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三芝採茭白筍

每年十月底的週末,三芝會舉辦茭白筍文化節,過去幾年我一直錯過,今年正好有空,所以就報名參加了這個活動。

在炭火上烤一支帶殼茭白筍,剝開之後灑點鹽,那種美味感覺讓人食指大動。雖然從小就吃過茭白筍,但是我到大學的時候才知道茭白筍實際的模樣。10/29我們去參加這個採茭白筍的活動時,就聽見一個媽媽望著茭白筍田時,不停地喊著「哪裡有茭白筍啊,到處都是草啊」,其實茭白筍就是草啊。




像這樣一叢茭白筍,順利的話大概可以採到十多隻茭白筍




雖然我們早知道茭白筍是種在水田裡,不過我們還是估錯了水田的深度。



本來我們還帶了雨靴,想說下田的時候,可以穿著,不過看到第一個下田的媽媽,整個小腿都插到水裡了,我們就決定不穿雨靴了,褲管捲一捲就下去了。


一根白皙的茭白筍,裡頭有很大的學問。
茭白筍29.jpg

我們在活動的前數日,還特地查了很多資料,人家當此行是採茭白筍體驗活動,我當它是生物採集活動,畢竟能夠下田摘茭白筍可不是常有的機會。


我們所食用的茭白筍是基部的4~5節處膨大的莖,其實茭白筍的莖本來是中空的,中間還有些隔膜,隔膜上還可以見到一些維管束。




有些比較細的莖所見到的樣子是這樣。下方很多維管束,上面就是膨大的莖。
IMAG0938.jpg




茭白筍莖會膨大,其實就是這些菌搞的鬼 (400X)

這些是菰黑穗菌(Ustilago esculenta)的孢子,或又稱菰黑粉菌,屬於擔子菌門的真菌。當茭白筍被寄生之後,本來中空的莖部就會因為植物激素的作用而開始膨大,變成我們所食用的茭白筍。

記得以前吃茭白筍的時候,常會吃到這種裡頭還有黑點的,不過最近幾年,可能因為品質管理的關係,不太容易見到裡頭的黑點點了。


其實這些黑點就是菰黑穗菌的孢子堆,上面那張顯微鏡下的照片,就是我挖取一些黑點處的黑粉放在顯微鏡下拍攝的。


如果再晚點採收,白皙茭白筍的黑點會愈來愈多。
IMAG0942.jpg

我們吃的茭白筍裡頭就有菰黑穗菌的菌絲,只是農夫在它們還沒形成孢子之前就採收下來,所以就看不到黑點了。

茭白筍和菰黑穗菌的關係非常特別。古時候的中國人吃茭白,吃的是種子,名為菰米,也是古時六穀(稻、黍、稷、粱、麥、菰)的其中之一。菰米在許多詩人筆下也曾經出現過,像是宋玉的「主人之女,炊雕胡之飯」、杜甫的「滑億雕胡飯,香聞錦帶羹」中的雕胡、王維的「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但是台灣現在幾乎沒有人在培育茭白的種子,大家都是吃膨大的莖,因為茭白如果被菰黑穗菌寄生,就不會開花,自然也不會結實,而沒被寄生的不會結筍,雖然會開花,但是因為減數分裂中期不均等分裂,所以幾乎不產生種子。(這部落格連結裡有茭白開花的樣子)

因為沒有種子,所以農夫培育茭白採用的是無性生殖的方式,挑選有優良性狀的茭白,留株作為下次種植的母株,而會開花的那種,由於不會結茭白筍,被視為「公株」,沒有經濟價值,自然也不會繼續培育。人類種植茭白來吃筍的歷史,少說也有幾百年,沒想到這卻是透過人擇的方式挑選沒有抗菌能力的個體來繁殖,這和一般的想法很不同吧!

