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

認識樹木身體語言的工具-評估樹勢的手持工具(樹高/樹徑)

最近在讀Claus Mattheck的一本書  《 ARBORICULTURE :A NEW MECHANICS OF CROWN AND ROOTS》看到一個好工具,於是也跟著製作了一個。

Claus Mattheck關於植物是研究生物力學、結構損害的專家,出了很多本關於植物結構的書,他有iPad上的App,可以購買他的電子書,我可是把他每一本英文版的都買了呢,這也是所費不貲呢。

他提出的這個工具是用來作樹木診斷的,可以評估樹高/樹徑比,看是否有傾倒危險。檢查枝條與樹幹夾角是否有夾皮風險,也可以作為樹枝修剪參考,還有地下部份的評估。

這是書裡其中一頁,此頁是從這份文件來的《Trees: Body language, Diagnosis, Biomechanics-
an open door to a wonderful world!



工具就長這樣,每個角度、長度都是經過特別計算的,左邊的大框框可以看樹高/樹徑比,還有檢查樹的外型。右邊的三角形框框用來看側枝是不是有夾皮風險。最底下像船型的框框則是看地下部份的,這個部份我還沒弄得很懂啊。



從樹高和樹徑的比怎麼看樹是否有傾倒的風險呢?我用這篇文章《FAILURE MODES FOR TREES AND RELATED CRITERIA》的圖來說明。

樹有長胖和長高的兩種現象,長胖是維管束形成層向內和向外長新細胞造成,這稱為肥大生長。長高則是莖頂分生組織進行細胞分裂所致,稱為伸長生長。正常的樹木(左圖A)生長時,整根樹幹都可以肥大,因為下端也有葉子,可以提供下端的莖足夠的養分。但有些樹木底部的枝條被修剪了(右圖B),看起來就像是獅子尾巴,這樣會造成底部的莖沒有足夠養分可以肥大生長。因此雖然兩棵樹都是一樣的高度,但是右邊那棵樹的樹幹直徑就會比較細,大風吹過時,就容易傾倒。





可是到底要多少的比例才有傾倒風險呢?Mattheck他們蒐集了許多地方的樹木資料,有長得好好的樹,也有倒掉的樹,一棵棵去看這些樹的樹高和樹徑,統計後得到底下這樣的長條圖。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是獨立生長的樹木,不是那種很多棵樹靠在一起生長的資料,因為樹長在一起,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是幫助,也可能是破壞。

H/D 就是樹高和樹徑(直徑)的比例,正常樹的H/D分佈範圍從小於10到70都有,而倒掉的樹的H/D大概從10-20就有。特別是要去看H/D大於等於50的樹木,那些倒掉的比例會增加很多。這樣的實際調查資料可以告訴我們,獨立生長的樹木,如果樹高和樹徑的比例超過50,就要特別小心了。不是說一定會倒,而是倒掉的風險會大幅提高。


我學習書裡介紹的幾何繪圖方式做成圖檔(這裡可以下載喔),然後去作壓克力的雷射切割,得到這樣的工具。我覺得用紅色半透明的材質來製作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透過材料看到是否正確的量測樹木。而且在旁邊沒挖洞的地方貼上藍色濾光片,還可以充當植物逆境眼鏡來使用,不過沒辦法有效遮光。





拿著工具拍攝樹木不太容易,所以我拍攝學校一些樹木之後,用Gimp進行疊圖觀看,這棵榕樹的H/D小於10。








這棵楓香的H/D約到30




這棵黑板樹讓我很意外,他的樹高大約是四層樓高,但是因為樹幹很粗,所以H/D只有15左右。



底下兩張都是另外的楓香,當初大概都是一起栽種的,彼此樹高和樹徑都不同,但是H/D都差不多。



2015年5月19日

製作植物逆境檢測眼鏡



在查NDVI(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的時候,看到了一種特別的眼鏡-Turf Stress Detection Glasses,根據它的應用性來翻譯,應該就翻作草坪逆境檢測眼鏡吧,戴上它可以檢測草坪的健康狀態。



圖片來源:http://www.turf-tec.com/TSDG-Lit.html

被真菌感染的啦、缺水的啦或是常常被車子嚕過的,用這眼鏡可以看出不同顏色。

原理是什麼?
得從植物是什麼顏色的說起,眾所皆知,植物絕大多數是綠色的。而植物為什麼是綠色的,因為植物主要吸收的色光是紅光和藍光。(如果想知道更細部的可以去查葉綠素的吸收光譜)


