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要給學生做瓶中生態系的作業,所以上網找了相關資料
瓶中生態系的網站在此-->http://www.bottlebiology.org/
不過我在找的時候,連到另外一個網站也有說明作瓶中生態系的相關課程
http://www.learner.org/courses/essential/life/bottlebio/
看著看著覺得很有趣,繼續在這裡連過來連過去
然後就連到了一個區塊,是跟老師講科學本質怎麼教,要注意什麼部分
http://www.learner.org/courses/essential/life/
裏頭每個session都有一段影片,分別對不同主題作介紹
生命現象怎麼教
像第一個session是在介紹生命現象,裏頭有一段是拍攝研究者和小孩子晤談對生物的先備知識。
研究者拿了許多東西問小孩,這是活的生物、死的生物還是非生物。
小孩子透過觀察、討論,進而歸納出他對生命現象的理解。
我覺得這個這個研究的互動,如果轉成課堂授課,倒也是蠻棒的教法。
在講生命現象的時候,過去都是平鋪直敘地說生命現象包括生長、生殖、感應和代謝(生生感謝)
可是如果要在這個部份加入探究的意味,就可以利用這種互動方式來教。
教師拿一個東西(屍體、石頭或是植物...),問學生,「這是活的生物、死的生物還是非生物。你怎麼知道它是哪種呢?」
這種問答的方式也不錯嘛!應該可以激起許多討論
分類怎麼教
那網站的第二個session在講分類
影片中,研究者讓小孩子用venn diagram作分類
venn diagram又稱文氏圖,基礎的圖形就是兩個有交集的圈圈,分別代表兩類生物,學生必須找出各種特徵,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
我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很棒,因為分類的基礎就是觀察、比較。所以我隔天上課時,就在黑板上畫圈圈,讓同學去比較山椒魚、壁虎。這兩種看起來很像的生物,其實也可以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或是比較軟骨魚和硬骨魚
教這個部份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們看看影片,看那些要被比較的生物的特徵。然後每排當作一組,每一組都要上台寫特徵,一組一組輪,而且輪過的人不可以再上台,一定要換人,這樣每個人才都有機會上台。
不過光是這樣教,我覺得還不太夠,你可以看見學生在黑板上寫的都是課本上的敘述,我想,如果要提升教學的層次,或許可以是在教分類前,把各種重要生物的圖片編上編號作成照片,印六份,各組觀察去做分類,這樣也不錯。可以提升認知層次,不是只有記憶而已。
我在看影片的時候想到一件事,分類教學的順序或許可以顛倒,因為動植物是我們最熟悉的,是不是可以從最熟悉的開始教,動物、植物和其他。然後再加入真菌...。一路擴大,開始圍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範圍,這樣不知道好不好。
喔,對了,說到分類,月鈴老師在教檢索表的運用時,有個開場蠻有趣的,就是用抓鬼學二分法,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明年就可以學著試試看。
瓶中生態系的網站在此-->http://www.bottlebiology.org/
不過我在找的時候,連到另外一個網站也有說明作瓶中生態系的相關課程
http://www.learner.org/courses/essential/life/bottlebio/
看著看著覺得很有趣,繼續在這裡連過來連過去
然後就連到了一個區塊,是跟老師講科學本質怎麼教,要注意什麼部分
http://www.learner.org/courses/essential/life/
裏頭每個session都有一段影片,分別對不同主題作介紹
生命現象怎麼教
像第一個session是在介紹生命現象,裏頭有一段是拍攝研究者和小孩子晤談對生物的先備知識。
研究者拿了許多東西問小孩,這是活的生物、死的生物還是非生物。
小孩子透過觀察、討論,進而歸納出他對生命現象的理解。
我覺得這個這個研究的互動,如果轉成課堂授課,倒也是蠻棒的教法。
在講生命現象的時候,過去都是平鋪直敘地說生命現象包括生長、生殖、感應和代謝(生生感謝)
可是如果要在這個部份加入探究的意味,就可以利用這種互動方式來教。
教師拿一個東西(屍體、石頭或是植物...),問學生,「這是活的生物、死的生物還是非生物。你怎麼知道它是哪種呢?」
這種問答的方式也不錯嘛!應該可以激起許多討論
分類怎麼教
那網站的第二個session在講分類
影片中,研究者讓小孩子用venn diagram作分類
venn diagram又稱文氏圖,基礎的圖形就是兩個有交集的圈圈,分別代表兩類生物,學生必須找出各種特徵,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
我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很棒,因為分類的基礎就是觀察、比較。所以我隔天上課時,就在黑板上畫圈圈,讓同學去比較山椒魚、壁虎。這兩種看起來很像的生物,其實也可以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或是比較軟骨魚和硬骨魚
教這個部份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們看看影片,看那些要被比較的生物的特徵。然後每排當作一組,每一組都要上台寫特徵,一組一組輪,而且輪過的人不可以再上台,一定要換人,這樣每個人才都有機會上台。
不過光是這樣教,我覺得還不太夠,你可以看見學生在黑板上寫的都是課本上的敘述,我想,如果要提升教學的層次,或許可以是在教分類前,把各種重要生物的圖片編上編號作成照片,印六份,各組觀察去做分類,這樣也不錯。可以提升認知層次,不是只有記憶而已。
我在看影片的時候想到一件事,分類教學的順序或許可以顛倒,因為動植物是我們最熟悉的,是不是可以從最熟悉的開始教,動物、植物和其他。然後再加入真菌...。一路擴大,開始圍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範圍,這樣不知道好不好。
喔,對了,說到分類,月鈴老師在教檢索表的運用時,有個開場蠻有趣的,就是用抓鬼學二分法,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明年就可以學著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