全為無性生殖,我想應該也不會有品種之分,但是台灣的茭白筍卻有青殼、白殼、赤殼三種品種之分,後來研究發現,這三個品種的茭白筍基因其實是沒差異的,有差異的反倒是黑穗菌的基因。這樣利用無性生殖的栽種法,長久下來,未來會不會有問題呢?我不禁聯想到之前寫到的無性生殖的下場

三芝的茭白筍一年只有一穫,每年約是農曆正月時下種,在現在國曆十月到十一月的時候採收。但南投埔里的茭白筍卻可以一年二穫甚至三穫,原來在民國90年的時候,當地的茭白發生矮化障礙,長不大沒辦法順利結筍,後來農試所的研究員調查時發現,原來是光照不足使茭白提早於苗期結筍,而在路燈下的田區長得快,但不易結筍。這樣的現象讓他們想到,可以利用夜間光照預防苗期結筍,停止夜間光照使茭白順利結筍,這樣就可以解決矮化障礙的問題,並且還可以調控產期。但是一直照光又很傷成本,近幾年農委會和工研院合作,進行採用LED照明,取代傳統鈉燈照明的實驗計劃,這樣就又更省錢了。未來也許除了田尾的夜間公路花園可以看,還可以去看埔里的夜間茭白筍田吧,他們更酷的是用紅色、藍色LED燈。

我知道埔里的例子之後,就很想知道三芝為什麼不學埔里一樣用光照來增加產量?也許這和市場價格調控,或是當地自然環境有關係吧?

最後延伸講一下,雖然台灣吃不到菰米,但是其實我們偶爾會吃到類似的東西呦,十穀米中常見的黑黑長長的野米,其實就是同為Zizania屬的植物長出來的,它們和稻米的親緣關係反而比較遠耶。此外,這裡還說到,因為茭白筍和野米是同一屬,所以引起茭白筍膨大的黑穗菌,在美國是種管制性的微生物,因為它可能危害美國原生野米的生長。

參考資料:
游修齡。菰的誤譯和野生稻
李文汕。茭白筍的引進與種植
洪聖峰、陳舜英。茭白之演化、利用與育種方向
陳帝鴻。LED照亮茭白筍新傳奇
王也珍。菰黑穗菌 Ustilago esculenta Henn

ps貼幾張圖,我覺得茭白筍的葉子內側很酷!一格一格的,還有透明度很高的表皮



茭白筍的頂端也很有趣,都是S型的

2011年10月30日

鯊魟鯨的生殖器

光是去一趟海生館,就夠我寫好幾篇的文章了,這篇整理鯊魚、魟魚和鯨魚的生殖器,秉持著沒圖沒真相,本來是寫不出來的,因為我忘記拍下這些照片了,還好同行的松男和明哲大方出借他們的生殖器給我,在此感謝再三。

要分辨鯊魚、魟魚的公母不難,看腹鰭是不是有鰭腳就知道。下圖左邊的護士鯊圈起來的地方就是鰭腳,右圖的雪花鴨嘴燕魟就沒有那個鰭腳了。本來應該拿同種的互相比,不過沒收集到同種公母的圖,所以只好用不同種的來比較啦。
魟公母

下面兩個影片,都可以看到鯊魚是怎麼交配的。
--

--

--

和鯊魚、魟魚完全不同的白鯨,牠的生殖器則是深藏不露,偶爾才會出來一下。我們在海生館的第二天一早,碰巧看到這個景象。
白鯨3

公的一直停留在池邊,母的不停地繞圈,繞到公的身邊時,公的就翻身伸出生殖器,這樣的行為不知道是不是和求偶有關係?
白鯨公1

蘋果幹細胞是什麼?

這兩天噗浪上看到網友在轉一張很有意思的廣告DM





這是某家化妝品公司推出的某某精華液廣告,令人感到好奇的地方有三

  1. 蘋果的幹細胞是什麼?
  2. 第2張圖片看起來神似「洋蔥表皮細胞」
  3. 世界僅存20株的蘋果樹,這個數量應該要先進行保育吧?

