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昨天在賽E趴的分享,17分鐘的時間想把整個理念講清楚(其實我還超時),當然是不太可能,只能點狀的提示吧。
其實這是在趴六我也分享過的主題,基本理念就是不想只是在教室裡自然。
啊教室裡學自然有錯嗎?是沒錯啦,可是你想像一下,不在體育場上課的體育課會不會很怪啊?那麼不在自然裡頭學自然,這樣好嗎?
一個國中生會有幾小時的生物課呢?最多最多是90小時,這90小時都關在教室裡學習,難道是要達成十二年國教,要關學生在教室裡十二年的目標嗎?
所以啊,怎麼去作到讓學生能有機會接觸自然呢?想當然爾的答案就是去校外教學嘛。
幾年前我帶班的時候,在當時的組長王紀凱大力規劃之下,我的班級的校外教學頻率與廣度嚇死人。這裡說的校外教學不是那種一三六九的畢業旅行喔(一三六九是義大、劍湖山、六福村、九族),而是扎扎實實的校外學習課程。
2009年08月,南投-溪頭
2009年10月,台北-中研院院慶
2009年11月,新竹-榮民之家
2009年12月,桃園-桃園大圳
2010年02月,屏東-墾丁、海生館
2010年03月,苗栗-永和山水庫
2010年04月,新竹-太空中心
2010年05月,新北-野柳
2010年05月,台北-CSI特展
2010年08月,花東
2010年08月,台中苗栗-高美溼地、火炎山
2010年10月,台北-陽明山
2010年12月,新竹-交大樂活城
2011年04月,台北-花卉博覽會
2011年08月,南投-合歡山
2011年08月,台北-人體展
2012年03月,桃園-大溪龍潭
這樣的列表出來,應該可以嚇跑一堆人。這類型的校外教學,要多方面的配合,所以我並不是要講這樣的校外教學,我想講的是從教室出發的戶外學習,這邊寫出來純粹是要炫耀。
首先,如果不敢走出教室,可以先試著把自然帶進教室,方法超多,看一下這些舊文
自然帶進教室
意外的水棲昆蟲觀察活動
瓶中生態系初體驗
CD盒的種子觀察工具
就算上面那些都沒辦法作,我想至少老師也會安排學生去種馬鈴薯、地瓜,或是種綠豆看向性那些吧。有沒有可能可以作這樣的嘗試,把這些種植觀察的作業在盛夏過去的九月十月進行,讓學生在一開始,就開始種種子苗、馬鈴薯、地瓜,讓學生一人一生物的完成一項專題,觀察一個生物的生長、生殖、感應與代謝。
除了把自然帶進教室,更好的是把學生帶進自然。啊,怎麼帶?
我一直記得我剛開始當老師時,帶學生在校園認識植物的那種挫敗感。我很認真的課前準備,可是學生走完一圈,記得的有多少?
後來我開始體悟到,走出去後,老師應該作的就是「閉嘴」,讓學生可以作五感以上的體驗,用視覺、聽覺、觸覺多種感覺的體驗。
你可能會想啊,我們帶出去不就是為了認識植物嗎,啊這樣就能跟課本上的知識相對應啊,前面花時間體驗東體驗西,是要幹嘛啊,浪費時間耶。(我以前就是類似這樣的想法啊)
可是我想告訴過去的我(當然也可能是現在的你),你會因為知道一個男孩/女孩的名字之後,就愛上他嗎?你會愛上他,一定是他/她參與了你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些印記。
我帶了學生走出教室,絕對不是只為了認識植物這樣而已,我希望他會在這一年裡,從「知道你在那」,到「你發生了什麼事」、「你和你周圍的他」、「你的環境和我的環境」,一點一滴的參與這些校園裡的生命歷程。一句很重要的話要記得,羅丹說過「 世界不是缺少美 , 而是缺少發現」
這些文章寫了好多,不一一介紹了,都在
校園觀察的這個標籤裡,大致上的方向是這些
- 校園顯微觀察
- 尋找校園角落
- 尋找自然物
- 認識植物的生命
- 樹木的身體語言
- 在校園裡玩身體恆定
- 觀察春天的花
- 夏天的果
- 植物搜查與攝影
- 動物採集
- 用照片說故事
- 製作介紹影片
- 校園植物檢索表
- 多樣性調查、環境議題調查
走出去觀察,基本工具就封口袋、鑷子,頂多加個迷你顯微鏡,或是手機顯微鏡,就可以作到非常多樣化的課程了。
許多課程,你動心轉念一下,一定可以作到戶外教育。Lioyd Burgess Sharp 美國一位倡導戶外教育的先驅,對戶外教育曾經有一個簡單而明確的定義「戶外教育是指不論任何年級、任何學科的課程,若能在戶外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便在戶外進行教學活動。」
想想看,有什麼自然現象雖然課本上有,但是你走出去就看得到,或是哪些生理現象是我們和自然的互動所致,我們真的只能在課本上學自然嗎?不會吧!
自然生態作家Robert Pyle 曾這樣寫道: 「對於從來沒見過鷦鷯的孩子們來說,禿鷹的絕跡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我們會說社會課本裡教的是中國的鐵路、河川等有距離的知識,那我們的自然課本裡不也是有許多碰觸不到的社會議題嗎?你知道南極發生了什麼事,可是你卻不知道學校外頭水溝的前世今生,因為這樣,所以做了
校園生態與環境的調查議題專題和
結合社區資源的環境行動踏查專題-隆恩圳,進入校園,以至社區。
前頭說到老師出去要閉嘴,不是說老師就安安靜靜不說話,而是要用提問技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學習。
如何提問?我找了一本《戶外教學》的書,節錄了其中的發問技巧,如下。
回憶性的問題
計算、描述、辨識、配對、辨名、觀察、回想、揀選
- 在你的研究用地裡有多少綠色植物?.....計算
- 當你觸摸這樹皮時,你有什麼感想?.....描述
- 那隻鳥叫什麼名字?.....辨識/辨名
- 現在這隻動物正在做什麼?.....觀察
- 你可以在這花崗岩裡找到雲母嗎?.....揀選
過程方法的問題
分析、分類、比較、實驗、解釋、組合、推論、順序
- 你可以將生物和無生物分組嗎?.....分類
- 這兩棵樹的樹皮紋理有差異嗎?如果有,又是哪裡不同?.....比較
- 水流的速度如何影響河流的行徑.....解釋
- 你認為這種動物吃什麼維生?.....推論
- 如何依照堅硬程度排列這些礦石?.....順序
應用性的問題
原理的應用、評估、推測、歸納、假設、判斷、預測、推測、理論化
- 我們已經學過關於植物適應,這地區還有其它植物適用的例子嗎?.....原理應用
- 在這些能源問題解決方法裡,哪一種方法你們認為是最有效的?.....評估
- 如果供給沙漠地區的原住民,所有他們所能用的水,你認為會發生什麼事?.....假設
- 如果地球人口持續現在的速度成長,你認為2050年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預測
- 如果沒有環境條例,你能想像生活變得如何?.....推測
以回憶性的問題開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透過感官的運用,進行觀察和資料蒐集。
在充分的資料蒐集後,藉由過程方法的問題提出,提昇思考階段。
在最後一階段,提出應用性的方法,再度提昇思考階段。
最後最後要說的是,帶學生走出去,老師一定是不可取代的關鍵。老師得要「開天眼」,啊要怎麼作,提供一本書《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大家參考參考,他是怎麼在方尺之地進行的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