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用 wii 手把玩物理學實驗

幾天前突發奇想,想寫個Android 的App,把手機的三軸加速度計資料,同步即時以藍芽傳出至電腦端接收,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手機裝在球裡丟來丟去,看垂直方向的加速度變化,或是放在滑車上即時呈現加速度變化囉。

當我這樣在噗浪提出想法,彥文和小p給了一些連結

這兩個連結講的是pasco商品化的東西,以前我去參加研習,就常看到它們展示這樣的器材,可是我總是覺得,一定有其他代用品。


這個連結是android裡用到三軸加速度計的地震計app們,也許裡頭會有符合我想要的。
https://play.google.com/store/search?q=Seismograph

有了這樣的念頭之後,心裡一直想的是去翻翻android的書,也許可試著寫個App,不過今天翻著make雜誌(其實我看的是簡體中文的愛上制作 27),看到一段提到wii的手把有三軸加速度計。我心想既然早有人用wii手把改裝成為wiimote電子白板,裡頭用的是紅外線偵測的資料,那麼我想也該有人用到那三軸加速度的資料吧。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果然看到有人寫了VB / Visual C#的lib
http://channel9.msdn.com/coding4fun/articles/Managed-Library-for-Nintendos-Wiimote

順著連結找下去,果然有人用這些lib寫出一堆軟體


因為我想作的是用wii來玩物理學,所以我特地找了一些,不過我自己還沒試過就是了。等這兩天弄到新的手把之後再來試用。記得上個月跟學校一個理化老師聊,他說運動學的教學好需要有DEMO的東西,不然加速度、速度那些概念挺抽象的好難教,雖然有打點計時器,或是高檔一點用錄影分析,不過如果有wii手把來協助作運動學教學,那應該挺有趣的,而且重點是現在副廠手把沒有包含動感強化器的那種才350元。(動感強化器是加了陀螺儀



軟體
以下幾個軟體都是可以拿來玩物理學

至於可以玩什麼,那可多哩,除了用本身的加速度計外,如果再利用車子上放紅外線led Bar,讓wii去感應,就可以做出像台車的加速度測定、彈簧震動、單擺、簡諧運動、等速圓周運動、距離測定、速度測定一大堆。


玩法
玩法可以參考以下文件


相關影片
若是想看更多應用,可以再從上述影片的作者處點選

用imagej算人頭

朋友來問說他想算一個擠滿人的游泳池,裡頭有多少人,要怎麼用imagej算。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解,依我現在所知,流程我會這樣做。


  1. 先估計人頭面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用color threshold選取人頭
  3. 用analyze particles算人頭(特別注意要改變面積範圍),底下一些選項如Exclude on Edges、Include Holes等,可以參看官方說明文件來選擇。(http://rsbweb.nih.gov/ij/docs/guide/146-30.html#toc-Subsection-30.2)

文字說明太難懂,所以用ocam錄段影片來說明。



 

2013年7月30日

SketchUp製作學校建築物模型

SketchUp是一款可以製作3D模型的軟體,本來是@Last Software 公司所擁有,後來Google買去,2012年又賣給Trimblie。還好不管怎麼買賣,現在還有免費版可以使用。Google地球上的3D圖層中的許多建築物模型,就是許多使用者主動去建模出來的。

我在幾年前這軟體還在Google底下的時候,就開始試著製作了一些建物模型,期待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放在Google地球的圖層中,不過因為我選用的建築物是Google衛星圖都尚未更新的建物,所以就算作好了,也不可能被放進去(事實上我當時也還沒貼圖完整)。總之,後來我就失去耐性,沒再繼續玩下去了。


一直到這個暑假剛開始,去參加了中央大學的《2013年太空看地球(衛星遙測科技)研習營》,那個作3D建築物模型的念頭又上來了。

課程裡,蔡富安教授的講題是《三維數位城市建置及應用簡介》,計畫簡介可以看看內政部的資料

他們結合了地形圖、地面光達、空載光達、近景影像、空載影像、衛載影像等,可以做出房屋模型、三維道路模型等,這些不是只有用在導航地圖軟體裡而已,可以用在基地台選址、飛機起降限制模擬、都市環境模擬、環境影響評估、運輸規劃、消防與醫療、災害評估、保險理賠、都市維生系統規劃、都市計畫與更新。

這些應用聽得我眼睛都瞪大起來了,於是我又開始想要開始玩建模了,我們這種一般使用者當然沒辦法用到地面光達這些技術來快速建模,所以就用現地拍攝的數位影像來作吧。

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總算是做好一棟校園裡的建築物
2


本來以為做好之後,上傳到3D模型庫後,一下子就會被接受,不過過兩天之後,就收到審核通知,說我貼圖沒貼好要再更正才可以。所以又花了一兩個晚上重新再作一次,其實我這動建築物前後大概做了六次吧,最後上傳後,終於被接受了!


22


過了快一週的時間後,終於在Google地球的3D圖層中可以看到了,雖然只是個簡單的建築物,不過能被接受,真的還蠻令人高興的。

1



後來我也嘗試再製作其他校園建築物的模型,不過困難重重,主要原因是無法拍攝到合適的影像來建模,因為建築物外有攀緣植物或是大樹遮住線條,所以要抓到準確長度實在有困難。再加上建築物彼此相接,很難看出全貌。為此,我趁著暑假還跑到許多我從來沒去過的校園角落拍照,也因此看見許多建築物不為人知的歷史。比如說教師辦公室前身是禮堂,外頭還有很多有歷史意涵的標語,像是復興中華,但如果我沒去跑,我就不會看到這些東西。

作建模也有些好玩的地方,比如說我靠著幾張照片建模時,總是覺得有幾個角落很奇怪,沒辦法對齊,後來到了學校實地勘查,才知道原來有些照片沒拍到的地方,跟我想像不太相同。此外,我也透過建模和衛星影像的比對,推測出建築物的實際高度為何,甚至還可以比較不同年代所建出的大樓樓板高度有所不同,我們學校大概也就是這個因素,所以每棟比鄰的大樓都有忽高忽低的樓梯相接。

如果想更認識家園或活動地點,大家不妨試試玩玩SketchUp建模,這會很有意思的。


附註:SketchUp的建模方式,我是在Youtube搜尋相關教程學來的。關鍵字Sketchup Howto或是Tutorial。

2013年7月28日

鼠條節-小鼠毛皮標本製作研習營

幾年前就風聞台大有辦鼠條節,可是一直沒參加到。鼠條不是吃的薯條,這是老鼠的皮毛標本,因為長的像根棒槌,所以就叫「鼠條」了。這次因為有加博物館行動展示盒的FB,所以搶得報名先機。