在他們的產品上市記者會中,業者也是直說「蘋果幹細胞」呢!(45秒)
--

--



真要說植物有幹細胞的話,我想也許是說癒傷組織(callus)吧。

關於達爾文的電影-Creation(愛,進化)

2009年是達爾文誕生兩百周年紀念,那時候有好多紀念達爾文的活動,有演講也有博物館展示,我甚至還在商周上讀到,2009年有部改編自書籍「安妮的盒子」的電影也要上映。

「安妮的盒子」是一本關於達爾文和他的家族的書,中文版在2005年上市,現在已經絕版了,以下書籍簡介來自博客來。
本書作者在祖母去世後,繼承了一堆維多利亞時代的遺物,其中他注意到一個裝飾精美的小木盒,打開盒子,裡面有兩支鵝毛筆、幾支封蠟、成套的信箋,一個小圓盒裝著幾枚封緘紙,一條綴珠緞帶,和一些只有十歲小女孩才會喜歡的東西,奇怪的是裡面竟然還夾著幾頁珍貴的達爾文手稿。
為什麼達爾文的手稿會放在十歲小女孩的文具盒裡呢?
這個維多利亞小盒子,激起了作者的好奇,他一路追查,不但確認了盒子的主人,也了解了達爾文的手稿為什麼會放在裡面,他甚至揭開了一個演化論科學史上少為人知的謎團……
安妮是達爾文的長女,十歲時死於莫名的熱病,極度悲傷而徬徨的達爾文為她寫下令人動容的悼念文,妻子艾瑪將悼念文和病房日記放進安妮的盒子裡,仔細收藏著。此時的達爾文已經苦思演化論多年,安妮的死讓他將基督信仰徹底置於腦後,清楚意識到「適者生存」的通則。
自從1836年結束小獵犬號航海之旅後,達爾文思索著物種演化之謎,同時與心中越來越薄弱的基督創世信仰拔河、辯論。十數年間,他陸續失去了三個孩子,包括摯愛的長女安妮,他要如何面對自身宿疾隱含不良遺傳的憂慮、與信仰堅定的愛妻之間日漸巨大的差異、物種演化理論不足之處,還有外在社會與宗教環境的壓力?
這本書深入挖掘達爾文家族日記、親友書信等遺物,以輕鬆又充滿情感的筆調追索達爾文的家庭生活。我們看到達爾文是一位慈祥開明的父親,給予子女自由開放的教育;也是深情的丈夫,與妻子同甘共苦、相互扶持;他是重視人權和動物權的人道主義者,善待家僕且支持廢奴;更重要的,他是一位嚴謹而勤奮的學者,重視證據,致力觀察周遭可見的地質景觀、動植物,甚至自己的小孩。正是這些理性和感性的人格特質,使他終於掙脫基督信仰的桎梏,完成並發表鉅作《物種原始論》,開展了科學史的新頁。
藉由這本小傳,作者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給讀者上了一堂演化論的課;同時也生動描繪出一幅溫暖卻又不幸的維多利亞家庭畫像,讓我們清楚看見一個偉大科學家思想推演的痕跡。

過了兩年,那部改編電影終於在台灣要播映了,英文片名「Creation」,中文片名「愛,進化」。今牛6月份舉辦的「2011台北電影節」就曾經放映過這片了,錯過那時候沒關係,因為最近又開始上映了,不過想看得保握機會,這電影的場次不多,目前看到只在國寶長春戲院上映。



--

--

另外,我覺得中國對這部片名的翻譯,更加貼近劇中的故事,他們是翻「造物弄人」。

日本的定點觀測計劃

6月的時候網路上亂逛,看到了日本有個tetten2000的定點觀測計劃,他們在日本各地架設了19部webcam,也紀錄了氣溫、氣壓、風速等氣象資料,把這些資料整合在一起之後,就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應用,像是觀察漲潮退潮銀杏落葉樹的一年 冬天的天氣變化 一年內白晝長度的變化

看日夜長短變化為例,透過整天的拍攝資料,就可以很清楚看到一年之內日夜長短的變化情形。



甚至也可以看到稻田顏色的變化情形

除此之外,福島大學的定點氣象觀察系統,也有很多有趣的氣象景觀,像是這個連結可以看到從松本(長野)往西北西看去的方向,彩虹會隨著太陽位置改變而漸漸改變位置。

除了單點的觀察以外,這個系統也有同時觀察比較兩個地點的功能,像這個連結是比較廣島和福島兩個地點的日出時間。不只可以比兩個地點,也可以比同個地點不同的時間,這個連結是廣島在8月和12月,不同時間的日出位置比較。

