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輾轉得知,原來是坐我隔壁的湘玲老師介紹的,先前他要上輔導科的自然智慧時,我跟她討論可以用什麼樣的校園觀察活動來引發自然智慧。那活動也是好幾年前Blog有貼過的,拍一些校園角落的照片,然後讓學生去尋找這些照片是哪邊拍的。此外,也跟她聊怎麼去帶這些校園活動,我的經驗又是怎樣怎樣。
後來,有天她主動問起可不可以看我上課,其實對我來說還好,怕只怕課程進行到比較無趣的部份,我怕看了也沒什麼好玩的。結果她剛好挑到一個我覺得很好玩的課,哈哈,是卡卡獸的演化課。看了之後,應該也覺得很有趣,然後她就在領域內分享這件事。
然後,就這樣,就有其他輔導科的老師也想來觀課,本來是一位老師在週二看,後來我心想這課程應該還不錯,可以讓其他老師看看怎麼用行動載具來融入課程,然後,我就不知道哪根莖(打錯,是哪根筋)不對,就發信給全校兩百多個老師,說我要開放公開觀課啦。
不過,發信的時候,是晚上八點多,課程卻是12小時之後的隔天早上八點多。很多老師看到信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啦,哈,總之,最後來了十多位不同領域的老師。而我在邀觀課的信件裡頭,也特別提到來觀課的必須要給我心得,所以嘿嘿,他們就交來了。
以下就是我針對大家的心得和疑問的回應啦。
Dear All
今天公開觀課,謝謝來自不同領域的老師的分享與回饋, 感謝國文科淑潔主任、數學科紀凱主任、杰志組長、 自然領域的一娟老師、松源老師、建豪老師、宣如老師、乙瑄老師、 綜合領域的曼玉老師、慧容老師、瑋懋組長、藝文領域的靖惠老師。 其他我沒仔細注意到的,就不好意思了。
大家回饋或分享的提問,我覺得很重要, 也許有些同事們也能夠一起討論。以下我針對「藍字」 部份來提我的想法。
有來觀課的記得寫心得給我,嗯...路過被我算在內的也要交。
志祥
****************************** **********************
曼玉老師提到
1.每組學生專注在老師給的十個任務上(拍照和後製), 沒有人閒聊或做別的事情,學生都能主動學習。
提問:在輔導活動課中,常有小組討論時間(6人一組), 我發現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投入於小組討論中, 會出現組內少數人聊天或置身事外,需要老師一再提醒、 push或鼓勵參與討論。想請問阿簡老師問題出在組別太大、 課程內容不感興趣、沒有分數壓力...或者其他? 又或者我該更徹底運用小組加分制度(只要分組都會有加分版出現)
我對分組的經驗是三人到四人為討論小組會比較好, 如果是實作課程,則是二至三人一組。但倘若真是要六人一組, 也有方法可以帶領,我比較常作的是六六討論法,老師提出議題, 每位成員限定要講一分鐘,由老師計時,時間到就換人發表, 只要六分鐘就可以全組輪完一次,之後再由其中一人整理全組意見, 上台發表一分鐘。
當然議題設定也是關鍵,學生無法進入討論,有時是缺少入門磚, 所以可以用兩階段的問題,第一階段是生活化的問題, 比較容易回答,第二階段就是稍難一點的。比方說, 議題設定為討論食物的的營養,第一階段就問「昨天晚餐吃什麼」, 這就是入門磚的問題。
至於加分,這我就很少用了。 我覺得我學生進行那些任務就好像是玩電動一樣, 他們心裡的目標是在達成任務。這就好像是玩candy cruch,通常大家都是留意自己過到第幾關吧, 比較不會注意自己得幾分那樣,其成就感的來源是「我做到了」
2.第一節後段至第二節前段的校園活動,各組學生進度不一, 部分學生在教室部分在教室內,看到阿簡老師是到戶外指導,這樣如 何有效掌握留在教室中學生的動向?
坦白說,其實這有點冒險。我確認留在教室學生是可以信任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會想要完成那10個任務, 所以不至於分心。
3.若第二節結束仍有少數學生未完成10個任務, 而IPAD又不能帶回家用,老師會如何安排這些學生順利完成進度 呢?
整個課程其實會規劃成三節,第三節課就是精緻化的部份, 有些組會繼續完成, 有些完成的組則是會將前兩節不夠好的部份補齊。
4.第二節課程中學生們是自主學習,只有遇到疑惑時會問老師, 很接近翻轉教育的課程形式,學生自動自發學習。
提問:輔導活動課程中,學生主要活動結束後, 會有一個綜合討論和省思的部分作為結尾,多數都是由我提問引導, 學生思考後口頭發表,說真的會回答的總是某部分同學, 一部份人可能有想但沒說,另有一些人我相信是放空沒在想( 專注力到極限了?)因為不想給太多紙筆作業, 所以才沒有發作業單寫心得,也想多鼓勵學生口頭發表自已想法。 想聽聽阿簡老師是用什麼方式讓學生更主動學習呢?