鼠條節的正式名稱該叫做「臺大動物博物館-毛皮標本製作研習營」,這回辦了兩梯次,如果你是現在看到這文章,想要去報名已經來不及了。

兩天活動的結果就是要做出這樣一隻老鼠標本,照片裡這隻是梅子作的,多巧手啊。
IMAG1063

可它原本的樣子,經過剝肉後長得是下圖這樣,因為是學生作實驗留下的動物,所以頭也破了(觀察腦),肚子也開了(觀察內臟),但是經過填充整形之後就成了上面那模樣,下回大家如果有頭破血流的時候,可以找梅子來縫一下。或者你們死掉的話,也可以託夢來給我們縫一下。

IMAG1050


我作的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手縫的技術還要再加強,下回再作的時候,可以在尚未乾燥之前,先在耳朵裡塞棉花,讓耳朵不至於扁塌。

IMAG1058


這回特地去參加這個研習營,其實有個目的是想清一下敝校實驗室的冰箱,那裡頭我實在塞了太多屍體了,還好本校同事都很nice,沒有太大怨言。

製作的要點如下

  1. 從腹部劃刀,將皮和肉分離。分離的時候,邊剝邊撒上硼砂和玉米粉1:1的混合粉,可防腐和吸血水。
  2. 剝製時,手腳除了腳掌,要留後一段(肱橈骨、腓脛骨),就是小腿和下臂要留著,但是要把肉去掉。
  3. 哺乳類頭骨剝除、鳥類頭骨留下(眼睛、肌肉、腦要清除)

  4. 骨骼留存情況依據標本種類而不同(哺乳類的頭骨就拿掉,可另作骨骼標本,但鳥類的頭骨就要留在裡頭了)
  5. 尾巴不要剪斷,比較好拉,要將尾巴內的骨頭和皮分離,這像是脫襪子的樣子,正確來說,不該讓尾巴內外翻轉,而是像原子筆和筆蓋分離那樣(這樣的譬喻懂嗎?)但我初次作的時候還是讓尾巴內外翻了,不過在後續用清水清洗後,皮變軟時,可以再用小鑷子把尾巴皮翻回去。
  6. 盡可能清除脂肪和肌肉
  7. 清潔毛皮(清水清洗+沙拉脫搓搓)
  8. 浸泡保存藥水(成份看下面鞣製的配方,這次作的白鼠泡了一天)
  9. 洗淨後再浸泡柔軟精5分鐘,但最後不用清洗,直接就來作了
  10. 小腿和下臂剝掉肉的部份,用棉花再纏繞上去,再用線將棉花固定。前一天剝掉多少肉,這次就用棉花補回多少肉。
  11. 尾巴部份,用削細的竹籤插入,可抹肥皂幫助插入
  12. 竹籤上用棉花做成假體,個人經驗是用塞的比用綁棉花的來得好。
  13. 整型蔭乾


使用的器具和藥品明細如下

  • 氨明礬或鉀明礬 500g $360
  • 硼砂 500g $440
  • 食鹽(無碘)1kg $15
  • 醋酸鈉(含水) 500g $360
  • 解剖用具
  • 標本標籤
  • 沙拉脫、柔軟精
  • 水盆(非金屬)
  • 針、線
  • 棉花 450g $110
  • 竹籤或鐵絲
  • 膠帶、美工刀(削竹籤)
  • 吹風機
明礬鞣皮配方

  • 食鹽30g + 明礬30g + 醋酸鈉6g + 水1公升(明礬可增加、醋酸鈉可不加,或添加與明礬同比例硼砂,食鹽是否含碘影響不大
  • 食鹽:明礬:硼砂:水 =1:1:1:16
  • 食鹽+明礬+小蘇打+水=40g: 80g :20g :1000ml
  • 也可調製麵糊塗抹。食鹽+明礬+水=454g+454g+1000ml

2013年7月24日

《改變,從老師開始》-國科會的專訪

六月底收到國科會科教處的一封來信,信中說到他們處裡推動科普工作的事情,除了辦科普雜誌《科學發展》外還規劃許多科普活動,並且建置了「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Home.htm )」

然後,由於交大教育研究所林珊如教授在一場國科會科普相關計畫審查會議中,提及國內許多中學老師熱血投入科普教育,其中包括我這個Blog,所以他們規劃在「科技大觀園」開闢一個新的單元來推介這些老師們。

經過半天約訪及來回審稿之後,國科會專訪的文章上線囉,請見 改變,從老師開始-簡志祥串聯知識與生活

blog


除了我以外,目前還有茂成老師的用單車學科學、德麟老師的讓學生動手做科學,日後應該還會新增好幾個朋友的專訪進來吧。

2013年7月21日

TOPShow3的科展專題實作訓練

這次參與TOPShow3,是從月鈴老師那演講開始的,關於這種科展專題指導的研習,我當學員參加好多喔,但大部份講的是講師個人經驗,多是概念傳達,要能轉化應用,實在不容易。

其實我覺得帶科展或專題,缺的常是方法,可是方法又很難講得清楚。我在試誤過程中習得了一些方法,既然有老師希望了解,所以我也願意分享,總之就促成了這次TOPShow3的活動了。


這次TOPShow3談的是科展專題的實作訓練,來自我訓練學生的那套課程,但那套專題課程兜一兜,每日都上的話,大概也要一週才行,不過因為要跟老師們分享,還是要挑選後壓縮再壓縮。壓到最後,本來是兩天,不過連上兩天,我可能會往生,所以改用一天的時間來作。變成一天的課程之後,密度就很大,大到老師一刻不得閒,緊張得不得了,此外,密度也大到我都上不完。本來開出的課程是這樣,但是最後有三四個項目都沒上到,一切都怪我太貪心。



  • 學習LibreOffice Draw 畫科學儀器與示意圖
  • Tracker 分析教學與實作
  • Imagej 分析教學與實作
  • 經由科學影片的觀摩與批判,認識操作型問題、選擇變因、實驗的重複和樣本數、實驗組和對照組
  • 操作模擬實驗軟體(Gizmos),實作實驗設計與論證
  • 操作模擬實驗軟體(FrogPond),實作實驗設計與論證
  • 資訊視覺化原則與實作
  • 圖表製作原則
  • 實作:全國科展作品圖表評析
  • 實作:操作模擬實驗軟體,設實驗與選定變因
  • 學習Excel製圖,與PowerPoint進階修改圖表