日本在這方面做的不少,用Google 搜尋定点観測就可以找到不少資料。台灣也有webcam的系統,在我的E政府裡就有許多地點的webcam影像,不過影像的保存時間只有一週的樣子,要做更精細的觀察應用就難多了。除非是找其他單位的webcam系統,還比較有可能哩。

我曾經在2010年元旦時用港灣環境資料網裡現成的webcam,拍攝了台中港潮汐變化的定點觀測影片。除了用別人的以外,也是可以自己用webcam 拍了拉都希氏赤蛙的發育,那時還發現了牠們在發育時會轉圈圈的事。以上這些都是定點觀測的應用。

其實我自己一直很想做的就是觀測台灣南北各地的樹種何時開花,這件事也許可以架個server來做到,每隔幾分鐘把高工局和研考會的影像抓下來存檔分析,抓個一年的資料來分析一定很有趣。

甚至我也想到,現在車子裡的行車紀錄器,或許也可以拿來應用呢。每天規律的上班下班,回家之後,把某個地點拍攝的影像存檔下來,應該也能夠看到自然或人文景觀的逐日變化吧。

教室外的課程-觀察白蟻

前幾週的中午掃地時間,一群我任教的學生見我走過去,跑來告訴我,「老師,那邊有蟲蟲」。

我走近一看,發現是一群白蟻,於是就蹲下和他們介紹這種小生物,正好現在快講到酵素了,我也一併告訴這群學生,白蟻體內鞭毛蟲和白蟻共生的關係。

學生聽到這些事之後,就非常好奇問「老師,我們可不可以在上課看啊?」。我說「課程裡面不太可能耶,因為有課程進度要進行」。

他們接著問「那我們可不可以另外找時間看啊?」
我想了想「那就等一下的午休時間吧,你們跟導師請個假,看看還有誰要來,約一下,我們12:35在生物教室外面集合,老師帶你們去看」

這群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們,一共來了八個,我就依著我以前的觀察經驗,教他們怎麼觀察。先在解剖顯微鏡下觀察外型、製作標本,然後再移到複式顯微鏡下觀察。

這是他們學了解剖顯微鏡之後,第一次利用解剖顯微鏡來進行實驗,所以學生們都很興奮,以至於後來我改用複式顯微鏡看微生物時,他們都沒注意到我已經換顯微鏡了。他們還是非常努力地用解剖顯微鏡想要看到那群微生物。

觀察時間只有午休的30分鐘,但我猜想學生應該會覺得很有趣吧,因為週末之後,我到班上上課的時候,居然有學生主動遞上他在筆記本上寫的觀察報告,可是我並沒有規定這樣的作業啊。

看了依璇寫的報告,我想我可以在我時間和能力所及的範圍裡,再繼續進行一些這類型的非正式課程,教學生一些課本裡沒有的知識。
白蟻報告.jpg
(頭腦那段,我講的是神經節啦,不過看來小女孩沒聽懂就是了)