這紅色、藍色、綠色說的是可見光的範圍,而在可見光之外的紅外線,葉綠素是不吸收的,它們會大量反射紅外光。而不同狀態的植物,葉綠素含量不太相同,反射的紅外線量就不一樣。因此,如果我們去檢測植物反射紅外線的狀況,就可以推測那些植物大概就有一些狀況。

不過這有個問題,人類沒有瓣法看到紅外線哪(紅外線之所以叫做紅外線,就是因為它的光譜範圍在可見光之外啊)。說是看不見,其實也不是那麼百分百,紅外光接近紅光的那個區段,我們還是有機會看到的,那個區段就是近紅外光。而平常看不到的是因為有太多可見光的干擾了,如果我們把那些會干擾的光線過濾掉,那麼就可以看見近紅外光的狀況了。

欸,講那麼多,其實就是弄一片擋可見光、通過近紅外光的濾鏡就好了嘛!幾年前作的紅外線濾鏡,也就是作這件事情啊。

不過這回不是給相機用,是打算給人戴的,所以用別的工具來改裝了。我在搜尋資料時,也看到了一些作法,如底下兩個。

像這個是作近紅外光的夜視鏡,其實也就是再加一些LED而已
http://www.wikihow.com/Build-Near-Infrared-Goggles

上面那個連結,基本上就是從這個去改的
http://www.amasci.com/amateur/irgoggl.html



現在講講怎麼作,去買個電焊工程用的護目鏡
植物逆境眼鏡


前端可以打開,裡頭有深綠色的濾色片
植物逆境眼鏡_02



先從內側把固定環取下,就可以把綠色濾色片取下,然後用黑色麥克筆把護目鏡的內外都塗黑,用來遮光。要很注意這點喔!如果黑色墨水沒乾,千萬不要戴上呦,不然就會像我一樣,眼睛四周一圈黑黑的,過了一陣子才發現,還好沒有被太多人看到。
植物逆境眼鏡_03


再拿紅色和藍色的濾色片裝進去就行了。下圖,我一邊眼鏡用了兩片紅色兩片藍色,但是事後使用,發現只要一紅一藍就可以。
植物逆境眼鏡_04



我使用的濾色片是人家作舞台燈的濾光片,濾色光譜如下
原色紅
原色藍


把兩片疊在一起,互相擋來擋去,就會發現700nm到800nm的光線是比較能通過的。
組合


我是不知道我眼睛可不可以看到800nm的近紅外光啦,不過我拿著這眼鏡去看校園植物就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


  • 單子葉和雙子葉的草本混長的時候,很容易用這眼鏡區分開來,單子葉看起來比較亮。
  • 木頭上的菌絲,很容易看見。白色子實體會有很強的反光,甚至看起來像螢光。
  • 除草過的地區和未除草的地區,肉眼看不明顯,但戴上眼鏡就看得很清楚了。
  • 可以看出樹長出的大量新葉,很容易跟其他同種樹相比較。

2015年5月18日

筆記本裡的顯微鏡和玻片標本

學生的筆記裡要放些什麼呢?過去我在這篇《以筆記本作為學生的歷程檔案》探討了一些,這兩天我又有新的想法了。

如果筆記本裡也放進顯微鏡和生物課程裡看到的生物顯微標本呢?就像這個樣子。



顯微鏡是用Foldscope這種單式顯微鏡,側邊打洞之後,貼上加強圈。

玻片標本並不是真的玻璃片,而是用塑膠片作成的,這是在科學maker社團裡,看到陳志勇老師的作法,其實用硬紙卡也是能作。



這些塑膠片事先剪裁成標準玻片76mmx26mm的大小,側邊也同樣打洞,孔距和孔數是適合放在多孔活頁夾裡的,中間的圓孔是用特殊的打孔機打的,孔徑比較大。放在裡面的標本是直接用透明膠帶黏的,像孢子囊就是直接拿膠帶去黏孢子囊,葉下表皮印模則是先用指甲油塗在葉下表皮,乾了以後,再用膠帶去黏。

