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8日

以葉錠進行光合作用實驗的2018紀錄

上學習最後的九年級專題,讓學生進行了以葉錠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實驗的步驟如這篇文章所示《用浮沈葉錠測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此次實驗的葉子是由學生自行去採集,也因此發現有些葉子不太適合做這實驗。比方說有學生使用睡蓮的葉子,但在一開始的製備程序-「放入針筒中抽氣,讓葉子沉底」就很難成功,推測可能是睡蓮的結構所致,但原因為何,還需要再研究一下。

也有學生採集掉落的旅人蕉葉片,而這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有些也很難在針筒抽氣過程中陳底,而在後續實驗中,也幾乎沒有浮起。

在這些材料中也觀察到,葉子的單位重量似乎是影響這實驗的關鍵之一。由於葉子要浮起需要借助吸附在葉錠上的氧氣,而單位重量較重的葉子就不太容易浮起來。由此我想日後若要有較高的成功機率,採用草本的植物也許是比較可行的。這次的五組學生實驗中,唯一一個成功的組,使用的是軟枝黃蟬的葉片(可能是,因為我只有詢問在哪裡採集的)。

另外,由於本來要使用打孔器打葉錠的,但是我遍尋不著打孔器,所以就讓學生用剪刀剪成方塊形狀。











學生使用的紀錄表,是我用Excel畫出時間橫座標和葉片縱座標的空白圖表。能夠畫出空白圖表,其實是我輸入的紀錄點都是負值,但是縱座標設定成正值的,這樣就能做出空白的。

縱座標是浮在水面上的葉片數量,每當一片葉子浮起或降下,學生就紀錄時間,藉由浮起和沈降的速率,估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


最後一提的是,學生謙毅有問起這篇《用浮沈葉錠測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為何使用50%的浮起時間或降下時間作為計算的數值,當時我沒有講清楚。其實使用50%,就是應用了中位數,可以減少極端值的干預。

如果最後一片葉子花了其他葉子三四倍時間才浮起,那麼若是用平均值來計算,就會高估了這個數字,但是運用中位數就不會受到影響了,像LD50半數致死量也是一樣的概念。其實像在計算種子發芽時間,也可以加入中位數來呈現數值。這在滿是個體差異的實驗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估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