剩下沒講或沒實作的部分兜一兜應該還要4-6小時。有些軟體的部分,我想老師雖然在Blog文章掃描掠過看看會知道,但還是要親身實作過才比較能領略如何用在教學上。

但我還是要強調,這些方法就算老師或學生都會,也不代表就會做出「得獎的科展作品」,我的目標是放在指導學生做出「好的專題作品」,好的作品不一定會得獎,這個還是要有個底才是,但得獎的也不一定是好作品就是了。

此外,一份「得獎的科展作品」,有時候裡頭會有些trick,而那些trick是不能說的祕密,或者該說是科學教師不該從事的行為。(唉,相當不齒啊)


延伸閱讀:若要知道這次TOPShow3裡上什麼東西,有什麼心得。老樣子,大家又把連結放在生物趴辣客國際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FB上了

觀試教有感(2)

既然寫的是(2),當然有(1)。那在這兒,《觀試教有感》,基本的心得和原則差不多,同樣的就不再說。

試教很殘酷,你教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優缺點在哪,不像考選擇題那樣,至少考完有標準答案可以對。所以我覺得還是要把一些狀況寫出來,有緣人自然會看到,那就可以思考下次該怎麼改,不然你一直保持原有的狀況,結果一直上不了榜,只能無語問蒼天,這樣真的太殘忍。

我以前考教甄的時候,一直覺得試教只有十來分鐘,怎麼可能就看得出來我教得怎樣。過了好些年累積了些許的經驗後才發現,當考生站上台三分鐘,其實評審就已經看出八九成了,用不著十五分鐘。不過這個僅限於看教學的狀況,沒辦法看出這人的人品如何。

試教若是可自選單元,要注意這裡暗藏玄機,既然是考生自選,代表這單元是你自覺表現最棒的,也就是以現有的資源呈現教學能力的上限。如果連上限都沒辦法做好,那其他單元也不用說了,所以要慎選單元。


這次聽了快一千次的「染色體」的詞,說好是自選單元,可是卻有三分之一的人都選細胞分裂那單元。雖然說挑難的可以看出實力,但這是險招,沒有實力的、沒有把握的千萬別挑這個,這是一個我到現在還覺得沒能教得很好的單元。這裡是生物課程裡少見的難,也甚多迷思概念,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古今中外的論文在討論這裡的教學。

不過有實力就不用怕,這些人當中有一位挑戰魔王成功了,他的教學我自嘆弗如,只用了粉筆和染色體的背磁教具(其實所有人講細胞分裂的都用了)板書配置妥當,聲音宏亮,不急不徐,也善用色彩標記,非常清楚而仔細地把細胞分裂和減數分裂在15分鐘內講完了,真的很厲害。難道要15分鐘講完這單元才算好嗎?那不一定,得看你怎麼在這時間內分配你的概念講解。很多人太過著重在細節,反倒容易使學生聽的不知所以然,這單元的框架先建立好了,後面就簡單多了。

不過你問我他是誰?我還真是不知道呢。這次參與的評選工作,無論是試教或口試,評審幾乎不知道考生的身份或背景,頂多在之前確認是否需避嫌時,曾經看過幾秒的姓名。也因為必須維持公平,所以評審也要面無表情才好,不然一個微笑、一個皺眉,不就一下弄你上天堂又下地獄。

雖然評審不苟言笑,可是考生還是要笑,雖然大部份都是緊張的假笑,這沒辦法啦我了解,不過就是有老師能夠進門,就發自內心看著評審微笑,這讓全程面無表情的我,都快忍不住微笑回去。適當的目光和視線很重要,不管底下是學生還是評審都一樣,有個誇張的老師,全程我只對眼兩次,其他時間,他都是看著空無一人的座位或是低頭看講台說話,我都快覺得他是不是有陰陽眼。

教具是不是一定要用呢?這沒有標準答案,要看你用得適不適合。用適當的教具當然可以吸引目光,提高學習興趣,例如有老師帶了布偶來介紹命名,這很吸睛而且也有趣,但用的是某個髒話的諧音字,在求職的場合出現,實在不洽當,要謹慎用詞。

照課本上有的資訊來講,是最保守,也最保險的,若要跳出去講課本沒有的,就真的要很小心了,遺傳和演化兩個主概念最容易講錯,像舉例「人是從猩猩演化而來的,猩猩從猴子演化來的」,或是說「仙人掌為了適應乾燥環境,所以讓自己演化成針狀葉」。


板書寫得美醜無關教學好壞,不會只憑字美醜來決定輸贏。但是在一個相對比較的場合中,大家的表現都差不多,字都一樣醜,而你寫得漂亮,那你就有機會多一些分數,這是要給那些大量使用字卡的老師們建議,別連一二三四都要貼字卡,你不可能在平常的教學場合都這樣作啊,我們要選的老師是平常就能教學的好老師。

舉例也要注意是否符合學生的生活背景?你面對的國七學生是13歲,但是《海底總動員》是10年前的電影,《侏儸紀公園》是20年前的電影,而921地震是學生出生前發生的事情。學生是否都知道籃球隊、足球隊的編制,都會玩撲克牌?

舉禿頭來講內分泌的問題,是很生活化的例子,但是萬一評審有禿頭,而且剛好很介意呢?

約有1/2的老師都使用學習單,其實那也就是挖空的講義,拿來作為教學輔助也蠻正常。但是試教全程就是在黑板上寫哪格要填什麼詞,這也太令人吃驚了。

總而言之,記得有條基準線,像音量、服裝、板書、課程設計..,有作到,也不會因此而加分,因為是本來就該作好的,但是沒作到就是該扣分。而你要被加分,就是要有亮點出來超過那條線,想想看人家憑什麼要錄取你而不錄取他人?


有人問起一些教學上的建議,所以補一下。

黑板的配置規劃,我建議您有機會可以再排一次,請其他非相關的領域老師陪同檢視,目的在於讓觀看者的視線能自然流動,有起點也有終點,這會讓您的教學更有亮點。

另外,科學教學上使用的「箭頭」是很特別的元素,代表產生、形成、進入...諸多意義。代表不同意義的箭頭存在於版面上時,如能增加說明文字,可以讓觀看者自然心領神會,會是最棒的。

生態系的教學重點可以著墨在因應這樣的環境,生物有什麼樣的適應,除了仙人掌的例子以外,還有其它可以旁徵博引的,例如國文課有談到沙漠銀蟻、水分恆定有談到動物的適應..等。

細胞分裂,我會建議從這單元的重點來談,細胞分裂的意義是什麼,一定是要講清楚的,然後談過程。若是著重在DNA形成染色體的過程,這部份和此一主題雖有相關,但卻偏離主題。可以從一個角度思考,當學生了解DNA怎麼纏繞成染色體後,有辦法幫助他們建立細胞分裂的概念嗎?