這樣的收藏方式可以收的材料主要以植物為主,像是洋蔥表皮、葉子橫切或下表皮、花粉、孢子囊等,都可以收在筆記本裡頭,想看就隨時就拿出來用單式顯微鏡看囉。

2015年5月16日

製作摺紙顯微鏡Foldscope

去年三月的時候,看到一篇介紹史丹佛大學的人製作了摺紙顯微鏡foldscope的報導,當時在噗浪就寫了一些紀錄。大致上是看那個顯微鏡的文件資料所作的紀錄。

其實摺紙顯微鏡就是單式顯微鏡,使用的透鏡也是球形透鏡,只是foldscope設計了玻片標本的插入平台、鏡頭的位移機構,此外還有附加smd的LED光源,比起我之前用卡片打孔製作的單式顯微鏡,這個使用上要方便多,不過製作上就要費些功夫了。

雖然foldscope沒有CC出來(至少我沒看到),但是從他們的說明書或是影片都可以看出模板是怎麼設計的。我花了一些時間看了資料,本來想從他們的說明書上描圖來作模板,不過說明書的解析度沒那麼高,所以我就仿照他們的機構,自己拿了方格紙和描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的設計圖,最後再用librecad來畫出來。



雖然是自己畫的,但是結構都是模仿人家的,所以這是個山寨版的foldscope,而且我還沒作到光源,那個要等下次買smd的LED回來再說。



前幾週買的切紙機發揮很大的用途,這樣的模型不用一分鐘就切好了。



製作出來的就長這樣子,鏡頭用的是先前單式顯微鏡用的2mm玻璃珠(啊這就單式顯微鏡,當然就用同樣的鏡頭啊)。



在foldscope的研究人員的論文裡,列出了一些不同半徑和折射率的玻璃珠,其產生的放大倍率有多少。他們也提到他們的foldscope可以藉由更換鏡頭而改變倍率,像是用個半徑100um的,放大倍率可以到2180倍,然後我就想起我其實有幾百um的玻璃珠耶。

數年前開始要作單式顯微鏡時,為了要取得玻璃珠,翻電話簿看到龜山還是八德那邊有工廠,品項是玻璃珠、玻璃砂的,興高采烈的開車去看,結果他們的尺寸都很小,都是不到1mm的。

由於那個時候我尋找的目標是2mm的大小,那些那麼小,我當然就沒用了,不過還是有拿一小包回來,後來找到2mm左右的玻璃珠反而是在學校附近的玻璃小工廠找到的。

其實我以為那種不到1mm的玻璃珠,根本沒辦法用,不過直到我這次作foldscope,才發現這種大小還真的可以拿來看,而且倍率非常高!不過過去的陽春作法,沒辦法調整鏡頭和玻片之間的距離,也沒有特別處理光源,所以過去我就算用了也看不到什麼。

這次因為有好好處理,果然就可以用這數百um的玻璃珠,去看紅血球的凹盤,也可以看到扭來扭去的精子,放大倍率至少1000倍的倍率。不過要裝置不到1mm玻璃珠,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哪。

下圖是把foldcsope架在手機上拍攝的紅血球,可見到紅血球的雙凹圓盤呢!


我製作的模板檔案如下,
dxf檔:如果有切紙機,那就直接下載去用就行
pdf檔:可以印到A4卡紙上,剪刀、美工刀切切也是可以的。

2015年5月13日

手機的光學設備轉接支架F

商品連結

這款其實不會用在顯微鏡上,不過因為介紹支架,所以就一起混進來了。最常的用途是用在連接望遠鏡上面,可以接手機,也可以接相機。



這是連接小單筒的樣子



相機放上去也是可以


這款設計上要作到相機和望遠鏡的光軸對正,需要一些時間調整,我覺得比較適合長時間使用,比如說我就固定在望遠鏡上,觀測時就是透過手機、相機來觀測。

而且轉接架上沒有腳架的螺絲孔,所以望遠鏡得是那種可以固定在腳架上面的那種款式。

手機的顯微鏡支架E

商品連結
目鏡直徑:28mm-43mm

這款蠻多優點的可以裝相機,也可以裝手機。鏡頭不要太長的相機都可以,所以單眼相機是不可能的,而小型相機應該都可以。再來的優點是其他都沒有的,他的Y軸和Z軸都可以透過螺絲進行微調,所以可以很精確的作到光軸對正。

材料是堅強的鑄鐵作的,所以不太容易壞掉,當然代價就是很有份量


連接手機和顯微鏡目鏡


把手機的夾子拿掉,也可以把相機鎖上去。



但是我的相機拍照時,鏡頭會伸出很長,所以就沒辦法用這款了,只得再度尷尬的拿別的支架的零件來用了,這次用的零件是支架F的。

手機的顯微鏡支架D

商品連結
目鏡固定直徑:26.4-46.4mm
手機固定寬度:55-98mm
上下移動距離:58mm

這款是我覺得使用上最方便的一種,未來應該會弄給一組學生一個,讓他們能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紀錄與觀察複式顯微鏡或是解剖顯微鏡下的影像。不過還是有些缺點,底下再講。