2011年10月29日

楊桃結果啦

10月初看到學校的楊桃樹開了好多楊桃花,過了幾週後,楊桃結果啦。

其實我早就忘記要來關心這棵楊桃樹,今天會到這樹下拍照也是因為邸老師抓著我問「那個開紅花的樹是什麼」。

我跟她說這就是楊桃樹之後,就開始在樹幹上找看有沒有楊桃,結果只發現兩個小楊桃。







邸老師看到這幾個小楊桃之後,才恍然大悟說「難怪我之前看到樹下一堆爛掉的楊桃,我還以為哪些學生這麼惡劣,把楊桃亂丟啊」

黑冠麻鷺繼續光臨

2009年6月,我紀錄了學校來的那隻黑冠麻鷺,2011年10月,學校裡又看到黑冠麻鷺了。
而且發現的人和兩年前一樣,又是邸老師。


這是今年看到的
黑冠麻鷺01.JPG


這是2009年看到的那隻
黑冠麻鷺9

不知道兩隻有沒有關係,是不是同一隻?如果是的話,那牠還長大了耶,2009年看到的還有點亞成鳥的樣子。

邸老師還告訴我,之前的國三國文課本,選了徐仁修的文章,裡頭還有提到這種鳥呢。

撲克牌遊戲

國興衛視的節目「天生就有好奇心」是我最近蠻常看的節目,因為裡頭會介紹了一些科學活動。這個節目的原名稱是【ホルスの好奇心】,日本在去年4月就播完了。

今天看到錄影的一集介紹簡單的撲克牌遊戲,相當適合我這種不會玩牌的人,學了之後可以拿來唬學生。

遊戲的規則是,桌上有一疊牌,兩人從這疊牌裡輪流取牌,每次只能取1~6張牌,拿到最後一張牌的人就是贏家。

這個遊戲的關鍵是桌上牌數是21張,玩家只要熟記每次要拿到「七的倍數」就可以成為贏家。例如對手先拿2張,你就拿5張;對手拿1張,你就拿6張。以這種模式進行,你是絕對的贏家。

桌上的牌也不一定要是21張,只要是7的倍數就可以。

2011年10月28日

[筆記]菊花電照技術

今天晚上看了大愛電視的【發現】,節目介紹了彰化田尾的花卉產業,節目裡有些資料挺有趣的,值得紀錄下來。

  1. 菊花接受電照之後,除了改變花期外,花莖亦會抽高,農民得以採收較長的切花,賣得好價錢。
  2. 菊花從鬆土整地到幼苗扦插,頭三個月需要電照
  3. 菊花電照耗費成本甚鉅,達非勞力成本的18%。過去採用100瓦的鎢絲燈泡,但經過農業單位研究,發現可以用23瓦省電燈泡,可節省3/4的電費。此外也可以採用間歇電照,照10min,休息20min,但這只能用鎢絲燈泡。(為什麼只能用鎢絲燈泡?)
  4. 菊花採收時間於清晨,此時水份最充足,可減少花卉失水。採收時是蕾期採收,如果外銷國外,大約是3分熟就採,國內的話就4-5分熟採收。
  5. 劍蘭如果光照少於9小時,會有短花梗、少花苞,所以也需電照。從三片葉子的時期,就可以開始電照一個月。
  6. 菊花電照時間4小時,劍蘭只要3小時。
除了上面這些資訊以外,我查了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的資料,裡頭有不少菊花電照的研究。
菊花電照省電技術
菊花電照省電技術觀摩會 花農省電不是夢



除了這些以外,還查到一本書《光害:都是愛迪生惹的禍》,看了書摘,立場應該是批評電照技術破壞當地生態,這也是蠻特別的觀點啊。

講到植物電照,不只菊花、劍蘭要電照,連文旦柚和茭百筍也要照啊。

〈獨家〉趕中秋買氣!LED燈照文旦 快熟大又甜
點燈照亮美人腿 -- 茭白筍矮化障礙之預防與產期調節

2011年10月27日

2011教學紀錄:食物中的養分

過去在上「食物中的養分」這個單元的時候,我的教法是先在課堂上用一節講解六大營養素之後,第2節課帶到實驗室學澱粉和葡萄糖的檢驗方式。但今年上這個單元時,我大幅改變了我原本的教學模式,把課程改成以活動為主,講解為輔的模式。我把本來實驗室活動課程放進正課裡,在課程當中採取實作和講解交互進行的方式,且這些活動都是在教室裡頭進行。

在課程進行之前,我先去食品材料行買了一大包600g的葡萄糖,這才30元而已,藥局買的給嬰兒吃的,至少也要150元以上,而且量也不多。另外還買了特砂、再來米粉、花生片、鋁杯等,另外也將本氏液和碘液事先分裝在點滴瓶中。


在課程開始的時候,就先講到「食物中具有養分,這些養分可以提供能量,我們先做一件事,來親眼目睹這些養分轉變成的能量帶來的影響」

我發下一組一包花生,先餵食學生,並且講解這是種子,大家吃的是種子裡的子葉...。

接著就是要用以下材料,挑戰用一片花生把水燒開煮沸,還要把水燒乾。學生們一開始都不相信這能夠做得到,但是經過實作之後,不相信也難啊。其實唯一的秘訣就是我只要他們加熱2滴水。




