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

生物的自體螢光

在利用科學Maker的螢光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螢光後,來整理一下可以看看哪些物體的螢光。

Autofluorescence自體螢光,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葉綠色的紅色螢光,在維基的頁面上列出了當它受到465nm與665nm的激發光源照射後,可以產生673nm與 726nm的螢光。簡單的說就是你用藍光或紫光照射葉綠素,就能看到它發出紅色螢光。要操作的話,就用驗鈔燈照葉綠素的溶液就看得到了。

那麼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像葉綠素一樣也發螢光呢?原來非常多啊
NAD(P)H (max. 460 nm)
核黃素 flavins (max. 520 nm)
蝶呤 pterins (max. 450 nm)
甲殼素 chitin (max. 450–460 and 520 nm)
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 collagen and elastin (max. 400–430, 465, 495 and 520 nm)
纖維素 cellulose (max. 420–430 nm)

那麼這些利用自體螢光可以做哪些研究呢?我在這篇Review Article
Vital Autofluorescence: Application to the Study of Plant Living Cells 看到了許多應用。

  1. 花粉粒的識別:不同種類的花粉粒分泌物不同,成分不同,螢光也就不同。風媒傳粉的花粉粒(樺樹、松樹等)主要是藍色螢光,而昆蟲傳粉的花粉粒則屬於不同的種類——藍色、黃色、綠色或藍綠色。未成熟的花粉因為有葉綠素所以會呈現紅色螢光,而成熟的花粉粒螢光顏色會不同。
  2. 損傷識別:受到臭氧傷害或真菌傷害的植物組織或花粉粒螢光也會改變,真菌產生的螢光和植物組織也不同。
  3. 雌蕊的螢光會因為花粉的種類而不同,會改變螢光的波峰和強度。
  4. 乾燥的分泌細胞和新鮮的分泌細胞產生的螢光不同。

其他部分,我看到王小發在科學堂社團中整理了更多文獻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60895877510713/permalink/208090633550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