用旋轉的方式可以縮小目鏡夾具的三個卡榫,算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容易固定目鏡,缺點是不小心逆著轉一點,就會從目鏡上鬆脫。其實應該可以再用力卡進去一點,不過我擔心太用力會壞掉,所以沒那麼作。再來是卡榫短短的,我會希望更長一點。



另外一面就長這樣。這面照片沒拍到的是,它還有預留連接三腳架的螺絲孔位,所以可以作其他延伸運用。再來是固定手機的螺絲是獨立的,所以也方便調整位置。



固定好手機之後,再調整目鏡接筒的位置,這是用另外一組螺絲來固定的。固定的原則都是讓手機的鏡頭能從目鏡接筒中間露出。



接著就是旋上目鏡,用力轉一點,其實可以很牢固


如果只有一組給老師用,那就可以變成老師的附帶螢幕的行動電子目鏡,給學生用就變成觀察與拍照紀錄的工具



我喜歡這組的原因,是我終於找到可以把手機和我幾個望遠鏡固定的方式了。可以固定這種小單筒,讓手機增加望遠鏡的功能。



如果是固定雙筒顯微鏡,則可以有很殺手級的應用。以前帶人出去賞鳥,要跟人家講自己望遠鏡朝哪裡,根本就是很困難的事情,現在用這種方式固定,我用單一個鏡筒看,其他人則可以從手機去看「我在看哪裡」。而且這樣我還可以同時作到望遠鏡兼拍照的功能,像我手機有聲控快門,我就可以一邊看,一邊喊「拍照」,他就自動拍起來了,真的很殺手吧!

手機的顯微鏡支架C

商品連結
目鏡口徑:37-42mm

這款算是結構最簡單的,因為就如同現在市面上看到的手機攝影配件,只要一個夾子架在手機上就可以,它固定的方式是用止付螺絲去迫緊目鏡。但是啊,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我找到的適用口徑是大於複式顯微鏡的目鏡啊!

 


因此我得把顯微鏡的目鏡加大才行,所以我就拿了手機的顯微鏡支架B的矽膠套,套在目鏡上之後,欸,就很好用了耶!
這就有點尷尬了,我得用組合兩種的零件,才能獲得我要的效果啊。(不過應該也有其他矽膠套的代用品才是)





手機的顯微鏡支架B

連結在此

目鏡範圍:27mm-42mm
手機寬度:40mm-100mm

這種手機的顯微鏡支架組合上還得使用螺絲起子。這是正面照



反面照


手機安上轉接架時,得把藍色滑塊上的螺絲鎖緊,讓手機鏡頭可以從那個目鏡轉接「筒」中心圓孔露出


正面看就長這樣


目鏡要套上矽膠套,如果目鏡比較小,就要套上兩層


套好的目鏡長這樣


接著就可以卡進那個支架裡頭,很奇怪的是,我第一次嘗試時卡得蠻緊的,第二次的時候,發現矽膠套變小了,所以我得在外圈再纏上橡皮筋才行


這款使用上,需要一些工具,還有比較多雞絲頭

手機的顯微鏡支架A

最近突然對行動載具(特別是手機)連接光學設備(例如顯微鏡)特別感興趣,其實之前也有啦,像是用SciBrick連接手機和傳統顯微鏡的作法,後來江老師有改良作法,單獨用一個長板,而不是用T型板,那樣也是可以的。不過要讓手機要架上顯微鏡,都還要一些時間調整,所以我就想找看看有沒有商品是作這個的,一找之下不得了,好多樣啊。

於是我一鼓作氣全買回來用,哇哈哈,真是有財大氣粗的感覺啊!