其實這個活動在進行時,一開始沒有那麼順利。我在第1個班的時候,說我們要用花生加熱水,然後我就把材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做。結果全部只有一組採用正確的方式,將花生點燃之後,放在鋁箔紙上,用鑷子挾著另一個鋁盤,放在花生的火上燒,其他組的舉動,則是讓我張目結舌。


有兩組把花生放在水中,底下用打火機加熱,有一組不斷地點燃花生,然後把著火的花生丟進水中。看到這種景象,我一時還意會不過來,到底學生們發生什麼事情了。但仔細一想,原來是他們誤會我的指令了,我說要「 用 花生  加熱  水」,他們聽成「用花生   加  熱水」。經過一番解釋之後,學生才搞懂,到底這在做什麼。

接著就是問,為什麼花生可以把水煮沸,甚至燒乾?學生的反應多半都是說花生裡有油。

這油看得到嗎?可以的,我記得以下這個步驟好像是我國中時候,課本裡寫的步驟,可是後來就沒在後來的教科書裡看過了。

把花生放在一張紙上,然後把紙對折,放在椅腳下,用力壓下去。


打開紙之後,就會看到花生已經成了花生粉,紙上會留下油漬,而且還散發出濃濃的花生醬味道,很香呢,學生都忍不住吃掉這些東西。


接著就是介紹六大營養素,其實我把這個課程的重點放在醣類和蛋白質,其他四種營養素只有簡單介紹而已,因為營養素的學習概念,學生們在健康教育裡還會學到更多。

醣的部份,每組我準備了葡萄糖、澱粉和蔗糖,我把這些醣類都分裝成小袋,外面標示號碼,分別是1號~3號。發給學生之後,就先告訴學生這些都是醣類,請學生吃吃看,然後在各組的小白板上寫上甜度順序,並且猜測這些糖分別是什麼糖。

雖然我準備的澱粉是再來米粉,不過學生大多都是猜那是太白粉,這讓我有點訝異,我原先以為學生不知道太白粉是什麼耶。而甜度比較的部份,蔗糖甜度為100,而葡萄糖的甜度是64,它沒有蔗糖那麼甜,但是有很多組都認為葡萄糖比蔗糖還甜,至於澱粉,當然沒人認為它是甜的。

吃過這些醣之後,我就花幾分鐘介紹了單醣、雙醣和多醣。像教科書裡不會去講的麥芽糖,我還是特意講了一些,我不太理解為什麼教科書不去談本氏液可以測定麥芽糖,也不去說澱粉會分解成麥芽糖的這些事。在講到消化的時候,我還是希望學生多少要有這方面的概念。

講完之後,又進入活動課程了,我發給學生杯子、碘液、本氏液。先教他們做澱粉測定,材料就直接用袋子裡的再來米粉,然後我再讓他們看看碘液遇到葡萄糖或蔗糖會怎樣。

當學生都知道怎麼測定澱粉之後,我請學生把身邊有的麵包、零食等東西,拿出來做澱粉測定。測定完之後,這節課也就下課了,但我下課前會交代一項作業,要他們在下次上課前,測定周遭的各種食物,像是營養午餐的飯、麵、菜。當然安全規定不可少-不可以把碘液直接滴進大家的飯桶、菜桶裡。

第2節開始正式上課前,我先檢查大家測定的情形如何,是否有自己動手做。結果很多同學都沒有動手做,有些自以為聰明的學生會抄書上的答案,或是光只有寫上想的答案卻沒有自己動手。看到大家這樣的情形,我語重心長的告訴學生「老師花了很多時間準備給大家的材料,目的就是希望你親自動手做,這樣才是在學科學,如果你只是抄答案或是想答案,那麼你就少了學科學的樂趣嗎?你問問自己,你希望老師告訴你答案,還是你想要自己去探索找出答案?」

其實他們沒有做,我也不會太生氣,頂多只是他們在這項作業上沒有分數罷了,我比較惋惜的是他們錯失學習科學的樂趣。在我這樣跟他們說了之後,後來的幾天下課,就看到他們常常拿著食品在測定。而且有不少學生願意在午餐之後,一一檢定午餐中哪些食物含有養分,甚至有個同學還提出一個很棒的問題:「我們測的很多東西,像麵輪、青菜都測到澱粉的反應,有沒有可能是互相干擾的結果?」