建議在每個單元教學前,先練習想出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然後再去翻教師手冊,或是跟資深教師討論看看是否有所應證。

目標是什麼?你就想嘛,你今天教學生這個單元,目的是要學生學會什麼,裡頭的核心蓋念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只是以多采多姿的教具來訴求一些旁枝末節的細節,那麼就會顯露出你沒有掌握課程的能力。另者,你是不是花了十五分鐘的試教時間,去講一個平常上課只會花五分鐘講的課程內容?

不管是試教或是真實的上課,課程裡的進行步驟,老師都該很清楚地知道「你為何這麼作?目的是什麼?」


再補
又有人問了,所以再補一下

開花植物的課程中,學生對胚珠內各種細胞(卵細胞、反足細胞...)那個圖是有迷思的。學生會認為胚珠就是卵細胞,所以如果你可以弄出教具,或是改良現成的東西呈現這個部份,那會是不錯的作法。

花粉管的部份,老師們一般作法是畫個花粉,然後畫個管子代表花粉管,但許多學生常會認為花粉管是給花粉走的管子,就像水管是水走的管子那樣。我曾經在生物趴辣客1上,看到簡芊卉老師製作的花粉管模型,正可解決這個迷思,作法請見,http://moonkiddy.blogspot.tw/2012/02/part-2.html


胚珠著生在子房內的示意圖有兩種,一個是多胚珠的,一個是單胚珠的。在教花的構造時,通常都是用單胚珠的圖,不過這和前述第一點一樣,學生會弄不懂,硬是以為單胚珠的那個胚珠是卵細胞,這其實就是示意圖的缺點,在科學教學上,除了單獨使用示意圖來呈現概念外,用實體圖像來呈現對照,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示意圖並建構概念。所以我建議你可以用胚珠著生於子房的微距照片製成圖卡,與示意圖兩相對照。此外,亦可配合呈現多胚珠著生於子房的樣子。

另外,也可從果實樣貌,回推子房內的模樣,建議您可以參考《從常見果實認識植物演化》一書,其中有不少精彩圖片。您亦可自行仿照拍攝使用,只要橫切蔬果拍照即可。

2013年7月19日

科學魔法車初階班開課

上週給學生上了科學魔法車的營隊後,我後來在網路上跟幾個朋友聊起,就有朋友說可不可以開個課。我想既然大家有興趣,就一起來玩玩吧。

日期是8/10-8/11兩天的時間,課程細節和報名方式就請看連結吧
科學魔法車-初階班

2013年7月13日

科學魔法車營隊





科學魔法車營隊
暑假中幫我們學生共29人上了科學魔法車的營隊課程,這是學生的部份成果,其他有些作品因為我在幫學生除錯,所以沒拍到。

看到影片的記錄,很多人大概以為要花上很多時間才有辦法做出這樣的成果吧?這次的課程屬於初階課程,兩天共12小時可完成。這群學生是資優班的,裡頭有國七升國八和小六升國七的,但是別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只有資優班才能作。

這樣的課程我教過中途班的學生(國八和國九)和資優班(國七+小六)的學生,也就是說多數人想像中的「上限」和「下限」的國中生都上過了,他們都做得出來,所以一般生絕對沒問題,就算沒學過理化也沒關係。







課程緣起
上這個課程是我主動跟校方提的,一方面是有幾個學生在日後作生物和物理的專題時,可能會用到這部份的電子知識,所以我想來教他們。二方面是我想創造我的附加價值-「除了教生物,我還會什麼」。記得數週前,學生在看到報名表的時候,最驚訝的是授課老師居然是教生物的老師,他們說「老師,你不是教生物嗎?為什麼會這個?」「啊就興趣啊」


我很推薦透過這個課程學自動控制、學機器人,這比樂高便宜且方便許多,因為不需要用電腦寫程式。我朋友看到我推薦這課程,有進一步詢問,不過知道價錢要約莫1000元就有點嚇到了,其實這個價錢真的算便宜了。雖然那些零件除了開模製作的車子外,其他自己買也都可以,厚工一點,車子也可以自己Hack。但是透過購買來支持發明者也是應該的,而且自己買那些零件真是蠻麻煩的,如果你有自己去電子材料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你就會知道那有多累人了,人家一包包弄好的確方便很多。(雖說到這些地方瞎拼,是我們這類Maker的興趣)


不過這個價錢對某些學生可能也是負擔,昨晚跟家祥老師在網上聊也談到這個問題。他在社團課開設了這個課程,他的作法是自己買來借學生用,不過零件弄壞要賠錢。此外他也提到或許也可以叫學生自己負擔電子零件包的錢。(一份150,不含車子和麵包板)

我覺得這是好主意!麵包板壞不了,主要擔心的是怕車子從桌上摔下來,小耳朵會斷掉。零件的部份,也只有LED和IC可能會壞掉,其他除非蓄意破壞。而LED一個1元,IC一個10~15元,都比飲料便宜。


再來講講我憑什麼教這個課程?明明我就是學生物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家曹老師都把講義、說明、圖片、器材都準備好好的,我不太需要再準備什麼。二是我有豐富的挫敗經驗,我知道學生組錯是哪個部份出問題。我覺得當老師的「心態歸零」是很重要的,這樣你才會知道初學者會遇到什麼問題。


在過去的電子電路學習路上,我曾經找過許多教科書來看,但總還是覺得有個隱形門擋住我。一直到我玩了科學魔法車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那道隱形門是因為教科書說得太清楚了,但是少了簡單的實作。這事情很奇妙,說得太清楚,反而不是我需要,但是說得太簡單,我卻又沒辦法複製。

我把先前在blog發表過有關「科學魔法車」的心得文章整理後,寫成這篇初心者的電子路(pdf),有興趣可以讀一下。




課程安排
這次課程是12小時,每三個小時分成一段。第一段可以教前三課,這包括第一課認識電子零件,但是不用把所有零件一次全教,應該等到要用到的時候再教。第二課電路基本實驗:電阻、電容、串聯、並聯、繼電器、反向器,和第三課光影控制,用光敏電阻控制動作。

