

2009年6月20日

這就是拋磚引玉

為什麼我喜歡把知道的/想到的/找到的資訊放在這裡,因為我愛分享。

分享知識是一種很奇妙的事情,它只會越分享越多,並不會因為你告訴別人了,你的就不見了。
什麼叫做越分享越多呢?就用最近我寫的一篇大家來畫生態系,來看看發生什麼事吧。

月鈴老師的現代黑板畫竟和古代壁畫如此神似
永欽老師的980616大家也來畫生態系980619大家也來畫生態系II
都做了這樣的教學活動


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需要多次的試教和檢討,只有我一個玩玩實在不夠,還好有很多老師一起來玩,這樣一來,這個活動就會開始產生不同的風味和效果。

月鈴老師在這篇現代黑板畫竟和古代壁畫如此神似寫的東西,真是讓我佩服啊。
像她就從這個活動裡看到了「選擇題無法評量的迷思」,這是我一開始沒想到的效果,真是謝謝她。

還有還有
像怡嘉老師在看到我這篇兩個故事,一張紙,談生物多樣性之後,也做了『十八尖山生態系』與『操場草坪生態系』兩個生態系的故事。

更棒的是,她在後面帶了一個我很激賞的活動-討論蘇花高。
我超愛她這段話

這些重要的議題,你們有必要知道
人們在問你們『贊成或不讚成』時
我希望你們能夠說出心中的想法
而非只是說『不知道』
當未來,你有機會能夠當上台灣政府部門的官員時
也期盼你用更廣的角度來思考每一項建設背後的意義

大家最常說的話都是「不知道」,殊不知,當選擇回答「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就喪失表達的權利啊!

再推薦一個,也是怡嘉老師推薦的-「阿石伯的蓮花田」
生態保育和產業原來並不是二元對立的,並不是只能從中挑一個,而是能夠相輔相成啊,達到雙贏的局面。

你看,我們這群生物教育者很棒吧!



2009年6月18日

遊戲式學習:殺手流感Killer Flu

會知道這個遊戲,是從李怡志那兒看到的。

遊戲的網址在此
http://www.clinical-virology.org/killerflu/killerflu.html


進行這個活動之前,我先給學生看了一部從電視上錄下的影片「微型殺手-致命流感」,然後就是開始這個遊戲。

和我之前這篇遊戲式學習:病毒大流行相同,遊戲的主角還是病毒,目的還是要感染人類。不過這遊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像先前介紹的遊戲那樣,是面對整個國家或地區。

其實,流感要蔓延也不是那麼簡單就是了。

遊戲的進入畫面



有三個Level,由簡單到複雜,分別是季節性的流感,和基因重組以及禽流感的H5N1。




你要在預定的時間內(左上角),達到規定的感染率(右下角)才能成功,地圖可以放大縮小或移動。




最簡單的那種季節性流感,遊戲的設定是這樣。因為病毒每年都會有些小突變,改變了表面的蛋白質,以至於咱們身體不認識它們,所以每年都沒辦法免疫。

在畫面中選定人來感染之後,就會有這樣的視窗,上面的Immunity是說此人對這種病毒株免疫,你必須有些小突變,才能感染他,就像吃角子老虎一樣,按下spin,如果出現不同顏色的,那就可以按下infect去感染了




接著就是要把被感染者送到各處繼續感染大家,被感染的人,頭上會有紅色鬼臉。點了這個人之後,左下角會出現此人資料,告訴你這個人的身份是什麼,可能是農夫、學生或是工人,在最底下會有5個格子,代表此人的感染力,這會一直減少,你得在紅色格子消失之前,送到適合的地方繼續感染大家。圖中會出現該地方的縮圖,告訴你該送他去哪裡,像底下這張圖就是要把這個旅客送去機場。



如果該地沒有適合去的地方,你也可以移動地圖,把人送去外地、甚至外島。不過要注意在移動過程中,可能感染力也會消失。
感染力消失的人會開始免疫,頭上會出現黑色鬼臉,你就再也不能感染他。



如果是玩第二種或是第三種的H5N1的話,故事就不同了。
第二種是基因重組產生的病毒,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已經感染A病毒的鳥又感染了新的病毒,病毒在體內混合,然後產生新型的病毒,然後又感染了農夫。你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農夫,送他去感染其他人。

而第三種的故事是鳥感染雞,雞感染農夫,然後後面的故事都一樣。


下面那張圖中,有紅色鬼臉的就是全球感染的首例。




我玩簡單版的季節性流感,第一次的成績很差,花了41.8天才成功達到25%的感染力。



學生永遠比老師還厲害,這是目前我學生中得分最高的,林韻弘用9.4天達成25%感染率。



至於最難的那種,目前只有杜俊達一人完成,在77.6天中,把H5N1的感染率提昇到50%。

--
更新
林韻弘同學在6/19又稍來一封破紀錄的信,這次他只用了7.1天啊
82316林韻弘

酵母菌吹氣球小實驗

上週的專研課,準備了酵母菌給同學玩,材料是市場買的乾性活酵母,泡糖水就活起來了。

實驗的目的很簡單,就看什麼溫度可以讓牠們有最大活性。同樣的實驗可以有不同的作法,有的用針筒,有的用吸量管,我用氣球。

定量的酵母菌加上定量的糖水,在不同溫度的水浴下,看看氣球會吹得多大。酵母菌的量和糖水的量,都交給學生自訂,自己找規則。

酵母菌和糖水的濃度越高,氣球會越快膨脹,快的話大概只要一分鐘。如果是用小氣球,很容易爆開,所以加了一圈膠帶




也有些是用長型的氣球,不過還是容易爆開,所以每隔一陣子就得像擠奶一樣把氣體擠到後面。



30分鐘後,學生們得自己想出方式獲得數據。有人量氣球腰圍、高度,這些其實不夠準。



有些同學想起了阿基米德,塞進大量筒,看水上升多少



也有的想起來排水集氣法,量筒裝水倒扣,藉此收集氣體,最後對照氣體的量。



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希望各位知道數據收集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種,各種方法也許有缺失,必須從中尋求改良方式。
如果是要用腰圍,那麼相同腰圍的氣球就代表一定量嗎?相同高度呢?


實驗結束後,就是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特徵,只有30分鐘的時間,其實不容易找到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所以最後看到的都是無數個小圈圈。

如果要設計這個課程成為一個一系列的探究課程,應該還要加入許多變因去探討,未來再敘。

歡迎光臨,黑冠麻鷺

周一中午的時候,邸怡老師見到我就說,「簡老師,我們學生....」
還沒聽完,就知道她的學生又在學校發現了好玩的東西了。

邸怡老師的班級真特別,體育超強,連續3年的運動會都看見邸怡老師脖子上掛了十幾個同學贏得的獎牌
最近他們班幾個同學朝向生態發展了,常常在學校裡找生物,最早是找馬陸,後來是找樹皮上的小蟲,前一陣子是帶我去看水青蛾,今天則是在校園裡發現了一隻碩大如鵝的鳥。

這是牠的屎



本尊站在南洋杉的枝條上偷看我們



找個近一點的角落瞧瞧,這可不是黑冠麻鷺嗎


雖說黑冠麻鷺不算稀少,但在這間學校裡倒是第一次發現,希望牠能在本校過得愉快,別被喜鵲欺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