第2節課進行的活動是葡萄糖和麥芽糖的測定, 因為麥芽糖太難分組準備了,所以我就只讓他們做看葡萄糖和本氏液的反應。材料很簡單,我就只有準備小紙杯和塑膠杯。我請學生在塑膠杯裡裝半杯熱水,紙杯中裝少許葡萄糖,再加幾滴水溶解葡萄糖,滴幾滴本氏液,只要杯內看起來是藍色的就可以,不用滴太多。


我幾年前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如何修改本氏液測糖的實驗,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要用酒精燈加熱?是不是真的要加一大堆本氏液?結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飲水機的熱水就足以反應,而本氏液也不用加太多。當加入量減少了,反應的時間也雖之縮短了,學生在教室裡進行的這個實驗,只要外頭的水夠熱,一分鐘就可以有反應。

知道加葡萄糖的顏色之後,我請他們再測看看另外兩袋醣類的反應。

學到怎麼測本氏液之後,我就交代下一份作業,就是回家之後找水果來測定是否有葡萄糖或麥芽糖的存在。我也請學生先在課堂上討論應該如何測定水果的糖,有些人說要切丁,有些人說要榨汁,也有些人說壓爛,我就說這些你們都可以試試看,作法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水果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醣類的部份結束之後,雖然接著幾個概念是以講述式解說,不過還是有些可以可以講,像是講到維生素A的時候,就教他們回家試玩海盜的眼罩,講維生素C的時候,就放航海王裡有壞血病的那段影片。

這兩堂課和傳統教法所花費的時間是相同的兩節課,但是學生卻不會感覺課程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是在實作和講解之中進行這個課程的,而且他們還用了味覺、視覺、觸覺各種感官來體驗,所以我覺得教起來的的感覺還蠻愉悅的,不過我明年會提前一些時間,告訴他們要事先準備各種想研究的食物,才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測定。

看電影學生物:抓抓「透明人」的bug

透明人是2000年的電影,內容是講一群科學家研發了一種能讓動物隱形的藥劑,這可供作為軍事使用,結果主角拿自己做試驗之後,變成透明人之後反而有了野心,殺了很多人,最後同實驗室的就把主角殺掉。(為什麼好好的影片,被我講得那麼草率?)


在影片中有幾個大家看了都會眼睛睜大大的片段,生物老師看了都會想說:「這可以拿來上課吧」。
一個是已經變透明的猩猩恢復的片段。


另一個是主角自己注射藥劑讓自己變透明的片段


還有一個是變成透明的主角,注射恢復藥劑的片段


乍看之下,這些片段很適合拿來在教循環系統,不過仔細看了這些片段之後,就會發現問題實在太多了。



一開始透明的猩猩開始注射藥劑,顯然這是靜脈注射



但是等等,怎麼靜脈血會留進微血管裡啊?


靜脈血流進上大靜脈之後,進入右心房、右心室...



看起來整片紅色的,看不太出來血怎麼流耶


但是,這是怎麼了?為什麼血會流到往下肢的動脈呢,應該先流到肺動脈吧?而且血流的速度緩慢到看起來像是加了增稠劑,好歹它也是動脈啊!



第2段,是這位主角要變成透明的片段


我們就先不計較為什麼骨頭會看起來這麼油亮吧,你看那個髖骨,嘖嘖,亮得跟什麼一樣。


第3段,是這位主角要變透明了,真令人緊張啊


因為,靜脈的血又流到微血管裡頭了


血現在匯進上大靜脈了

然後..進入右心房、右心室之後,居然順便進去左心房和左心室了。糟糕,這位主角的心室中隔有缺損啊!難怪有壞心眼。


接著,血液是有順利流到肺動脈啦,不過再等等,為什麼血液也順便流往腦部了?



你也知道情況不對啊?靜脈血都變藍色了,當然不對啊!


哎,本來是想可以拿這個教循環系統,沒想到這個影片居然變成了可以拿來找碴的影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