然後就有大任務:繼電器七關,要做出光照和黑暗時有不同的動作。動作有七類:直進、直退、左前彎、右前彎、左後彎、右後彎、停止,我就任意排列組合出幾種組合動作讓學生用繼電器配線完成(例如光照時直進、黑暗時後退)。這個基礎任務真的很重要,因為後續一些難一點的任務(例如巡跡或是障礙停止),都會需要這個基本能力。懂了之後,要設計出車子開到桌子底下自動停車,就變得很容易了。

第二段就以第四課的紅外線感應為主,要作到不落桌、或是遇障礙物轉彎,最後要作到用兩塊板子各控制一個輪子。

第三段就要挑戰用雙麵包板走三關:「S型黑線巡跡」、「曲折獨木橋」、「走彎曲迷宮」,然後可以再延伸改裝成「手懸空控車穿越障礙,或推落物體」。兩個板子的會弄了以後,可以再改回用光敏電阻控制,然後用雷射光來遙控左右轉。最後講第五課用雙麵包板做出大小聲控制車輛動作,無聲時直進、小聲時左彎,大聲時後退。

第四段是第六課的反覆動作,要設計花式動作。還有第七課的創意內容,像是「走黑線圓圈,但前遇障礙就停」





授課建議
兩天的課程中,除了套件內含的四顆電池外,還需要至少四顆電池。我學生有幾台車子不能動作,就是因為電池電壓太低,推不動繼電器,另外老師也還要準備個三用電錶檢查電壓。

這個課程當中,給挑戰任務是很重要的,如果都是有現成答案的,學生就只有照抄而已,激不起鬥志。此外,應該要作些差異化教學,給不同程度的任務,有簡單有難,學生自己依程度去挑戰。雖說有簡單的,但是學生還是很願意挑戰難的。

要教學生自己除錯,有些只是線插錯格,重新檢查一下就會發現,不然一群人都等著老師幫忙除錯,老師也忙不過來。當遇到待除錯的人太多,我就在任務進行中調查已完成的人,指派他們當助手協助除錯,這也是一種作法。


2013年7月10日

噗浪年會5的玩後心得

在台灣的教育網路社群中,有一群「教育噗浪客」(玩噗浪的教育工作者),幾年前玩著玩著玩出了「教育噗浪客年會」,至今舉辦了五屆。因為又簡稱為噗浪年會,所以我們就暱稱為噗一~噗五。我參加過其中兩屆,2011年的噗三是去當講師分享「生物趴辣客」,而噗五則是單純當個參加者。



噗浪年會是什麼東西?可以吃嗎?
後來有學校同事問我,這是個什麼樣的組織聚會啊?光是看名稱-噗浪年會,的確會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不過看官方版的正式名稱,應該可以看出端倪。

為了找這官方名稱,我特地去翻了網路上的照片和公文,如果我沒看錯,那歷屆官方名稱應該是這樣:
  • 噗一:南投縣99年度    跨縣市        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二:南投縣99年度    全國跨縣市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三:南投縣100年度  全國            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四:南投縣101年度  全國跨縣市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 噗五:南投縣102年度  全國跨縣市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研討會

每年的官方名稱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是跨縣市、有時候是全國、有時候又變成全國跨縣市,這就是告訴我們,它是個沒有地理隔離的研討會。我用batchgeo標示噗五參與者的所屬單位,嘖嘖,全台灣都有,除此之外,還有從加拿大來的校長夫婦呢。(線上地圖版

map


名稱後面寫著「資訊科技教育合作社群」,重點有二,一是資訊,二是社群。

「社群」所指,是因這個研討會從噗浪上彼此結識而開始的,剛開始時,噗浪年會以資訊教學相關議題為主,參與者許多都是中小學資訊教師,後來參與者不再侷限在資訊教師,中小學各個學科都有,所以會議的議題就不只是「資訊教育」這塊,開始有「資訊融入教學」和「資訊融入生活」。

這個契機讓年會的活動多樣化起來了,這個年會中有噗浪咖啡館、有心跳三百。年會的這些多樣化,使它成了一道交流的橋,可以讓大家跨領域、跨縣市的交流。

我好像沒提過,其實生物趴辣客的出現噗浪年會有些關係,當初我就是從噗浪年會看到網路上的教師社群辦實體聚會的可能性,就是那種「啥米!真的辦得成喔,那我也要辦」的感覺,所以噗一在2010.1.28~1.30辦了,趴一則是跟屁蟲地2010.9.11開始辦。後來趴六弄了世界咖啡館,也是因為看到噗四開始玩噗浪咖啡館,覺得值得效法,所以就跟著玩起來了。

前言交代完了,來寫寫這次參加噗五的心得吧。


專題演講裡的胡思亂想
劉遠禎教授談《行動學習與創新教學》,有說到了教育的變革有一階的改變和二階的改變。當時聽的時候,還搞不太懂這些名詞,回來後再查一些資料,開始有點懂了。像這篇所提,一階談的是組織的改變,二階是組織的變革。一階的改變是現有組織架構不變,僅改變政策或實務上的不足。二階則是針對現行不滿意的部份,改變實現組織目標的根本方法。看起來還是很模糊,對吧?比較實際的例子,就是生物趴辣客或教育噗浪客這樣的社群將來要作什麼樣的改變或變革,這個故事要講很久,以後再談。


Ensor Huang談《Evernote與雲端應用》,講到用Evernote數位方式作筆記。重點其實是心法,不一定得鎖定哪種服務來作筆記。不過我自己有些經驗是大山頭的數位服務也是會關門的,以前我用Google記事本來作筆記,過幾年Google就把它給收了,把內容轉移到Google文件,後來又改名為Google硬碟。讀RSS以前用Google閱讀器,幾年後Google也收了。基本上,用哪種方式作筆記都好,重點是異地備援的概念,就算是實體的紙筆筆記也要小心風吹了就跑的問題。


四輪噗浪咖啡館聊是非
再來談噗浪咖啡館,第一桌我去了雄哥(顏國雄)的《Raspberry Pi 的奇幻漂流記》看Raspberry Pi這個迷你電腦,早從它還沒量產前,我就從其他maker的社群知道這玩意了,大概也知道它有多大威力,只是目前我還沒想出,我可以拿來玩些什麼,大概也是拿來作Data logger吧。等確切靈感來了,一定去買一台。