先來第一樣,連結在此
規格是
目鏡直徑:24-38mm
手機寬度:57-95mm
上下移動距離:63mm

手機那面的樣子


顯微鏡那面的樣子



用一個旋鈕螺絲同時要作固定手機和調整目鏡位置的事,這操作上要些熟練的功夫。


不過如果調整得好的話,這種目鏡夾具是可以把目鏡固定得牢牢的。


這樣就可以把手機變成電子目鏡來使用了

潛望鏡改裝成動物視角裝置

幾個月前看到有人轉貼一篇新聞,愛爾蘭藝術家安妮·克萊利(Anne Cleary)和丹尼斯·康諾利(Denis Connolly)做了一些頭盔,只要戴上頭盔就可以體驗錘頭鯊、變色蜥蜴、馬、長頸鹿等動物的視覺

每日郵報的報導在這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901858/See-world-ANIMAL-S-eyes-Bizarre-metal-helmets-360-vision-hammerhead-shark-blind-spot-racing-horse.html

這有中文版的報導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2071/2015/01/09/7831s4835805.htm

他們藝術家的網站在這
http://www.connolly-cleary.com/Home/News.html

看到這種改裝,當然很想動手也來一個,就像之前跟風做了把聲音相反的裝置,可是怎麼作呢?

看到手邊的潛望鏡,還剛好有兩個,正可以用來改裝。

先來個馬吧,馬的眼睛是朝左右的,怎麼讓自己體驗呢?就是把潛望鏡的一端拆掉,這樣套在眼睛上面,就可以體驗馬是怎麼看的囉。喔,必須說啊,我們這種有雙眼視覺的,真的很看清楚這種視角啊,因為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把兩個影像合在一起耶。
正前方的東西

錘頭鯊(雙髻鯊)哩?就是像這樣看就行,然後你都看不到正前方的東西



要體驗長頸鹿或是變色龍就像這樣。長頸鹿就是把潛望鏡的一般用法,立刻可以讓你體驗長高好幾公分的視角。變色龍的視角就是讓兩個潛望鏡朝向各自不同的方向,那真的是一個很混亂的世界啊!

潛望鏡改裝成倒立顯微鏡

最近上網買了潛望鏡的玩具,是可以拆卸的那種,轉角處各有一個45度角的平面鏡。



兩邊也可以轉成這種角度



我玩著玩著,突然想到,好像可以改裝成倒立顯微鏡耶。於是我翻出了目鏡和物鏡,因為物鏡太小,所以就用橡皮筋纏著。



接著就是塞進去兩端的洞


立刻變成倒立顯微鏡了啊,不過目前使用上,都還是手持標本和光源,真的要方便好用,就要再製作載物平台和光源呦。


啊這個可以看什麼呢?一般實驗室用最多是拿來看培養的細胞,不過我又沒有養,那是要看啥咪東東哩?我想可以拿來看小魚尾鰭吧,或者就像這篇行車記錄器改造的顯微鏡一樣,拿來看水中生物囉。

2015年5月9日

iPad加裝顯微鏡

其實現在手邊給學生用的顯微鏡多得跟山一樣,有uHandy,有壓克力+小透鏡製成的手機顯微鏡,不過我還在尋找各種運用的方法。

最近有好幾個活動都是讓學生跑校園拍植物的,有些作業是要求要拍顯微照,有些則是特寫照(像是拍龍柏、側柏的小葉子)。

拿那些手機顯微鏡是可以拍顯微照,不過如果是讓學生跑校園拍照,就有些問題了。第一是我不想要學生在校園裡把iPad的殼拆掉,你知道的,怕撞壞啊。第二是手機顯微鏡有點大,跑來跑去不太方便,雖然是可以放定點去拍,不過我還是想找移動方便的作法。

想來想去,想起自己有一種60x的隨身顯微鏡可以改裝給iPad用,差不多可以符合我的需求,只要用黏土黏一下就可以。
iPad黏顯微鏡_08


把黏土黏在目鏡上面
iPad黏顯微鏡_07


再和iPad保護殼相連
iPad黏顯微鏡_06


用的時候有光源,不用拆殼,又可以直接靠著
iPad黏顯微鏡_04


拍攝畫面就是這樣
iPad黏顯微鏡_02

蠻符合我的需求呢,可以拍拍木麻黃的葉子啊、孢子囊堆啊,攜帶又蠻方便的。
iPad黏顯微鏡_03



2015年5月5日

專題系列課程-眼睛與光

最近幾週的Fun學練功坊課程輪到我上,本來我可以拿以前的課程整理整理就來上了,不過前幾個月都在玩電子零件,心中就想來用電子零件上課囉,不過開課科目明明是生物,怎麼和電子零件扯上關係呢?

