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芒果有大種子嗎?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 9月 21, 2020 大芒果有大種子嗎?大家吃芒果的時候,中間那個大果核其實不是種子,真正的種子還藏在那個「果核」裡頭喔。這個果核其實是外種皮,想要看真正的種子,只要在果核的邊緣最薄處輕輕剪一刀,就可以撕開果核了。這個夏天吃了金煌芒果和愛文芒果,也剛好都留下了果核,我想知道金煌芒果這麼大一顆,它的種子是不是也是很巨大一個呢? 答案揭曉,它大是大,但並不是整個果核塞滿了種子,其實只比愛文芒果的種子大一點,高度差一公分而已。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用顯微測微尺搭配imagej應用來計算顯微影像的長度 - 9月 08, 2012 今年我在讓學生畫顯微鏡下的圖片時,都特別要他們依照視野中的比例來繪圖,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他們事後可以依照自己的圖片來估算出細胞的大小。 怎麼估呢?就如同上次寫了關於成像圈的一些注意事項《 簡易顯微測量-成像圈很重要 》,只要用一把尺,拍下它在顯微鏡下的影像就可以,而且因為倍率的變化都是固定的,物鏡從4x 到10x到40x,所以其實只要拍下在4x物鏡下的影像就可以,剩下的可以用估算。 不過我上次拍了自家顯微鏡的影像之後,我還是很好奇,用隨便一把尺和用顯微測微尺來看,誤差到底有多少。我們家的顯微鏡倍率分別是40x、100x、400x,上次測量的結果,視野直徑依序為4200µm、1680µm、420µm,這次我特別拿了玻片的測微尺來測量,看看結果會如何? 顯微鏡的測微方式,通常有兩個部份,一個是特製玻片,上頭有很小很小的刻度,以我手邊的這種來說,它是1mm的長度中,刻劃了100個刻度,所以每個刻度之間的距離是 0.01mm,也就是10µm。通常搭配使用的還有一小片玻璃片,上頭也有刻度,那是裝在目鏡裡用的。使用時,用已知長度的測微玻片來校正目鏡的刻度,舉例來說,像下面這張圖,是我用10倍目鏡10倍物鏡下拍攝的,我的目鏡測微尺的刻度,剛好和玻片上的刻度吻合,在這個倍率下,我的每個小刻度就等於10µm,日後我就可以用這個目鏡測微尺來量度顯微鏡下物體的長度。 然而不同的倍率下,目鏡測微尺的刻度不像這次這麼吻合,像我在40倍的倍率下,40格的目鏡測微尺長度等於1 mm(1000µm),所以我40倍的刻度是每格代表25µm,而400倍下則是每格代表2.5µm。 雖然這種測量方式還不錯,但是若要改成用電腦來協助測量,那作法就稍有改變了,我們不需要目鏡裡的那個測微尺。我們只要把測微玻片放在載物台上,每個倍率拍一張照片,特別注意要把視野全部都拍攝近來。 這個是我家顯微鏡的40x 這是100x 這則是400x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刻度都是10µm,那麼我們就可以用imagej估計出整個視野的長度了。我測量出來的結果,和先前用那個普通尺的結果誤差不大。 我的三個倍率下(40x、100x、400x) 視野長度分別為4617 µm、1830µm和452µm。 所以未來我用這台顯微鏡進行顯微攝影時,只要知道是用哪個倍率,而且有拍攝到成像圈(不需 閱讀完整內容
ImageJ進行吸光值、透光率、透光度與OD值計算的公式與應用 - 3月 06, 2016 透光度、透光率的計算 「入射光」是穿透介質之前的光 「透射光」是穿透介質之後的光 把透射光的強度除以入射光的強度,就可以計算出透光度 transmittance t=透射光強度/入射光強度 如果要轉換成透光率(percent transmittance ,T%),就再把透光度x100%,就是透光率。 舉例來說,若是經由儀器測量一道光照射一杯溶液之前的入射光強是50單位,通過溶液之後的透射光強是20單位,那麼溶液的透光度就是20/50=0.4,透光率可以說是40%。當然,如果溶液可以讓光完全通過,那麼透光率就是100% 吸光值的計算 接下來說到吸光值,這牽涉到溶液的許多性質,像是光通過溶液所走的光徑和溶液的濃度。可想而知的是,光徑越長,被吸收的光就會越多。 