第三桌,是在月玲的《也許談談孩子的適性發展吧!》那桌,剛好讓我去思索前些時候看到的電影【年度鳥事】。那時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寫下我的心得「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想,全力以赴並且獲得支持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如果人生重新再來一次,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當初我的夢想是什麼?我還會是生物老師嗎?」我問我自己這樣的問題。仔細想想,從我那年進到師大生物系,好像未來的方向就定下來了。但是要成為怎樣樣的人,還是由自己決定的。

我18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從「教」這件事裡找到樂趣,要完成這樣的樂趣,成為老師是其中一種方式,寫blog是一種方式,分享知識是一種方式,我不斷地嘗試各種可能性,其實都是為了讓自己能更接近自己的夢想。所以我的夢想是什麼呢?我說不出具體的,也說不上我想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我能說出的就是「我成為一個讓自己快樂的人。」


第四桌是阿剛的《行動載具也能很好「玩」》,阿剛說他這桌本來就要聊「玩」的部份,可是偏偏前幾桌都有上級長官來坐,所以他只好專講「教學」,到了我來的這桌次,總算可以聊「玩」的事情,有看漫畫的App、看電影的App介紹...,這個就是我說「資訊融入生活」的部份啦,人生總是要玩樂的嘛!

前面講了一、三、四桌,怎麼少了第二桌呢?玩過了生物趴辣客和噗浪年會的咖啡館,就會知道桌長的角色很重要,因為這是個聊天的場合,桌長除了引言外,引起大家的討論也是很重要的。我去的第二桌,桌長讓大家自我介紹完一輪之後,就自己把所有時間都講完了,然後我們整桌靜悄悄的,所以我也沒什麼好紀錄的。



翻轉研習翻轉思維

隔日一早的議程是噗五的新活動,叫做翻轉研習,這靈感來自翻轉教室。

翻轉教室是學生在課堂外的時間先看過教學影片或教學材料,在課堂上則是完成作業或是討論。翻轉研習的概念就來自於此,大家在活動前先看帶領的老師推薦的影片,然後在議程中有數位老師在台上進行討論(基本上有點像新聞談話節目,然後有call in 和  call out)。

這個議程有四個主題,有六部影片要看,大部分都是簡單易懂的影片,除了第一部外,因為它沒有中文字幕。

  ●我是天龍國的人
  ●史提芬‧哈利斯:演奏台上沒有所謂的彈錯
  ●Sugata Mitra::建立雲端的學校
  ●安德里亞斯‧施萊歇爾:用統計資料來建立更好的學校
  ●Freeman Hrabowski: 大學科學教育成功之四大要素
  ●想成功?多睡點吧!


四個主題中,我想深思的主題有二,一是「天龍國」,這個已經和航海王裡的天龍國人意思不一樣了。其實我在聽這個主題討論時,思緒已經延伸到討論的主題之外了,且不管天龍國這名詞究竟為何,我想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資訊落差和知識落差。

老師擁有的課程知識比學生多,所以老師會有「這麼簡單,你怎麼連這都不懂」的想法。懂電玩的學生會有「這遊戲這麼簡單,你怎麼連這都不懂」的想法。當一個人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優勢時,應該怎麼作呢?蜘蛛人他阿叔有說過:「能力越強,責任越大」(不過要小心,說完這句話沒多久就會嗝屁)

(補註:那個天龍國的人的影片連結沒錯,不要懷疑,片中的女主角之一想參加一個南方人的社團,可是那個社團有規定參加者不能有北方人的血統。女主角本以為自己應該沒有北方人血統,但是一經調查後,發現自己有個祖先是北方人。因此她在入會時,就必須思索到底要說謊還是承認。引言人是從這部影片,延伸出「天龍國」這個議題)



再來是「沒有所謂的彈錯」的這部影片,片中演講者說:「除非我們沒有回應那個音,我才會覺得那個音是錯的,那就是個我們錯失的機會,這完全沒有辦法預料。...他會再彈一次,我不知道我們會如何反應,但確定會不一樣就是了,我們會接受他的想法,但也可能不會.....有聽到嗎,他彈了那個音,結果,我順著奏了一段旋律,鼓手所擊的音也改變了,因為我對那個音的反應方式,整首曲子變得較有節奏,也較緊湊,因此,沒有所謂的"彈錯" 我覺得,唯一的錯誤,是當音樂家沒有察覺,且沒有接受團員的想法,因此無法整合他彈出來的音,也因為如此,創意便沒有發展空間。」

這讓我想到擠進澳洲「世界最棒工作」前三強的謝昕璇(C.C),說過的話:「走舊的路,一定到不了新的地方。」。

如果我們不走離原來的道路,那麼就不會有新的風景。這些走離原先道路的行為,就音樂上看來就是彈錯一個音,但是所謂的彈錯音,有時只是你和原先的曲調有些不協和,只要能有新的和諧接續,這個錯就不會是錯。

離經叛道,有時反而是創意的展現機會。



心跳三百,陌生思緒的串聯
再來看看從噗三開始就有的活動-心跳三百,這是個參與者上台分享5分鐘的機會,大會在前一天就已經先抽籤決定哪些人隔天要上台,不過這並不是要大家即席演講,其實早在個把月之前,參與者就會先把要講的主題交稿給大會了,所以差別只是要不要上台而已。

這個分享機會考驗許多老師的演說技術,要能在五分鐘內講完整,沒練過真的會卡死在台上。這回上台分享的人有三十位,有老師也有業界的人,這些人當中讓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嘉北國小蔡亞庭老師分享的《媒教育-未來將透過網路媒體與世界連結,我們能為學生作些什麼》。

因為這幾年我對媒體有很大的興趣,前幾個月才參加一個教案甄選,我用「當媒體遇上科學」為主題,評審那時很驚訝說,居然有自然領域的老師也參與媒體素養教育,一般都是綜合領域或是社會領域。其實我才要驚訝哩,媒體和科學關係可大的呢,怎麼評審這麼驚訝。

蔡老師分享的《媒教育》讓我最感驚喜的是,她提出的許多媒體近用的課程都是我未來想作的,像是校園小記者、製作停格教育動畫、明信片國際交流(他們的部落格是-媒信差)。上次趴六和跟犀牛王校長也講到類似的課程,他們要讓學生拍片介紹二水景點,然後用QRCode貼在那裡,這樣遊客就可以藉由行動裝置觀片。