思考很久之後,決定用聲音和光來串接,畢竟這兩個都可以用電子零件做出來,又可以和神經系統有所連結。不過想歸想,作歸作,後來只有用上「光」。

一共四周共八節課的課程是這樣分配的,第一週先講各種玩身體的東西,這個用的都是在Blog裡蒐集的素材。

第二週開始介紹眼睛。除了知識內容,也有小型實作。

  • 眼睛的構造
  • 眼睛的演化,講到純粹只有一片感光細胞,針孔眼到有水晶體的眼睛,這裡我用了webcam來作實作,把webcam的鏡頭拆掉以後,就成了很原始的眼睛構造,接下來用鋁箔紙戳一個洞,充當針孔眼(就像鸚鵡螺的眼睛),最後再把鏡頭加進去,變成有水晶體的眼睛。
  • 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這裡用了「海盜眼罩」的活動,不過現場光線明亮,比較難現場實作,都只有請學生回家玩玩。下回可以試試看作個暗箱,還可以體驗黑暗中對哪種顏色比較敏感。
  • 色覺的演化:介紹從原始哺乳類、鳥類到靈長類的色覺改變
  • 體驗視野邊緣對色彩的敏感度
  • 色彩視覺的重要性:用眾多水果的擺飾照片為例,轉成黑白之後,看看還認得多少種水果。延伸到色覺對靈長類的重要性。
  • 人類錐狀細胞對對不同波長的敏感性,這影響了我們對光譜的顏色判別,從紅色到綠色之間可以看到很多種顏色,但是綠色到藍色之間的顏色卻很少,甚至用來描述這漸層的詞彙也很少。
  • 動物的紫外光視覺
第三週的課程主要是玩三色LED,比方把不同顏色的LED放在眼角,看看自己能不能判斷顏色,接著加上可變電阻控制三色LED的亮度,調成不同顏色。其實光本身沒有顏色,顏色都是大腦的感覺。不同的腦,或是不同的感光色素,就會感知到不同的顏色。

這個LED課程我之後得在修正,因為我原先為了要作聲音課程,所以請學生攜帶9V電池(這樣才好對IC 555供電),不過9V電池在LED使用上,常常會因為操作不當,不小心就燒掉LED,因此未來我會改用3V供電來作這個光的課程。

其實當初預設的課程還想加上555的IC去玩閃爍LED,用來了解人眼對閃爍光的感覺,不過在第二週玩了一下LED時,就覺得不宜加進去,除非有更多課程來當底子,或者我要撰寫更完整的講義。

第三週的課程主要做色光混合,其實還可以結合用顯微鏡觀察課本的CMYK色點,甚至還可以加上便利商店印表機的洩密黃色點的活動。

第四週則是製作光譜儀,也就是把光分開的活動,這是為了對應前一週把光合起來的活動。不過這個課程製作時間花的有點長,如果未來還有時間,應該要加上對不同LED或是燈泡的測量活動。然後還要加上對太陽光以及綠葉的光譜,這樣可以繼續延伸到生物相關的課程。

2015年5月2日

手機顯微鏡環形光源

手機顯微鏡如果要利用反射光拍攝物體的話,總是要拿顆LED在旁邊照啊照的,然後我就想啊,應該可以直接把光源和鏡頭整合在一起吧。

做出來的成品就是這樣,不用另外打光,直接把手機靠近待拍攝的物體上就可以,拍皮膚、頭髮、昆蟲、葉表都可以。
手機顯微鏡環形光源01


其實樣子就是這樣,一顆雷射筆用7mm透鏡、九顆白光LED、一個電池座,還有一塊電路板就行。
手機顯微鏡環形光源03


LED要記得向中央照射,才能補到光喔
手機顯微鏡環形光源05
手機顯微鏡環形光源06


手機顯微鏡環形光源02

用手機顯微鏡觀察甲襞微血管

好幾年前就很想拍自己的甲襞微血管(nailfold capillary),要拍這個居然還有特別的顯微鏡呢,叫做微循環檢測儀之類的。透過觀察這部份的微血管形狀、樣子、流速可以用來作為身體健康的參考指標。

用一般解剖顯微鏡拍不到甲襞微血管是因為倍率太低,而用生物複式顯微鏡也不能拍是因為光源在下方,再加上接物鏡的口徑小,即使從側邊打光,亮度也不夠,所以我一直沒辦法拍到。

後來我改用手機顯微鏡來拍攝,果然就拍到了。


拍照前要先在指甲和皮膚的縫上油,有「油鏡油」就用油鏡油,沒有就用嬰兒油,像我都沒有,所以就用了卸妝油。

我檢查了自己五根手指,發現無名指的微血管密度比較高,也難怪網路上查到要作微循環的都是用無名指。


那個像一個個小髮夾的就是甲襞微血管,用nailfold capillary查圖片可以看到比較細節的圖片。