當然我不能說謊說我的班全部都很主動, 但是我覺得主動學習的比例算蠻高的。 如果用一個答案來回答這個大問題的話,我想「主動學習」 是在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時會特別強化, 也就是說我上課上最好的時候,就是我閉嘴的時候。這有點抽象, 你有機會可以多來看幾堂課。
****************************** ****************************** ******************
媛莉老師提到
我很有意願想要參與觀課,想請問老師您還有哪節課也方便觀課呢? 我想若有機會可以親眼看見一定會學到很多的,謝謝您的願意分享!
其實要不是輔導科的湘玲老師和曼玉老師主動提起要觀課, 我還從沒想過要把教室開放觀課哩。
其實我教室都開放,走進來就可以,可是看完要寫心得感想給我,只 是你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很High的課。不過要前一兩天跟我講, 因為我常常會在不同地方上課,教室、實驗室、電腦教室、 分組教室、校園都有可能。
****************************** ****************************** ******************
昱淇老師提到
想要請教的,是你使用IPAD上課的經驗和建議:
1.若課程牽扯到要讓同學"在校園中跑動來完成任務", 是否仍會建議我運用IPAD設備來節省紙張? 我不免會考慮設備安全,怕摔!
這要看任務是什麼,還有跟學生的默契。 我讓學生拿著載具跑來跑去是階段性完成的。 上學期會讓他們在實驗進行中用手機進行拍照錄影, 或是拍攝種植物的實驗結果來交作業, 也會在固定的教室裡使用iPad,等到都熟練也有默契了, 才開始敢讓他們拿著平板跑校園。先前在固定教室裡用平板時, 甚至還讓他們連著盒子一起使用哩,可見我多擔心啊。如果任務單純 是拍照做紀錄,現在趨勢是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就自己帶手機、相機來拍照完成任務。 五年前這件事很難,但是現在算容易, 不過還是強調跟學生的默契要建立好, 否則就會有開了手機做其他事情的問題。
2.派送任務單的部分, 可以細緻到派給每位同學的任務單都不一樣嗎?
這是可以的,有一種是用學習系統,不過那個我沒用過。 我過去的作法是,不是在平板上做, 是每個學生有個別不同的Google帳號登入雲端硬碟, 然後教師準備不同的任務單,分享給那些帳號, 同時那些帳號的作業也可以共享給老師。 這些功能好像新竹市教學網就有,可以問問瑋懋。
我之前作過的經驗,這邊有
****************************** ****************************** ******************
淑潔主任
感謝志祥老師的公開觀課
學生透過動手做將所學的再次確認學習效果
1.自製顯微鏡,簡易的方式達到學習效果,真是高貴不貴。
喔喔,其實還蠻貴的,雖然花錢自己做的, 不過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達成,然後又很開心,這個錢就花得值得。
2.APP簡易教學,清楚易懂。
3.學生學習興趣高,看到學生作業成果,非常感動。
1.學生大部分都可以兩兩互動,女生的互動比男生佳,男生部分容 易有掌握IPAD的主角,另一個容易淪為配角, 操作IPAD的時間偏低,甚至是0。男生桌-- 今天坐在U行桌的左側(從教室後端看)偏後那組, 以及U型的底部偏右那組都有上述現象。
2.在光華園,男生中有兩組是單人作業,兩人互玩(不同組)
你看看,開放觀課的好處就在這,因為我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這件事! 值得多加注意啊。老師再怎麼厲害,也就兩隻眼睛, 很多時候是無法關照全部學生的,所以透過公開觀課, 就可以省思自己的教學啦。
****************************** ****************************** ***************
慧容組長
我用合作的角度來看這一堂課,因為自己學的是人文, 所以觀察重點放在二二孩子之間的互動, 我看到有的孩子的互動很好-會彼此幫助,也會跨組幫助別人。 但有些組別,二個孩子有強弱勢,有的孩子很少拿到載具, 他大部分的工作在找植物,這中間,我問了較強勢的孩子, 你怎麼都不把IPAD給他,孩子說:「因為他都不會」, 所以我做,我回答孩子:「因為他不會,所以他也要多練習。」,我 想說的是「如何再透過更細膩的設計, 讓每個孩子在課程的學習機會拉的更均等,尤其是弱勢的孩子。」
這真的是很棒的建議,我想我下次可以換成這樣,十個任務中, 規定其中有四個指定任務給A,四個指定任務給B, 也許可以克服這個問題。之後我還有類似的課程,在來玩玩!
最後聽到您告訴孩子,回家要寫心得,我很高興, 這樣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是我想,如果在心得的問題設定上, 提醒孩子去思考關照自己與別人的工作情形,畢竟,未來的社會, 與人共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又是個很棒的建議, 我們最常墮入的迷思就是一直在想認知領域要怎樣加強, 往往忽略掉情意的部份。我今天剛收到前一個班級的心得, 就有好幾個同學講到他怎麼跟別組合作, 還有接受別組的協助進行任務的感想呢。過幾天我再寫在Blog, 有想看的再去瞄吧。
動手操作,真的是最好的學習法,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