另外,這幾天也在噗浪上寫一些跟媒體有關係的噗,也記在這吧。
  • 前陣子加入公視之友,我去申請了這片《電視新聞大解密》的短片。
  • 如果對媒體的置入行銷有興趣,可以再去找這部紀錄片《睜開左眼》。
  • 如果想更了解公民記者,可以看PEOPO的系列教學 
  • 幾年前沈春華有主持一個節目,別小看我,這也是媒體素養教育的極佳影片,其中一個單元 《拆解鏡頭語言》,可以在附中的網站上找到。
  • 上週我留意了TVBS、三立、中天的晚間新聞,結果三立的國際新聞比另外兩家要多,其中有家媒體整節都沒有國際新聞。
  • 把幾個新聞台的台名首字組出來「台大三中東公民非T壹客中華」-台視、大愛、三立、中天、東森、公視、民視、非凡、TVBS、壹電視、客家、中視、華視

由於我隔日還有校內的必要研習要參加,所以聽完這心跳三百之後,就只好匆忙離開日月潭的活動會場了。不過還好今天在官方網站,已經可以看到整個年會的演講錄影了,可解無法親身參與的苦悶。


梅迪奇效應創造噗浪年會的價值
回程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中,腦子裡飄出了一個名詞-「梅迪奇效應」 ,恰可符應這些跨領域的社群聚會,可以作為這個年會紀錄的註解。

《梅迪奇效應》的作者Frans Johansson說:「這個名詞源自在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他們架構了一個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當人們進入了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不同領域和文化的交流與激盪,就能引發出新發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梅迪奇效應。

這噗浪年會,沒辦法用個框框來框住它,說它只有哪些範圍,相反地,它是以「資訊」為圓心,向外輻射出許多分支,談教學、談應用,也談生活中的感動。至於它到底可以輻射出哪些方向,就看有參與者給它什麼樣的內容和回饋了。



想知道噗浪年會相關內容,請上官網  http://tpet.ntct.edu.tw/bin/home.php
想知道教育噗浪客的FB社群,請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pet20120404/
想看其他人的噗五心得,請到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9702822045458/

2013年7月2日

生物趴辣客番外篇之氣象局與公視參訪報名

一直很想去某些機關參觀,因為他們都是開放平常日的預約參觀,所以暑假是最好的時機。但是因為都要團體報名,所以乾脆來揪團參訪好了。我用「生物趴辣客」的名義報了中央氣象局和公視,有興趣的請看下去。



0930 中央氣象局門口(台北市中正區公園路64號 ‎,弘道國中對面)
參觀中央氣象局本部 氣象展示場


13:45 公視B棟門口集合(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康寧護專正對面,時間約80分鐘)
公視簡介→攝影棚→衛星天線→主控室→道具庫房→大廳留影區→B棟大門合照留念→peopo公民新聞。


報名網址:http://registrano.com/events/biopotluckactivity1/

注意事項

  • 此活動是免費活動
  • 報名不限資格(不一定要是老師)
  • 請在預定時間前自行到達氣象局和公共電視
  • 上午與下午的交通與餐點,請自行解決,中央氣象局和公視附近都有捷運
  • 攜家帶眷者請幫眷屬也報名
  • 因為是大人的行程,所以不要帶太小的小朋友,至少要國小三年級
  • 公視據說很冷,要帶薄外套進去



其他注意事項請看氣象局與公共電視網頁
http://e-service.cwb.gov.tw/visit/
http://web.pts.org.tw/php/html_pub/visit/visit.htm
http://www.pts.org.tw/visitpts/notice.html


「生物趴辣客」這個名字擺在公視網頁裡,看起來格外有趣哪。

2013年7月1日

當我們玩在生物趴辣客6

生物趴辣客是什麼
在聊這次生物趴辣客6之前,先來聊聊最近在學的樂理。Do (中央C)是 261.6 Hz、Mi是 329.6 Hz、So是 392.0 Hz,前兩個音差68 Hz,後兩個音差 62.4Hz,而第一個和第三個音則是差距到130.4Hz。三個音的頻率這麼不同,但若是把這三個音兜起來一起演奏,那聲音就是C和弦。C和弦固然好聽,但是整首歌配的都是C和弦,那就很無聊了。你還是需要其他的和弦加入,而不同的和弦就需要不同頻率的聲音加入。

生物趴辣客這個奇妙的聚會,就是一個讓大家很容易找到相和的頻率的聚會,你可以組成C和弦,也可以組成Am和弦,或者你也可以找到跟你頻率完全相同的人。


空白時間和分享一樣重要
在生物趴辣客6裡,聚會的模式雖然看似相同,不過卻一直在改。生物趴辣客從第一屆辦到到第四屆的時候,我們只有安排兩分鐘的分享。這樣的規定讓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可能那麼短講完」,畢竟平常上課都是45分鐘、50分鐘的時間。其實時間規定得這麼短,是希望大家能像廣告30秒一樣,把精華呈現出來,如需細節可以從後續的文件資料或是深談中得知,或者又像「1分鐘電梯簡報」一樣,把企劃案在電梯移動的短短時間內,跟主管或企業主簡報。

後來許多覺得不可能講完的朋友們,開始挑戰在兩分鐘內結束的技巧,後來果真成了一段精彩的短演講,經過幾次活動後,我們也開始發現光是講兩分鐘,沒有深一點的互動,會有遺憾的感覺。所以我們在第五屆的時候,將時間延長為三分鐘,後面再加上二分鐘讓講者與聽眾可以詢問與互動。參與的朋友們也發現這樣的效果又更好了一些,因為可以再多知道一些細節。

不過有趣的是更精彩的互動討論反而不在那二分鐘內出現,而是在用餐與休息中出現,因為許多想法必須經過沈澱思考後才能湧現,或是有更明確的想法。從這些經驗中我們也摸索出群眾聚會的模式,在一連串的分享之後,只要讓大家有更多空白時間去聊,大家就越能討論出有趣的東西。其實這也是人性啦,因為大家都不太習慣在群眾面前發言或是提出問題,但只要講者下台後,大家就敢問了,而講者也可以用更長的時間把自己想呈現的講清楚


像我就是在休息時間碰巧插入謝老大和犀牛王之間,和犀牛王校長聊到天,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聽了他好多作過的事情,都是我有興趣,甚至我自己也正在從事的事情。我非常敬佩他,以校長的高度和視野來帶領各種校內活動。他帶校內社群,是先找有興趣的人一起來,用「胡蘿蔔」而不是「鞭子」讓校內願意成長的人形成主流,那些只會唱反調的人自然就會邊緣化。今天跟他聊天,我起了雞皮疙瘩,我還現場秀給他看。記得趴辣客裡好幾個朋友都曾經讓我起過雞皮疙瘩,小p、yenwen、皮卡、胎盤、月鈴...。那些能夠讓我起雞皮疙瘩的人,絕非善類。