可以想一個壞蛋搶劫的故事,如果有一個壞蛋會搶走你身上50%的錢,那麼你帶著100元先後經過兩個壞蛋,你留下錢會是多少?不是0元,而是25元。你有一百元,第一個壞蛋會搶走你50%的錢,所以你剩下50元,而第二個壞蛋再搶走你50%的錢,所以他拿走25元,因此你會剩下25元。 光通過溶液之後,衰減的光亮就類似這種情形。經過越長的光徑,吸收的光就會越多。 Lambert' Law的重點是光的吸收程度和溶液的厚度(光走的路徑長)有關,Beer's Law 光的吸收程度和濃度有關。結合兩個定律,成為比爾-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吸光值可以表示為 A=K*l*c (吸光值=吸收係數*吸收介質的厚度*吸光介質的濃度) (absorbance也翻譯成吸光度、吸光值,簡寫為A。) 具體的推導過程可以看wikipedia 依據Beer–Lambert law的公式,只要測量出透射光和入射光強度,就能計算出吸光值 A=- log 10 (透射光強度/入射光強度) OD值與透光度、透光率的換算表 吸光值有些情況也會用OD(Optical Density,光學濃度、光學密度、光密度)來表示。 光學濃度(OD) 衰減率 透光率(percent transmittance,T%) 透光度(transmittnace,t) 0 0 100% 1 閱讀完整內容
2011寒假作業紀錄-探究取向的營養器官繁殖實驗 - 3月 09, 2011 國中生物課程裡所謂那個「做實驗」的部份,嚴格說來,其實不是真的在「做實驗」。真的實驗會有探究原因的部份,因此會設置實驗組、對照組,樣本做到隨機分配、重複次數...巴拉巴拉一些實驗設計。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以前的「實驗紀錄本」就改成了「活動紀錄本」,我想也就是這個原因吧? 我覺得在國中生物課程裡,要做完整的探究實驗,至少有兩個地方可以作,一個是「綠豆向光性」的那個實驗。我對資優班學生講實驗設計時,就曾經用這個實驗和「流言追追追」的影片為材料,告訴他們要做到更完整,還需要哪些修正。資優班學生因為有外加的課程,所以有時間做這件事,可是對普通班的學生,我就覺得很可惜,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操作這個部份,最多也只能在課程裡偶而加一點探究的東西。關於怎麼加一些,還有加哪一些,這個以後可以再來寫篇文章討論討論。 完成探究性實驗,並不是非得要做科展才行,我們老是把做實驗這件事情冠個龐大的目標,好像做實驗就是為了要做科展,可是因為科展容不下小實驗,所以就覺得小實驗既然不可能得科展,那何必做小實驗。 其實做一個小實驗就是一個完成一個專題研究,是針對一個未知的問題,去設計實驗,進行操作,得到結果做分析的一個過程,也就是在課程的最開始-科學方法那部份的實踐。 因為很希望給學生有進行探究實驗的經驗,所以這次的寒假作業就多加了探究的部份,其實這也是來自月鈴老師的經驗傳授。 如何進行 每年寒假,全台灣大概有半數以上的國中生都在做營養器官繁殖的作業,許多的馬鈴薯、地瓜、落地生根被種下,長大,然後被紀錄著。如果要為這個單純的觀察紀錄,加一些探究的東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設置對照組。這次的寒假作業就多了一些說明,還有簡單的表格來做這件事。 說明: 許多植物除了可以利用種子繁衍之外,也可以利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產生下一代,這種 方式稱為無性生殖。在這個寒假中請同學進行一項小型的專題研究,選擇一項植物的營養器官進行 種植,並設計一項變因進行營養器官繁殖的實驗。 步驟: 1. 選擇種植材料,例如 a.塊根:甘藷、紅蘿蔔、白蘿蔔......等 b.莖:蒜頭、紅蔥頭、薑、萬年青、黃金葛、馬鈴薯......等 c,葉:落地生根、石蓮......等 2. 選擇應變變因:選定你所要觀察的應變變因,應變變因最好採用可測量的現象,例如根的生長位置或長度、芽的生長位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