要聊天聊得有意義,重點是要站著圍在食物桌附近,這有賴於我們終於把趴辣客(Potluck)的本意發揮到極致。從本來是帶生物的教材教具教法來,到帶各地名產來,還有帶禮物來交換。小小一張桌子擺滿了從北到南的名產,甚至讓原先要訂的午餐都取消了,再加上有小P的熱血咖啡(有人參加活動還抱一大台咖啡機來的嗎?),不過彥文,有隻說好的鹹水雞呢(還是鴨),不能因為有了趴辣雞就忘記鹹水雞啊。

其實啊,中國的有道詞典,早就幫我們生物趴辣客作了釋文了!就是要吃吃吃啊。
辭典





小菜分享

再來談談上午小菜分享部分,讓我很想學著一起作的部分有很多(有些人我沒記到,不要因此太難過)
  • 心穎讓學生把分類群的名字貼背後,由其他人給予提示的分類教學,是非常有趣的分類課程。
  • 采采的海腸影片有打中我!如何去訓練資料搜尋能力,可以從一個未知的影片或圖片著手。其實這是我常作的事情,不過我真的沒想到未來可以用這種模式來訓練學生。降低一點門檻,也許我可以弄隻台灣的蝴蝶照片,讓學生去找出這是什麼蝴蝶(限時)
  • 峻緯的熱情,我覺得超棒,願意開著箱型車帶著學生、朋友、學弟妹上山下海體驗生態。是說雖然我很愛撿屍體,我也才帶過兩個學生出去過一次。
  • 鈞睿用住家設計圖來講生態系零碎化,或是棲地切割,這的優點是讓人可以體會那些事件發生後,生物的困境。例如:上個廁所還要過馬路之類的,甚至家裡被切到只剩下一小塊廁所,能不能住,當然能,不過能住得多久?
  • 昱君用積木拼人手撈球比賽那個很有意思,我覺得可以把這樣的模式改來作些什麼,可是我現在還想不太清楚。
  • 修毓的二分法:老師手裡紙條寫了個東西,讓學生用二分法猜出裡頭是什麼。「生物、非生物」「可以吃、不可以吃」「甜的、不甜的」「冷的、熱的」
  • 瘋浪客的Freemake,我要找時間來玩玩,我最近又累積好多電視錄影,要找一個高效能的剪輯軟體啊
  • 阿清的族群估算,直接固定總數量,改變標記數量。這就是實驗設計了啊,對喔,這個也可以來作探究喔。後來回饋有說用BB彈,同色、量多、且數量固定、大小均一。就數量估計的這點來說,有很多可以延伸來玩,比方說大家自己設計要怎麼樣估算出最準的數量,這個就可以拿來稱重,或是舖平來算。不過這個越想會越歪,就偏離「族群數量估計」的目的是什麼,但撇開那個不談,這個活動可以獨立來作實驗設計的訓練喔
  • 文蘭的切割墊,真是超級好用的。拍照背景(kitty推薦灰的),樣區法、長度估計...
  • 珮瑜的水資源教育,好多寶啊。數種場域(動物、...還有什麼我忘了),丟骰子決定要循環到哪個場。海洋那個場,因為水大部分以海洋形式存在,所以要脫離它非常難(六面骰子有好幾面都是海洋)。這個拿來作碳循環、氮循環很好啊。不過還是要回到後來和justmurmur聊到的,到底教育遊戲的目的為何?



世界咖啡館聊是非
在流程規劃中,上午是小菜分享三分鐘,而每隔約一小時,一定要休息一下吃東西閒聊,傳統研習動輒兩三小時才休息的模式,實在折磨人。而下午的世界咖啡館本身就是一個聊天的活動,所以可以安排到1.5小時再閒聊。排每個人參加世界咖啡館的桌次還蠻有挑戰性的,因為我事先讓大家填志願,可是後來發現全依大家志願是排不出來的,所以我乾脆寫了小程式來驗證,每個人被排到的桌次中,有兩個是前三志願,有一個會是後三志願,雖然不能盡如人意,但至少能滿足大部份需求。

下午的世界咖啡館,是過去五屆完全沒玩過的模式,一切都很新鮮,新鮮到主辦的我都不知道要做什麼,我最大的功勞是每組發了一張白報紙給他們隨便用,就這樣。

世界咖啡館共三輪,大家每三十分鐘換桌一次,唯一能到處亂坐檯的只有我,不過我是東拍西拍,這邊有兩分鐘的短片,是我用iPad拍照,用Garageband 編曲,用iMovie剪接影片, 然後一鍵上傳Youtube的。


皮卡彎的合作學習,聽了幾次仍然不過癮,她有非常豐富而且細膩的經驗,能一語道破眾人卡住的地方。我問:覺得哪個單元最適合實施合作學習,她說:我們是從已知或熟悉的合作學習模式去找單元,其實每個單元都會適合,但是要用不同的模式去操作,意思大約是這樣啦。另外有一個我認為是關鍵的,就是降低門檻。比方說我們在擔心學生不願意發言,她說學習單很重要,她會一開始先以生活經驗的問題來開始。例如講消化,問的是親人間或有沒有聽過有誰有消化方面的疾病。這樣的問題重點在於,並不需要知識背景,而是從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我覺得這是我的盲點,因為我沒想到要先從這方面著手。



小小心聲
再來講今天的安排,這次因為在竹東,所以輕鬆很多,第一個是距離近,騎車就到,而且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參加的朋友們自己搞定,不過梅子說我早上還是非常緊繃的情緒。我想是還在擔心什麼沒弄好吧。一到了學校,遇到的第一個人是yenwen,一早四點多就從屏東開車上來耶,還沿途接了幾個朋友來。我覺得yenwen是一個很重要的好朋友(你死了我一定包白包給你),我好喜歡跟這麼有熱情的人作朋友,我愛死這種正面力量了。

當主辦的人要作的事情少了,也就代表趴七辣、趴八辣會更好辦。從最早的咖啡廳到各大學(彰師、台師、中山)的支援,現在即使在中學校園也能辦。不過未來要怎麼讓新朋友熟悉這個聚會的眉眉角角,還是挑戰之一。比方說為什麼要自己那麼多東西、為什麼只能講幾分鐘....。

最後是大家的心得文,因為太多了,所以就把連結都貼在FB上囉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iopot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